学术投稿

脑损伤后弥漫性脑肿胀35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谭志军;王贵富

关键词:颅脑损伤后,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临床治疗, 致残率, 死亡率, 治疗分析, 早期积极, 开颅, 减压, 骨片
摘要: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临床多见,因病情危重,发展快,致残率及死亡率很高,早期积极开颅去双侧或单侧骨片减压,致残率及死亡率有所降低,我们共治35例重型脑损伤弥漫性脑肿胀临床治疗分析总结如下:
河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脊柱骨折诊断中X线与CT扫描影像的互补作用

    脊柱骨折是常见的外伤疾病,可引起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目前常用X线片诊断椎体骨折,CT作为补充检查方法.现选择37例脊柱骨折患者X线片和CT影像,进行分析、比较,探讨脊柱骨折诊断中二者的互补作用.

    作者:张利民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浅述药物致畸

    近代药物大多存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常规剂量下应用于成人和儿童或许不会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但应用于孕妇时就可能引起较强的毒性反应.为了孕妇用药的安全和有效,临床工作者在对妊娠期妇女进行药物治疗时应持谨慎态度,权衡利弊,并根据指征决定药物的取舍,以避免药物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强调专业人员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基本药物在孕妇体内的转运情况,进一步提高对药物可能发生危害性的认识,在临床工作中尤为重要.

    作者:聂玲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

    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其特点是睁眼,貌似清醒,但无意识活动,有睡眠一觉醒周期,上述现象持续超过1个月者[1].该综合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预后差,长期昏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为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我院自1997年1月至2002年1月,总结(PVS)40例病例,对其中20例(PVS)病人进行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心理护理,取得初步成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孙丽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异位妊娠65例临床分析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病,由于其大量内出血可以导致孕妇死亡,所以一直被视为具有高度危险的早期妊娠并发症[1].我院自1994年1月至1998年12月共收治异位妊娠65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蔡伍妹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型

    目的:应用24h食管内胆红素与pH监测(食管内双监测)以及食管内镜检查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进行临床分型研究.方法:根据食管胆红素、pH双监测、食管内镜检查的结果同时结合病人症状将GERD分成三个型,观察病人在各型中的分布.结果:食管内24h胆红素与pH监测结果显示:Ⅰ、Ⅱ型病人的胆红素吸收值≥0.14及PH<4总时间百分比、酸反流次数和胆汁反流次数较对照组和Ⅲ型明显增加(P<0.05),而Ⅰ型和Ⅱ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Ⅲ型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GERD病人在三个临床分型中呈正态分布.Ⅰ、Ⅱ、Ⅲ型病人分别为23.3%、65.9%、10.8%.结论:临床上对GERD分型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临床治疗.

    作者:詹群珊;朱惠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提高病理大标本制片速度的试验与研究

    目的:改进普通石蜡制片方法,提高病理大标本的制片速度.方法:对普通石蜡制片程序进行改进,用AAF液替代甲醛固定,将固定后的标本放入含有10ml无水酒精的试管中离心,在真空干燥箱内减压浸蜡.对同一标本分别采用提速法和普通石蜡切片法制片,进行对照观察. 结果:标本固定用30min,脱水100min,浸蜡120min,切片薄而完整,完全符合诊断要求.结论:从开始制片到做出病理诊断,全过程为6h,比普通石蜡制片方法提前了66h,诊断准确可靠.

    作者:孟建英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目的:总结肝部分切除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对1995年至2002年7月152例肝内胆管结石病人,13例行肝部分切除进行总结.结果:在10例行肝左外叶切除,3例行肝左叶切除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在基层医院医疗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控制肝脏手术中出血,简化手术,以免导致肝功能的恶化.减少了术后结石残留和复发率.结论: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的手段是切除病变肝段.

    作者:马小庆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白内障术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1眼临床分析

    白内障手术是一种成功率极高的复明手术,但不论是手术的过程本身,还是术前用物准备、术后护理,都存在许多容易引起感染的因素,如不加强这些感染因素的防范措施,极易造成病人术后感染,本文就白内障术后11眼同时感染铜绿假单胞菌[1]致化脓性眼内炎,终导致6眼被迫施行眼球摘除术的教训进行分析,找出白内障手术容易引起感染的因素,并提出防范措施,供临床借鉴和参考.

    作者:袁定琼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加强医院质量管理与开展QC小组活动

    开展QC小组活动,是为了给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医院管理与不断改进提供一种活动形式,目的是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全体人员的素质.市场经济越发展,质量越重要,QC小组活动越有用武之地.因此,作为QC小组的主管部门,应积极发动群众,深入开展QC小组活动,通过活动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作者:杨莹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健康教育

    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2年5月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35例,对住院期间各时期实施有计划的全面的健康教育,减轻了病人因健康知识缺乏所引起的并发症,提高了医疗和护理质量.

    作者:闫新凤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40例临床分析

    现将我院1990年至2000年10年收治的老年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40例,就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结果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国武;李菊湘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如何加强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及其利用

    1 加强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医院医疗设备是保证医院医疗事业发展,开展以诊疗、检验、预防、教育等各项工作的重要工具.医院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推进医学的进步,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国内外先进的高效率、高精度、高水平的仪器设备,管好、用好这些设备,减少设备突发故障和提高设备使用率,就必须科学的管理医疗设备仪器档案.因为对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可以有效的缩短维修造成的停机时间;减少医疗设备对人身上伤残;减少事故隐患的发生;减少供设备方的来人维修费用;为医院购置设备及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各使用设备科室提供凭证.

    作者:杨燕秋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栓塞治疗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神经外科一种常见病,临床上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后应用Magic-BDTE可脱性球囊导管和可脱性球囊,在瘘口内放置大小不一的球囊,缓慢注入欧乃派克造影剂阻塞瘘口.我科自1992年6月至1999年4月应用可脱性球囊和弹簧圈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效果满意.但部分病人出现与栓塞治疗相关的多种并发症,如脑缺血、瘘复发、脑梗塞、血管痉挛、过度灌注综合征.因此,加强术前和术后的观察与护理,对提高治愈率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马洪岩;董津平;李玉芬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60例尿毒症患者医院感染分析及护理对策

    医院感染管理是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控制和住院病人的愈后.目前已受到各级医院的十分重视.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不仅医院感染较高,而且是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本文就60例尿毒症患者的医院感染做一回顾调查.分析尿毒症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提出护理对策,提高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其英;倪新梅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实施PDCA循法解决放疗患者皮肤护理

    PDCA循环法(计划-执行-检查-总结方法)是护理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之一,它是护理质量工作要经四个阶段为一循环,然后再向高一步循环,使质量步步提高.我院护理部为不断提高全院护理质量,始终走在医疗系统的前列,于2000年底在全院开展护理质量圈活动,我们科室根据放疗病人皮肤护理薄弱,成立质量小组,对此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现总结如下.

    作者:吴恩玲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电脑微量注射泵在儿科门诊的应用

    电脑微量注射泵(简称电脑微量泵)是一种用少量液体将药物精确、微量、均匀、持续地泵入体内的新型泵仪器.这种新型泵一般只在ICU、CCU病房中应用.但我院门诊使用电脑微量泵推注抗生素、钙剂等一般儿科常用药物,取得了很好效果.现将临床操作及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爱娜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成人脊髓圆锥位置的磁共振变化

    目的:通过MRI图像研究无脊柱脊髓畸形的成人人群圆锥位置的变化.方法:用1.5T MRI机使用T1加权、正中矢状位自旋回波扫描,对1179例病人圆锥末端的位置进行观察.根据其与相应椎体的上、中、下1/3及椎间盘的对应关系定位.结果:圆锥末端的平均位置为L1的下1/3(范围:T12的中1/3~L3的上1/3),圆锥末端的位置呈正态分布,女性圆锥位置低于男性(P<0.001),各年龄段无差别(P>0.05).结论:本组成人人群中圆锥末端的位置从T12的中1/3~L3的上1/3,女性圆锥位置低于男性, 对麻醉和手术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葵光;王国华;张通;胡斌;仲美琳;王萍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附67例报告)

    目的:探讨大肠癌的误诊及术后复发原因.方法:就67例大肠癌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8例结肠癌和39例直肠癌的误诊、复发原因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根治性切除51例,生存5年以上生存率45.1%;姑息性切除、内转流性手术、直肠癌单纯造口等均无5年生存率. 结论:对症状可疑病例应常规作直肠指诊,直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减少误诊率,提高诊断率.实施正确的手术方式,严格术中无瘤操作是防止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作者:陶杰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颈管内膜电旋切式子宫切除术的探讨

    全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的主要方式,同时能预防宫颈宫的发生,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为了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又能预防宫颈癌的发生,我们从2000年开始采取了新术式-颈管内膜电旋切式子宫切除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秀球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1991年,德国学者Wallner首次报道用磁共振成像(MRI)快速梯度回波序列(FGE),二维重T2加权稳态自由进动(Steady-state free procession,SSFP)和三维后处理技术,在冠状位、矢状位上显示出类似于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的胆管系统图像,并将这项检查命名为磁共振胆管成像(MR cholangiography MRC).此后通过快速自旋回波技术(FSE)成功地获得了胆管和胰管的图像,称之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近年来,MRCP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作者:张莉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河北医学杂志

河北医学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