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焕芹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是指十二指肠球部第一环形皱襞开始至十二指肠空肠曲部所发生的溃疡.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在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中共检出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合并出血82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82例中,男性75例,占91%,女性7例,仅占9%,年龄14~72岁,平均40.7岁,其中以黑便就诊者共68例,合并呕血者14例,伴失血性休克者共10例.
作者:陈飞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左胸切口及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贲门癌的各自疗效及经验.方法:对100例贲门癌患者,经胸腹联合切口治疗52例;经左胸切口治疗48例;从手术切除率、淋巴结清扫范围、术后并发症、五年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左胸联合切口在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切除率方面具有其优越性.认为早期患者可采用左胸切口、中晚期宜采用左胸腹联合切口.
作者:黄健;王茂生 刊期: 2001年第12期
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的问世及在临床上日益广泛的应用,出现了对这些新一代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细菌.导致细菌对此类药物耐药主要原因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Beta-Lactamases,ESBLs)的产生.目前产ESBLs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率有增加趋势.由其引起的医院爆发感染,也时有报道,故弄清产ESBLs细菌的种类、建立其检测方法、了解产ESBLs细菌在医院的流行,对理解细菌耐药机制、选择适当抗生素进行治疗以及探索新药研制途径等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产ESBLs细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概念 ESBLs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衍生物,能水解β-内酰胺环,由TEM-1,2和SHV-1点突变引起,由质粒介导传播.截止1999年12月21日网上公布的有关ESBLs的种类已逾100种,往往具有多重耐药性,能灭活三代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抗生素和氨曲南,是对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头霉烯类药物敏感的一类酶[1,2]. 2 ESBLs分类和作用按遗传方式分类:染色体介导酶-AmpC天生耐药基因;质粒介导酶-TEM.SHV后天获得耐药基因质粒介导产生的ESBLs,它们往往由β-内酰胺酶TEM-1,2和SHV-1基因单个点突变或多个点突变而来,从而导致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改变而来,按其编码基因的类型分为四类,临床上较多见的是TEM和SHV两种酶.迄今为止,TEM类ESBLs由TEM-3增加至TEM-6,SHV类ESBLs也出SHV-2增加到SHV-12[3,4].临床实验室还在不断发现新的TEM类和SHV类ESBLs[5]. 作用:TEM类和SHV类酶具有相同的生物学活性,即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抗生素,现已扩大到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和氨曲南.并波及第四代头孢类抗生素.TEM类ESBLs在大肠埃希菌中较多见.这两种类型的酶通常可被酶抑制剂棒酸等所抑制,染色体介导的ESBLs主要有AmpC类[6],存在于大肠埃希菌中,现有的三种酶抑制剂对AmpC酶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另有一种少见ESBLs类型为对酶抑制剂耐药的TEM类β-内酰胺酶(Inhibitor-resistant TEMB-LactmasesIRT). 3 产ESBLs菌株的种类 ESBLs1983年在德国发现[7],此后ESBLs和由产ESBLs细菌引起感染的传播流行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报道[1,8,9,10].ESBLs主要存在于临床分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中,产酶菌为15%.在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又多见于肠杆菌科细菌,在肠杆菌科细菌中以肺炎克雷伯氏菌为常见,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占产ESBLs肠杆菌细菌的16.9%~75.0%.其他常见的细菌有大肠埃希菌、产酸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阴沟肠杆菌、粘质沙雷氏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11]. 4 ESBLs临床辨认在以下情况下应考虑ESBLs的存在:从临床标本中检出大肠埃希氏菌或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其它肠杆菌,并对一个或多个头孢菌素敏感性下降,同时,常伴有氨基糖肋、喹诺酮协调耐药;对西力欣耐药;酶抑制剂、头孢西丁部分有效、AmpC无效;临床应用三代头孢菌素治疗效果不好,对亚胺硫酶素敏感.
作者:肖倩 刊期: 2001年第12期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病、多发病.据国外资料报道50岁以上男性尸检中50%患BPH;80岁以上男性尸检中,90.5%患BPH[1].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增长,BPH的发病率不断增长,已成为泌尿外科的一个重要课题.我院于1999年10月至2000年9月,采用美国CIRCONACMI连续循环冲洗式电切镜,并配备汽化电切环,对32例BPH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切除术(TUVP),效果显著,现将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32例BPH患者,年龄53~82岁,平均66.3岁.病程8个月至12年.前列腺体积20~138g,平均47.3±35.6g.术前均有重度尿路梗阻症状,有尿潴溜史者13例.有效手术时间25~63min,平均43min,无一例出血,无发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综合症(TURS).经术后随访3个月,未发现一例持续尿失禁及尿道狭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大尿流量(MFR)、剩余尿(PVR)均得到显著改善(P<0.01). 2 术前准备 2.1 加强心理护理:术前日看望病人,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和疾病程度,介绍手术方法、手术体位及该手术的先进性、安全性,使他们解除心理压力,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2.2 仪器及器械准备:术前一日将美国CIRCONACMI电汽化镜设备调试后放置手术间,保证性能完好.将电切镜内、外鞘、操作手件、30°硬镜、普通电切环、Ellik冲洗器、冲洗器接头、高频电刀发生器导线、冷光源导线放入甲醛薰箱中薰蒸12h待用. 2.3 基础物品及药品:TUVP器械包一套,内包有22#~28#尿道探子数根、3号刀柄、中弯止血钳、卵圆钳、消毒杯、弯盘、盐水碗、手术衣及会阴手术常规敷料.备4%甘露醇冲洗液3000ml,利多卡因胶浆1支,速尿10支,地塞米松20支,5%氯化钠溶液300ml,西地兰10支.
作者:刘素芹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对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危害,心功能分级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至2000年64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其心功能分级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心功能衰竭的发病时间,以及剖宫产在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意义.结果:本组64例妊娠合并心脏病中,心肌炎、有症状的预激综合征、围产期心肌病等引起的心律失常居第一位,占42.2%,其次为风湿性心脏病,占29.7%,第三为先天性心脏病,占23.4%;心功能衰竭发于孕32~34周者占61.1%;剖宫产率占84.4%,剖宫产中无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低体重儿发生率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增加,新生儿平均体重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减少.结论:在妊娠合并心脏病中,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妊娠合并心律失常所占比例升为第一位,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所占比例明显上升;孕32~34周为心功能衰竭多发期,剖宫产可以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
作者:陈映缄;陈涤暇 刊期: 2001年第12期
1 资料及方法 1.1 46例患者来源于本院住院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其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在30~67岁.本组直肠癌21例,卵巢癌14例,膀胱癌4例,宫颈癌3例,前列腺癌4例. 1.2 置管方法及途径:对于明确病理诊断的恶性肿瘤患者取一侧股动脉小分支,(尽量不影响生活)多以腹壁下动脉为主.放置一动脉导管并在X光引导下,进入到肿瘤所在的血供动脉分支,并给保留固定.导管按时应用抗凝剂冲洗,伤口按时更换敷料,导管保留长可达18个月.全身口服抗凝剂及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及血栓形成. 1.3 治疗方法:术后2h即可按不同类型的肿瘤按相应的化疗方案行导管化疗,用药量取全身用量的6~8分之一.通过局部血药浓度分析测定并与全身对比为9:1.化疗后冲洗导管及无菌纱布包扎固定. 2 结果本组病例均随访2年以上,随访率100%.16例置管患者除3例于1年后死于脑、肝转移外,有15例化疗3周后行手术切除,6例肿瘤消失,21例带瘤生存3年以上,1例失败. 46例中1例于放置导管3周后,出现同侧下肢动脉栓塞,经切开取栓后痊愈,2例出现骨髓抑制,3例出现腹泻及食欲差等肠道反应.
作者:王玉兰 刊期: 2001年第12期
1998年1月至2001年6月,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74例萎缩性胃炎,报告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104例患者,胃镜病理报告均证实有不典型增生和伴有不同程度的肠腺上皮化生.病理分级标准以1993年悉尼国际会议标准为准,重度29例,中度39例,轻度6例.78例中HP检测阳性58例. 1.2 治疗方法:74例按辨证分4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①脾胃虚弱型:黄芪健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②胃阴不足型:一贯煎合麦门冬饮加减;③胃络血瘀型: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④肝胃温热型:温胆汤合左金丸加减,每日二次早晚各1次,蜂蜜30~60ml调后空腹服下,禁用水送.1月为1疗程.3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对症治疗.颠茄8mg,吗丁啉10mg均每日3次,疗程1月,阿莫西林0.5或灭滴灵0.2日4次,德诺240mg,日2次,用药2周.疗程结束2周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标准:①显效:主要症状消失,胃镜复查炎症好转,病理证实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改善达2级以上;②有效:主要症状减轻,胃镜复查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病理证实改善1级以上.
作者:王玉玲 刊期: 2001年第12期
1 资料与方法本组46例均为各种外伤后在我院行急诊B超的住院病人,男36例,女10例,平均年龄39.5岁,初诊时间在伤后1h至2月,以4h内为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腹痛、心悸、血压下降、失血性休克等. 使用仪器为日产东芝240型,探头频率3.5MHz.患者仰卧位或右侧卧位,对患者腹部进行纵横斜等多方位,多切面全面扫查. 2 结果 46例脾外伤经B超诊断脾真性破裂34例,脾实质挫伤6例,脾包膜下破裂4例,脾未见异常2例.经手术证实脾真性破裂34例,脾实质挫伤8例,脾包膜下破裂4例行保守治疗、B超漏诊2例(脾脏声像图未见异常,手术为脾实质挫伤).超声诊断脾破裂的手术符合率为95.7%.B超诊断脾破裂中4例同时诊断合并其它脏器损伤,其中脾破裂2例,脾胃韧带1例,肾挫伤1例,均为手术证实.
作者:朱彩萍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在1990至2000年期间,我们用胺碘酮加电复律转复慢性房颤患者53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知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53例均为住院病人,年龄为33~67岁,平均年龄53±12.5岁.其中男30例、女23例.病因:冠心病20例,风湿性心瓣膜病10例,肺心病10例,孤立性房颤13例. 1.2 入选标准:房颤小于一年,心衰纠正,排除了病窦,左房无明显增大的患者(左房内径<50mm). 1.3 治疗方法:所有病人在常规对症治疗和抗凝的基础上,均予胺碘酮0.2Tid一周,然后0.2Bid一周,继以0.2qd维持.对口服胺碘酮三周后,未转复的患者,予同步直流电200J复律. 1.4 结果:53例患者中,26例口服胺碘酮三周内转为窦性心律(48.9%),其中2周内为15例(28.3%).余27例经200J同步电复律成功,成功率为100%. 1.5 不良反应53例患者中有轻度胃肠道反应5例(占9.4%),窦性心动过缓4例(占7.5%)总计占16.98%,未予特殊处理. 2 讨论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超过60岁的人群中,1%发现患有心房颤动.房颤发作时存在下列危害:①由于心房丧失收缩能力,使心脏泵血功能下降.②心室率不规则或过快可影响左室充盈,进一步降低泵血能力.③导致血栓的可能.所以对房颤患者我们要积极干预,对于符合复律条件的患者,要尽可能转为窦性心律.对不能转为窦性心律的患者,要采取减慢心室率和预防栓塞的措施. 胺碘酮是一种苯并呋喃类衍生物,长期口服胺碘酮,能延长所有心肌纤维的动作电位时间和不应期,而不影响静息膜电位[1].胺碘酮除了具有Ⅲ类作用外,还有Ⅰ类、Ⅱ类Ⅳ类特性.上述特性使胺碘酮近似于理论上的理想药物,即显示出效用依存的钠离子通道,在阻抑后能快速舒张恢复及动作电位时期的效应依存性延长.它不增加而且可能降低Q-T离散度[2].胺碘酮是一种外周血管和冠状血管舒张剂.口服胺碘酮剂量,并不降低左室射血分数.胺碘酮作用过程如下:①直接转为窦性.②不能转为窦性的患者,能使心室率减慢,血流动力学和症状改善.③降低心房去颤阈值.④有利于电击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 电击复律对折返性心动过速特别有效,其机制由于其能将应激心肌全部除极,还可延长心肌不应期,从而恢复电均匀性[3]. 从上可见胺碘酮加电复律治疗慢性房颤,安全有效,我们这组病人成功率达100%.短期内没有发现重大不良反应,但长期口服胺碘酮时要注意其对肺和甲状腺的毒性反应.
作者:刘成加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突发性耳聋属感音性耳聋的一种.比较常见,表现多为单侧性不明原因的突然耳鸣,听力减退,往往瞬间或数小时内达到重度或全聋的程度,部分患者伴有眩晕.中老年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不高.而此病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将本院(1991~1999年间)住院的58例中老年患者预后疗效,结合青年对照组突聋患者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病史:病因不明,既往听力正常.经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及ABR检查证实为感音神经性聋.符合中华医学会上海会议(1996)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标准.总计132人,142例.中老年组58例,40~67岁,平均53.8岁,男28例,女30例,右侧23耳,左侧29耳,双侧10耳,耳鸣25例,眩晕18例,高血压7例,糖尿病3例;对照组74例19~39岁,平均29岁,男40例,女34例,耳鸣40例,眩晕21例. 1.2 方法:全部患者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激素、能量、吸氧、静脉血管内激光8次作常规治疗,配以丹参针16ml,东菱克栓酶10Bu或654-2交替使用.疗效判断标准:痊愈:500、1000、2000、4000Hz,四个频率段听阈恢复至正常;显效:上述频段提高30dB;有效:上述频段平均听力提高15~30dB;无效,上述频段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dB,疗程、听力情况及治疗后恢复见表1、表2
作者:罗祝芬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在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Rs)监察工作中,对我院1999~2000年间在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病历进行逐例筛选,选择无肝炎史或肝炎家族史,经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者32例,详细分析其临床情况. 1 资料 32例ALT升高患者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小的7岁,大的73岁,其中15岁以下3例,16~60岁15例,61岁以上14例.
作者:王雅侠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妊娠期用药,大多数人都注意以致畸为标准的直接影响,往往忽视了药物的间接影响,哺乳期母体用药机会很多,药物经母体吸收进入乳汁,必然对婴儿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优生优育提倡母乳喂养的今大,妊娠期,哺乳期用药应引起重视,笔者总结体会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1 妊娠期用药对孕妇、胎儿和新生儿均产生影响妊娠期母体所有代谢功能均亢进,肝肾负担加重,与非妊娠期相比,对药物的处置和排泄功能降低,药物易在体内潴留,副作用发生率增高,冈此,妊娠期用药剂量小,疗程短即可发挥药效,作用持续时间也延长,相对容易发生用药过量. 药物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药物经母体吸收入血液循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体.某些药物直接引起胚胎某器官组织细胞色体中的基因突变,干扰DNA和RNA的合成,使染色体畸变和抑制代谢过程,从而影响胎儿,新生儿的发育和器官的功能.二是间接影响,药物佼孕妇某器官或脏器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母体缺少某些物质,间接对胎儿,新生儿产生损害. 1.1 直接影响母体和胎儿血液通过胎盘密切接触,胎盘屏障有时会妨碍母子间的物质输送,妊娠期用药时,可通过胎盘的方式简单扩散,因此与其理化性质有关,一般分子量在1.000以上者(大多数药物属之),尤其是高脂溶性的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弱的,不易离解的药物容易通过胎盘.但是孕妇患有妊娠的高血压综合症,妊娠期合并肾炎、过期妊娠、糖尿病或胎盘本身病变功能障碍时,则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胎盘的分子药物和抗体等,也可在母体同经过变化后通过,所以,不通过胎盘,完全不进入胎体的药物是很少的. 1.1.1 发生先天异常,药物的种类,胎儿发育的不同时期,胎儿对药物敏感性等因素,发生胎儿先天异常起着重要作用,孕妇的年龄、营养状态、激素水平、生活环境等,也影响药物对胎儿的作用和胎儿对药物的反应.因此,引起先大异常除药物影响外,还与多种因素有关. 1.1.2 胎儿致畸敏感期:各种胎儿畸形发生的时期是在妊娠后第2~8周,所有各器官的原基已开始发生,是各器官和脏器分化发育的形成阶段,容易受到的药物及病毒素的影响.所以,怀孕3个月内应尽量不用或少用药物,预防感冒及患腮腺炎. 1.1.3 对胎儿的损害作用:妊娠中、晚期用药主要是引起功能障碍.如抗甲状腺药物,丙基硫氧嘧啶,地巴唑等,使智力低下. 1.1.4 对新生儿的损害作用:新生儿的代谢系统,酶系统不健全,中枢神经系统不健全,肾功能未成熟,所以,对麻醉药、解痉药、降压解痉药,妊娠期应慎用或禁用,避免药物进入胎体蓄积组织内,引起不必要的损害. 1.2 间接影响 1.2.1 妊娠期应用泻剂:雌激素药物使肠蠕动增强,刺激子宫收缩,导致流产及早产. 1.2.2 影响乳汁分泌:过期妊娠时,为软化宫颈,常使用雌激素口服,忽略雌激素作用于母体的乳腺组织,抑制产后乳汁分泌而影响哺乳. 2 哺乳期用药 2.1 禁止哺乳期应用药物:抗肿瘤药物和硫脲嘧啶,放射性碘时药物进入母乳可对婴儿产生损害,应禁止哺乳. 2.2 需暂时停止哺乳的药物:吗啡、眠尔通、抗组织脓药,盐酸乙苯环庚烷,安妥明等进入母乳中给新生儿带来损害,应慎用或暂时停止哺乳.
作者:李翠萍;李桂英 刊期: 2001年第12期
β-容血性小菌落是临床细菌检验中非常常见的一类细菌.由于它具有较强的溶血性,一般被认为属常规致病菌或致病力较强的条件致病菌群而为临床所重视.为此,笔者将近三年来在我院细菌室所收验的痰、进行了详细的分类鉴定,以阐明这类细菌的临床流行病学分布,以为提高临床病原诊断的水平。
作者:王德梅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我院自1996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脑出血33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就其疗效及预后分析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44~80岁,平均64.7岁,其中44~50岁4例.除4例外余均有高血压病史,短者2年,长者30年,平均10.4年;1例同时伴有糖尿病史4年,1例伴有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病史20年,16例伴有脑、心综合征.发病形式:1例为突发昏迷,1例为晨起时发病,余31例均在活动中或情绪波动时发病,入院时昏迷者10例,嗜睡状态者8例,意识清楚者15例.CT资料除3例因病情危重而未做CT检查外,余30例头部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其中内囊出血12例(1例同时伴有脑梗塞),外囊出血8例,丘脑出血6例,颞顶叶或单纯顶叶出血4例(其中2例伴脑梗塞). 1.2 治疗方法:①降颅内压: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以20%甘露醇250ml及50%葡萄糖60ml,每小时交替1次静脉点滴、无昏迷但有头疼恶心、呕吐或血压高于基础血压者给以每日2次脱水20%甘露醇250ml,对于无意识障碍,无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者,每日脱水1次连用3d,具体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②常规静滴清开灵,每日40~60ml,用药时间根据热证清退情况而决定,短者一周,一般2周,个别患者因热证持续时间稍长,但长不超过3周.③有意识障碍属热闭及痰热上蒙者均同时服用安宫牛黄丸轻者每日一丸,重者每日2丸连服1~3d,重症昏迷而无吞咽功能者,将安宫牛黄丸调成糊状薄涂舌面上或鼻饲给药.但注意不能使其流入咽喉,以防窒息.④支持疗法.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凡每8h或6h用20%甘露醇或50%葡萄糖脱水治疗1次者,每日入液量要大于500~1000ml左右,能进食者液体量只为给药用液即可.支持疗法包括给以对症处理临时情况,如抗感染及治疗其它合并症等.⑤使用中药汤剂.首先注意通腑,辨证施治有吞咽功能者均同时服用中药汤剂.痰热上蒙清窍,阳亢风动者(18例),治以平肝熄风,清热涤痰,方用镇肝熄风汤合涤痰汤化载,阴虚阳亢型患者2例用镇肝熄风汤化载.属气虚,阳脱、阴竭者3例,静滴参附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等. 2 疗效及预后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上发布的诊断标准,治愈7例.好转18例,未愈4例,死亡4例.治愈7例中丘脑出血3例,顶叶出血2例,外囊出血2例.内囊出血者无一例治愈,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但大多数患者可以扶杖行走或生活基本自理.死亡4例,1例经CT证实,1例因病情危重,根据临床证实为内囊出血,另外2例死亡者,均因病情危重而未做头部CT检查,经临床分析为桥脑出血.未愈患者4例,均因经济等原因于入院1~2周而自动出院.
作者:吕焕芹 刊期: 2001年第12期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达,人们从事各式各样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创伤事故也逐渐增多,已成为现在医院重点多发病种之一.创伤是一种复杂的常见病,如不能早期诊治,常常带来严重后果.现将笔者所遇到的创伤临床误诊28例作以分析,以变提高对创伤的认识. 1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24例、女性4例;年龄9~60岁,平均34.5岁;其中脾破裂5例,肝破裂2例,脑外伤4例,脊柱骨折2例,血气胸2例,心包填塞1例,腹膜后血肿2例,回肠破裂2例,膀胱破裂1例,神经损伤4例(其中桡神经1例,尺神经1例,正中神经1例,腓总神经1例),动脉损伤1例,骨盆骨折2例.受伤机制:撞伤6例,跌伤7例,刺伤和切割伤各2例,坠落伤4例,扭伤、拳击伤各2例.本组死亡1例,下肢瘫、脑外伤遗留后遗症各1例. 2 讨论 2.1 脾破裂:本组脾破裂5例,其中3例为脾包膜下血肿破裂,1例受伤后2d破裂,1例受伤后7d破裂(此例受伤后主诉胸痛,X光照片有肋骨骨折后经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而确诊).因此凡有上腹部尤其左上腹外伤的病人应警惕脾破裂,一旦出现Willo氏三联症应及时手术探查. 2.2 肝破裂:诊断主要依靠外伤史和腹部体征.本组有1例肝脏隔面破裂曾误诊为腹壁挫伤、后经腹腔穿刺明确诊断. 2.3 颅脑外伤:变化快,死亡率高.本组1例清创缝合后回家,突然发生脑疝,手术证实硬膜下血肿.另2例因慢性硬膜外血肿误诊为上消化道出血、贫血、脑血管意外,均因忽略了外伤史,因此对头部外伤应观察24~72h.对以上其它症状为主诉就诊者应全面询问病史,以免延误治疗. 2.4 血气胸:本组有2例误诊.其中1例合并腹部开放性损伤,小腿部骨折,忽视了胸部情况治疗不及时而死亡.1例形成脓胸,应引以教训.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和紫钳时应考虑血气胸. 2.5 腹膜后血肿:是腹部损伤常见的并发症,较小的血肿常易误诊.1例多次腹腔穿刺抽出粉红色液体,疑肝脾破裂,但经手术证实为腹膜后血肿.如多次腹腔穿刺均抽出淡红色液体,说明腹腔无活动出血,可以观察,以避免不必要手术. 2.6 心包填赛:本组1例胸部挤压伤,多根肋骨骨折致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后10d突然发生急性心包填塞致死.回顾本例伤后患者一直述心前区疼痛,伤后患者一直述心前区疼痛,但忽视了全面心脏检查情况. 2.7 小肠破裂:损伤后早期即可出现腹膜炎,但若小的破口又是回肠末端时易误诊.有1例因忽略轻微外伤所至肠破裂而误诊. 2.8 神经损伤:本组3例误诊、1例桡神经损伤、1例正中神经损伤、1例腓总神经损伤,误诊的原因是缺乏神经损伤的有关知识和实践经验未作神经探查,仅当作皮肤裂伤或骨折处理. 2.9 骨盆骨折:本组1例引起膀胱损伤,7d后才发现患者一直尿少、腹胀,开始未引起重视,行逆行膀胱造影后发现膀胱瘘. 2.10 病理性骨折1例:肱骨外科颈骨折,开始根据外伤史X光中诊断为骨折,一周后复查X光中确诊为病理性骨折,手术证实,病理报告为骨母细胞瘤. 笔者认为要减少创伤误诊,关键在于:对创伤疾病提高认识,全面收集病史,仔细体检,思路开阔,不要满足于一处伤,要警惕合并伤的存在.一旦发现了误诊应及时处理,以减少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郑智玉;库尔班 刊期: 2001年第12期
近年来,我们对在本院接受人工流产术的妇女施行局部表麻法,预防人流综合征和减轻病人的痛苦,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确定人工流产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①术中心率改变至60次/min以下(不包括60次),或心率减慢超过15次,并伴有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全身反应中三项以上者;②术中血压下降至11/8kPa(1kPa=7.5mmHg)以下,或收缩血压下降超过3kPa,且伴有①中所述全身反应中三项以上者;③血压改变不明显,而出现①中所述全身反应中四项以上者. 1.2 对象与分组:为了便于观察和分析结果,将确诊为70d以内的妊娠者,采用随机选择法将受术者分为表麻组和对照组,一组在术中对宫腔、宫颈以利多卡因作表面麻醉,作为表麻组,另一组按原方法实施手术,术前不作表面麻醉,作为对照组.对二组病人分别登记,并作统计分析. 1.3 方法:对宫腔、宫颈表麻组,于术前测量血压,检查脉膊、体温、呼吸及一般情况后,利用细橡皮导管向宫腔内注射2%利多卡因3ml,再向宫颈内注2ml.2~3min后,常规进行人工流产术,术中观察一般情况及有无综合征症状.术后复测血压、脉搏,与术前对照并记录,按人工流产综合征诊断标准确定有无综合征发生.
作者:骆建平 刊期: 2001年第12期
1986年Mosmann和Coffman首次报告[1]根据其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可以将鼠T辅助淋巴细胞分为两组功能性亚群.选择性分泌IFN-γ的称为Th1细胞,选择性分泌IL-4的称为Th2细胞.随后的研究证明Th0是Th前体细胞,能分泌IFN-γ和IL-4两类细胞的细胞因子.广义上说,Th1型细胞因子包括IFN-γ、IL-2和TNF-β;Th2细胞因子包括IL-4、IL-5、IL-6、IL-10、1L-13,可能还包括IL-9.目前,发现Th1型、Th2型细胞因子不仅来自CD4+T淋巴细胞,其它的白细胞,甚至非血液细胞也能分泌.由此,在命名上以Ⅰ型(typeⅠ)或Th1-样(Th1-like)细胞替代Th1细胞,以Ⅱ型(typeⅡ)或Th2-样(Th2-like)细胞替代Th2细胞,更为合适.这样的命名方法,强调的是细胞功能,而不仅仅是指来源.弄清楚Ⅰ型、Ⅱ型细胞因于对免疫反应的调节或障碍,对于揭开致病机理和临床治疗是极其重要的. 1 Thl、Th2细胞的分化目前,用流式细胞术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CD4+T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的产生,证实确有Th1和Th2的存在,根据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不同,而将CD4+T细胞(Th)分为三个亚群,各亚群的功能不尽相同.Th1促进细胞介导的免疫,清除细胞内的病原体;Th2促进体液免疫,消除细胞外病原体;Th0是它们的前体,分泌淋巴细胞因子不受限制. Th1和Th2细胞的分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重要的有三个:①局部环境的细胞因子,②TCR与配体的亲合力,③遗传多形性.如:IL-12、IL-4分别诱导T淋巴细胞向Th1和Th2分化.MHC-II/抗原肽复合物与TCR间相互作用强度,依赖于抗原递呈细胞(APC)与T细胞间的亲合力强弱,也可以调控T淋巴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低亲合力的相互作用,有助于T细胞间Th2细胞分化.另外,Th1和Th2亚群之间也相互调控CD4+T细胞的分化.IL-12有很强的促进Th1细胞分化作用,并抑制IL-4介导的IgE合成.INF-γ能放大IL-12依赖的Th1分化,抑制Th2增生.相反,IL-4和IL-10可促进Th2的分化,抑制Th1分泌相应的淋巴细胞因子.IL-4、IL-10和IL-13抑制Th1细胞的增生,主要是通过下调IL-12来完成的. 根据细胞表达IL-12、IFN-γ受体的不同,能够从分子机制上解释Th1/Th2的分化作用.IFN-γ促进Th1分化,抑制Th2增生,其原因可能与Th1细胞缺乏IFN-γ受体β链有关.然而,IFN-γ处理的Th2细胞也丧失IFN-γ受体β链,因此,IFN-γ受体B链不能作为Th1的标志.相反,向Th2分化的细胞迅速导致IL-12信号消失.Th2细胞对IL-12的不反应,可能是由于IL-12R β2亚单位的选择性下调引起的.体外实验也证实:抑制Th1、诱导Th2,与细胞表达IL-12Rβ2亚单位的下调有关. 抗原递呈细胞(APC)在Th1、Th2的分化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6].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的APC通常驱动T细胞向Th1发展,以B细胞呈递过敏原为主的APC通常驱动T细胞向Th2发展,低浓度的过敏原也同样能引起高水平的IL-4产生.动物模型证实,以CD80诱导的T细胞增生主要产生Th1型细胞因子,相反,CD86诱导的T细胞增生主要产生Th2型细胞因子.
作者:陈军浩;顾光煜 刊期: 2001年第12期
补骨脂味辛,性温,补肾助阳.腰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特别是腰部外伤之后,日久不愈者,必然引起筋膜,肌肉以及腰椎等劳损而导致腰痛. 1 临床资料本组治疗98例腰痛患者,男66例,女32例;年龄大81岁,小22岁;病程长30年,短3个月.其中腰椎压缩性骨折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8例,腰肌劳损52例,风湿14例,其它11例.总有效率达96.9%. 2 治疗方法补骨脂研面,每次5g冲服,每日三次.若自觉腰部寒凉,可用黄酒送服;若排尿不畅可用泽泻20g煎水送服;若腰部患处肿胀配汗三七粉2g冲服. 3 治疗结果本组98例患者,治疗后疗效结果见表1 注:疗效标准:痊愈指症状消失,停药后观察1个月不复发;显效指服药后疼痛明显减轻;有效指服药后症状好转;无效指服药后无变化.其它病例中2例无效均为尿毒症后期的患者,该98例患者服药后未发现有毒副作用反应.
作者:任国宏;任海萍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单纯性肥胖是机体脂肪组织的量过多或脂肪组织与其他软组织的比例过高,使体重超过标准重20%以上,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病病因为主症的一种疾病.1998~2000年,笔者运用针刺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28例,收到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均为针灸科门诊患者,其中男13例,女15例,年龄小的12岁,大的41岁,经检查,不包括任何病态性肥胖者均为治疗对象.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腹针穴位:中脘、水分、气海;体针穴位:肩 (双),曲池(双),合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血海(双),阴陵泉(双)、殷门(双),风市(双). 2.2 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30号3.5寸毫针针刺诸穴.腹针施行泻法,体针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期间行针1次.15d为一个疗程,3个月后统计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显效:体重以每月下降2kg~3.5kg为宜;有效:体重每月下降2kg. 3.2 治疗结果:本组28例,显效17例,占60.9%,有效11例,占39.1%,总有效率100%.
作者:赵顺利 刊期: 2001年第12期
近二年来我们应用中药加奎诺酮类广谱抗菌素洛美沙星注射液治疗重症下呼吸道感染,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有完整资料统计的43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病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18~28岁6例,29~39岁11例,40~78岁26例,平均年龄60.5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感染者16例,合并糖尿病肾病者3例,单纯性肺炎10例,肺炎可疑肺结核者4例,支气管扩张咯血继发感染者8例,肺脓疡2例.43例患者中全部表现有较重的下呼吸道感染,咳嗽、咳痰,其中咳脓痰者29例,发热者26例,呼吸促者28例,呼吸困难需要吸氧者22例,肺部湿罗音者23例,哮鸣音及干性罗音者17例,血白细胞及中性粒升高者35例,血象基本正常者8例.X线胸片检查提示两肺纹理增多增强紊乱者18例,肺部有阴影者25例.43例患者中病程短7d,长25年.发病初期用过丁胺卡那霉素青霉素者12例,用过鱼腥草注射液和灭滴灵注射液者6例,用中药者10例,未经任何治疗者15例.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基本方,银花15g,连翘10g,蒲公英20g,黄芩20g,桔梗10g,杏仁10g,大贝母12g,法半夏10g,金荞麦20g,瓜蒌仁10g(打).随证加减:发热高者加柴胡10g,痰多气喘加莱子、桑白皮各15g,胸痛加橘络,元胡索各10g,便秘加生军10g(后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次服.连服1~2个疗程(7~14d)后根据症状更方. 2.2 选用洛美沙星0.4g×250ml溶液每日一次静脉滴注,或用洛美沙星0.2g×250ml溶液静脉滴注每日2次,7~10d为一疗程.长不得超过二个疗程.
作者:俞娜珍;王光德 刊期: 200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