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开颅术后感染患者S-100b蛋白及CSF含量检测的意义研究

杨建权;周毅;汪林涛;王恒;王文新

关键词:开颅手术, 术后感染, 脑脊液, 血清S-100b蛋白
摘要:目的 探讨开颅术后感染患者血清以及脑脊液(CSF)中S-100b蛋白含量的变化,为临床开颅术后抗感染治疗提供客观及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开颅术后感染患者84例作为研究组,另同期选择开颅术后无感染患者84例作为对照组,在感染急性期,检测2组患者血清与CSF中S-100b蛋白、C-反应蛋白(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降钙素原(PCT)水平,在恢复期,检测2组患者血清与CSF中S-100b蛋白的含量,分析变化情况并予以比较.结果 急性期,研究组患者血清与CSF中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重症患者血清与CSF中S-100b蛋白明显高于轻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研究组患者血清与CSF中S-100b蛋白含量低于急性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显示,开颅术后感染与患者年龄、CSF中S-100b蛋白、NO水平及血清中S-100b蛋白、PCT、CRP水平有关联性(P<0.01).结论 开颅术后感染患者血清与CSF中S-100b蛋白含量升高,S-100b蛋白的变化与病情密切相关,对病情的预测、指导及治疗有辅助意义,可作为预测评估指标予以应用.
河北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辅助利福布汀治疗MDR-TB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左氧氟沙星与莫西沙星辅助利福布汀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DR-TB)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收治的MDR-TB患者140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分别采用左氧氟沙星与莫西沙星辅助利福布汀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愈率、空洞闭合率、肺内病灶吸收效果、随访痰菌转阴率、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愈率和空洞闭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肺内病灶吸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痰菌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辅助利福布汀治疗MDR-TB可有效促进空洞闭合,加快病灶吸收进程,提高结核杆菌清除效果,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作者:熊先明;梁亚君;柯静;陈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和培哚普利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 研究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和培哚普利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心内科治疗的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使用胺碘酮联合培哚普利治疗,观察组有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0.57%,对照组有效67.2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心率、房颤次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房大容积(LAVmax)、P波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A峰峰值流速(VA),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左心房内径(LAd)之外与治疗之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对照组不良反应1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和培哚普利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效果较为明确并且优于一般的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分析和应用.

    作者:蔡艳萍;王飞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开颅术后感染患者S-100b蛋白及CSF含量检测的意义研究

    目的 探讨开颅术后感染患者血清以及脑脊液(CSF)中S-100b蛋白含量的变化,为临床开颅术后抗感染治疗提供客观及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开颅术后感染患者84例作为研究组,另同期选择开颅术后无感染患者84例作为对照组,在感染急性期,检测2组患者血清与CSF中S-100b蛋白、C-反应蛋白(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降钙素原(PCT)水平,在恢复期,检测2组患者血清与CSF中S-100b蛋白的含量,分析变化情况并予以比较.结果 急性期,研究组患者血清与CSF中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重症患者血清与CSF中S-100b蛋白明显高于轻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研究组患者血清与CSF中S-100b蛋白含量低于急性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显示,开颅术后感染与患者年龄、CSF中S-100b蛋白、NO水平及血清中S-100b蛋白、PCT、CRP水平有关联性(P<0.01).结论 开颅术后感染患者血清与CSF中S-100b蛋白含量升高,S-100b蛋白的变化与病情密切相关,对病情的预测、指导及治疗有辅助意义,可作为预测评估指标予以应用.

    作者:杨建权;周毅;汪林涛;王恒;王文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疱疹性咽峡炎应用三联疗法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探讨干扰素喷雾、中药和抗病毒三联疗法对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效果,为疱疹性咽峡炎病例治疗提供可借鉴经验.方法 收集102例病例疱疹性咽峡炎病例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将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治疗组应用干扰素喷雾、中药和抗病毒三联疗法.结果 102例病例中,以0~3岁为主要发病人群,发病多在4~6月.以发热为首发症状,64例白细胞总数大于10×109/L者,占87.5%,50例C反应蛋白≥10 mg/L者,占49%.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和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疱疹性咽峡炎作为春季小儿多发呼吸道疾病,需加强与手足口病的鉴别,应用干扰素喷雾剂、阿昔洛韦、联合中药制剂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效果较显著.

    作者:魏淑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脑活素联合阿昔单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神经保护剂脑活素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昔单抗的联合运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收集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0例.其中A组给予脑活素加常规治疗,B组给予脑活素加阿昔单抗再加常规治疗,C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加安慰剂.3组均取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4周进行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结果 A组、B组分别与C组相比,MMSE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间相比,MM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分别与C组相比,MoC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间相比,MoC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分别与C组相比,AD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间相比,A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活素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有较好的疗效,但脑活素联合阿昔单抗并未增加其单独使用的疗效,然而阿昔单抗也并未增加出血的风险.

    作者:杜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皮炎湿疹疾病进展与皮损微生物感染种类、数量及炎性因子的关联研究

    目的 探讨皮炎湿疹疾病进展与其皮损微生物感染种类、数量及炎性因子的关联.方法 于患者皮炎湿疹皮损部位皮肤、非皮损部位皮肤同时取材做微生物培养,对培养结果进行常规菌种鉴定和菌落计数,比较皮炎湿疹疾病进展组与无进展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检测结果.结果 125例皮炎湿疹患者的皮损处微生物培养阳性者共占66.4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达到33.60%,较该组患者在非皮损部位细菌及真菌检出率明显升高(P<0.05);皮损进展继发感染的患者皮损部位金葡菌检出率76.67%显著高于临床皮损无进展患者及对照组(P<0.05);皮损进展继发感染患者血清中多种炎性介质的含量明显高于皮损无进展患者的指标(P<0.05).结论 皮炎湿疹疾病进展与其皮损部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金葡菌平均密度密切相关,相关炎性因子可能为皮炎湿疹早期诊治和预后评判提供参考.

    作者:邓俊峰;楼芳;焦继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D-二聚体、hs-CRP及MMP-9水平联合监控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水平、hs-CRP及MMP-9联合监控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80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80例,分别测定2组D-二聚体、hs-CRP及MMP-9水平,及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hs-CRP及MMP-9的水平,并分析D-二聚体、hs-CRP及MMP-9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缺血性脑梗死组D-二聚体、hs-CRP及MMP-9水平[(1.49±0.12) mg/L、(11.38±2.12) mg/L、(332.27±54.62) μg/L]高于健康组[(0.25±0.04) mg/L、(2.14±0.51)mg/L、(124.68±27.59)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急性脑缺血性脑梗死组D-二聚体、hs-CRP及MMP-9水平[(0.68±0.14) mg/L、(3.16±0.87) mg/L、(227.48±43.26) μg/L]低于中度组[(1.13±0.25) mg/L、(7.54±1.3)mg/L、(325.69±62.74)μg/L]、且低于重度组[(1.54 ±0.37) mg/L、(13.49±1.50) mg/L、(497.23±74.3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缺血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hs-CRP及MMP-9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联合监控D-二聚体、hs-CRP、MMP-9水平能够辅助急性脑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并可评估疾病的进展,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周华;肖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杀菌纱布治疗妊娠期需氧菌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妊娠期感染需氧菌性阴道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随机选取46例妊娠期需氧菌性阴道炎的孕妇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23例.研究组给予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杀菌纱布阴道填塞,每晚1次,连续7d.对照组按常规治疗,给予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泡腾片,阴道上药,每晚1次,连用7d.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杀菌纱布治疗妊娠期需氧菌性阴道炎疗效确切,且安全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铭娜;娄玉芹;张陈彦;孙东霞;张立新;胡丽亚;祁美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甲氨蝶呤在异位妊娠腹腔镜术后预防异位妊娠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在异位妊娠腹腔镜术后预防异位妊娠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接受治疗的异位妊娠164例患者,按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8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单纯腹腔镜手术治疗,试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甲氨蝶呤局部注射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与恢复正常时间、输卵管再通率、术后住院时间、PEP发生率以及术后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血β-HCG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上的降低,试验组术后血β-HCG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明显,且血β-HCG水平恢复正常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卵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E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氨蝶呤在异位妊娠腹腔镜术后可快速降低术后血β-HCG水平,缩短恢复正常时间,提高输卵管再通率,减少住院时间,降低PEP发生率,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周丽红;张菊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正常脑老化过程中中央前、后回白质区ADC值与年龄和性别比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利用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观察中央前回与中央后回(即运动中枢与感觉中枢)白质区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正常脑老化过程中的年龄、性别相关性分析.方法 120例健康右利手志愿者,按性别及年龄分为女性及男性青年组(≤44岁)和女性及男性中老年组(>45岁),每组30例.所有志愿者均行颅脑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e resonance imaging,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人为确定DWI感兴趣区(ROI为(22 ±2)mm2],感兴趣区选定在白质区,机器自动测出左、右侧中央前回及左、右侧中央后回白质区ADC值数据,分别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ADC值差异.分析中央前、后回白质区ADC值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结果 相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左、右侧中央前回及左、右侧中央后回白质区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女性与男性右侧中央前回白质区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组女性与男性左侧中央后回白质区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脑老化过程中,左、右侧中央前回及左、右侧中央后回白质区ADC值与年龄呈线性正相关性改变,即随着年龄增长ADC值逐渐增加.青年男性右侧中央前回白质区ADC值大于青年组女性,中老年男性左侧中央后回白质区ADC值大于中老年女性.

    作者:周玲;耿左军;董立英;吴秉坤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扁桃腺切除术患儿全麻苏醒期应用右美托咪定对QT间期的影响

    目的 观察小儿全麻苏醒期应用右美托咪定对血流动力学和QT间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扁桃腺切除术患儿4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NS组(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D组(右美托咪定0.4 μg/kg),每组20例,手术结束前10 min,D组给予相应剂量的右美托咪定10 ml静脉泵注,NS组给予同等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静脉泵注,10 min泵注完毕.记录开启输注泵即刻(T1)、结束输注泵即刻(T2)、输注结束后5 min(T3)、拔管即刻(T4)、离开手术室前即刻(T5)的QT间期,记录相应时间点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 与NS组比较,D组T2、T3、和T4QT间期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T1和T5QT间期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比较,D组T2-5时HR显著降低(P<0.05),D组T1时H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比较,D组T2~5时刻MAP显著降低(P<0.05),D组T1时刻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0.4 μg/kg的右美托咪定可使小儿全麻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平稳,有缩短全麻围拔管期QT间期延长的作用.

    作者:汪业铭;李树铁;袁明霞;高艳;赵继波;李媛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大块骨折的疗效及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微型钢板内固定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大块骨折的疗效及其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门诊就诊的后踝大块骨折的患者9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以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予以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疗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AOFAS评分和并发症比较,2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跖屈,背伸,外翻和内翻活动测量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95.83%,对照组优良率为79.17%,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x2=4.667,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观察组AOF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2组治疗前跖屈、背伸、外翻和内翻活动测量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跖屈和背伸活动度测量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外翻和内翻活动测量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升高或降低水平更为显著(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08%(x2=6.075,P<0.05).结论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大块骨折的疗效明显优于空心钉内固定,具有疗效确切,可早期功能锻炼,术后恢复快,有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戚晓冬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及术后应用唑来膦酸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及术后进行唑来膦酸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研究组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基础上,术后应用唑来膦酸治疗.记录2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及脊柱后凸Cobb's角,BMD评分及VAS评分,ODI评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24 h及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及BMD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脊柱后凸Cobb's角明显小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后进行唑来膦酸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骨密度,降低椎体骨折风险.

    作者:肖祥;韩含;孙凯;江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胆道感染人群胆汁中细菌新分布情况及对抗菌素敏感性的变化分析

    目的 分析胆道感染人群胆汁中细菌新分布情况及其对抗菌素敏感性变化.方法 收集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进行治疗的432例胆道感染患者胆汁样本,对其中致病菌进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记录致病菌种类,分析不同致病菌对常见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432例样本中细菌阳性率高达83.80%.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2.15%,革兰氏阳性菌占37.29%,还有0.55%的患者属于真菌感染.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杆菌对舒巴坦、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都很低,而对氨苄西林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高浓度庆大霉素和利奈唑胺等的耐药率都很低,而对苯唑西林和头孢西丁等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造成胆汁感染的细菌种类逐渐增多,细菌耐药性进一步增强,在治疗中应有选择的使用抗菌素,结合细菌药敏结果合理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王秋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影响基层医院临床医生手卫生依从性的因素与对策

    目的 探讨影响基层医院临床医生手卫生依从性的因素,制定并实施干预对策,观察其干预效果.方法 通过下科室暗访和问卷调查方式,了解临床医生手卫生依从率,并分析影响其依从性的相关因素.针对性落实干预措施,观察其干预效果.结果 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手卫生设施、工作强度是影响临床医生手卫生依从性的主要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后临床医生手卫生依从率、手卫生指征知晓率、六步洗手法正确率得到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及手卫生知识培训、改善手卫生设施、加强监察管理、合理调配人力资源能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防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薛珍;叶仕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基于根因分析法的持续质量改进降低神经外科ICU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作用

    目的 探讨基于根因分析法的持续质量改进降低神经外科ICU非计划性拔管事件(UEE)的作用.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采用常规护理的神经外科ICU置管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采用常规护理联合基于根因分析法的持续质量改进神经外科ICU置管患者5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UEX事件发生率、护理舒适度、疼痛程度与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UEX发生率明显降低,轻度疼痛率相对增高,重度疼痛率明显降低,护理满意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环境舒适、社会文化舒适、精神心理舒适与生理舒适等四个维度护理舒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根因分析法的持续质量改进有助于显著降低神经外科ICU非计划性拔管事件,提高护理舒适度与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林;张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乌司他丁治疗严重脓毒症ARDS患者效果观察及对患者血管外肺水变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治疗严重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效果及对患者血管外肺水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自我院严重脓毒症ARDS患者6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2组患者均入院后采取常规治疗,对照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乌司他丁.2组疗程均为3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分指数(PaO2/FiO2)及28 d生存情况.结果 2组MAP治疗后增加,而HR治疗后下降(P<0.05);观察组MAP治疗后高于对照组,HR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2组APACHEⅡ评分治疗后下降(P<0.05);观察组APACHEⅡ评分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2组ELWI治疗后下降(P<0.05);观察组ELWI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2组PaO2和PaO2/FiO2治疗后下降(P<0.05);观察组PaO2和PaO2/FiO2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28 d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治疗严重脓毒症ARDS患者效果显著,可降低ELWI变化,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作者:潘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急性脑梗死诊疗技术规范化应用和医疗质量PDCA循环管理的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诊疗技术规范化应用和医疗质量PDCA循环管理.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应用脑梗死规范化诊疗程序并给予PDCA循环管理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脑梗死常规化诊疗程序并给予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NHISS评分以及ADL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SF-36各维度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HISS评分以及ADL评分都有所下降,观察组[(10.56±2.78)、(42.12±6.12)分]低于对照组[(15.12±3.02)、(48.45±6.12)分],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应用规范化诊疗程序并结合PDCA循环管理护理可显著降低患者的NHISS评分和ADL评分,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关久利;牛春芝;田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联合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联合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发病在4.5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26例,随机分为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联合人尿激肽原酶治疗组(A组,207例)和仅接受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B组,219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率中量表(NIHSS评分量表)在患者初就诊时及治疗后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应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价患者出院3个月时远期预后情况.溶栓后24 h、7d行多模式核磁检查(包括颅脑MRI、MRA、MR灌注,不能行颅脑MR检查患者行颅脑CT、CTA、CT灌注检查)并分析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水平.结果 治疗后2组NHI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但是A组结果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随访时,A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129例(62.5%),B组患者为126例(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7d发生颅内出血的有1例,B组有3例,均为非症状性颅内出血,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A组患者接受治疗后VEGF水平显著升高,hs-CR水平降低,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联合人尿激肽原酶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且不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提示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联合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作者:吕兆阳;张佩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血液灌流频率差异对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钙磷代谢及感染风险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频率差异对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钙磷代谢及感染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0例,以随机区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分别在高通量血液透析基础上给予血液灌流每1次/2周和1次/周;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血钙、血磷、钙磷乘积、Hb、ALB、SF-36生活质量评分及感染发生率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钙磷代谢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b和AL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2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增加血液灌流频率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机体微炎症状态,改善钙磷代谢和营养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且未增加感染发生几率.

    作者:罗进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河北医药杂志

河北医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