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所造成的腰腿痛临床症候群,是一种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多发于中青年人。急性发作……
作者:高建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为研究大黄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肾损伤防护作用的机制将老龄(20月龄以上)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大黄组、尼莫地平组、血栓心脉宁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肾脏病理组织变化及有关指标改变。结果表明,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肾脏组织损伤明显,大黄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大黄拮抗自由基损伤、调节ATP酶活性和神经肽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调节前列腺素平衡失调、降低肿瘤坏死因子有关。
作者:李建生;赵君玫;郭盛典;李建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无特效药物,中药治疗本病可明显缩短病程。为观察中药的确切疗效,我们进行了中西医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井自兴;任献青;翟文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活血化瘀是中医常用的方法之一,广泛用于临床各科。此法用于治疗肛肠科的疾病,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赵大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们根据祖国医学肝肾阴虚、阳亢动风的理论,提出育阴潜阳、熄风通络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并据此组方制成龟羚熄风胶囊,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12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莹莹;王宝亮;任德启;宋淑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成药品种繁多、配方各异、剂型多样,每种中成药各有一定疗效特点和适应范围。所以中成药用之得当,可迅速奏效,反之,轻者浪费药品和贻误病情,严重者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对此决不可轻视。因此中成药能否辨证用药是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的重要问题。……
作者:李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不寐”即今之失眠,是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甚则彻夜不眠为主证的一类疾病,并常伴有多梦。引起不寐的病因病机很多,如阳不交阴、心肾不交,思虑劳倦、心脾两虚,肝郁化火、肝火扰动,以及心胆气虚,胃中不和等。我院已故名老中医石冠卿教授论治不寐一证颇富经验。不寐一证,人多责之于心,验诸临床,或效或不效。石老治疗不寐,在注重心神作用的基础上,擅长从肝论治。……
作者:闫晓天;崔爱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跟痛症又称足跟痛,是临床常见病,笔者用中药熏洗治疗,效果颇佳。……
作者:赵华;崔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 饮食疗法的历史源流 民以食为天,饮食与健康与疾病的联系,古人早已有认识。药食同源学说表明,许多药物具有双重性,既能药用,又能食用。《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百合、山药、大枣、龙眼肉、赤小豆、蜂蜜等,实际上就是中医应用饮食疗法的开端。《素问·藏气法时论》说道:“毒物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
作者:王太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高脂血症(HLP)是临床常见的病症,系指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成分的含量超过了正常高限。血脂增高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AS)的首要危险因素,是造成心脑血管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肝脏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治疗高脂血症的中、西药物较多,但较为理想的药物尚少,我们……
作者:朱红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复发性口疮是好发于青壮年的一种常见口腔粘膜病,以口腔粘膜上反复发作的孤立性溃疡为其特征。初在唇、颊、舌缘等处粘膜上,出现单个或2~3个充血发红区域、灼痛,随后出现小疱,小疱迅速破溃而形成约0.3~0.5cm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表面覆盖灰白色假膜,遇酸、甜、冷、热刺激时疼痛加剧,唾液增多,影响进食。其复发率较高,由于……
作者:崔梅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理中汤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党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仲景用治脾胃虚寒所致之吐、利、腹痛诸证。笔者根据其温中散寒,健脾益气的组方特点,以理中汤为基础方,临证加减,用于治疗各种疑难杂证,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温桂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笔者从1994年9月~2002年4月,用舒络脑心通合剂治疗高血压76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明顺;陈广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出血性脑梗塞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临床起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经头颅CT扫描已证实为脑梗塞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及早诊治当为首要问题。我们在2000年8月~2002年5月期间,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脑梗塞4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秀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大黄(庶虫)丸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治疗虚劳瘀血证的名方,I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瘀证,近年来有报道治疗高脂血症、重症肝炎、脑血栓等。我们将其加味用于治疗脑动脉硬化症及缺血性中风受到很好疗效。为了阐明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加味大黄廑虫胶囊对ADP诱导大鼠血小板聚集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谢广中;封银曼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属祖国医学的“黄疸”、“胁痛”、“积聚”等范畴。笔者认为本病是感受湿热毒邪,而以肝郁、血瘀为主要病理的疾患。此病在整个病变过程中经历正盛邪实、正虚邪恋、虚实夹杂三个阶段。故治疗上以祛邪、扶正为纲,从肝郁、血瘀处着手,选用药也各有侧重。湿热之邪是致病之由,也是病情缠绵反复之根源,湿热……
作者:郑耀庭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笔者在临床中以针刺为主,并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代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无花果作为药食同源之品,庭院栽培极多,药源丰富,临床用于抗肿瘤疗效确切又无毒副作用;它即能增强治疗的疗效,又能改善放、化疗的副作用,极具开发前景。尤其是对其抗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研究结果更说明了这一点。
作者:彭勃;苗明三;方晓燕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玉屏风散出自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由防风、黄芪、白术组成,是中医扶正固表的经典方剂。有益气固表、祛邪止汗的作用,用于卫虚不固、易感风邪之症,即反复感冒。临床多用于预防感冒及由反复感冒引起的风心病、心力衰竭、肺结核、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作者:刘永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是古代医家心理上一个很深的文化情结。中国医学史上有很多医学家出身于儒,后因种种原因由儒而医。如东汉张仲景,唐王冰,南北朝陶弘景,宋代朱肱、许叔微,金成无己、张元素,明代戴思恭、王肯堂、高武等,成为良医是他们的一种心理蔚藉。而“上医医国”则是古代医家人格精神的高追求。……
作者:王琳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