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腓动脉皮支联合腓肠神经皮瓣修复小儿足踝部皮肤缺损的护理

王巧君;宋爱荣;韩湘兰;刘新荣

关键词:腓动脉皮支, 腓肠神经, 岛状皮瓣, 软组织缺损, 护理
摘要:临床上,小儿足踝部创伤日益增多,因皮下组织薄弱,外伤后常合并血管神经肌腱骨骼外露,都需要皮瓣修复.我科2006年2月至2011年2月采用不牺牲腓动脉主干血管的腓动脉皮支联合腓肠神经皮瓣修复小儿足踝部皮肤缺损9例,获得较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河北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SHP-1与c-kit基因表达及相互作用的研究

    本研究应用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积分)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分型,通过观察不同分型MDS患者单个核细胞中酪氨酸磷酸酶( SHP-1)、c-kit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SHP-1、c-kit基因在MDS发病机制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韩颖;化罗明;范丽霞;王静;庞艳彬;季静;刘晓蕾;李永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口服小剂量强的松治疗中、重度哮喘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疗效评价

    由于职业粉尘、化学物质、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尤其老年人群的患病率近年来有增高趋势.随着支气管哮喘病程的延长,气道发生不可逆性狭窄和重构,肺通气功能进行性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由于哮喘的反复发作,控制哮喘的治疗费用极大增加,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合理的防治哮喘,有效降低日益增加的医疗费用,成为现阶段支气管哮喘治疗的重要任务.我们将静脉应用甲基强的松龙/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氟美松等治疗哮喘必需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改为小剂量强的松口服,取得满意疗效,并且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作者:陈荣娟;张红漫;刘劲松;杨燕波;吕永申;卢文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体会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秋冬交替之时,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例比往年有大幅增加.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幼儿(3~5岁)和老人(50~60岁)这两个年龄区间[1].我们根据治疗经验,对这两类不同年龄的患者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明显.报告如下.

    作者:陈兰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白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白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9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测定治疗前后血脂、IL-6及hs-CRP的变化.结果 对照治疗组及治疗组在治疗后血脂、IL-6及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对照治疗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下降与IL-6及hs-CRP下降无相关性(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脂、IL-6及hs-CRP水平,20 mg优于10 mg,其抗炎作用不依赖降脂作用.

    作者:张旭;孙振学;吕豪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比较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妇科体检的普及和B超、CT等辅助检查手段的应用,其发现率近年明显增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更加重视子宫的生理功能以及身体的完整性[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应用于临床越来越多[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腹腔镜肌瘤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开腹肌瘤剔除术进行比较,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价值.

    作者:郭丽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医院葡萄球菌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

    为有效控制葡萄球菌所致医院感染的发生,了解该菌耐药趋势的变迁,尤其是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MRS)菌株对临床抗感染治疗的影响,将我院2009年6月1日至2010年6月1日分离的284株葡萄球菌的耐药性进行总结分析,为临床抗菌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作者:黄印启;王鹏;闻海峰;樊雪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术前区域动脉灌注生长抑素和黄芪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及血管形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前区域动脉灌注生长抑素和黄芪注射液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生长抑素联合黄芪注射液组(A组)、单纯生长抑素组(B组)、单纯黄芪注射液组(C组)、0.9%氯化钠溶液(D组),每组15例,分别于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对应药物+常规化疗药物.观察各组肿瘤血管密度( MVD)、VEGF染色结果、Ki标记指数(Ki67LI)及凋亡指数(AL)等差异.结果 A、B、C、D4组MVD分别为(10±6,16±8,19±6,29±15),VEGF表达分别为(20%,46.67%,53.33%,80%),Ki67LI分别为(8±3,13±5,14±5,18±6),ALI分别为(5.6±0.6,3.1±0.4,2.9±0.6,1.2±0.3).A组与B、C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能促进细胞凋亡,并对肿瘤增殖有抑制作用,加入生长抑素联合黄芪比单独应用生长抑素或黄芪更能显著提高结肠癌的疗效,以增强其抗肿瘤作用.

    作者:樊占兵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超短波治疗婴幼儿肺炎疗效观察

    肺炎是肺实质的炎症,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等所引起的肺部炎性反应,是我国住院患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1].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35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肺炎,占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的28.0%.据统计,中国约占22.6%.目前,大部分基层医院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如止咳平喘药、抗生素等,效果欠佳.本研究采用超短波配合药物治疗婴幼儿肺炎100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李秋革;李贺芝;王金池;马金焕;刘宝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基于二维矩阵验证4种治疗计划系统调强计划

    IMRT技术与常规放射治疗技术及3DCRT技术相比,远为复杂,逆向计算的优化算法在某些方面还不成熟,且放射治疗中还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每个患者计划执行前的剂量验证是确保治疗准确的关键步骤[1,2].二维探测器阵列测量设备是近年研发面世的新设备,其将多个半导体或电离室排成二维探测器阵列,具有良好的剂量学特性、很高的几何分辨率和剂量线性度;与之相应的测量分析软件,可用于放射治疗设备日常的QA(QC)以及IMRT技术的QA(QC),取代三维水箱、电离室和胶片的部分功能.应用此设备可降低IMRT技术QA(QC)的繁琐程度,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曹彦坤;迟子锋;田志辉;祝淑钗;高超;连伟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系后天获得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胰岛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导致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1],久病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可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等,造成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而死亡,可引起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尤以肾小球、神经、肌肉、眼底、心肌等为主,可引起肾小球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感染等多系统损害,临床危害极大[2,3].

    作者:周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小剂量舒芬太尼和咪达唑仑在连续股神经阻滞术中的应用

    为了配合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麻醉前一般先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股神经穿刺置管,术后接镇痛泵行术后镇痛.但是麻醉后不能引出神经反射,局麻时患者痛苦,且影响穿刺点定位,为了减轻患者清醒穿刺时的痛苦,本试验拟通过在连续股神经阻滞术(CFNB)前静脉注射小剂量舒芬太尼和咪达唑仑观察对患者的生理功能的影响和镇静镇痛的效果.

    作者:陈何伟;陈晶;汤洪;张玉强;刘志奇;孟雅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周剂量顺铂同步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周剂量顺铂同步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58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采用3D-CRT联合顺铂同步化疗,总DT 64~72 Gy,中位剂量68 Gy.同步应用顺铂25 mg·m-2·周-1,连用6周.结果 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35例,稳定12例,进展0例;总有效率( CR+ PR) 79.31%.中位生存期16.2个月,中位局部无进展生存时间8.7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2.09%、31.03%和20.69%.结论 周剂量顺铂同步3D-CRT治疗局部晚期NSCLC具有较好的近期与远期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KPS评分、肿瘤大小及放疗剂量为影响近期疗效的独立因素.

    作者:顾涛;付占昭;曹晓艳;孙晓东;邸娅;霍新龙;姚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的检测意义

    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感染大国,乙型肝炎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目前只能通过注射乙肝疫苗对其进行预防控制.据有关研究报道,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也是患肝癌的重要原因[1].因此,对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状况的监测,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对我院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测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朱丽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医院药学服务的发展方向

    新世纪医院药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化药学服务模式.2000年中国药师周明确要求,药师应把自己的全部活动建立在以患者服务为中心的基础上,以大限度地改善患者身心健康为目标,承担起监督、执行、保护患者用药安全、经济、合理、有效的社会责任,要耐心指导、帮助患者用药安全、经济、合理、有效的社会责任,要耐心指导、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药品,认真监测患者用药全过程和药物不良反应,主动向医生、患者提供有关的药物学信息,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作者:刘丽萍;曹小玲;范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白蛋白在ICU低白蛋白血症患者中的应用评估

    目的 评估重症监护病房中低白蛋白血症的危重症患者,输入白蛋白能否纠正低白蛋白血症,降低第28天病死率.方法 选择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45例低蛋白血症患者,记录基础血浆白蛋白浓度,计算APACHEII评分,试验组(n=21)输入20%白蛋白10 g,对照组(n=24)不输入白蛋白,于第4、7、10、14、21、28天复查肝功能,记录白蛋白浓度,第28天病死率.2组患者视病情可酌情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能量供给20 ~ 30 kg/d.结果 2组病情危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白蛋白浓度略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第28天白蛋白浓度较初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并未能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对照组白蛋白浓度无明显变化.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低白蛋白血症患者每日输入白蛋白10 g能升高患者血浆白蛋白浓度,但不能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对于病死率无明显改善.

    作者:马海英;申丽曼;王志刚;杜全胜;赵鹤龄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以头部肿块为首发表现的胃癌1例

    患者,女,43岁,主因发现头部肿块半个月就诊.2010年9月初患者发现右侧额顶部一约3 cm×3 cm大小的肿块,无疼痛.颅脑CT检查:右侧额、顶部颅板可见多发小结节影突人颅内,病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较大者位于右侧颅顶,大小约2.5 cm×3.0cm,CT值约43 HU,局部骨质呈虫噬样改变,考虑多发颅骨占位.

    作者:王肇瑞;杨晓慧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顺铂致顽固性呃逆1例

    顺铂是一种光谱抗癌重金属化合物,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肾脏毒性,耳毒性,周围神经病变及骨髓抑制等[1].其他毒性较罕见但亦有报道,我院1例食道癌患者静脉应用顺铂引起顽固性呃逆,报告如下.

    作者:李文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我院2005至2008年抗感染药物使用分析

    随着抗感染药物的广泛使用,在有效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同时,也引发了日益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是进行抗感染治疗的前提,了解和掌握临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对其供应管理及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我院2005至2008年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王新红;栗志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丙氨酰谷氨酰胺对ALI患者肺保护机制的研究

    目的 观察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对急性肺损伤(ALI)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及对ALI患者预后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对ALI患者肺保护作用的内在机制.方法 110例AL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Gln组60例,2组常规治疗一致,Gln组给予Ala-Gln 0.4 g·kg-1·d-1共7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P-70、TNF-α、IL-8浓度及APACHEⅡ评分的变化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Gln组治疗后血清HSP-70水平显著升高(P<0.05),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0.01),IL-8水平显著下降(P <0.05或<0.01),APACHEⅡ评分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对照组比较,Gln组机械通气时间缩短(P<0.05).结论 ALI患者给予Ala-Gln治疗,比常规治疗更有利于促进肺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其机制可能与Gln提高患者血清HSP-70的水平,从而降低TNF-α、IL-8的血清浓度,调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减轻了过度的炎性反应有关.

    作者:崔莹;吴春雪;贾春梅;李勇;杨龙;闫寒;李春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三氧联合消炎镇痛液椎旁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

    带状疱疹痛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潜伏于体内侵犯感觉神经节而引起的相应神经分布区的疼痛,在疼痛区域内出现节段性、排列成带状簇集水泡的特异皮肤损害,尤以老年人多见.经过一般治疗后,约30%的患者可遗留疱疹后神经痛[1].本研究旨在观察三氧联合消炎镇痛液锥旁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的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其可行性.

    作者:刘红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河北医药杂志

河北医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