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周艳丽;杜彩霞;高希言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 不孕症, 女性, 针刺疗法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肝俞、脾俞、肾俞、膈俞、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阴陵泉、天枢、关元、中极、带脉、卵巢等穴位针剌治疗PCOS患者30例,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B超的变化.结果:30例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8例,好转18例,无效4例,有效率占86.7%.结论:针刺治疗PCOS能有效改善月经周期、经量,使卵巢大小恢复正常范围,提高受孕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中医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石菖蒲提取物对小鼠运动能力及糖贮备的影响

    目的:探讨石菖蒲提取物对大强度训练小鼠运动能力和糖贮备的影响,为开发石菖蒲提取物作为运动补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按完全随机方法将小鼠分为对照组、运动组、阳性对照组、石菖蒲组4组,每组10只.石菖蒲组按10 g/(kg·d)生药的剂量每天用石菖蒲提取物灌胃1次;对照组、运动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以等体积人参提取物灌胃,分别于灌胃后3 h进行无负重游泳,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实验时间4周.于后1次进行力竭游泳,休息30 min后取材.检测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结果:石菖蒲组小鼠游泳力竭时间明显长于运动组(P<0.01),血糖、肝糖原、肌糖原水平均显著高于运动组(P<0.05),且以上指标石菖蒲组与阳性对照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菖蒲提取物能显著提高大强度训练小鼠的运动能力,并可使大强度耐力训练小鼠体内糖贮备显著增加.

    作者:熊静宇;朱梅菊;廖兴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浅议清宫中药代茶饮

    中国的中药代茶饮历史悠久,理渊道博,且其治疗疾病、保健养生具有简单、方便、有效的特点,在中国医药学中独辟蹊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范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肝俞、脾俞、肾俞、膈俞、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阴陵泉、天枢、关元、中极、带脉、卵巢等穴位针剌治疗PCOS患者30例,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B超的变化.结果:30例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8例,好转18例,无效4例,有效率占86.7%.结论:针刺治疗PCOS能有效改善月经周期、经量,使卵巢大小恢复正常范围,提高受孕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作者:周艳丽;杜彩霞;高希言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熄风定颤丸对帕金森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PD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作者:白清林;封臻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药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3例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以眩晕、头痛、失眠、视力模糊等为主要临床症状.2008-01-2008-12,笔者采用中药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3例,收到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黄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浅谈胃脘痛的辨证与治疗

    胃脘痛又称胃痛,临床表现以胃脘部经常疼痛为主症,痛时连及胁背,或兼见恶心、呕吐、吞酸、嘈杂,大便溏薄或秘结,甚至吐血、便血等症.

    作者:王国庆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吕靖中教授运用三黄二姜一附汤治疗复发性口疮经验

    复发性口疮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发病率高的一种疾病,据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该病患病率达20%左右[1].

    作者:赵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小青龙汤加味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IL-6和TNF-α的研究

    目的:观察小青龙汤加味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青龙汤加味,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占92.6%,对照组有效率占80.8%,两组之问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在血清TNF-α和IL-6方面,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青龙汤加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有明显疗效,可以降低血清TNF-α和IL-6的表达.

    作者:孟学峰;范晔;薛连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消乳散结汤治疗乳腺增生136例

    乳腺增生病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上以乳房肿块、周期性胀痛为主要特征,是与内分泌紊乱、卵巢功能失调有关的非炎症性慢性疾病.

    作者:张丽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医手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78例

    膝骨性关节炎(degeneratjve osteo anhritis,DOA)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关节软骨损害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临床以膝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尤以女性肥胖者多见.

    作者:范永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崔公让教授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急性期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肢体浅静脉的血栓性、炎性病变,静脉出现疼痛、发红、肿胀、灼热等症状,常可摸到硬结节或硬性索状物,有明显的压痛,可伴有患肢肿胀、全身发热等全身症状.

    作者:吴建萍;崔炎;刘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论腧穴的双向性

    腧穴的双向性是特殊作用中的双向良性调整作用特性,指机体在不同状态下,同一腧穴体现出两种相反的治疗作用,即完全相反的两种病证,治疗时针刺同一腧穴,均可使疾病向着痊愈的方向转化或恢复.

    作者:张淑君;曹大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试探柴胡黄芩药对清泄肝胆的配伍作用

    本文从文献记载、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方面对柴胡、黄芩药对进行探讨,揭示该药对在肝胆等疾病治疗中的配伍作用.

    作者:王宪龄;周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药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63例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率失常,临床多用胺碘酮治疗,有效率在50%~70%,可提高窦性心率的维持率[1].2006-01-2008-06,笔者采用胺碘酮联合中药治疗阵发性房颤63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春彤;王艳华;杨学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某县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后免疫功能恢复与病毒抑制效果,为艾滋病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某县1881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的调查问卷和相关指标检测调查,分析免疫功能的改变情况,了解艾滋病患者对医疗救治服务满意度及生存质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1年后较治疗前CD4<'+>T细胞数升高(P<0.05),抗病毒效果明显,患者卡诺夫斯基积分均值为90.5分.结论:HAART治疗对免疫系统重建、体内病毒的抑制具有明显作用,患者对医疗机构的满意度较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

    作者:毛重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李振华教授从肝脾论治杂病经验

    李振华教授是第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之一,擅长疑难杂病的治疗,在潜方用药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随李师侍诊,深感其中医功底之深厚,辨证用药如有神.现择其从肝脾论治杂病之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周军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膝四针配合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60例

    目的:观察膝四针配合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退行性膝骨关节炎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膝四针配合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对照组单纯采用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占96.67%,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膝四针配合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是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曹金梅;刘文刚;吴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丹参通脉胶囊治疗脑中风恢复期阴虚血瘀型96例

    脑中风恢复期是指中风后半个月至半年内的一段时间,此期的主要病机为阴虚血瘀.2006-01-2008-01,笔者采用丹参通脉胶囊治疗脑中风恢复期阴虚血瘀型96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万民;闫惠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龙胆泻肝丸的溶出度研究及中药溶出度研究探讨

    目的:建立龙胆泻肝丸的体外溶出度的测定方法,并探讨中药丸剂溶出度研究的相关问题.方法:采用HPLC等度洗脱法同时测定不同取样点时溶出液中指标成分龙胆苦苷和栀子苷的含量,计算相对累积洛出率,拟合Weibull分布曲线,提取溶出参数.结果:龙胆苦苷和栀子苷在4 h内均基本全部溶出,溶出曲线与Weibull分布曲线拟合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 5、0.997 5;两者T<,50>分别为27 min和34 min.结论:该溶出度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可行.可用于龙胆泻肝丸的质量控制,其通用方法可作为其他中药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的参考.

    作者:刘瑞新;张转建;孟祥乐;唐进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48例

    视神经萎缩是严重影响视力的疑难、慢性眼底病,多为感染、营养不良、眼部外伤、脑部肿瘤及他病继发而导致,治疗较棘手.1999-2008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48例,疗效尚可,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元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医研究杂志

中医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