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温和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CD40-CD40L轴的影响

蔡海红;王玲玲;姜劲峰;吴姗;蒋文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温和灸, 血脂
摘要:目的:探索温和灸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1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艾灸组(10只)和药物组(11只).空白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注射牛血清白蛋白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后模型组不予治疗干预;艾灸组行温和灸治疗,取双侧“足三里”“神阙”穴,每日每穴灸治10 min,连续治疗4周;药物组用洛伐他汀胶囊按3.6 mg/kg的剂量行灌胃治疗,连续治疗4周.4周后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血脂水平及CD40配体(CD40L)、可溶性CD40L(sCD40L)含量、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药物组均能有效减少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P<0.05);降低sCD40L水平[模型组(8.310±1.221) ng/mL,艾灸组(7.097±0.846) ng/mL,药物组(7.354±0.631) ng/mL)],降低CD40L的表达[模型组(0.235±0.179)mm2,艾灸组(0.072±0.079) mm2,药物组(0.039±0.015) mm2];NF-cB的表达亦明显减少[模型组(0.145±0.052) mm2,艾灸组(0.052±0.012) mm2,药物组(0.036±0.013) 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艾(P<0.05,P<0.001),艾灸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和灸具有良好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下调CD40-CD40L的表达是艾灸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捻转补泻之我见

    探讨捻转补泻手法的实质,为补泻手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回顾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历史文献,从古籍记载注文探究,分析现存的几种观点如与经脉循行方向结合,细分左右、男女、手足;刺激量大小,操作时间长短;捻转手法属于螺旋运动等,发现捻转补泻的关键是决定三维运动的持针手型,捻转细分左右、男女、手足等,就同时忽略了捻转手法必然带有提插动作的立体效应.认为捻转补泻的实质不离《灵柩·丸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的提播补泻原则.以此原则为指导,将捻转补泻手法应用于临床中,才能避免手法操作流于形式而陷入虚无飘渺的玄学.

    作者:沈特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梅花针治疗荨麻疹

    笔者自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梅花针叩刺治疗荨麻疹36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36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小16岁,大60岁,平均36.5岁;急性荨麻疹6例,病程1~6天,平均3天,慢性荨麻疹30例,病程短3个月,长5年,平均1.5年.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皮肤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水肿性风团皮疹,边界清楚,瘙痒剧烈,时起时落,退后不留痕迹,部分患者伴有轻度腹痛、腹泻,无发热及呼吸困难者,所有患者皮肤划痕试验阳性.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隐疹的诊断标准,治疗前2周内均未使用抗组胺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作者:简弄根;龚光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手三阳经走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笔者于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运用走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5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小19岁,大67岁;病程短1天,长2个月.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颈肩背部疼痛,伴同侧上肢麻痹、窜痛,颈部活动稍受限,疼痛时影响睡眠,严重者需将患侧上肢高举过头部方感觉较舒适;颈部僵硬,压痛明显,患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支持诊断.

    作者:严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温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疼痛患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温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疼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均分为温针组、电针组及药物组,各30例.温针组、电针组均取双侧大杼、肾俞、悬钟穴,分别行温针、电针治疗,每天1次,共治疗30天;药物组采用口服钙尔奇D片600 mg,每天1次,服用30天.观察3组治疗前后骨密度T值、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及血清中胰岛样生长因子(IGF-1)、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变化情况.结果:①3种方法治疗30天后,患者骨密度T值未见明显变化;②VAS疼痛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所降低,其中温针组降低明显(前后比较:6.73±0.24 vs 4.43±0.26),治疗后分别与电针组(5.13±0.31)、药物组(5.17±0.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温针组治疗后可提高血清IGF-1水平[(119.5±20.1)ng/mL vs (156.5±23.9) ng/mL],较电针组[(136.3±24.5)] ng/mL、药物组[(127.7±22.1) ng/mL]提高明显(均P<0.05),在降低血清IL-6、TNF-α方面亦较其他两组有优势(均P<0.05).结论:温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疼痛效果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增加体内IGF-1水平,降低IL-6、TNF-α水平,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有关.

    作者:蔡国伟;李静;徐晓娟;薛远志;李刚;吴熳;李鹏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不同穴位组合对女性更年期失眠症的疗效比较: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不同穴位组合针刺对女性更年期失眠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女性更年期失眠症患者96例随机分为3组,交通心肾组(32例)取穴心俞、肾俞、四神聪、神门、三阴交;针刺跷脉组(32例)取穴照海、交信、申脉、仆参;耳穴刺激组(32例)取穴耳神门及耳迷走神经分布区敏感点,6天为一疗程,各组针刺4个疗程结束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多导睡眠图(PSG)监测法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法对失眠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睡眠潜伏期(SL)、快波睡眠潜伏期(RL)以及睡眠效率(SE)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耳穴刺激组SL[(40.08±16.54)min]和觉醒次数AT[(4.87±2.64)次]较其他两组[SL(50.36±18.47)min、(54.87±20.92) min,AT(5.98±2.11)次、(6.13±3.04)次]显著改善(均P<0.05),慢波睡眠的S3+4比例也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显示,耳穴刺激组睡眠质量(0.78±0.12)显著优于针刺跷脉组(1.32±0.29),而总积分(4.34±1.43)则显著优于交通心肾组(7.48±3.09);耳穴刺激组愈显率[68.8% (22/32)]显著高于交通心肾组[53.1%(17/32)](均P<0.05).结论:耳穴刺激比交通心肾针法和针刺跷脉法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松柏;梅志刚;蔡三金;雷华平;孙承红;陈玲;周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引进先进研究理念促进学科飞跃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4-2023传统医学战略中说:“虽然针刺疗法原本是中医的一个特色,但现在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使用.根据129个国家提供的报告,其中80%现在认可使用针刺疗法”.走向世界的针灸,对针灸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向针灸发源地的中国针灸界提出了挑战.据WHO的资料显示,“缺少研究数据”是目前传统医学管理中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在评价针灸疗效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也暴露出研究方法中的诸多缺陷.如何提高研究中数据的准确性、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观察疗法的可重复性,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要按照国际公认的规则,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对已有成熟的诊疗方案或疗效明确的针灸疗法开展验证性研究.要建立合适的研究假说,选择国际公认的评价指标,在符合伦理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选用解释性随机对照设计,采取中央随机,严格控制质量和数据管理,减少偏倚和病例脱落;同时要注意研究透明化,对研究方案进行注册并尽可能发表,研究报告要符合国际上公认的发表规范.这样的研究可以提高针灸的公认度,为产生高质量的临床实践指南提供支撑.

    作者:刘保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纳米波配合针刺治疗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0例

    纳米波治疗是物理治疗的一种,发生的电波在体内产生热效应和其他生物效应,可促进炎性反应的吸收和水肿的消退.我院康复科自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对30例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采用纳米波配合针刺治疗,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30例均为我院普外科及妇产科住院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小11岁,大81岁,平均53岁,以40~60岁患者居多;病程短5天,长20天.全部患者均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手术后切口局部疼痛剧烈、周围红肿,伴有条索状硬结,有渗出.

    作者:吴宁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对中风病治疗的贡献

    石学敏院士立足“治神”学术思想,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病的针灸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重视中风病的整体治疗,开发了丹芪偏瘫胶囊,建立中风单元.近年来,又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中风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的治疗,创立了以人迎为主穴、有规范手法量学标准的针刺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就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在中风病治疗方面的贡献做一介绍.

    作者:刘健;樊小农;王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Meige综合征案

    患者,男,58岁,初诊日期:2013年3月12日.主诉:进展性双眼睑不自主闭合5年余.病史:2007年7月双眼巩膜被其外孙用芦叶划伤,即刻就诊当地医院(具体治疗不详),未有任何后遗症状.1个月后偶发双眼睑不自主闭合,发作时持续1 min左右即可缓解,无双上眼睑抬起困难及肢体活动困难.半年后症状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就诊于天津眼科医院,诊断为“眼部慢性炎症”,予以抗炎治疗未见疗效,后症状加重,每隔数十秒发作一次,活动尤甚,以致无法长时间睁眼视物,但无视物模糊及视力下降.2012年12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诊断为“Meige综合征”,予以丁苯酞静脉点滴治疗1周,未见明显疗效.

    作者:蔡攀;韩景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针灸临床研究中假针灸设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随机对照试验(RCT)是循证医学原始资料的来源,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均采用了盲法,在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对受试者施盲的主要形式是假针灸.为提高针灸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的质量,针对假针灸在临床研究中的必要性、目前假针灸的研究现况与存在问题,从可借鉴的新方式和新设计方法、假针灸实施过程中需考虑因素两方面提出建议.对试验过程中涉及的各主客观因素都要考虑,参考已有的国际标准尽量做到量化,并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

    作者:潘丽佳;陈波;赵雪;郭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视神经脊髓炎案

    患者,女,56岁,于2013年5月7日以“双眼视物模糊7天,双上肢麻木4天”就诊于我院门诊.7天前因感冒发烧后出现双眼眼眶周围疼痛,双眼视物略模糊,无视野缺损,无复视、视物闪光、亮点及变形,未行诊治,家中休养.4天前视物模糊加重,并出现双上肢麻木,遂就诊于某大型综合医院,查头CT示:未见明显异常;查颈椎MR示:C2~C6椎间盘轻度膨出;眼科检查示:双眼眼压均为12 mmHg(1 mmHg=0.133 kPa),验光视力双眼均为0.8.于入院前3天,转诊某大型眼科医院,查眼底示:双眼视乳头水肿,眼压:右眼10.3 mmHg,左眼10.1 mmHg,视力:右眼0.8,左眼0.3,头MR示:轻度脑白质稀疏.于入院前2天,再次转诊某大型脑系科专科医院行脑干听诱发检查:双侧脑干通路未见明显异常,视觉诱发电位:双眼全视野及半视野P100波的潜伏期延长,波幅低(左185.3 ms,右155.2 ms).

    作者:赵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舌穴脑病治疗仪治疗自闭症42例

    目的:观察舌穴脑病治疗仪治疗自闭症患儿的有效性.方法:将84例患儿随机分为舌针组和常规训练组,每组42例.常规训练组进行行为训练和感觉统合训练,每日1次,每周6次;舌针组在常规训练组基础上采用舌穴脑病治疗仪治疗,刺激20 min,每天3次,均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舌针组和常规训练组治疗后CARS总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42.39±6.86 vs 32.15±5.12,P<0.001;44.58±6.76 vs 39.72±7.11,P<0.05),舌针组较常规训练组降低更明显(P<0.01);舌针组总有效率为90.5%(38/42),优于常规训练组的66.7%(28/42,P<0.01).结论:舌穴脑病治疗仪配合常规训练治疗自闭症患儿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常规训练,是治疗自闭症的较佳方法.

    作者:孙介光;孙雪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李延芳刺法经验撷要

    介绍李延芳老师针刺手法的学术经验.李老临证以轻柔浅刺为主要手法,提倡针下调气、双手进针和气至病所,尤重左手的押手作用.轻柔浅刺法:刺时右手持针,左手循经轻按以令经气得通,至腧穴处稍重按使局部营卫气血得散,右手遂将针轻轻快速刺入皮下,得气即止;点刺法:针刺浅,手法快,左手先循按欲刺经络,然后固定腧穴处皮肤,右手持针迅速刺入腧穴,行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李老擅长针下调气,认为针下调气是针刺的精髓,要求针刺务必以气为要,术者利用提插捻转、补虚泻实诸手法,使针下之气不紧不松,不吸不顶,不急不涩,乃徐徐从容、和缓如棉;双手进针时,在押手重按的瞬间,刺手将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捻转,轻轻提插,得气后运用手法使之产生触电样针感,循经络分布路线“气至病所”.

    作者:李利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温和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CD40-CD40L轴的影响

    目的:探索温和灸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1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艾灸组(10只)和药物组(11只).空白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注射牛血清白蛋白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后模型组不予治疗干预;艾灸组行温和灸治疗,取双侧“足三里”“神阙”穴,每日每穴灸治10 min,连续治疗4周;药物组用洛伐他汀胶囊按3.6 mg/kg的剂量行灌胃治疗,连续治疗4周.4周后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血脂水平及CD40配体(CD40L)、可溶性CD40L(sCD40L)含量、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药物组均能有效减少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P<0.05);降低sCD40L水平[模型组(8.310±1.221) ng/mL,艾灸组(7.097±0.846) ng/mL,药物组(7.354±0.631) ng/mL)],降低CD40L的表达[模型组(0.235±0.179)mm2,艾灸组(0.072±0.079) mm2,药物组(0.039±0.015) mm2];NF-cB的表达亦明显减少[模型组(0.145±0.052) mm2,艾灸组(0.052±0.012) mm2,药物组(0.036±0.013) 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艾(P<0.05,P<0.001),艾灸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和灸具有良好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下调CD40-CD40L的表达是艾灸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蔡海红;王玲玲;姜劲峰;吴姗;蒋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养心通督”针法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58例

    笔者采用基于“养心通督”理论的针刺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58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2010年至2012年成都军区总医院康复科住院患者.其中男45例,女13例;年龄14~63岁;病程短21天,长4年.完全性损伤37例,不完全性损伤21例.临床症状以双下肢冷痛、刀割样痛、胀痛为主,其中13例颈髓损伤者,伴有双手手指及手掌麻痛.以上患者症状多为间断发作,无明显时间规律,之前均接受过常规止痛药物、局部电针、相应节段夹脊针刺等治疗,无明显效果.患者均具有较好依从性,能按时接受治疗.

    作者:王彧;李瑛;胡幼平;张安仁;王文春;庞日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浅谈井穴三棱针放血无痛化

    十二井穴是沟通表里经脉气血的通道.三棱针针刺井穴放血可起到退热、止痛、解毒、泻火、止痒、消肿、治麻、镇吐、止泻、急症解救等的作用,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由于十二井穴位于四肢末端,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丰富,对于疼痛的感觉更敏感,因此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减少其应用的频率.鉴于此,如何在井穴放血时使疼痛感减轻,甚至达到无痛化,就变得尤为重要.导师李岩主任医师,为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入室弟子、学术继承人.导师在贺老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于井穴放血无痛化不断归纳、总结、提高,现归纳如下.

    作者:王剑歌;李岩;徐家淳;赵志恒;张仁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舌下海绵状血管瘤案

    患者,女,37岁,于2013年4月10日因“舌体及舌下肿痛1月”就诊.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舌下肿痛,有异物感,当地多家医院诊断为“舌下海绵状血管瘤”,经治疗(具体不详),病情好转,10余年来无不适症状.1个月前因过食辛辣,出现舌根部肿胀、疼痛,舌体僵硬,言语及饮食均受限,只能进流质饮食,遂于当地医院就诊,病理学检查无异常,予输液抗感染加外敷药粉治疗,但疗效欠佳,辗转于多家医院就诊,仍效果甚微.就诊时家人陪同,患者表情痛苦,不能自述病情.刻下症见:舌体偏向左侧,舌下紫暗、络脉怒张、肿物表面高低不平,呈串珠样改变,触之质硬、痛甚;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数.

    作者:滕迎春;于冬冬;路玫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针推专业学生基础功法训练和针灸技能提高的研究与实践

    总结完善针灸基础练功教学法,形成教学特色,开展针推专业学生基础功法训练和针灸技能提高的研究.将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专业某本科班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一学期中,两组学生同时进行大纲要求的针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试验组另外进行特色教学,主要包括“三练”(力量练习、协调性练习、针灸基本功针对性练习)和“三悟”(悟技巧、悟神气、悟效应).学习期间及课程结束后,以针刺手法为主要考核点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平时成绩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8.03±1.14 vs 33.25±1.31,P<0.05),总成绩试验组亦优于对照组(84.03±6.30 vs 78.05±6.55,P<0.05).“三练”和“三悟”的特色教学能够提高系列功法教学效果,并融合少林内功和陈氏太极之精髓,突出中原特色,为开展中医学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马巧琳;高希言;叶险峰;胡斌;郑明常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阎明广纳甲法与徐凤纳甲法辨析

    传统的纳甲法有阎明广和徐凤两种流派.从学术源流、开穴情况、研究及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阎明广纳甲法在返本还原开穴、日干重见纳经穴、三焦经和心包经所寄等方面较徐凤纳甲法更符合子午流注针法取穴规律,不应被忽视和遗忘,应当加强传承和研究,以拓宽研究路径,丰富临床防治手段.

    作者:苏绪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针灸在中外军队的应用与研究

    针灸对于部队军事训练造成的软组织及骨关节损伤具有迅速解除疼痛、恢复功能的良好效果.随着对军事人员的心理状态、生物节律紊乱等影响部队战斗力问题的重视,针灸被逐渐应用于治疗慢性疲劳、战斗应激反应、创伤性脑损伤、创伤后应激障碍及调节生理节律.针灸对由军事训练及作战所造成的生理性损伤及心理创伤、应激障碍等精神方面疾病的治疗作用已被大量临床实践及研究所证实.采用针灸治疗不仅能节约大量卫生经费及医疗资源,还将大大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但目前的临床研究大多病例数较少,因此仍需针对军事人员展开多中心、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针灸对其生理及心理疾病的防治效果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作者:赵璐;李霄茜;陈红云;李伟红;周爽;周庆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