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皮肤病理生理改变及其机制的研究

林炜栋;钱雄;江万里;刘伟伟;陆树良;陈向芳

关键词:糖尿病, 皮肤, 病理生理学, 糖基化终末产物
摘要:目的 研究糖尿病皮肤伤前潜在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形成的机制.方法 将16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8只)和正常对照组(8只).致病12周后,肝素抗凝血收集血浆,取背部全层皮肤组织标本.测量血浆中糖化蛋白(GsP)、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肤(GSH);观察皮肤组织学的改变,检测表皮厚度、表皮细胞周期、皮肤组织糖和AGEs含量;建立AGE-HSA干预的细胞培养体系,观测AGEs干预后表皮细胞周期和ECV304细胞的生长抑制.结果 糖尿病大鼠毛色灰暗、枯黄、体质量减轻,皮肤明显变薄,表皮细胞数量减少,复层排列缺乏,表皮厚度[ (0.016±0.007) mm]明显薄于正常对照大鼠[(0.037±0.0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真皮层部分胶原萎缩、肿胀,退化变性,并伴随程度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皮下脂肪进行性萎缩或消失.糖尿病大鼠血浆GSP和MDA含量升高,GSH下降,皮肤糖含量和胶原提取液的荧光值也显著升高(P均<0.01),真皮基质AGEs蛋白表达强烈且广泛,有的相互连接呈片状,正常大鼠真皮基质中亦出现AGEs蛋白的阳性表达,但均散在且淡染.糖尿病大鼠皮肤组织S期表皮细胞百分数(4.83±2.16)%与正常大鼠(5.01±2.4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入G2/M期表皮细胞百分数(0.80±0.62)%比正常大鼠(2.86±1.10)%明显减少(P<0.05),而原代培养的表皮细胞经150 μg/ml AGE-HSA干预48 h后,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ECV304细胞在12.5、25及50 μg/ml AGE-HSA作用48 h后,细胞凋亡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仍无显著性差异,而在100或200 μg/ml AGE-HSA作用6、12、24及48 h后,各时相点的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 糖尿病皮肤组织局部高糖和AGEs等毒性物质蓄积所致的皮肤组织自身的细胞或基质功能不良,是糖尿病皮肤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关系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CHF患者中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增加,其可能是一种新的导致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且其作用独立于冠心病缺血机制之外.本文对HCY与CHF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李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共刺激分子异常介导寻常型银屑病免疫失衡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检查外周血免疫细胞共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表达格局,分析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可能发生的免疫异常.方法 选择未经治疗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抽取外周血并分离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PBMC),采用RT-PCR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86、B7H1、Foxp3、T-bet、GATA-3指标进行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查两组外周血清中IL-12、IFN-γ、IL-17、IL-2、IL-10、IL-9、IL-22、IL-6、IL-13、IL-4、IL-5、IL-1β、TNF-α含量.结果 寻常型银屑病组PBMC中Foxp3和GATA3表达低于正常人群,但T-bet表达增高(P<0.05).寻常型银屑病患者TNF-α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寻常型银屑病患者CD86相对表达量(0.3636±0.1003)明显高于对照组(0.1061±0.03883) (P<0.05);而B7H1相对表达量(0.06876±0.03145)明显低于对照组(0.3401±0.1152)(P<0.05).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Th1亚群增加、TNFa水平增高,而Th2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亚群明显降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 cells,APC)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增加而共抑制分子B7H1降低,提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体内存在的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由于其APC功能异常所致.

    作者:朱玉洁;沈征宇;褚美琴;李宁丽;王宏林;陈向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犬成肌细胞体外向纤维软骨细胞表型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的犬成肌细胞在诱导培养液作用下向纤维软骨细胞表型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取成年比格犬大腿后群肌肉,以机械分解法与二步酶消化法相结合,分离获取成肌细胞,取第4代成肌细胞,实验组以2.0×104/cm2细胞密度接种于24孔板,在含有人源性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2(human cartilage-derived morphogenic protein-2,hCDMP-2)的高糖DMEM完全培养液中诱导分化,对照组以相同细胞密度接种于24孔板,加入不含诱导因子的高糖DMEM完全培养液.诱导21 d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诱导细胞形态学的改变,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诱导细胞的分泌功能,RT-PCR检测Ⅰ型、Ⅱ型胶原蛋白和Sox9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诱导后成肌细胞的形态由长梭形向多角形类、圆形转变.甲苯胺蓝染色呈明显异染,Ⅱ型胶原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检测阳性,对照组阴性.RT-PCR检测显示经诱导后细胞Ⅰ型、Ⅱ型胶原蛋白和Sox9的mRNA在对应区域均有目的条带出现,而对照组未见明显的目的条带亮带.结论 在hCDMP-2诱导下,犬成肌细胞可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

    作者:顾羊林;朱文辉;王予彬;卢亮宇;程晏;李靖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肠内营养对重症COPD患者疗效和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肠内营养支持对需要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患者的营养免疫状况、心功能指标以及疗效转归等的影响.方法 需无创机械通气的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营养不良患者72例,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组(A组,n =38)和对照组(B组,n=34).B组采用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经鼻饲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期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气分析、营养指标、血淋巴细胞总数(TLC)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CP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钠肽(BNP)及脑钠肽前体(pro-BN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A组临床疗效(好转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和血气分析、营养状况(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实际体质量占理想值的百分比IBW%等)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改善情况均优于B组(P<0.05);经治疗后,A组患者血清中COPD相关炎症指标CPR、TNF-α较B组更早呈现下降趋势,pro-BNP、BNP也显著性低于B组.结论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改善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免疫状况,有助于及早控制COPD炎症反应,提高疗效.

    作者:张静;张国良;王殿华;王昌惠;宋小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研究

    目的 探讨体外诱导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romal cells,rASCs)向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分混合共培养组、条件培养液组和空白对照组.混合共培养组是将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rASCs(GFP标记)与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按1∶1比例混合培养;条件培养液组是将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上清液与rASCs一起培养;空白对照组是rASCs与普通培养基常规培养.2周后,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诱导分化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中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特异性蛋白尿斑素Ib、尿斑素Ⅱ、尿斑素Ⅲ和上皮细胞角蛋白CK18的表达.结果 2周后,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在混合共培养组中,诱导分化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特异性蛋白尿斑素Ib和上皮细胞角蛋白18、尿斑素Ⅱ、尿斑素Ⅲ没有检测到.而在条件培养液组和空白对照组,上述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特异性标记都没有检测到.结论 rASCs与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混合培养可以诱导rASCs向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分化.

    作者:刘杰;王伟;李刚;覃庆平;杨剑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从《正体类要》看石印玉教授治伤思路

    《正体类要》是薛已所著的一部骨伤科名著,许多治伤理论至今仍在伤科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石印玉教授根据数十年的经验,提出的整体疗伤的辨证思想,以及气血为先、筋骨并活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石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太白楤木总皂苷体外对乙肝病毒HBsAg、HBeAg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太白楤木总皂苷体外对乙肝病毒HBsAg和HBeAg的影响.方法 以HepG 2215细胞为靶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太白楤木总皂苷和拉米夫定培养液培养,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HBsAg、HBeAg 含量,评价太白楤木总皂苷对体外HBV的抑制作用.结果 太白楤木总皂苷对体外培养HepG 2215细胞分泌的HBsAg、HBeAg的50%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1、0.09 g/L,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分别为6.12、7.51.0.25g/L拉米夫定组和0.4 g/L太白楤木组在第3、6天对体外培养HepG 2215细胞分泌的HBsAg、HBeAg抑制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太白楤木总皂苷具有一定的体外抗HBV作用.

    作者:崔大江;杨渭临;李秀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140例年龄≥65岁的老年CAP患者,按预后分为死亡组(36例)、治愈组(104例).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血肌钙蛋白、白蛋白、血糖、血肌酐、白细胞、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及D-D二聚体(D-Dimer)水平,并对组间比较有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治愈组相比,死亡组具有于高龄、合并两种以上慢性疾病、多叶肺炎(P<0.05)等特征,死亡组血浆肌钙蛋白、血肌酐、D-Dimer及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治愈组(P<0.05),而血浆白蛋白水平则明显低于治愈组(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11,OR0.012)、多叶肺炎(P=0.019,OR 4.377)和D-Dimer(P=0.005,OR 2.411)升高是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多肺叶炎症及血浆D-Dimer水平升高是老年CA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重视这些临床指标有助于及早识别高危患者.

    作者:宋艳丽;孙跃喜;朱刘俊;刘宁;吴先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MDR-1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抑制大鼠肝癌移植术后复发的研究

    目的 探讨MDR-1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 选用雄性Wistar大鼠30只为肝移植供体,另选雌性SD大鼠30只为异基因肝移植受体(将HCCLM6肿瘤组织原位接种于大鼠肝脏,10 d后行肝移植,2周后处死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MDR-1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肝移植组,B组为单纯肝移植组.比较两组大鼠肝移植术后2周生存率、肝内复发和肝外转移情况.结果 术后两周,A组大鼠存活14只,B组存活10只(P<0.05).两组大鼠肝内复发率均为100%,但复发瘤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为(323.23±29.56)mm3,B组为(692 73±142.56)mm3.A组肺转移率为22%,B组为70%,A组淋巴结转移率为15%,B组为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R-1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有一定抑制作用.

    作者:范伟;张莹;郭江富;王金龙;柳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后妊娠的分析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随访及分析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有生育要求的行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54例患者的术后妊娠率及活婴率.结果 术后妊娠率为67.3%,活婴率为55.8%,6例(11.5%)现孕12 ~ 20周,随访观察中.除2例胎盘粘连外,未发现其他产科相关并发症.结论 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是治疗子宫纵隔安全简便的方法,特别是对于有不孕症史的妇女,可显著提高妊娠率及活婴率.

    作者:朱一萍;赵栋;吴悦茜;孙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三维超声成像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成像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三维超声声像特征、三维能量重建及各常见恶性征象的出现频率.结果 浸润性导管癌的三维超声声像图,分别在肿块的边界、形态、内部分布、钙化征、纵横比、后方回声、血流密度、血管走形、汇聚征等方面有着特征性的表现,但这些征象出现频率各不相同,对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有着不同的敏感性.结论 浸润性导管癌在三维超声成像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了解掌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

    作者:郭乐杭;吴蓉;马方;邢春燕;姚明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目前,乳腺癌是威胁世界女性生命健康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医学的发展,乳腺癌尤其是早期乳腺导管内原位癌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方法如乳腺X线摄影等早期发现,进而提高了乳腺癌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本文就乳腺X线摄影、超声、MRI及PET-CT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诊断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张晓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活性维生素D3抑制大鼠间质成纤维细胞激活作用的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活性维生素D3(1,25-(OH)2VitD3,活性VitD3)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诱导大鼠肾脏间质成纤维细胞(NRK-49F)合成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作用的研究,探讨活性VitD3阻止肾组织纤维化作用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的NRK- 49F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同时间TGF-β1处理组、活性VitD3处理组、不同剂量活性VitD3与TGF-β1联合处理组.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免疫荧光染色等实验方法,分别以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作为成纤维细胞被激活指标、FN作为细胞外基质合成的检测指标,比较不同浓度活性VitD3对经TGF-β1刺激的NRK- 49F细胞表达α-SMA以及合成FN的变化.结果 TGF-β1可以诱导NRK-49F的α-SMA和FN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并呈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同时,还可影响α-SMA和FN蛋白结构的组装和沉积;活性VitD3单独作用对α-SMA和FN蛋白表达和组装无明显影响,而活性VitD3与TGF-β1同时作用于NRK-49F时,活性VitD3可以部分拮抗TGF-β1的效应,抑制α-SMA和FN蛋白表达,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活性VitD3可以部分拮抗TGF-β1诱导的肾成纤维细胞的活化,抑制细胞外基质FN的合成分泌.

    作者:李瑾;李微;殷少军;陈维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患者VEGF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含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宝山分院普外二科及新疆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共64例已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及48例健康体检者VEGF含量,比较结直肠癌患者在有无淋巴结、肝脏转移,Dukes不同分期时VEGF水平差异.结果 健康体检者VEGF水平低于结直肠癌患者(t=34.11,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有肝脏转移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无肝脏转移的(均P<0.05);TNMⅠ、Ⅱ、Ⅲ、Ⅳ期VEGF水平分别为(120.14±25.88)、(192.07±26.95)、(277.93±63.18)、(433.40±48.39) pg/ml,随着分期增加VEGF水平逐渐升高(F=83.11,P<0.05).结论 VEGF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刘永军;赵泽亮;吴钢;董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P16ink4α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P16inkα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发生发展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对182例宫颈各类病变采用免疫细胞学方法检测P16ink4α表达情况,并行人乳头状瘤病毒分型检测.结果 P16ink4α阳性表达率为35.71%.P16ink4α的表达与病理诊断分级呈正相关.宫颈良性病变、CIN Ⅰ、CINⅡ、CIN Ⅲ、宫颈癌病变表达率为3.77%、15.71%、87.50%、89.66%、100%.结论 P16ink4α可作为宫颈良性病变与CIN Ⅰ以及CINⅠ与CINⅡ、CINⅢ和宫颈癌鉴别的重要标记物,且诊断特异性高于HPV.

    作者:秦锦龙;丘瑾;成佳景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糖尿病皮肤病理生理改变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 研究糖尿病皮肤伤前潜在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形成的机制.方法 将16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8只)和正常对照组(8只).致病12周后,肝素抗凝血收集血浆,取背部全层皮肤组织标本.测量血浆中糖化蛋白(GsP)、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肤(GSH);观察皮肤组织学的改变,检测表皮厚度、表皮细胞周期、皮肤组织糖和AGEs含量;建立AGE-HSA干预的细胞培养体系,观测AGEs干预后表皮细胞周期和ECV304细胞的生长抑制.结果 糖尿病大鼠毛色灰暗、枯黄、体质量减轻,皮肤明显变薄,表皮细胞数量减少,复层排列缺乏,表皮厚度[ (0.016±0.007) mm]明显薄于正常对照大鼠[(0.037±0.0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真皮层部分胶原萎缩、肿胀,退化变性,并伴随程度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皮下脂肪进行性萎缩或消失.糖尿病大鼠血浆GSP和MDA含量升高,GSH下降,皮肤糖含量和胶原提取液的荧光值也显著升高(P均<0.01),真皮基质AGEs蛋白表达强烈且广泛,有的相互连接呈片状,正常大鼠真皮基质中亦出现AGEs蛋白的阳性表达,但均散在且淡染.糖尿病大鼠皮肤组织S期表皮细胞百分数(4.83±2.16)%与正常大鼠(5.01±2.4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入G2/M期表皮细胞百分数(0.80±0.62)%比正常大鼠(2.86±1.10)%明显减少(P<0.05),而原代培养的表皮细胞经150 μg/ml AGE-HSA干预48 h后,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ECV304细胞在12.5、25及50 μg/ml AGE-HSA作用48 h后,细胞凋亡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仍无显著性差异,而在100或200 μg/ml AGE-HSA作用6、12、24及48 h后,各时相点的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 糖尿病皮肤组织局部高糖和AGEs等毒性物质蓄积所致的皮肤组织自身的细胞或基质功能不良,是糖尿病皮肤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林炜栋;钱雄;江万里;刘伟伟;陆树良;陈向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miR-145在肝癌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

    目的 探讨miR-145在肝癌组织、HepG2细胞株和肝脏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肝癌细胞株HepG2 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肝癌、HepG2细胞株及肝组织中miR-145的表达量.应用MTT法检测miR-145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侵袭实验观察miR-145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肝癌组织中miR-145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5).浓度为100 nmol/L的miR-145作用时间72 h时,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强,侵袭实验显示100 nmol/L的miR-145 mimics处理组穿膜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并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 miR-145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miR-145抑制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担任抑癌基因的角色.

    作者:胡臻;李佳;房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改良分离培养

    目的 探讨人间脐血来源的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分离培养与扩增的方法.方法 用重力离心-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细胞,用含15% FBS的DMEM低糖培养基培养并传代,流式细胞仪检测P3代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结果 脐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24 h即开始贴壁,主要表现为破骨样细胞和间充质样细胞.经自然纯化法传代后,可得到形态单一的长梭形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该细胞表达CD44.结论 脐血来源的MSCs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细胞表面标记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一致.

    作者:何晓婷;李怀芳;王建军;孙向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急性阑尾炎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目的 分析急性阑尾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方法 对19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行阑尾切除术,术后采用VTTEK - 32细菌自动分析系统对脓液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196例标本中有123例检出细菌,阳性率62.76%,分离到细菌14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1株,革兰阳性菌14株.主要感染细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白杆菌等.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细菌主要对头孢呋辛、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等敏感.结论 急性阑尾炎患者感染细菌以肠杆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占首位.应加强临床病原菌的检测与药敏试验,减少或避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预防院内感染.

    作者:孙杰;杨群庆;张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额断面超声切面法显示左心室局部前壁心肌的实验研究

    目的 本研究通过额断面超声切面法显示实验猪左室前壁部分心肌,并且将超声影像学图像与心脏解剖进行对比研究,探寻额断面超声切面显示左室前壁局部心肌图像.方法 采用二维超声额断面切面法对5只上海白猪,进行左心室前壁心肌的超声图像采集,并且在超声图像记录后即刻,沿超声束路径截取左室前壁心肌的解剖平面,将其与额断面超声切面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在显示的左室前壁心肌上取5个感兴趣点,使用斑点成像软件分析5个点的位移、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结果 经超声影像学图像与心脏解剖进行对比,二维超声能够显示实验猪左室前壁的部分心肌的额断面超声图像.斑点追踪技术测得实验猪左室前壁心肌额断面各点运动位移、速度、应变和应变率,应变平均为-1.71% ~1.33%,应变率平均为-3.08 ~2.49 s-1,左室前壁心肌额断切面上各取样点运动位移、速度、应变和应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额断面显像法显示实验猪左室前壁部分心肌的二维超声图像方法及斑点追踪成像测量局部心功能的方法,可能为今后判定左室前壁心节段运动提供一种新的观察手段.

    作者:郑东燕;陈明;张宇辉;孙梅;孟凡霞;郑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