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功能艾灸仪灸治失眠症30例

胡敏;崔学伟;孙伟

关键词:多功能, 艾灸仪, 灸治, 中药治疗, 治疗效果, 失眠症, 平衡失调, 观察分析, 对照研究, 大脑机能, 性疾患, 症状, 病症, 报告
摘要:失眠是一种与许多病症有关的症状,表现为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甚至彻夜不眠,是大脑机能平衡失调引起的功能性疾患.笔者采用多功能艾灸仪灸治失眠症与中药治疗进行对照研究,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治疗手-口综合征9例

    手-口综合征表现为以口周为中心的半侧面部及上肢远端独特分布的感觉障碍,是局限性感觉障碍的一种特殊症候群.笔者采用针刺治疗该病9例,报告如下.

    作者:黄晓媛;李崖雪;孙申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穴位割敷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06例

    笔者于2003年3月-2005年6月共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106例,采用自制中药膏剂在患侧面部穴位使用割敷法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万高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腹针配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50例

    2000年以来,笔者运用腹针疗法配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取得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0例均为本院门诊确诊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50岁,平均35.5岁;病程3月~5年.单侧肿块21例,双侧肿块29例.

    作者:甄宏鹏;陈秀华;奎俞;薄智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火针治疗浅表肿物290例

    笔者从1990年开始,用火针治疗浅表肿物290例,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290例病人全部来自门诊,其中男132例,女158例;年龄小16岁,大78岁;病程短3天,长5年.其中粉瘤100例,皮脂腺瘤10例,腱鞘囊肿50例,乳房脓肿90例,肉芽肿5例,痔疮5例,鸡眼10例,颈腋部淋巴结核20例.

    作者:阎翠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小针刀治疗菱形肌损伤41例

    菱形肌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肩胛缝(肩胛骨脊柱缘与脊柱外侧缘之间的间隙)中疼痛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因为位置关系,常被误诊为颈椎病和肩周炎,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些困难.针刀医学借鉴局部解剖和生物力学的原理,按部位进行诊断,使本病诊断确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现将近两年多来,运用小针刀治疗的41例报道如下.

    作者:吴卫华;袁丽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中的若干问题及其建议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方法: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过中国医院知识仓库系统(CHKD),检索了817篇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并进行整理、归纳.结果:发现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中,对临床资料相关信息、顽固性面瘫的称谓命名、后遗症与并发症的区分使用及治愈标准的把握等诸方面认识不够.结论: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中存在着具有一定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它可能会对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理论及临床研究产生错误的思维定势.充分认识并解决好上述问题,不仅可以提高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的整体质量,还可对临床诊治周围性面瘫的整体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王声强;白亚平;董友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电针治疗急性胰腺炎及对患者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予以抗感染、抑制胰腺分泌、改善微循环、胃黏膜保护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电针治疗,穴取足三里、上巨虚、公孙、太冲、悬钟,每日2次,共针刺3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M)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优于对照组的76.3%(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T、NO、TNF-α、L/M值均高于治疗前,但治疗组的升高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可以显著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减少内生性炎性介质(如ET、TNF-α)和血管活性物质(如NO)在肠黏膜的积聚,从而减轻肠上皮细胞的坏死,保护胃肠黏膜屏障.

    作者:王新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针刺与埋线干预对抑郁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与埋线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差异和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成年雌雄各半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埋线组,每组8只.后3组采用孤养和长期不可预见的中等强度刺激应激造成抑郁大鼠模型,同时针刺组和埋线组开始治疗,周期21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电化学检测器检测大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大鼠下丘脑和海马的NE、5-HT和DA均有明显下降(P<0.05,P<0.01).针刺与埋线均可使脑内的神经递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埋线组在提高下丘脑的5-HT和DA以及海马的DA方面更具优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针刺与埋线对抑郁模型大鼠均有效,其作用机制具有相似性,均可通过调节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而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徐世芬;庄礼兴;唐纯志;杨君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长短针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8例

    长短针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系一种特殊的针刺治疗手段,对腰椎间盘变位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笔者运用此法治疗该病258例,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作者:张建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头部发际区排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2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头部发际区排针法,对照组(60例)采用口服都可喜.应用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社会活动能力调查表(FAQ)、神经功能缺损(NFD)评分表、主要症状观察(MS)评分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HDS、MMSE、FAQ、NFD、MS评分改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HDS、MMSE、FAQ、NFD、M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为81.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部发际区排针法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具有确切疗效.

    作者:刘智斌;牛文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灸刺结合治疗痉挛性斜颈45例

    痉挛性斜颈是以颈部肌肉不随意收缩为特点,患者表现为不自主的偏头、阵发性颈部颤动.笔者应用重灸轻刺法治疗该病取得明显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周立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穴位埋线预处理对剖宫产产妇术后肠蠕动及乳汁分泌的影响

    目的:观察剖宫产后产妇肠蠕动的恢复时间及乳汁分泌量的变化,探讨穴位埋线法的干预效果.方法:将30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产科常规处理;观察组在产科常规处理基础上,选用足三里、上巨虚两穴,分别用羊肠线做穴位埋线.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的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初乳分泌时间、乳汁满足新生儿需要时间及42天纯母乳喂养率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足三里、上巨虚穴位埋线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肠蠕动及乳汁分泌有良性调整作用.

    作者:秦文栋;刘文君;高树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论十四经穴中的第362个穴位——胰俞

    1 胰俞的称谓胰俞作为胰腺的腧穴名称,早出现在1974年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学》一书中.

    作者:赫增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芒针深刺下关穴治疗三叉神经痛46例

    笔者自2000年3月-2005年10月采用芒针深刺下关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丽辉;陈剑明;黄贵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针刺治疗痰瘀阻络型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痰瘀阻络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针刺风池、曲池、内关、足三里、丰隆、太冲,配合口服卡托普利治疗;对照组口服卡托普利,疗程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及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血压明显下降,CRP、TC、TG、LDL含量均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及HDL升高,临床证候积分及单项症状疗效改善明显,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降血压效果明显,同时逆转或延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其机理可能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有关.

    作者:黄凡;姚国新;黄小丽;刘映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针刺神阙穴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

    笔者采用针刺神阙穴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获得特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未婚26例,已婚4例;年龄15~24岁.经B超、自动生化检测、电子阴道镜检查均无异常,其中经前痛17例,经后痛4例,行经痛5例,经间期痛4例.

    作者:潘时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刺络拔罐结合穴位埋针治疗多汗症32例

    笔者自2003-2006年运用刺络拔罐结合穴位埋针法治疗32例多汗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徐荣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曲池穴点刺放血治疗麦粒肿

    本组60例患者中,男47例,女13例;年龄小3岁,大46岁;病程短3天,长1个月;初次发病52例,两次以上发病8例;单眼发病56例,双眼发病4例.

    作者:邓存国;田文继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电针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33例

    笔者自1999年以来运用电针配合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33例,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3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0例,女23例;年龄42~75岁;病程短15天,长40天.临床辨证分为:①脾气不足型:目珠转动受限,可见斜视、复视,纳食减少,倦怠乏力,面色无华,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计10例;②肝肾亏损型:目珠斜视,起病缓慢,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舌淡,脉沉细,计15例;③外感风邪型:目珠转动受限,可见复视,起病突然,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苔白,脉浮,计8例.

    作者:刘靖;汤艳娟;王春丽;李凤;陈立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隔药灸脐法延缓衰老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隔药灸脐疗法延缓衰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隔药灸脐组30例,采用隔药灸脐治疗,每周2次;针刺组21例,取肾俞、太溪为主穴,每日1次;西药组20例,口服Vit E胶囊,每次0.1 g,每日2次.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3组临床症状均有非常显著的改善(P<0.01),且隔药灸脐组改善更显著(P<0.01);3组SOD含量均明显提高(P<0.01),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隔药灸脐组与针刺组相比SOD、MDA含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隔药灸脐组与西药组相比SOD、MDA含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脐法能明显延缓衰老,其机制与改善体内SOD、MDA含量有关.

    作者:高树中;王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