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与埋线干预对抑郁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徐世芬;庄礼兴;唐纯志;杨君军

关键词:埋线, 抑郁症/针灸疗法, 单胺氧化酶/代谢, 神经递质类/代谢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与埋线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差异和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成年雌雄各半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埋线组,每组8只.后3组采用孤养和长期不可预见的中等强度刺激应激造成抑郁大鼠模型,同时针刺组和埋线组开始治疗,周期21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电化学检测器检测大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大鼠下丘脑和海马的NE、5-HT和DA均有明显下降(P<0.05,P<0.01).针刺与埋线均可使脑内的神经递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埋线组在提高下丘脑的5-HT和DA以及海马的DA方面更具优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针刺与埋线对抑郁模型大鼠均有效,其作用机制具有相似性,均可通过调节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而发挥治疗作用.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三棱针点刺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湿疹临床观察

    目的:寻找治疗急性湿疹的有效方法.方法:将8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6例,采用三棱针点刺病变部位与背俞穴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对照组42例,口服开瑞坦,外用派瑞松软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愈显率为8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1%,愈显率为42.9%,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愈显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三棱针点刺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肯定,优于西药治疗.

    作者:姚军;李乃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针刺对胚泡着床障碍大鼠胚泡着床及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提高辅助生殖技术成功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孕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针刺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均采用米非司酮造模,针刺组自妊娠第1天连续接受1 w针刺治疗.观察各组大鼠妊娠率及平均着床胚泡数,比较其子宫、卵巢重量及单个胚泡大小、重量的差异;并用光镜观察各组大鼠子宫内膜及卵巢的形态结构差异.结果:针刺组妊娠率及平均着床胚泡数较模型组显著提高(P<0.01);模型组子宫、卵巢重量等均较正常组及针刺组轻,且子宫内膜发育不良;针刺组子宫内膜发育与正常组相似.结论:针刺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米非司酮抗着床的作用,促进大鼠胚泡着床及胚泡发育.

    作者:刘新玉;黄光英;张明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针刺治疗手-口综合征9例

    手-口综合征表现为以口周为中心的半侧面部及上肢远端独特分布的感觉障碍,是局限性感觉障碍的一种特殊症候群.笔者采用针刺治疗该病9例,报告如下.

    作者:黄晓媛;李崖雪;孙申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火针治疗浅表肿物290例

    笔者从1990年开始,用火针治疗浅表肿物290例,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290例病人全部来自门诊,其中男132例,女158例;年龄小16岁,大78岁;病程短3天,长5年.其中粉瘤100例,皮脂腺瘤10例,腱鞘囊肿50例,乳房脓肿90例,肉芽肿5例,痔疮5例,鸡眼10例,颈腋部淋巴结核20例.

    作者:阎翠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电针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33例

    笔者自1999年以来运用电针配合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33例,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3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0例,女23例;年龄42~75岁;病程短15天,长40天.临床辨证分为:①脾气不足型:目珠转动受限,可见斜视、复视,纳食减少,倦怠乏力,面色无华,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计10例;②肝肾亏损型:目珠斜视,起病缓慢,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舌淡,脉沉细,计15例;③外感风邪型:目珠转动受限,可见复视,起病突然,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苔白,脉浮,计8例.

    作者:刘靖;汤艳娟;王春丽;李凤;陈立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中的若干问题及其建议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方法: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过中国医院知识仓库系统(CHKD),检索了817篇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并进行整理、归纳.结果:发现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中,对临床资料相关信息、顽固性面瘫的称谓命名、后遗症与并发症的区分使用及治愈标准的把握等诸方面认识不够.结论: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中存在着具有一定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它可能会对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理论及临床研究产生错误的思维定势.充分认识并解决好上述问题,不仅可以提高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的整体质量,还可对临床诊治周围性面瘫的整体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王声强;白亚平;董友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小针刀治疗菱形肌损伤41例

    菱形肌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肩胛缝(肩胛骨脊柱缘与脊柱外侧缘之间的间隙)中疼痛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因为位置关系,常被误诊为颈椎病和肩周炎,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些困难.针刀医学借鉴局部解剖和生物力学的原理,按部位进行诊断,使本病诊断确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现将近两年多来,运用小针刀治疗的41例报道如下.

    作者:吴卫华;袁丽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曲池穴点刺放血治疗麦粒肿

    本组60例患者中,男47例,女13例;年龄小3岁,大46岁;病程短3天,长1个月;初次发病52例,两次以上发病8例;单眼发病56例,双眼发病4例.

    作者:邓存国;田文继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电针治疗急性胰腺炎及对患者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予以抗感染、抑制胰腺分泌、改善微循环、胃黏膜保护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电针治疗,穴取足三里、上巨虚、公孙、太冲、悬钟,每日2次,共针刺3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M)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优于对照组的76.3%(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T、NO、TNF-α、L/M值均高于治疗前,但治疗组的升高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可以显著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减少内生性炎性介质(如ET、TNF-α)和血管活性物质(如NO)在肠黏膜的积聚,从而减轻肠上皮细胞的坏死,保护胃肠黏膜屏障.

    作者:王新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百会穴久留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百会穴久留针与常规留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百会穴久留针8小时和局部穴位电针疗法;对照组采用百会穴留针时间30分钟和局部穴位电针疗法.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0.0%,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治愈率为45.0%,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比较,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或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百会穴久留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

    作者:王希琳;黄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隔药灸脐法延缓衰老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隔药灸脐疗法延缓衰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隔药灸脐组30例,采用隔药灸脐治疗,每周2次;针刺组21例,取肾俞、太溪为主穴,每日1次;西药组20例,口服Vit E胶囊,每次0.1 g,每日2次.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3组临床症状均有非常显著的改善(P<0.01),且隔药灸脐组改善更显著(P<0.01);3组SOD含量均明显提高(P<0.01),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隔药灸脐组与针刺组相比SOD、MDA含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隔药灸脐组与西药组相比SOD、MDA含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脐法能明显延缓衰老,其机制与改善体内SOD、MDA含量有关.

    作者:高树中;王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针灸治疗肩周炎研究中对照组设立的分析

    目的:探讨目前国内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中对照组设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方法:检索至今为止在国内杂志上发表过的、设有对照组的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文献,根据对照组设置中的关键问题制定数据提取表格,提取文献中相关内容并分类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国内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中对照组的设立存在很大问题,多数无设置依据,也未针对研究目的设计对照,使整个试验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存在偏差,导致其临床对照研究结果不可靠.结论:针灸临床科研急切需要针对对照组设置问题的指导规范.

    作者:彭唯娜;毛湄;刘保延;刘志顺;王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针刺与埋线干预对抑郁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与埋线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差异和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成年雌雄各半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埋线组,每组8只.后3组采用孤养和长期不可预见的中等强度刺激应激造成抑郁大鼠模型,同时针刺组和埋线组开始治疗,周期21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电化学检测器检测大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大鼠下丘脑和海马的NE、5-HT和DA均有明显下降(P<0.05,P<0.01).针刺与埋线均可使脑内的神经递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埋线组在提高下丘脑的5-HT和DA以及海马的DA方面更具优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针刺与埋线对抑郁模型大鼠均有效,其作用机制具有相似性,均可通过调节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而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徐世芬;庄礼兴;唐纯志;杨君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针灸降压机理的研究概况

    就近10年有关针灸降压作用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及外周血管阻力调节等不同起效途径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概述,并指出目前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3个方面:降压穴位筛选与组合的机制研究、针灸降压时效和量效关系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作用的机理研究.

    作者:靳聪妮;张天生;冀来喜;田岳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长短针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8例

    长短针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系一种特殊的针刺治疗手段,对腰椎间盘变位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笔者运用此法治疗该病258例,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作者:张建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针刺神阙穴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

    笔者采用针刺神阙穴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获得特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未婚26例,已婚4例;年龄15~24岁.经B超、自动生化检测、电子阴道镜检查均无异常,其中经前痛17例,经后痛4例,行经痛5例,经间期痛4例.

    作者:潘时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多功能艾灸仪灸治失眠症30例

    失眠是一种与许多病症有关的症状,表现为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甚至彻夜不眠,是大脑机能平衡失调引起的功能性疾患.笔者采用多功能艾灸仪灸治失眠症与中药治疗进行对照研究,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敏;崔学伟;孙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腹针配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50例

    2000年以来,笔者运用腹针疗法配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取得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0例均为本院门诊确诊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50岁,平均35.5岁;病程3月~5年.单侧肿块21例,双侧肿块29例.

    作者:甄宏鹏;陈秀华;奎俞;薄智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穴位割敷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06例

    笔者于2003年3月-2005年6月共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106例,采用自制中药膏剂在患侧面部穴位使用割敷法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万高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论十四经穴中的第362个穴位——胰俞

    1 胰俞的称谓胰俞作为胰腺的腧穴名称,早出现在1974年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学》一书中.

    作者:赫增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