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栋;刘文君;高树中
笔者采用针刺神阙穴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获得特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未婚26例,已婚4例;年龄15~24岁.经B超、自动生化检测、电子阴道镜检查均无异常,其中经前痛17例,经后痛4例,行经痛5例,经间期痛4例.
作者:潘时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电针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予以抗感染、抑制胰腺分泌、改善微循环、胃黏膜保护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电针治疗,穴取足三里、上巨虚、公孙、太冲、悬钟,每日2次,共针刺3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M)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优于对照组的76.3%(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T、NO、TNF-α、L/M值均高于治疗前,但治疗组的升高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可以显著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减少内生性炎性介质(如ET、TNF-α)和血管活性物质(如NO)在肠黏膜的积聚,从而减轻肠上皮细胞的坏死,保护胃肠黏膜屏障.
作者:王新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笔者于2003年3月-2005年6月共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106例,采用自制中药膏剂在患侧面部穴位使用割敷法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万高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通过回顾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及病因病理,指出由于把症状体征、影像资料孤立看待,以及对相关疾病的鉴别不清才导致临床诊治的误区.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误诊误治的原因及对策,认为只有把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资料结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
作者:胥林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长短针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系一种特殊的针刺治疗手段,对腰椎间盘变位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笔者运用此法治疗该病258例,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作者:张建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痉挛性斜颈是以颈部肌肉不随意收缩为特点,患者表现为不自主的偏头、阵发性颈部颤动.笔者应用重灸轻刺法治疗该病取得明显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周立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手-口综合征表现为以口周为中心的半侧面部及上肢远端独特分布的感觉障碍,是局限性感觉障碍的一种特殊症候群.笔者采用针刺治疗该病9例,报告如下.
作者:黄晓媛;李崖雪;孙申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寻找治疗坦桑尼亚无名定时发热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81例无明显诱因的定时每晚7:00 pm-6:00 am发热病人,按照疟疾辨证论治,采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2 mL)、柴胡注射液(2 mL),分别注射在大椎、陶道、间使穴位,观察其疗效.结果:76例有效,占93.8%;3例无效,占3.7%;2例患者未随访到,结果不清楚,占2.5%.结论:在普遍对化学抗疟疾药物耐药的疟疾疫区,对不能除外疟疾的无名定时发热,穴位注射是经济、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勇;张翠平;谭芳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失眠是一种与许多病症有关的症状,表现为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甚至彻夜不眠,是大脑机能平衡失调引起的功能性疾患.笔者采用多功能艾灸仪灸治失眠症与中药治疗进行对照研究,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敏;崔学伟;孙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针刺提高辅助生殖技术成功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孕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针刺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均采用米非司酮造模,针刺组自妊娠第1天连续接受1 w针刺治疗.观察各组大鼠妊娠率及平均着床胚泡数,比较其子宫、卵巢重量及单个胚泡大小、重量的差异;并用光镜观察各组大鼠子宫内膜及卵巢的形态结构差异.结果:针刺组妊娠率及平均着床胚泡数较模型组显著提高(P<0.01);模型组子宫、卵巢重量等均较正常组及针刺组轻,且子宫内膜发育不良;针刺组子宫内膜发育与正常组相似.结论:针刺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米非司酮抗着床的作用,促进大鼠胚泡着床及胚泡发育.
作者:刘新玉;黄光英;张明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治疗尖锐湿疣(CA)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学机制.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运用激光消除疣体后,治疗组(A组)用BCG-PSN穴位注射;对照1组(B组)用BCG-PSN肌肉注射;对照2组(C组)用干扰素肌肉注射;空白对照组(D组)未行其他治疗.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以后检测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并记录其复发情况.结果:A组治愈率为94.3%,B组为78.0%,C组为80.4%,D组为78.2%,A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治愈率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的CD+4的百分率升高,CD+8的百分率降低,CD+4/CD+8比值升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升高,复发率低,与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BCG-PSN穴位注射治疗效果较好,可明显降低CA复发率,细胞免疫调节作用是该疗法防止CA复发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袁少英;伦新;刘东生;覃湛;陈慰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针刺与埋线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差异和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成年雌雄各半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埋线组,每组8只.后3组采用孤养和长期不可预见的中等强度刺激应激造成抑郁大鼠模型,同时针刺组和埋线组开始治疗,周期21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电化学检测器检测大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大鼠下丘脑和海马的NE、5-HT和DA均有明显下降(P<0.05,P<0.01).针刺与埋线均可使脑内的神经递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埋线组在提高下丘脑的5-HT和DA以及海马的DA方面更具优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针刺与埋线对抑郁模型大鼠均有效,其作用机制具有相似性,均可通过调节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而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徐世芬;庄礼兴;唐纯志;杨君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剖宫产后产妇肠蠕动的恢复时间及乳汁分泌量的变化,探讨穴位埋线法的干预效果.方法:将30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产科常规处理;观察组在产科常规处理基础上,选用足三里、上巨虚两穴,分别用羊肠线做穴位埋线.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的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初乳分泌时间、乳汁满足新生儿需要时间及42天纯母乳喂养率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足三里、上巨虚穴位埋线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肠蠕动及乳汁分泌有良性调整作用.
作者:秦文栋;刘文君;高树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00年以来,笔者运用腹针疗法配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取得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0例均为本院门诊确诊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50岁,平均35.5岁;病程3月~5年.单侧肿块21例,双侧肿块29例.
作者:甄宏鹏;陈秀华;奎俞;薄智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目前国内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中对照组设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方法:检索至今为止在国内杂志上发表过的、设有对照组的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文献,根据对照组设置中的关键问题制定数据提取表格,提取文献中相关内容并分类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国内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中对照组的设立存在很大问题,多数无设置依据,也未针对研究目的设计对照,使整个试验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存在偏差,导致其临床对照研究结果不可靠.结论:针灸临床科研急切需要针对对照组设置问题的指导规范.
作者:彭唯娜;毛湄;刘保延;刘志顺;王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就近10年有关针灸降压作用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及外周血管阻力调节等不同起效途径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概述,并指出目前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3个方面:降压穴位筛选与组合的机制研究、针灸降压时效和量效关系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作用的机理研究.
作者:靳聪妮;张天生;冀来喜;田岳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寻找治疗急性湿疹的有效方法.方法:将8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6例,采用三棱针点刺病变部位与背俞穴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对照组42例,口服开瑞坦,外用派瑞松软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愈显率为8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1%,愈显率为42.9%,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愈显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三棱针点刺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肯定,优于西药治疗.
作者:姚军;李乃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头针加体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及其对骨密度及血微量元素钙、铜、锌、铁变化的影响.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头针加体针配合体疗和作业疗法;对照组只采用体疗和作业疗法.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患儿骨密度及血微量元素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7.5%,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骨密度及血钙、铜、锌、铁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头针加体针配合体疗和作业疗法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骨密度值及微量元素的含量,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确切.
作者:黄茂;范焕芳;雷树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本组60例患者中,男47例,女13例;年龄小3岁,大46岁;病程短3天,长1个月;初次发病52例,两次以上发病8例;单眼发病56例,双眼发病4例.
作者:邓存国;田文继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口苦是临床上一些患者常出现的口味改变的一种症状,一般多是某些疾病所伴发的临床表现,多见于肝胆疾患、胃部疾患等.另外某些精神障碍的患者,如抑郁症以及由于过度紧张劳累导致机体功能失调者,往往会出现口苦.临床除用中药治疗外,针灸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笔者在临床上以针刺外关、足临泣治疗口苦,每每奏效.
作者:李世君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