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劲柏;王伟捷
目的:解决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在论述上的矛盾.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动能定理,推导出外力(术者施加于针的作用力和一切阻碍针体运动的力的合力)和针体运动速度的关系,从而得出当术者用力下插或上提针时,针的运动速度增加.结论:提插补泻中重插轻提与轻插重提的轻重应理解为进退针幅度的大小;徐疾补泻中的徐疾应理解为速度的快慢.
作者:张兴;郭新年;张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颈心综合征是指由颈椎病引起、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等类似冠心病症状的一类病症,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笔者在门诊工作期间与内科医生合作,采取温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劲柏;王伟捷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肝郁化火型失眠为临床中常见证型,笔者近年采用针刺治疗36例,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段延萍;周杰;张茹心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寻找一种治疗面肌痉挛方便、安全的有效方法.方法:将390例面肌痉挛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药物组20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针刺激光组190例,采用针刺加激光照射治疗.两组均治疗30天后总结疗效.结果:针刺激光组总有效率93.7%,治愈率64.7%,6个月复发率6.7%;药物组总有效率62.0%,治愈率32.0%,6个月复发率33.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加激光照射是治疗面肌痉挛方便、安全的有效方法.
作者:吕振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通过穴位的选择(筛选)、穴位的临床应用和穴位的作用机理等3个方面对近10年针灸戒毒中穴位的应用进行综述,认为针灸戒毒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还很不够,特别是对腧穴的选择(筛选)、穴位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理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针灸戒毒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针灸戒毒临床与实验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特别应加强对穴位临床应用的研究.
作者:伍利民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埋线、中药治疗慢性肾衰(CRF)的作用机制.方法:Platt肾大部切除法诱导CRF模型大鼠,然后分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组、埋线组、埋线加中药组.治疗8 w后,测定血清甲状旁腺素(PTH)、残肾组织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残肾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血清尿素氮(BUN)、肌酣(Scr)、尿蛋白及病理改变情况.结果:经穴位埋线、中药及穴位埋线加中药治疗后的CRF模型大鼠的上述指标呈良性转逆,特别是以穴位埋线加中药组疗效明显.结论:穴位埋线和中药改善CRF的作用机制与降低PTH、抑制TGF-β1的表达、降低MDA含量、阻止肾脏纤维化病变有关.
作者:陈坤支;师晶丽;吕明庄;贺志光;覃仁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谢锡亮先生早年师从承淡安先生,从事针灸临床及教学近60年,重视针灸学习的基本功;提倡临证要精穴疏针;注重用灸法治病,特别是直接灸;还擅长深刺风府治疗神志病.学验俱丰,值得后辈学习.
作者:关玲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中轴骨髂系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及附属组织,其发病率较高,晚期导致脊柱僵硬、驼背,髋关节、膝关节屈曲型强直,造成残疾.AS目前还未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针刀与短波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李邦雷;李征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设计一种适用于温针灸疗法的、可灵活置于毫针上的温针灸器具,其结构由贮艾器、托盘和调节夹三部分组成.贮艾器为一底端开口用于填置艾绒的容器,可避免施灸时火灰脱落烫伤患者皮肤或烧灼患者衣物;带有镂孔的托盘用于承托圆锥内艾绒并控制艾绒燃烧程度和热辐射;调节夹可用来调整艾灸器距穴位的高度.本器具材料易取、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作者:田开宇;赵欣纪;高希言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颅针与头针对急性脑梗死(CI)效应机制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单纯药物(A组)和针刺颅骨缝区(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等)加药物(B组)、针刺标准化头针方案穴区(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加药物(C组)治疗急性CI患者各20例,对照观察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治疗前后A组血清VEGF含量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C组血清VEGF含量升高差异显著(P《0.01,P《0.05),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治疗后VEGF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颅针加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血清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与标准头针加药物治疗相当.
作者:俞昌德;吴炳煌;张晶;宋红梅;王国书;俞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子午流注是根据人体气血脏腑经络的日时开穴规律,配合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五输穴联合组成的一种逐日按时开穴治病的方法.目前子午流注结合耳穴应用的报道尚不多见.
作者:胡皓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寻找治疗背肌筋膜炎的佳方法.方法:将100例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刮痧、温针灸治疗,穴取风门、肺俞、曲垣、秉风、胛缝、局部压痛点、条索状结节;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40例,好转10例,有效率100.0%;对照组治愈26例,好转16例,无效8例,有效率84.0%.治疗组在改善压痛、疼痛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其评分明显降低(P《0.01).结论:刮痧、温针灸法治疗背肌筋膜炎效果显著,是治疗本病的较佳疗法.
作者:王乐琴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标本、根结、根溜注入、本输、气街、四海、关合枢等古典经络理论的本义.方法:以《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为依据,结合简、帛医书及历代注家见解,深入分析探讨.结果:古典经络理论是涉及某些经络结构的理论,其原本意义有三:说明经脉起止走向,说明经气双向运行,说明六经六气六脏六腑亲和关系.结论:古典经络理论强调经脉向心行走,经穴向心排列,经气双向运行,六经各有亲和.
作者:王鸿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笔者自2002年以来,采用透穴针刺法治疗背部肌筋膜炎23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伟广 刊期: 2006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89例均为2004年3月-2005年12月来针灸门诊就诊患儿,其中男43例,女46例;年龄6个月~7岁;病程3天~3个月.干咳38例,咳嗽有痰51例;伴有发热者54例.
作者:丁敏;薛维华;张振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采用隔物灸关元、神阙穴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口服月月舒冲剂治疗.均观察3个月经周期.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1%,疗效指数90.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8.3%,疗效指数76.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李文丽;刘丽;孙立虹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头针、体针(刺激神经根为主)、节段性神经根刺络拔罐、电热灸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对临床收集160例该病患者进行观察.结果:针灸联合方案治疗20天后,治愈138例(86.3%),总有效率100.0%.临床症状平均恢复时间12.81天,神经系统体征平均恢复时间19.76天,眼肌运动障碍平均恢复时间15.14天.对于改善单纯症状疗效显著,第一疗程、第二疗程和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灸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神经炎疗效确切,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李虹;侯中伟;白玉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介绍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医的立法过程,并说明了中医的立法意义,强调只有对中医立法,才能使其发展;也只有规范的中医才能在人们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林子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1999年以来,笔者采用新针刺八字治疗法治疗乳腺增生50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庆;叶东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足跟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常由肾虚或骨质增生而致.笔者应用针刺足跟穴的方法治疗足跟痛13例,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曾学清;何小花;滕东时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