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欣;李艳慧;尹丽丽
笔者自1997年以来,采用火针点刺法治疗白癜风80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80例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小14岁,大58岁,平均28岁;病程短3个月,长5年.其中单发型30例,多发型50例.
作者:修猛刚;王大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针刺疗法与西药莫沙必利缓解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治疗组针刺中脘、足三里等穴;对照组口服莫沙必利5 mg,每日3次.以疗效指数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能明显缓解糖尿病胃轻瘫症状,疗效优于莫沙必利,且副作用小.
作者:庄礼兴;陈楚云;郭跃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2 000多年前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近年来,针灸学科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知识,增加了自身的科学内涵,从而成为祖国医学的代表学科,首先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新世纪已经到来,针灸医学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世纪的医疗保健中充分发挥针灸医学的作用,则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作者:石学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浮针与体针治疗膝关节疼痛的疗效.方法:将96例膝关节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采用浮针刺法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体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6.7%,对照组39.6%(x2=7.06,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从治疗次数上看,浮针所需次数比体针次数明显减少(x2=5.25,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浮针治疗本病疗效好,疗程短.
作者:吴扬扬;廖静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是不孕症中常见的病症,大约占女性不孕症的30%~40%.笔者自2002年以来,与不孕不育症门诊合作,运用中药、温针灸治疗本病5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艳梅;宋立中;姜豪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一般资料58例均为我科门诊或住院患者,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31~60岁,平均42岁;病程5天~2.6年,平均7.4个月;有腰部外伤史者15例,感受风寒湿者19例,无明显诱因者24例.58例患者全部经CT或MRI检查,其中L3/L4椎间盘突出者5例,L4/L5椎间盘突出者19例,L5/S1椎间盘突出者18例,多个椎间盘突出者16例.
作者:黄移生;彭易雨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刃针作为一种疗法,有其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症,在此基础上,掌握刃针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发挥刃针疗法的效应.现将这些问题分述如下.
作者:田纪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近年来笔者采用烧山火针刺法治疗肾阳虚型不孕症患者17例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7例患者均为结婚2年以上,夫妻性生活正常,无器质性疾病,年龄小25岁,大33岁.
作者:王传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两种针刺方案对中风偏瘫早期的康复作用.方法:将70例中风偏瘫早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每日2次分别针刺健患侧腧穴,对照组每日1次针刺患侧腧穴.以简式的Fugl-Meyer运动量表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为指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肢肢体运动功能分级达Ⅳ级以上为68.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良好率为74.3%;对照组分别为31.4%和42.8%,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方案相比,每日2次健患侧腧穴交替应用的针刺方案更有利于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作者:雷龙鸣;庞军;陈家兴;彭德辉;王泽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型的综合临床学科,它立足于社区,向个人和家庭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的综合服务.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学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全科医学的性质,它的治未病、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等学术观点完全符合全科医学的要求.作为中医学一部分的针灸学,因其鲜明的廉便验的特色也昭示自身具有全科医学的性质.本文将从针灸学的特点和全科医学的使命两个方面分析针灸与全科医学的关系.
作者:赵忠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笔者自2003-2004年对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例,男34例,女46例;年龄5~71岁,平均29.74岁;病程4周~50年,平均4.31年.
作者:唐春蕾;刘新国;刘丽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寻找针灸治疗脑卒中的佳方案.方法:将183例脑卒中患者分头体针组(62例)、头针组(60例)、体针组(61例)进行治疗,疗程满2个月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头体针组基本痊愈13例,显著进步32例,进步15例,无效2例;头针组基本痊愈8例,显著进步21例,进步24例,无效7例;体针组基本痊愈11例,显著进步28例,进步19例,无效3例.头体针组与体针组之间、体针组与头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头体针组与头针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体针结合较单纯的头针治疗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伯清;周平;祝玉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肥胖的机理.方法:大鼠皮下注射15%谷氨酸钠溶液,制成肥胖模型,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西布曲明组;实验结束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脂蛋白脂酶(LPL)活性及血清瘦素(leptin)和胰岛素(insulin)水平.结果:电针组大鼠体重和Lee's指数较模型组均明显下降(P<0.01),电针组大鼠TG、TC和LDL-C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1),并且电针组优于西布曲明组(P<0.05);电针组和西布曲明组HDL-C的含量都高于模型组(P<0.01),但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电针组LPL活性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电针组和西布曲明组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P<0.01),电针与西布曲明对胰岛素的影响差异没有显著意义,而对瘦素的影响电针组降低的程度比西布曲明组高(P<0.01).结论;电针刺激能够改善肥胖大鼠的高血脂状态,提高脂蛋白脂酶活性;同时调节血清高瘦素和高胰岛素水平.
作者:王少锦;李青;佘延芬;李爱英;徐华洲;赵志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点按肩井、天宗(1)方法:取穴为患侧肩井、天宗,患者取坐位,上肢下垂,颈胸微向前,全身放松,均匀呼吸.医者立于其背后,用拇指尖或肘部点按揉患侧肩井穴,不可用力过猛,要持续用力,以免损伤皮肤或其他组织,5分钟后用拇指按天宗穴0.5分钟.每日1次.
作者:邓曙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德国是西医学的重要发源地,而传统的中国针灸在德国则倍受瞩目,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几经起伏,终渐日盛.本文简要回顾了针灸在德国发展的历程,对德国目前的针灸水平、针灸医疗保险、针灸研究、针灸临床、针灸机构、针灸杂志及针灸发展趋势做了详细介绍.
作者:李沛;杜野岚;刘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笔者近10年来采用针刺暗示发音训练治疗功能性失声症42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2例均为门诊患者,男7例,女35例;年龄小15岁,大49岁,平均34岁;病程短1天,长10个月.42例均有精神创伤史,突然失声,精神紧张,表情木僵或烦躁不安,无吞咽或咀嚼困难,无面肌及躯干四肢肌无力.经耳鼻咽喉科体检示:声带颜色正常,深吸气时双声带对称外展,发音时不能内收(或稍内收达不到中线),呈长三角形声门裂.本组病例均符合功能性失声症诊断标准.
作者:林元平;张德清;王达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眼针疗法作为微针疗法的一种现已广泛应用于临证治疗,至今已历经30余载,其理论体系,尤其是眼针的分区定穴方案,现已经历了2次修改,而第3套方案以其穴位分布的合理性、穴区角度的严谨性而更易为临床医务人员所接受.本文从彭静山教授观眼识病、观眼诊病及眼针疗法3个阶段的理论基础方面加以阐述,对眼针分区定穴方案的形成、发展及变化进行剖析,从侧面介绍眼针疗法发展历史,从而指导临床眼针疗法的应用.
作者:车戬;田维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在中医理论形成的早期人们对脑与经络联系的认识.方法:将<内经>中有关篇章,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得出其对脑与经络联系的认识.结果:在<内经>中,与脑有直接联系的经络主要有足阳明经、足太阳经、督脉和跷脉;经络出入大脑的部位主要有眼系、巅顶部、风府穴和顑部;大脑内部也存在一定的经络通路.结论:<内经>对大脑与经络联系的认识是比较丰富的,在临床诊治脑病时值得重视和借鉴.
作者:张建斌;王玲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在对针刺全血清进行预初分段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鉴定针刺血清中抗哮喘有效成分的大体所在.方法:将稀释后的分段血清以2.5mL/kg剂量经大鼠尾静脉注射到高嗜酸粒细胞血症模型大鼠的体内,连续注射3 d,同时连续10 d测定分段血清对高嗜酸粒细胞血症大鼠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影响.结果:针刺血清组份1、组份2和组份3在尾静脉注射后3~10 d均可明显降低高嗜酸粒细胞血症大鼠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P<0.05).结论:针刺血清中抗哮喘有效成分不是单一的,针刺可能激发了体内多种生物活性因子.
作者:徐慧明;马淑兰;杨永清;张英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针刺推拿综合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3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合格受试者随机纳入针推组、针刺组、推拿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针刺推拿综合方案、单纯针刺、单纯推拿治疗,建立多维评价指标,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3组一般资料基线一致,组间可比;3组临床疗效,针推组痊愈显效率68.3%、总有效率88.3%,针刺组51.7%、75.0%,推拿组50.0%、76.7%,针推组疗效优于其余两组的疗效,P<0.05;治疗后3组症状总积分均降低,均P<0.01,针推组积分降低程度优于其余两组,均P<0.05;治疗后3组体征均有显著改善,P<0.01,但组间变化无差异,P>0.05;3组治疗起效时间,针推组短于其余两组,P<0.05或P<0.01;未发现所采用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针刺推拿综合疗法治疗CSA,疗效肯定,使用安全;针刺、推拿综合疗法治疗CSA较之单纯采用针刺或推拿疗法具有优势.
作者:周建伟;胡玲香;李宁;张凡;李春雨;赵菁菁;李季;胡运光;张颜;王成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