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脂血症小鼠心脏和肺组织中eNOS及HO-1的表达

江一峰;曹晓娥;王丽;赵凤娣;殷莲华

关键词:高脂血症,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血红素氧合酶-1, 一氧化碳
摘要:目的 观察高脂饲料喂养的小鼠心脏和肺组织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oxide syn-thase,eNOS)及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含量变化,探讨高脂血症对eNOS和HO-1表达的影响.方法 高脂饮食组(n=8)和普通饮食组(n=8)C57BL/6小鼠分别经高脂饲料和普通饲料喂养18周后,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含量,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心脏和肺组织中eNOS及HO-1的mRNA水平,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 高脂饮食组TC、TG和LDL明显高于普通饮食组,HDL则低于普通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心脏和肺组织中eNOS的mRNA和蛋白水平低于普通饮食组,HO-1的mRNA和蛋白水平高于普通饮食组.结论 高脂饲料喂养能使小鼠形成高脂血症,并引起心脏和肺组织中eNOS的表达降低,同时HO-1的表达升高.
复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HPLC法测定壳聚糖-聚天冬氨酸-5-FU纳米粒子在小鼠肝脏中的浓度

    目的 建立测定小鼠肝脏药物浓度的HPLC法,比较凝胶化法制备的壳聚糖-聚天冬氨酸-5-氟尿嘧啶(CTS-Pasp-5-FU)纳米粒与5一氟尿嘧啶原药在小鼠肝脏中药物浓度.方法 雄性健康昆明小鼠(KW)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予5-FU原药及其CTS-Pasp纳米粒,灌胃后0.25、1、2、4、6、8、12、16、24和48 h 10个时间点取小鼠肝脏,匀浆液用乙酸乙脂提取,氮气挥干,残渣用甲醇溶解后进样,HPLC法测定2组给药组肝脏内药物浓度.结果 5-FU原药组在肝脏中的药物峰浓度出现在灌胃后2 h左右.此后肝脏药物浓度逐渐降低,CTS-Pasp-5FU纳米粒组经小鼠灌胃后,肝脏药物浓度呈现出三峰型,在0.25 h即达到一个药物峰浓度,此后峰浓度分别出现在4 h和16 h左右,16 h时候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CS-Pasp-5FU纳米粒的肝脏中药物峰浓度(Cmax)降低,肝脏中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增加.结论 CS-Pasp-5FU纳米粒能延缓5-FU在肝脏内的分布.

    作者:张丹瑛;朱新宇;董玲;王吉耀;沈锡中;郑永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通过耐受前体或结构类似物筛选提高辅酶Q10产量

    目的 提高热带假丝酵母生产辅酶Q10的能力.方法 将热带假丝酵母通过紫外诱变后耐受生物合成前体物质或结构类似物的实验,从抗性菌株中筛选获得辅酶Q10的高产菌株.结果 通过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的耐受试验,获得辅酶Q10产量比出发株分别提高84.11%和184%的高产菌株A和B,高可达120ug/mL.结论 通过发酵产物前体结构类似物的耐受实验,可以提高产物的产量.

    作者:李继扬;丁妍;周珮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屏障破坏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VEGF是否与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屏障的破坏有相关性,并定位其破坏位置.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144只,随机分为实验性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各72只).用RT-PCR技术定量第3、5、10、14天时两组大鼠视网膜中VEGF 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使用红色荧光微球来空间定位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屏障的破坏情况.结果 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 mRNA表达水平随时间呈现升高趋势.其视网膜屏障的破坏位于浅层视网膜的静脉及毛细血管.结论 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屏障的破坏与VEGF mRNA水平的升高相一致,其破坏位置在浅层视网膜的静脉及毛细血管.

    作者:马晓萍;袁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作为肿瘤基因治疗载体的低毒性和靶向性研究

    目的 研究基因工程减毒的沙门氏菌VNP20009的低毒性和对于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方法 将野生型沙门氏菌(对照组)和VNP20009(研究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感染正常小鼠,观察其生存期差别;将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VNP20009,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和GFP分别标记小鼠前胃癌细胞(mouse forestomach carcinoma cell,MFC)的胞质和胞核,尾静脉注射感染离体肿瘤细胞和荷瘤小鼠,以双色荧光成像的定性方法和组织匀浆细菌培养的定量方法显示细菌在离体肿瘤细胞、在体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生长情况.结果 接受野生型沙门氏菌注射的对照组小鼠在注射后4 d全部死亡,而接受VNP20009注射的研究组小鼠在注射后10 d依然全部存活;VNP20009能在离体肿瘤细胞中持续增殖并引起核碎裂;在体实验中,感染后第6天,正常组织中的细菌明显减少,到第18天时几乎消失,但在肿瘤组织中依然持续增殖.细菌在肿瘤/正常组织(肝脏)中的比例在感染后第4天约为224:1,第6天为1020:1.结论 基因工程减毒的沙门氏菌VNP20009有着良好的低毒性以及肿瘤靶向性,具有作为肿瘤基因治疗载体的潜力.

    作者:周易明;刘常星;邬剑华;王依婷;陈宗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单点定位法和两点定位法的比较

    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对两点法和单点法这两种定位方法在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阻滞中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57名拟于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被随机分为单点组(Group Single,n=29)和两点组(Group Dual,n=28),采用神经刺激仪在锁骨下部定位臂丛神经,单点组定位臂丛后束,引发伸腕伸指动作后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两点组除定位后束外,追加定位臂丛外侧束肌皮神经组分,引发屈肘反应,分别注入0.5%的罗哌卡因20 mL和10 mL.阻滞后每隔10 min评价臂丛神经所支配的所有上肢7支终末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同时记录总体评分、操作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阻滞后10 min,两点组的肌皮神经的阻滞率高于单点组,阻滞后30 min,两点组中肌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率高于单点组(89.3%vs 62.1%;85.7%vs58.6%,P<0.05).两组的总体评分无差异(11.5±2.4vs10.8±4.3).结论 对于锁骨下喙突入路神经阻滞,用神经刺激器引发2个运动反应后分次注入局麻药的方法优于单点法.

    作者:车薛华;梁伟民;李佩盈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苏州地区临床分离儿童肺炎链球菌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 检测苏州地区2006年临床分离的儿童肺炎链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从新人院患儿鼻咽部采集标本,经实验室分离,并采用奥普托欣和(或)去氧胆酸钠鉴定为肺炎链球菌后,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和E-test法对分离到的89株肺炎链球菌进行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89株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不敏感菌株47株,为52.8%,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8.8%,78.7%,86.5%,55.1%和10.1%,多重耐药率为89.9%.对万古霉素,氧氟沙星100%敏感.结论 苏州地区儿童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情况严峻,本研究结果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治疗和抗菌药物的选择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张涛;赵根明;陶云珍;陈蓉;诸丽娟;林玉尊;丁云芳;郝创利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氯普鲁卡因鞘内给药神经毒性的研究进展

    氯普鲁卡因(Chloroprocaine,CP)经动物和临床证实,是一种起效快、效果确切、没有快速耐药、毒副反应小的短效局麻药.近国外已经证实去除防腐剂(亚硫酸盐)和稳定剂后的纯盐酸CP可安全用于硬膜外麻醉,重新燃起了业界将CP用于脊麻的兴趣.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关于CP脊麻临床特点的观察,针对目前使用中存在的争议,探讨其神经毒性的相关因素及发生机制,为进一步研究CP鞘内给药安全性提供有效手段和可靠途径.

    作者:解轶;黄绍强;梁伟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多向分化与鉴定

    目的 探索一个高效分离和扩增人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通过形态学和多向分化能力进行鉴定.方法 抽取人胸椎骨髓标本,联合利用密度梯度离心和差异贴壁法分离MSCs,体外扩增后传代,相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13、CD29、HLA-2、CD34、CD45和HLA-DR.在地塞米松、左旋Vit C、β磷酸甘油、FK506作用下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在TGF-beta 3、重组人胰岛素、丙酮酸钠、亚硒酸等作用下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在地塞米松、IBMX、吲哚美辛的作用下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在VEGF、bFGF作用下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结果 原代和传代细胞呈梭形外观,生长增殖能力良好.细胞表面标记物CD13、CD29,HLA-2阳性,CD34、CD45和HLA-DR阴性.经定向诱导分化后,细胞分别呈现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表型特征.结论 该方法能从人骨髓中高效分离和扩增MSCs,能成功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作者:戴文达;方涛林;李熙雷;林红;董健;陈峥嵘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胰岛素抵及脂代谢紊乱相关分析

    目的 观测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紊乱发生情况及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人选非糖尿病透析龄大于3个月规律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48人,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其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血脂等生化指标,以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法(ABC-ELISA)测定脂联素、瘦素、抵抗素等脂质因子.结果 非糖尿病腹透患者48人(男20,女28)稳态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为6.32±8.97,其中4位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发展为糖尿病.根据IR中位数2.59分组,IR≥2.59组(n=24)与<2.59组(n=24)两组比较发现在BMI、三酰甘油、铁蛋白和脂联素、瘦素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R与铁蛋白(P<0.01)、血脂(胆固醇、三酰甘油)分别成正相关(P<0.05).结论 非糖尿病腹透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脂联素、瘦素等因素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作者:张敏;朱彤莹;李芸;田菁;孙怡;徐美珍;顾勇;林善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醛糖还原酶参与大鼠MsC表达iNOS和NO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

    目的 采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ldose reductase inhibitor,ARI)抑制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AR)活性,观察其对大鼠系膜细胞(mesangical cells,MsC)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作用后表达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esis,iNOS)的影响,并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的机制探讨.方法 实验分为对照组、Sorbinil作用组、Zopolrestat作用组.分别采用NO测试盒检测亚硝酸盐含量;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检测iNOS表达;Real-time PCR检测iNOS mRNA,对比正常生长MsC及ARI(Sorbinil和Zolpor-estat)预处理的MsC在TNFα作用不同时间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分别采用非放射性标记的分光光度检测法检测转录因子NFkB p65亚基试剂盒(colorimetric nonradioactive NFkB p65 transcription factor assay kit)以及Western blot的方法对以上各组细胞进行转录因子NF-kB活性检测,及其上游通路IkB信号通路活化情况检测.结果 与正常MsC相比,TNFα可上调培养大鼠MsC中iNOS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NO合成水平,但此作用可以被两种ARI不同程度地抑制;抑制TNFα导致的NFxB的活化及IkBα信号通路的磷酸化,并具有一定的时间相关性.结论 AR参与调控TNFα诱导iNOS表达上调的过程,且此调控可能是通过影响转录因子NFkB的活性以及上游信号通路的活化而实现的.

    作者:瞿俊杰;蒋涛;林伊凤;李慧;陈琦;张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小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的显微外科技巧及并发症的预防

    目的 探讨小鼠腹部心脏移植术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雄性昆明(KM)小鼠60只,随机分供、受体2组,采用大鼠Ono术式进行小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小鼠供体升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肺动脉与受体下腔静脉吻合,实验30例.结果 实验成功率86.7%(26/30).取供心时间(9.4±1.2)min,供心修取时间(14.8±1.2)min,受体手术时间(60.4±2.4)min,其中吻合时间(29.8±2.5)min.结论 掌握小鼠心脏移植的显微外科技巧和正确的处理手术并发症,可以成功建立小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

    作者:彭润生;王春生;杨兆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胚胎干细胞治疗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

    目的 研究静脉注射胚胎干细胞(ESC)对肺纤维化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气管内滴注博来霉素8.5mg/kg制作C57/BL6雌性小鼠的肺纤维化模型.治疗组(n=20)静脉注射S8小鼠ESC,对照组(n=10)注射生理盐水.治疗组又分为单次治疗(n=10)和重复治疗(n=10),两者均在造模后1 h静脉注射ESC,重复治疗组在造模后3 d再次静脉注射ESC.记录小鼠的生存时间,测定小鼠肺组织的羟脯氨酸含量,肺脏病理学观察炎症状态.利用秩和检验统计3组小鼠生存时间,方差分析3组小鼠肺羟脯氨酸含量的差异.结果 接受干细胞治疗后,肺纤维化模型小鼠的生存时间(d)延长,重复治疗组更加明显(对照组、单次治疗组、重复治疗组分别为7.8±2.8、8.4±3.8、13.5±5.6,P<0.01);肺羟脯氨酸含量(ug/mL)降低(对照组、单次治疗组、重复治疗组分别为8.59±1.14、8.23±1.09、5.51±0.39,P<0.01);肺脏病理检查显示肺组织炎症程度降低,结构破坏减轻.结论 静脉注射胚胎干细胞可以减轻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部炎症和肺纤维化,延长肺纤维化小鼠的生存时间.

    作者:余慧;胡洋;李惠萍;褚建新;唐帆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多聚物-1反应性T细胞对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机制

    目的 探讨多聚物-1(copolymer-1,Cop-1)反应性T细胞对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ganglion cells,RGCs)的保护机制.方法 大鼠后肢足垫注入0.2 mg Cop-1或磷酸盐缓冲溶液(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PBS)后10 d,取出腹股沟淋巴结,培养Cop-1反应性T细胞(TCop-1)或PBS对照组T细胞(TPRS),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γ-IFN)和IL-4 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分析培养的T细胞亚型;39只高眼压大鼠随机分为2组,1组(n=19)腹膜内注射TCop-1,另1组(n=20)注入TPRS作为对照,21d后观察RGCs的存活情况;用ELISA法测定T细胞上清液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BDNF)的分泌量.结果 免疫后21 d,Cop-1组RGCs存活数目较PBS组多(t=8.020 4,P<0.01),TCop-1组gamma干扰素(interferon-gamma,γ-IFN)mRNA表达水平较PBS组高,而IL-4在两组间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Cop-1在Cop-1刺激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量为(3 385.42±836.33)pg/mL,单纯(TCop-1)分泌量为(1 026.24±135.10)pg/mL,而T<.PBS>分泌量为(19.87±71.20)pg/mL.前者分泌量远大于后两者(F=175.66,P均<0.01,单因素方差分析和Bonferroi法).结论 Cop-1反应性Th1细胞是发挥视神经保护作用的重要细胞,保护机制之一可能通过TCop-1在局部分泌BDNF来实现.

    作者:李霞;钱韶红;孙兴怀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不同基因载体系统对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转染效果的初步研究

    目的 比较慢病毒载体和腺病毒载体转染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后,外源基因的表达.方法 采用人脐带血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制备表达GFP的慢病毒载体和腺病毒载体,用以转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外源基因的表达.结果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中的类似,其外表呈纤维样;转染5周后,慢病毒载体转染的GFP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腺病毒载体.结论 慢病毒载体较腺病毒载体作为基因转导系统更有优势.

    作者:马晓生;吕飞舟;姜建元;李小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中山医院非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糖代谢紊乱情况调查

    目的 调查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非内分泌科出院的成年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分布和糖代谢的检测现状.方法 以空腹血糖(FBG)或餐后2小时血糖(211PBG)或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检索参数,通过HIS系统提取2006年非内分泌科出院的所有成年住院患者(≥18岁)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出院诊断,FBG,2hPBG,HbA1C等.根据出院诊断将研究对象定义为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中山医院非内分泌科住院患者FBG,2hPBG和HbA1c的检测率分别为83.5%,3.3%和5.0%;在非糖尿病患者中,联合检测FBG和2hPBG,糖代谢异常检出率为45.7%,其中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IGR)检出率分别为16.5%和29.2%;其中>60岁组的糖代谢异常者占55.3%,明显高于≤460岁组的37.7%(X2=27.7,P<0.05).结论 大型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建议常规对这些患者同时进行FBG和2hPBG的检测.

    作者:凌雁;阴忆青;高鑫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别嘌呤醇对未成熟大鼠脑白质损伤时自由基变化的影响

    目的 通过制作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探讨自由基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别嘌呤醇的保护作用.方法 利用新生1日龄SD大鼠32只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BCA0)制作脑白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n=8)、BCAO组(BCAO,n=12)及别嘌呤醇干预组(ALLO,n=12).BCAO后48 h检测脑白质XO、iNOS、Na+-K+-ATP酶、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及·OH活力、尿酸(UA)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MDA含量(nmol/mg prot):BCAO组(2.56±0.78)较Sham组(1.36±0.23)明显升高(P<0.01),而ALLO组(1.59±0.19)较BCAO组明显降低(P<0.01).UA含量(mg/g prot):BCAO组(13.57±0.72)及ALLO组(12.34±0.21)均较Sham组(11.42±0.56)明显升高(P<0.01),而ALLO组较BCAO组明显降低(P<0.01);·OH活力(U/mg prot):与Sham组(156.0±8.07)比较,BCAO组(206.6±21.27)明显升高(P<0.01),而ALLO组(191.7±13.04)较BCAO组显著降低(P<0.05).XO及iNOS活力:BCAO组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1),而ALLO组较BCAO组明显降低(P<0.05);Na+-K+-ATP酶活力(umol pi/mg prot/h):与Sham组(3.04±0.26)比较,BCAO组(2.30±0.37)及ALLO组(2.11±0.26)均明显降低(P<0.01),而ALLO组与BCAO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GST活力(U/mg prot):与Sham组(56.75±4.22)比较,BCAO组(37.60±8.32)明显降低(P<0.01),而ALLO组(43.39±4.44)比BCAO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 自由基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中可能发挥了核心作用.别嘌呤醇对缺血引起的早产大鼠脑白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胡勇;邵肖梅;张旭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CD40L在M2型巨噬细胞类型转换中的作用

    目的 检测不同CD40L表达水平的脾细胞对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探讨通过调控CD40L的表达改变巨噬细胞的类型.方法 贴壁分离正常BALB/c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将腹腔巨噬细胞或经IL-4刺激的腹腔巨噬细胞,分别与体外培养2 d后获得的CD40low脾细胞和Ionomycin与PMA诱导的CD40Lhigh脾细胞共孵育,24 h后检测M1和M2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并以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分泌水平.结果 与CD40Llow脾细胞共孵育的巨噬细胞CCL22、Fizz1和Ym1表达水平较高,但只分泌较低水平的NO,而与CD40Lhigh脾细胞共孵育的巨噬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CCL3并分泌高水平的NO,而且CD40Lhigh脾细胞可使M2型巨噬细胞表型相关基因明显下调.结论 CD40Lhigh脾细胞使巨噬细胞倾向于M1型极化,并且能使M2型巨噬细胞向M1型转换.

    作者:郭强;李康;徐薇;关庆东;储以微;熊思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人CTGF和TIMP1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双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活性检测

    目的 构建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 1,TIMP1)基因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表达质粒,并观察其在HEK293细胞中的表达,检测目的 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方法 采用PCR技术,分别设计引物扩增所需序列并进行PCR鉴定.再采用分子克隆的方法,以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s,IRES)序列连接CTGF和TIMP1并克隆到AAV表达质粒pSNAV2.0构建重组质粒pSNAV2-CTGF-IRESTIMP1.把重组质粒转染HEK293细胞,用双重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的方法对重组质粒的表达进行研究,MTT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CTGF蛋白的生物学活性,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IMP1蛋白的含量.结果 PCR、酶切、DNA测序等方法均证实成功构建了含有完全正确的CTGF和TIMP1基因序列的AAV表达质粒.双重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到目的 蛋白的表达,转染后的细胞上清具有促使成纤维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活性,ELISA法结果证实重组载体能够高表达TIMP1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了双表达质粒pSNAV2-CTGF-IRES-TIMP1,转染HEK293细胞后能够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目的 蛋白,为基因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作者:魏见伟;王德春;胡有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青少年型肾消耗病1例报道

    青少年型肾消耗病(juvenile nephronophthisis)是一种罕见病,国内仅报道过10余例.本文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患者.

    作者:陈越;钟一红;丁小强;蒋素华;徐少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风疹病毒R16株体外感染人胚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初步研究

    目的 观察风疹病毒R16株体外感染人胚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利用相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风疹病毒R16株在人胚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形态学及生长特性.结果 风疹病毒R16株体外感染人胚品状体上皮细胞后,细胞不产生明显的病变效应.受病毒感染的人胚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速度较慢,10d后可在细胞质内观察到呈不规则球形、由单层脂质膜包绕、直径60~80 nm的病毒颗粒,包括致密核心和无致密核心两种颗粒.而在胞核中未发现病毒颗粒.结论 风疹病毒R16株能在人胚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增殖,为进一步研究风疹病毒感染后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机制打下基础.

    作者:邹俊;卢奕;褚仁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复旦学报(医学版)杂志

复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