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芒针治疗非特异性肋软骨炎52例

刘涛;于翠萍

关键词:治疗, 非特异性, 肋软骨炎, 报告
摘要: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芒针治疗非特异性肋软骨炎52例,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从五脏论治精神神志疾病举隅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精神神志疾病(诸如失眠、抑郁、健忘、老年性痴呆等)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对精神神志疾病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临床医师的重要课题.中医学对于精神神志病的认识和治疗都有其独到之处,从五脏论治就是其特点之一.

    作者:谷世喆;衣华强;张怡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针刺佐治视神经脊髓炎案

    彭××,男,30岁,于1999年7月13日以视神经脊髓炎收住内科.现病史:腰背持续钝痛11天,伴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便秘及呃逆,双下肢乏力.初为左大腿内侧针刺样疼痛,后迅速发展为左下肢疼痛过敏,右眼视力减退.

    作者:王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隔药饼灸对虚寒胃痛和脾虚泄泻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隔药饼灸的疗效机制.方法:将虚寒胃痛18例、脾虚泄泻12例,各按照证型施以隔药饼灸进行观察.结果:虚寒胃痛者淋巴细胞转化率较治疗前增加14.16%、脾虚泄泻者较治疗前增加10.94%,两者治疗前后分别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01),CD3、CD4、CD4/CD8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隔药饼灸使中药、灸疗、腧穴作用于一体,对虚寒胃痛和脾虚泄泻患者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作者:王晓燕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针灸推拿治疗老年人便秘32例

    便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笔者自1999~2003年4月运用针灸推拿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3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张敏尚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穴位注射治疗寻常疣案

    朱××,女,33岁,2002年5月30日就诊.主诉:右大趾前端赤白肉际处长有一绿豆大小赘生物5年.自觉影响美观,经常自行剪除外露部分,赘生物逐年生长增多,且双脚先后泛发,因恐惧激光手术,寻求针灸治疗.查体见患者双脚赘生物泛发,有几处更是重叠生长,状如菜花.

    作者:杨爱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安眠穴穴位注射治疗失眠38例

    笔者近几年来采用安眠穴穴位注射治疗失眠38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李金明;刘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头电针对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目的:观察头电针对正常人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6例健康自愿者均接受头电针治疗,穴位为顶中线(MS 5)、额中线(MS 1)和双侧额旁1线(MS 2).电针前后分别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测,设置感兴趣区(ROI),将各区所得葡萄糖代谢放射性计数采用半定量方式于电针前后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头电针能显著升高双侧额叶、尾核、左侧扣带回和小脑的葡萄糖代谢.结论:电针正常人顶中线、额中线和双侧额旁1线能提高部分脑区的葡萄糖代谢.

    作者:黄泳;唐安戊;李求实;李东江;张祥松;夏东斌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大接经法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有效方法.方法:将9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头针组、药物组,每组32例,进行相关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各组临床疗效、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R)评分、精神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主要症状变化.结果:3组治疗后均有一定疗效,但以观察组疗效好,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大接经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可改善主要临床症状,促进智能、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作者:米建平;朱晓平;樊莉;蒙昌荣;李伟雄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不同针法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下丘脑β-内啡肽的后效应观察

    目的:探求不同针法镇痛后效应的下丘脑作用机制.方法:以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为疼痛模型,比较手针组、穴注组、电针组和刺血组AA大鼠下丘脑β-内啡肽(β-EP)的含量.结果:不同针法治疗后,在0.5 h内,都使β-EP的含量进一步升高,其中电针组和手针组的效应持续到30 min.结论:不同的针法产生的效应不同,以手针法效果优.

    作者:梁繁荣;刘雨星;罗荣;赵纪岚;余曙光;夏晓红;陈瑾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芒针治疗非特异性肋软骨炎52例

    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芒针治疗非特异性肋软骨炎52例,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涛;于翠萍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胃脘定时作痛案

    李×,男,25岁.初诊日期:2002年3月1日15时15分.主诉:左侧胃脘部疼痛1年余.自述此症不明原因而得,每日下午3点以后开始作痛,自觉一股凉气侵胃,吞酸,恶心,伴背部僵硬不适,疲乏无力,烦躁,坐立不安.

    作者:兰勇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温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温针和钙剂单独或联合应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选取大椎、足三里、肾俞、关元俞,隔日温针并服钙尔奇D治疗;对照组仅服钙尔奇D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变化及骨密度等指标的改变.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骨密度及血清雌二醇提高(P<0.05,P<0.01),而对照组基本无明显变化.结论:温针与钙剂联合应用,疗效优于钙剂单独应用,且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其疗效机制可能是温针具有温补脾肾、提高激素水平、延缓骨丢失作用.

    作者:陈丽仪;郭元琦;凌楠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针刺治疗急性腹痛101例

    笔者自1998年3月~2003年10月,采用针刺足三里穴和与其对应的脾经穴治疗急性腹痛患者101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占慧;赵东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针刺退热研究进展

    目的:介绍近年针刺退热的临床治疗状况及机理研究,寻求佳治疗方案.方法:从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结论:针刺退热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目前针刺退热在疗效评定标准、针刺穴方及机理研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作者:肖蕾;蒋戈利;赵建国;王立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腹针治疗腰椎间盘膨(突)出症114例临床观察

    目的:对比腹针与体针治疗腰椎间盘膨(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采用腹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1.0%,总有效率为98.4%;对照组分别为48.1%、86.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从治疗次数上看,腹针所需次数比体针次数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腹针治疗本病疗效好,疗程短.

    作者:吴扬扬;廖静平;李琼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芒针为主治疗外阴瘙痒症34例

    外阴瘙痒是妇科病中常见的难言疾病之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笔者自2000年开始以芒针为主治疗本病34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粟漩;刘素涵;巫祖强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试论《卫生宝鉴》的针灸学术特点

    元代医学家罗天益承袭其师李东垣医学思想,遵循<内经><伤寒杂病论>的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良方,编次了<卫生宝鉴>二十四卷,书中有关针灸的记载,反映罗氏针灸学术特点.首先罗氏承袭东垣医学理论,发扬遗蕴,重视脾胃内伤病,认为内伤脾胃既耗气,而又伤阴,对脾胃病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其次罗氏善用灸法补中益气,补东垣针法之不足.对于阳热病,罗氏常在红肿热痛处用燔针、三棱针、砭刺等,在其处进行针刺以放血排脓,开泄邪气.倡导大接经针法治疗中风病偏枯.重视对疾病的综合治疗,取长补短,协同作用,以求速效.

    作者:严善馀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针灸对肿瘤患者化疗后血细胞和消化道反应的影响

    目的:对比针灸与药物对肿瘤患者化疗后血细胞和消化道反应的作用.方法:将102例化疗患者按2∶1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等)和服药对照组(口服VitB6、吗丁啉等)进行研究.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升高化疗患者的血细胞水平,但治疗组作用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化疗后主要症状和体征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3%,对照组为67.6%(P<0.05).结论:针灸可拮抗化疗药的副作用,对化疗机体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与取穴、刺激量、治疗方法及治疗时机密切相关.

    作者:周俊青;徐天舒;钱雷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针刺结合中药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寻治疗慢性鼻窦炎的较佳疗法.方法:将26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64例、中药治疗组60例、针刺加中药治疗组138例,对治疗前后症状及鼻窦X线的改善情况进行对照观察.结果:针刺加中药治疗组有效率94.93%,优于中药治疗组的56.67%和针刺治疗组的59.38%(均P<0.05).结论:针刺结合中药治疗慢性鼻窦炎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作者:彭易雨;黄庭荣;黄移生;赵荷英;孙莉嘉;江跃;张剑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穴位主治实质的探讨

    目的: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穴位主治的实质及其规律.方法:学习<关于针灸教材中穴位主治表述的探讨>一文,并分析了穴位主治的直接理论基础、穴位作用的对象、归纳的广性和特性,教学的模式等.结论:照搬中药的功效来表述穴位的主治将造成更大的混乱,会阻碍针灸的发展及针灸思维的形成;对穴位主治的表述应分清主次;掌握穴性才能真正做到巧记而非死记,达到不记而记的高境界.

    作者:陈尚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