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佐治视神经脊髓炎案

王峥

关键词:针刺, 视神经脊髓炎, 双下肢乏力, 疼痛过敏, 视力减退, 恶心呕吐, 恶寒发热, 大腿内侧, 左下肢, 右眼, 头痛, 内科, 腹痛, 呃逆, 便秘
摘要:彭××,男,30岁,于1999年7月13日以视神经脊髓炎收住内科.现病史:腰背持续钝痛11天,伴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便秘及呃逆,双下肢乏力.初为左大腿内侧针刺样疼痛,后迅速发展为左下肢疼痛过敏,右眼视力减退.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腹针治疗腰椎间盘膨(突)出症114例临床观察

    目的:对比腹针与体针治疗腰椎间盘膨(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采用腹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1.0%,总有效率为98.4%;对照组分别为48.1%、86.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从治疗次数上看,腹针所需次数比体针次数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腹针治疗本病疗效好,疗程短.

    作者:吴扬扬;廖静平;李琼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穴位主治实质的探讨

    目的: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穴位主治的实质及其规律.方法:学习<关于针灸教材中穴位主治表述的探讨>一文,并分析了穴位主治的直接理论基础、穴位作用的对象、归纳的广性和特性,教学的模式等.结论:照搬中药的功效来表述穴位的主治将造成更大的混乱,会阻碍针灸的发展及针灸思维的形成;对穴位主治的表述应分清主次;掌握穴性才能真正做到巧记而非死记,达到不记而记的高境界.

    作者:陈尚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针刺对女性迟发性痤疮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围刺配合叩刺拔罐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围刺配合叩刺拔罐治疗,对照组用口服丹参酮胶囊治疗.采用Martin研制的面部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变.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在自我感知、情感功能、社会功能3个方面,治疗前后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诸项评分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诸项评分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围刺配合叩刺拔罐对女性迟发性痤疮有效,同时可以提高痤疮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黄碧玉;龚顺波;林丽莉;陈美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针刺足三阳经穴对胃黏膜损伤家兔生长抑素受体基因表达影响的比较

    目的:比较针刺足三阳经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生长抑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经脉脏腑相关的特异性.方法:乙醇灌胃造成家兔胃溃疡模型后,采用经络刺激仪进行针刺.治疗结束后用放射免疫及PC-PCR法测定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生长抑素(SS)及生长抑素受体(SSR1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EGF含量较正常组明显降低;胃黏膜损伤指数、SS含量及SSR1mRNA表达则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胃经组EGF明显升高,胃黏膜损伤指数、SS含量及SSR1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但胆经及膀胱经组与模型组比较上述指标未得到改善,与胃经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足三阳经以胃经组对家兔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强,其机制可能与调整有关脑肠肽及生长抑素受体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易受乡;阳仁达;严洁;常小荣;林亚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电针在周围性面瘫中的灵活应用

    目的:寻找能提高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适宜的电针波型.方法:将14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用地仓和颧?s、阳白和太阳、迎香和鼻通、下关和口禾?s或夹承浆一组,4组同时应用,先用连续波,再用疏密波治疗;对照组不分组,采用连续波治疗.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和痊愈所用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将疏密波和连续波配合使用,效果显著优于单纯使用连续波者.

    作者:杨丽霞;周贤刚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穴位埋线结扎法治疗陈旧性面瘫12例

    近几年来,笔者运用穴位埋线结扎法治疗陈旧性面瘫,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小玲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温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温针和钙剂单独或联合应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选取大椎、足三里、肾俞、关元俞,隔日温针并服钙尔奇D治疗;对照组仅服钙尔奇D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变化及骨密度等指标的改变.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骨密度及血清雌二醇提高(P<0.05,P<0.01),而对照组基本无明显变化.结论:温针与钙剂联合应用,疗效优于钙剂单独应用,且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其疗效机制可能是温针具有温补脾肾、提高激素水平、延缓骨丢失作用.

    作者:陈丽仪;郭元琦;凌楠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隔药饼灸对虚寒胃痛和脾虚泄泻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隔药饼灸的疗效机制.方法:将虚寒胃痛18例、脾虚泄泻12例,各按照证型施以隔药饼灸进行观察.结果:虚寒胃痛者淋巴细胞转化率较治疗前增加14.16%、脾虚泄泻者较治疗前增加10.94%,两者治疗前后分别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01),CD3、CD4、CD4/CD8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隔药饼灸使中药、灸疗、腧穴作用于一体,对虚寒胃痛和脾虚泄泻患者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作者:王晓燕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穴位注射治疗寻常疣案

    朱××,女,33岁,2002年5月30日就诊.主诉:右大趾前端赤白肉际处长有一绿豆大小赘生物5年.自觉影响美观,经常自行剪除外露部分,赘生物逐年生长增多,且双脚先后泛发,因恐惧激光手术,寻求针灸治疗.查体见患者双脚赘生物泛发,有几处更是重叠生长,状如菜花.

    作者:杨爱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针灸对肿瘤患者化疗后血细胞和消化道反应的影响

    目的:对比针灸与药物对肿瘤患者化疗后血细胞和消化道反应的作用.方法:将102例化疗患者按2∶1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等)和服药对照组(口服VitB6、吗丁啉等)进行研究.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升高化疗患者的血细胞水平,但治疗组作用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化疗后主要症状和体征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3%,对照组为67.6%(P<0.05).结论:针灸可拮抗化疗药的副作用,对化疗机体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与取穴、刺激量、治疗方法及治疗时机密切相关.

    作者:周俊青;徐天舒;钱雷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危险穴位针刺深度与角度的研究

    目的:为临床医生提供安全的进针深度和角度的参考数值.方法:(1)经穴的断层解剖法为先在尸体上标经定穴,经-20~-30 ℃冰冻,再通过穴位作多种断面,以反映在各种角度、深度、范围进针时所涉及的断面解剖结构.(2)经穴的层次解剖法为先在尸体上选穴定位,在穴位处用钢针刺入或刺染,再逐层解剖,以反映穴位区的解剖结构.结果:得到头颈部、胸腹部和腰背部常用危险穴位针刺的安全深度和危险深度的范围,以及部分危险穴位进针的方向和角度.

    作者:严振国;白娟;邵水金;张建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电针为主治疗正中神经损伤恢复期52例

    笔者自1998~2003年期间采用电针穴位治疗正中神经损伤恢复期病人52例,取得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伞兵;贺淑文;王岩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针刺治疗急性腹痛101例

    笔者自1998年3月~2003年10月,采用针刺足三里穴和与其对应的脾经穴治疗急性腹痛患者101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占慧;赵东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安眠穴穴位注射治疗失眠38例

    笔者近几年来采用安眠穴穴位注射治疗失眠38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李金明;刘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针刺加艾炷灸治疗肾阳虚型前列腺增生50例

    笔者自1998年以来,以针刺加艾炷灸治疗肾阳虚型前列腺增生5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春光;廖明霞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胃脘定时作痛案

    李×,男,25岁.初诊日期:2002年3月1日15时15分.主诉:左侧胃脘部疼痛1年余.自述此症不明原因而得,每日下午3点以后开始作痛,自觉一股凉气侵胃,吞酸,恶心,伴背部僵硬不适,疲乏无力,烦躁,坐立不安.

    作者:兰勇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试论《卫生宝鉴》的针灸学术特点

    元代医学家罗天益承袭其师李东垣医学思想,遵循<内经><伤寒杂病论>的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良方,编次了<卫生宝鉴>二十四卷,书中有关针灸的记载,反映罗氏针灸学术特点.首先罗氏承袭东垣医学理论,发扬遗蕴,重视脾胃内伤病,认为内伤脾胃既耗气,而又伤阴,对脾胃病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其次罗氏善用灸法补中益气,补东垣针法之不足.对于阳热病,罗氏常在红肿热痛处用燔针、三棱针、砭刺等,在其处进行针刺以放血排脓,开泄邪气.倡导大接经针法治疗中风病偏枯.重视对疾病的综合治疗,取长补短,协同作用,以求速效.

    作者:严善馀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从五脏论治精神神志疾病举隅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精神神志疾病(诸如失眠、抑郁、健忘、老年性痴呆等)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对精神神志疾病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临床医师的重要课题.中医学对于精神神志病的认识和治疗都有其独到之处,从五脏论治就是其特点之一.

    作者:谷世喆;衣华强;张怡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针刺佐治视神经脊髓炎案

    彭××,男,30岁,于1999年7月13日以视神经脊髓炎收住内科.现病史:腰背持续钝痛11天,伴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便秘及呃逆,双下肢乏力.初为左大腿内侧针刺样疼痛,后迅速发展为左下肢疼痛过敏,右眼视力减退.

    作者:王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大接经法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有效方法.方法:将9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头针组、药物组,每组32例,进行相关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各组临床疗效、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R)评分、精神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主要症状变化.结果:3组治疗后均有一定疗效,但以观察组疗效好,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大接经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可改善主要临床症状,促进智能、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作者:米建平;朱晓平;樊莉;蒙昌荣;李伟雄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