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及核心

卞金玲;张春红

关键词:剂量效应关系, 针灸, 针刺疗法/方法
摘要:介绍了石学敏院士率先提出的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即作用力的方向是决定补和泻的重要因素之一;捻转补泻与作用力的大小有直接关系;施行捻转补泻手法所持续时间的佳参数为每个穴位操作1~3分钟;两次施术间隔时间的佳参数为3~6小时等四大要素.使针刺疗法更具有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经穴对运动状态下正常人脑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在运动状态下针刺体穴对正常人脑代谢与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名正常受试者在脑运动激活下行PET扫描,再行针刺加运动后扫描.利用SPM分析软件行分组t检验处理.结果:左侧中央前回、右侧旁中央小叶、额内侧回、双侧小脑、壳核等神经元细胞葡萄糖代谢发生了改变.结论:针刺通过对脑功能的调节实现其对肢体运动功能、镇痛等的调节.

    作者:常雄;石现;田嘉禾;尹岭;左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经络穴位导入在损美性疾病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经皮给药系统经穴效应及药物效应的双重治疗特性.方法:经络穴位经皮给药运用于损美性疾病33例,对照组30例.观察其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甲襞微循环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经皮穴位导入给药方法具有广阔的临床运用前景.

    作者:罗小光;林雪梅;贺志光;吕明庄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涌泉穴治疗脑占位病变术后呃逆7例

    笔者2001年在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进修期间,随师夏晨应脑外科病房会诊要求,处置脑占位病变术后呃逆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家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针灸足三里辅助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42例

    自1987年至2002年,笔者采用针灸足三里辅助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42例,疗效满意.

    作者:王洪生;窦荣花;李卫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斜刺血海、梁丘治疗膝关节疼痛282例

    近年来,笔者采用斜刺血海、梁丘穴位治疗膝关节疼痛282例336个膝关节,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相奇;蒋亚芳;秦克枫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针刺治疗暴盲案

    刘××,男,58岁.初诊日期,1998年10月26日.主诉:双眼失明1月余.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

    作者:王健;李玉乐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温通针法对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大鼠血清及心肌组织自由基的影响

    目的:探讨温通针法治疗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机理.方法:选健康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温通针法组、平补平泻针法组.以血清及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血清及心肌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为效应指标.结果:针刺可明显提高血清及心肌组织SOD的活性,降低血清及心肌组织MDA的含量.且温通针法与平补平泻针法二者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温通针法可显著地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组织的损伤程度.

    作者:丁奇峰;严兴科;于海英;郑魁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梅花针为主治疗腱鞘囊肿30例

    腱鞘囊肿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复发率高,药物不易控制,临床上没有什么特殊有效的方法.

    作者:许世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电针配合TDP治疗闭合性克雷氏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TDP治疗克雷氏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将5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用电针加TDP照射,对照组用中药外敷,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治疗组对克雷氏骨折有良好效果,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黄勇;李伟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针刺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案例讨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为颅脑损伤中较为特殊的疾病,其致伤机制为回旋性外力,使脑各结构间产生剪力,造成白质本身损伤.

    作者:郭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及核心

    介绍了石学敏院士率先提出的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即作用力的方向是决定补和泻的重要因素之一;捻转补泻与作用力的大小有直接关系;施行捻转补泻手法所持续时间的佳参数为每个穴位操作1~3分钟;两次施术间隔时间的佳参数为3~6小时等四大要素.使针刺疗法更具有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

    作者:卞金玲;张春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中医外治法的鼻祖--砭石疗法

    目的:挖掘与弘扬砭石疗法.方法:通过文献考证、新器械研制以及临床实践介绍砭石疗法的操作手法和临床适应症.结论:砭术是古代中医五大医术之一,有砭刺和石熨两大手法,新砭石疗法具有痛苦小、安全、作用面积大、作用方式多及简便易学等特点,适应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作者:张维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内关穴注射止呃18例

    自1992年以来,笔者采用穴位注射单侧内关穴治疗呃逆18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有圣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头针配合穴位注射降低小儿脑瘫发病率观察

    目的:探讨头针及穴位注射对小儿脑瘫的早期治疗效果,旨在降低脑瘫的发病率.方法:采用头针、穴位注射及脑活素综合治疗,并与单纯脑活素常规治疗组对照.结果:治疗组脑瘫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及穴位注射综合治疗对脑瘫早期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作者:彭桂兰;张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耳针与体针治疗花粉症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耳针与体针治疗花粉症的疗效.方法:体针组取印堂、迎香、合谷、太阳、太冲等穴位加辨证取穴;耳针组取内鼻、外鼻、眼、肾上腺、肝、脾、肺等穴位加毫针点刺放血.结果:体针组与耳针组在临床控制率及总有效率上基本一致,取得疗效时间上体针组显著短于耳针组.结论:体针治疗花粉症比耳针起效快,且对于痰热夹瘀型花粉症患者体针效果好于耳针,而对于肺脾气虚型耳针效果明显优于体针.

    作者:霍则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敷贴临床疗效并与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对比.方法:将成人及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分为房性早搏和有室性早搏组,中药敷贴膻中、厥阴俞或巨阙、心俞和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主诉变化及24小时Hotter变化,并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中药穴位敷贴与西药组从24小时Hotter结果看,成人组和儿童组中,房早组和有室早组都有明显疗效(P<0.01);中药穴位敷贴与西药组比较,成人组和儿童组、房早组和有室早组差异都无显著性意义(P>0.05).主诉变化成人房早组与成人室早组明显好于西药组(P<0.01).结论:两种治疗方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同样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李建萍;许帼光;姚永年;王健雄;张昀昀;过仲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董氏奇穴针灸特色疗法(1)

    董氏奇穴,乃董景昌先生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是有别于十四正经的独特的针灸体系,具有特效的奇穴、特殊的针法、独到的诊法、完善的理论和极强的临床实效性.笔者依据董公嫡传弟子杨维杰先生传授的经验,对董氏奇穴针灸特色疗法作一重点介绍.

    作者:左常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磁极针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

    失眠症是指经常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甚至彻夜不眠的一种病症,是大脑机能平衡失调引起的功能性疾患.笔者采用磁极针治疗与普通毫针治疗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对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秀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针刺配合手法治疗环枕筋膜挛缩综合征100例

    环枕筋膜挛缩综合征是由于环枕筋膜中的环枕后膜挛缩,刺激、压迫其中的血管神经而引起以头昏头晕、后枕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作者:郎伯旭;方震宇;柳新端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风池穴互透治疗失眠58例

    本组58例,均来自门诊.男20例,女38例;年龄小20岁,大65岁;病程短3个月,长12年.诊断标准为下述症状中出现2项:(1)入睡困难;(2)睡不安稳,多次醒来;(3)睡眠时间缩短,早醒;(4)一夜梦魇困扰,并被惊醒;(5)睡眠后无清醒感觉;(6)1周有3次失眠或持续1个月以上.

    作者:夏于琼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