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铍针烙割法治肥大性牙龈炎30例

王远华

关键词:铍针, 法治, 肥大性, 治疗方法, 内分泌紊乱, 牙龈炎, 手术治疗, 临床, 疗效满意, 口腔卫生, 出血, 药物, 牙石, 牙垢, 局部, 机体, 缝合, 充血
摘要:肥大性牙龈炎多系局部刺激如牙垢、牙石、口腔卫生不良和机体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所引起,临床上以牙龈肿大、充血、松软易出血为特点.在临床上,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而手术治疗的难度又较大.笔者采用铍针烙割法为主治疗本病,疗效满意,不出血,无需缝合,痊愈速度快,现介绍如下.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铍针烙割法治肥大性牙龈炎30例

    肥大性牙龈炎多系局部刺激如牙垢、牙石、口腔卫生不良和机体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所引起,临床上以牙龈肿大、充血、松软易出血为特点.在临床上,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而手术治疗的难度又较大.笔者采用铍针烙割法为主治疗本病,疗效满意,不出血,无需缝合,痊愈速度快,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远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针刺颅骨缝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针刺颅骨缝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实用表面解剖数据.方法:用等分规、量角规、卷尺、卡尺等测量器对29颗成年正常完整干燥颅骨标本的矢状缝(L1)、冠状缝(L2)、人字缝(L3)、翼颞部骨缝(L4~L6)骨性固定标志间距离、夹角(α角、β角)进行观测.结果:L1为10.46=0.90 cm,L2为12.03±0.91 cm,L3为6.73±0.72 cm,L4为2.71±0.41 cm,L5为6.09=0.42 cm,L6为9.66±0.99 cm,α角左18.93±4.02度,右17.41±4.06度;β角111.10±9.92度.结论:观测颅骨缝所得数据的同身寸简化法,准确、实用,可供临床头针治疗参考.

    作者:俞昌德;吴炳煌;陈跃;刘凯;陈旭军;张谷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尤益人主任背部腧穴配取与刺法

    简介尤老配取背部腧穴的医理、临床运用背部腧穴的经验,并列举了一些选配背部腧穴治疗疑难杂症的典型病例.

    作者:郄玉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及对血清尿酸的影响

    方法:将痛风性关节炎患者78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48例和药物对照组30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后血清尿酸的变化.结果: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5.8%,明显优于对照组86.7%;两组治疗1个月后血清尿酸均有明显下降,但针刺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是通过调整机体尿酸的代谢等途径实现的.

    作者:马小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家族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案

    张××,男,68岁,农民.就诊时间:1993年10月.主诉:20年来经常双下肢不能抬举,双上肢活动正常,每隔2月发作1次,休息1~2天后一切如常.

    作者:赵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综合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40例

    自1996年以来,笔者运用推拿结合电针、TDP照射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4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德程;邢孟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申脉穴治疗腹泻

    79例患者中,27例成人患者,52例婴幼儿患者 27例成人患者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小19岁,大73岁;病程5~33天.其中20例为感染性腹泻,7例慢性肠炎.

    作者:王淑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面部多毛症案

    吴××,女,21岁,学生,1999年10月25日就诊. 主诉:面部汗毛浓密,粗长半年.半年前,患者因患肝豆状核变性,内科给予D-青霉胺、肌苷及复合维生素B等治疗,病情好转.约2周后出现面部汗毛浓密、粗长.患者自行停服青霉胺数日,面部汗毛较前明显稀疏,同时肢体震颤等症状复作,患者不得不重新服用青霉胺.如此反复数次,患者面部汗毛浓密程度随服用青霉胺与否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作者:吴芸;马慧敏;明国林;岳志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临床4例经络现象的报告

    观察到4例肉眼可见的经络现象,3例为肾经,1例为胃经,且与相关疾病有关.颜色变化以深浅为主.随着病情的改善,颜色由暗黑转为黄褐,深色变为浅淡至消失.经络现象是临床疾病的一种病态(理)现象的表现,可以据此诊疗疾病.其颜色与病变脏器的关系难以定论,需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而以深浅明暗来分辨病情的轻重缓急较为适宜.经络现象形态表现不尽一致,其特异性征象各代表何种病理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

    作者:李勇;李伟雄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耳聋、耳鸣案

    例1:张××,男,20岁,现役军人,2000年5月4日初诊.2月前因父去逝,悲痛交加,打靶时突觉耳内发胀,几分钟后,听力完全丧失.曾就诊于某学院附属医院,经多次检查,未予确诊,予以药物及针刺治疗观察,月余后听力有所恢复,半月后无任何诱因又突发耳聋,遂于我院接受针灸治疗.

    作者:王亚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针灸治疗面瘫无效病例原因的分析与方法

    分析了针灸治疗面瘫无效病例的原因;提出了可能导致面瘫后遗症的因素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双则取穴,注重手法,刺激适度,慎用激素等方面,对防治面瘫后遗症进行了探讨

    作者:管遵惠;郭翠萍;丁丽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隔姜灸神阙穴治疗痛经26例

    痛经在临床上常见于青、中年女性,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本组病例为原发性痛经.笔者自1993年5月~2001年6月运用中医的隔姜艾绒灸神阙穴治疗痛经26例,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张华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针刺阴茎根部4穴为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00例临床分析

    方法:将20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100例,观察两组临床症状针刺前后疗效以及两组穴位针刺疗效的对比.结果:治疗组(Ⅰ组)临床自觉症状及前列腺液检查均较对照组(Ⅱ组)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针刺疗效有效率为100%,较对照组的9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阴茎根部4穴配合相关穴位的方法对慢性前列腺炎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振琴;刘明;徐燕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国颁标准《经穴部位》与腧穴定位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骨度折量定位法与指寸定位法是传统的两种基本取穴法,不少学者经深入研究得出了许多结论,为准确掌握和适当使用这两种取穴法提供了重要参考.国颁标准《经穴部位》的颁布,统一和规范了有关腧穴定位,为针灸学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但不当之处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作者:张卫东;王丕敏;李志道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针刺耳门与西药对照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针刺耳门穴在治疗偏头痛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16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耳门穴106例和西药对照110例进行治疗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3.2%,对照组治愈率为21.8%,χ2=15.69,P<0.005.两组有效率比较,χ2=8.37,P<0.005.两组15分钟和30分钟有效率分别为73.6%和24.5%、71.7%和33.6%,χ2=51.96和31.34,P<0.005,差异极显著.结论:此法取穴少,是一种有临床价值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月成;宋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针刺调节原发性帕金森病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疗效及其与患者脑脊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关系.方法:用毫针针刺内关等穴位台疗原发性帕金森病.以<改良Webster症状评分表>评定疗效,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检测脑脊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1%,治疗对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影响,疗效变化与递质变化未见有显著意义的相关结论:针刺有一定的疗效,能引起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DA,NA的变化,疗效与递质变化的确切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斌;马骋;陈国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围刺结合耳穴贴压疗法对寻常痤疮主要发病因素的影响

    方法:将320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成围刺结合耳穴贴压对照组、耳穴贴压对照组及四环素对照组.从3组中各抽取中度患者20例,检查其治疗前后的皮脂溢出率及血清睾酮水平结果:围刺结合耳穴贴压组疗效明显优于两个对照组.同时发现围刺结合耳穴贴压疗法可以改善寻常痤疮主要发病因素中的皮脂溢出状况及血清睾酮水平.结论:围刺结合耳穴贴压疗法是治疗寻常痤疮的一种行之有效、操作简单、无不良作用的方法,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李芳莉;吴昊;王晓翠;包艳东;邹如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针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进一步证明针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及预防作用.方法:选择大鼠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分别以针刺及胰岛素治疗,并设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于3个月及6个月取大鼠血清及视网膜,检测血糖、胰岛素含量,电镜观察视网膜变化.结果:血糖、胰岛素含量,针刺组、胰岛素组及正常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电镜观察针刺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得以改善.结论:针刺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作者:蔡春梅;张秀萍;郝琳娜;杨秀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32例

    肋间神经痛为带状疱疹常见后遗症,中老年患者尤为多见,且病程长,疼痛剧烈,病情顽固,治疗比较棘手.近2年来笔者应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本症32例,取得一定疗效,并与口服卡马西平21例作对照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吴菊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穴位埋线治疗多发性神经炎23例

    笔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多发性神经炎23例,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作者:高向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