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良;张红
方法:一组为10岁以下患儿,采用肺经之井穴少商与大肠经之井穴商阳点刺放血法(点刺二穴,可清泄肺、胃肠之郁热,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一组为10岁以上患者,采用药物太冲穴注射疗法(该穴为足厥阴经之脉所注为输,为肝之原穴,可主咽喉病,故行药物封闭,加强占位刺激,以主疏泄,调畅气机,通利三焦,宣泄清解之功).前者施治时,用消毒的不锈钢针或三棱针,取两侧少商、商阳穴,以浅刺疾出各穴,并按压放血2~3滴,每天1次,3次为一疗程,如未治愈,可连用第2疗程,中间不停治.
作者:熊源清;熊建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一过性直肠痛,也称消散性直肠痛.肛门直肠神经痛,会阴部神经痛和爆发性直肠痛是本病的同义语.自1989年来笔者采用针灸治疗本病2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耳针对缺血性中风症的影响.方法:用凝闭大脑中动脉皮层支的方法制作大鼠缺血性中风症模型.结果:通过耳针治疗,其行为障碍的恢复较模型对照组为快.在血管凝闭手术后,可看到颅顶软脑膜微血管口径扩张,血液流速加快,耳针组较模型组稍明显.实验1周后作血液流变学检查,耳针组和模型组皆较正常组的全血粘度(低切)和血浆粘度为高,耳针组更为明显.结论:表明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使局部缺血区增加血液灌注量促进损伤脑细胞的恢复,而对全身增加血液粘度有利于手术损伤处的血液凝固,耳针能加强此调节作用.
作者:王援朝;徐青燕;戴惠婷;庞莉;庞弘;王兴校;朱柏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睾丸炎多为附睾炎伴发病症,临床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形成慢性炎症,出现不定期的睾丸坠胀,疼痛,造成日常生活不便和影响生育.笔者临床运用针刺治疗1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玉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腰椎间盘突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1995~1998年运用走罐加手法等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缪金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针感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从医者的感受和患者的感受两方面列出针感的表现形式,并分析各种针感的相互关系.结果:不同针感均代表一定的临床意义.结论:不论出现何种针感,均表示已得气;只要有针感,便可能获得一定的疗效.
作者:甘健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组共95例,其中男54例,女41例;年龄小24岁,大69岁,以中年居多;病程1个月~3年72例,3~10年18例,10~26年5例.中医辨证:风寒型34例,血瘀型41例,痰湿型15例,筋脉失养型5例.
作者:黄应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针灸防治药物流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药物流产的早孕妇女,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采用药物流产的同时配合体针加耳穴贴压法防治药物流产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结果:治疗组出血时间、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药物流产配合耳穴贴压和针刺实为防治药物流产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的简便、易行之有效方法.
作者:张永兴;陶旻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了进一步探讨跷脉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古代阴阳跷脉的循行分布为依据,分析了跷脉循行的特点,并从跷主肢体功能异常,跷主眼目开合,跷主神志异常三方面对阴阳跷脉的主治规律加以总结.
作者:王磊;谷世哲;马惠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脑血流图是早期研究采用的方法.彩色多普勒和单光子发射CT(SPECT)观察针刺研究结果更精确和直观.动物实验表明,针灸可降低脑血管的阻力和改善脑血管痉挛.临床研究表明,针灸确实可以增加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功能活动.神经系统调节是针灸产生效应的基础,今后应进一步紧密结合临床进行研究.
作者:王凡;贾少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观察组采用腕踝针治疗,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法.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及治疗天数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两组在治疗次数与疗效的关系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5).运用腕踝针治疗次数少,痛苦也少.
作者:李良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捻转补泻是针刺补泻基本手法之一,作为单纯的捻转补泻,根据捻转幅度的大小,捻转频率的快慢分补泻为大家所接受,但捻转补泻与方圆的关系,及捻转补泻分男女、左右问题,历代医家看法不一,给后学者带来不便.现就笔者的见解谈一点看法,仅供参考.
作者:赵刚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组120例,其中男85例,女35例;年龄小17岁,大73岁;病程短1天,长7天.疼痛属气滞型72例,血瘀型48例.本组病例均排除肋骨及肺部病变.其中23例曾服止痛剂无效.
作者:吴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针刺水沟穴治疗急诊抽搐昏迷休克,为安全而有效的开展急救针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使用针刺水沟穴和安定注射两种方法,比较镇静止惊抗休克效果.结果:68例即效,14例显效,2例无效.结论:通过观察,发现这种疗法对上述这些疾病有立竿见影之效.
作者:郭华林;郭杰;陈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97年以来,笔者采用穴位注射林可霉素,治疗急性扁桃体炎,获得满意疗效.本组46例均系门诊患者,男31例,女15例;年龄10~56岁;病程短1天,长7天.
作者:彭学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方法:3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分为3组,Ⅰ组单纯气管内麻醉;Ⅱ组硬膜外阻滞复合气管内麻醉;Ⅲ组针麻复合气管内麻醉.监测3组病人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Ⅲ组波动小(P>0.05),且麻醉药用量减少,拔管提前(P<0.01).结论:针麻复合气管内麻醉既减少麻醉药用量又对机体有调整作用,病人苏醒迅速,拔管时间缩短,使循环系统更稳定.
作者:顾陈怿;蔡云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笔者1957年在军委空军中心门诊部针灸科进修时,从欧阳金戈老师处学到了针刺外关、小节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方法,多年来在临床中运用,疗效显著,现介绍给同道.共治疗470例,男303例,女167例;年龄小7岁,大81岁;病程短1天,长10天.全部为软组织损伤,其中腰部243例,上肢70例,下肢97例,胸背部60例.
作者:张振良;张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组178例均系门诊患者,其中男92例,女86例;年龄6个月~9岁,平均4岁8个月;病程短2天,长2个月28天.治疗方法:神阙穴碘酒消毒,酒精脱碘,刺0.5寸,快进针,慢出针,轻按重提,不留针,每日1次,5日为一疗程.
作者:刘龙彪;李萍;冯祯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提高针灸的课堂教学水平,笔者采用微电机传感技术,研制了该测试仪.它能客观的反映针刺中的提插、捻转手法,使学生直观定量的掌握运针力度和深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顾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本组78例均为门诊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小19岁,大57岁;病程短的2个月,长的5年.临床可见长期腰部疼痛,反复发作,酸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疼痛因气候变化或劳累而加重,休息、遇暖后减轻,压痛范围较广泛,有的不能准确指明压痛点,腰腿部被动活动无明显障碍.X线摄片检查,除中老年人有腰椎体骨质增生外,无其它异常,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作检查.
作者:崔义良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