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玲
牙痛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患,疼痛剧烈,服用中西药物效果往往很不理想.近年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我们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各种类型牙痛,疗效极佳,现报告如下.
作者:台杰;郭建中;矫燕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基于目前尚无理想的穴位解剖多媒体教材的现状,应用实体标本来展示层次及断面结构,将穴位解剖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使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合在一起.应用本系统能清楚地观察到针刺时所经过的各种组织结构,对于针灸教学、临床治疗及科研都有指导作用.
作者:张海东;严振国;余安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用实验方法探讨胃脘下俞与胰腺的内在联系.方法:观察针刺胃脘下俞对实验性糖尿病家兔血糖、胰岛素及胰岛形态的影响.结果:针刺胃脘下俞有提高胰岛素含量,降低血糖水平,修复胰岛形态的功效;血糖的下降与胰岛素的升高呈密切负相关.结论:提示胃脘下俞与胰腺存在着神经分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等密切的内在联系,该穴位应具有背俞穴特性,是胰腺器官在机体体表的机能感应点,在归类上建议将该穴归属于背俞穴,以胰俞命名.
作者:石锦萍;钟柏松;毛敬伟;高丽元;李长度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针灸学,在20世纪发展历程具有两个明显的时代特点,其一是针灸国际化,其二是针灸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传统针灸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现代化的进展又促进了针灸向世界各地的传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21世纪的任务,将是提高全球针灸水平,实现针灸国际化与针灸现代化的目标,充分发挥针灸的特点与优势,为全人类的医疗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具体来说,有以下四项.
作者:王雪苔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治疗方法:将山豆根、威灵仙各50g,煎煮30分钟,过滤,取5 cm×3 cm和4 cm×3 cm垫子浸泡2分钟,温度控制在45~50℃,分别置于天容和廉泉穴区,双侧天容可轮换使用,然后接点送电疗机,选择直流电,电流量以整个咽喉部麻木感及紧缩感和舒适感为宜.每日1次,每次25分钟.5~10次为一疗程.
作者:詹光宗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中国针灸医学近百年来的发展很快,水准也越来越高,主要原因是疗效优良.当今西洋医学面临着2个大问题:一个是药物治疗后引起的毒害性,另一个是手术治疗后引起的后遗症.还有很多疾病,西洋医学只有诊断而没有治法的.现代的医学家极力寻找不杀伤性的、温和的新治疗方法.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医针灸终于成为他们的研究对象,在西洋医学先进的美国第一个州——内华达(简称内州)就率先立法承认中医针灸的医学地位.
作者:林声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中国针灸》于1981年8月创刊,至今年8月已满20周年了.20年来本刊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在为我国针灸学术水平的提高,为我国针灸保健事业的发展,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为国内外针灸学术的交流等方面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应归功于领导的关怀、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支持以及本刊编辑部全体同志的无私奉献.
作者:王本显 刊期: 2001年第08期
首先论述了无创痛穴疗学的定义内涵以及发展这门医学的目的意义.根据古今文献和当代针灸现状与发展趋势,论证了无创痛穴疗学已是针灸学中一门新兴分支前沿学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并预测未来的针灸医学将可能是无创痛穴疗学.
作者:魏稼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相交,除膀胱经与肾经、心经与小肠经之间没有明确的交点外,上肢另外两对表里经脉在各自阳经的井穴处相交,下肢另外两对在各自阴经的井穴处相交.但笔者翻阅了古代著作和近代医家的注释后,认为十二经脉在四肢末端的交接中存有不少可疑之处,并提出管见,以求教于师辈.
作者:张良锋 刊期: 2001年第08期
1 一般资料本组共治疗62例.年龄5个月~2周岁,平均1.2 周岁;病程2~10天,平均5天.2 治疗方法用JG-1型氦氖激光治疗机(功率25 mV,波长6328A)双管光导纤维照射天枢、神阙、足三里、止泻穴(位于关元穴上1寸),各8分钟.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1疗程结束后症状好转但未恢复正常者,再治疗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控制喂养次数和量,注意饮食卫生,患儿避免腹部受凉.
作者:宋付刚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尿潴留又称尿闭,是指膀胱内大量尿液不能随意排出的一种常见症状.临床上根据原因可大体分为3类:(1)反射性尿潴留;(2)神经支配障碍性尿潴留;(3)阻塞性尿潴留.脑血管意外后由于神经系统不同程度损害,常伴随急性尿潴留,临床上常用插导尿管来被动治疗,不仅不能主动解除神经支配障碍,且易并发泌尿系感染.因此,尽快解决脑血管病意外后尿潴留成为临床研究的主要课题.几年来,我院中风科以祖国医学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采用针刺双侧三阴交穴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尿潴留,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胡芬棠;刘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8期
采用灸盒灸肾俞、关元穴区和温针灸输穴、郄穴为主,配合局部痛点小艾炷隔姜灸及毛刺加艾条悬灸治疗痹证150例,经1~10个疗程,显效105例,好转4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7.3%.结论:综合灸疗法适合于各种痹证,标本兼治,对迅速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发展疗效满意.
作者:沈永勤 刊期: 2001年第08期
腹针疗法是一种新的针灸方法,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适应症广等优点.本文从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的腹针临床特点和从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的腹针辨证特点两方面进行了较详的介绍,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与思路.
作者:薄智云 刊期: 2001年第08期
1 临床资料本组16例均为住院女性患者,年龄28~65岁,病程7天.其中子宫根治术13例,直肠根治术3例.所有患者均为术后1周导尿管拔除后仍不能自行排尿,呈尿潴留,不能起始排尿也无排尿感,膀胱感觉常丧失,膀胱容量增加,有残余尿,量不定.
作者:周冬松;徐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取穴:廉泉、天突、扶突、咽后壁增生的淋巴滤泡或扩张的小血管.操作:令患者取仰卧位,肩背部垫高,下颌上抬,充分暴露前颈部,将所取穴位准确做出标记,常规消毒,点燃酒精灯,将一支细火针烧至通红,速刺廉泉穴,针尖应斜向舌根部;刺天突穴,针尖略向斜下;刺扶突穴,垂直进针.针刺以上3穴,均要速刺疾出,深度在0.3~0.4寸之间,而后在各穴周围点刺2~3针,深度约为0.2寸.刺咽后壁增生的淋巴滤泡或扩张的小血管,嘱患者张大嘴,用压舌板压舌前三分之二处,并发出啊音,以充分暴露咽部,用平头火针烙烫1~2处即可.深度不超过0.1寸.隔日治疗1次.10次一疗程.
作者:关健美;关胜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中国针灸》杂志已走过了20年的历程.面对着摆在我们面前的20卷、155期杂志,我们不禁浮想联翩.《中国针灸》杂志诞生在20年前那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的年代,全国人民正摩拳擦掌、蓄势待发,迎接科学的春天.20年来,这份融入了老一代针灸专家的希望与努力、承载了全国针灸同道的爱戴与期盼的杂志逐渐地发展、成熟起来,而我们所有参与过其中工作的人,也为之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作者:邓良月;刘炜宏 刊期: 2001年第08期
针灸医学作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在新世纪面临着如何发展的新机遇和挑战.如何思考未来的同时,也应回顾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针灸发展的某些阶段和一些值得纪念的大事,为新世纪针灸的腾飞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田从豁 刊期: 2001年第08期
1995年以来,我院采取针刺疗法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30例34例次,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PSVT患者30例,均经临床和心电图证实.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8~60岁,平均40岁;PSVT发作史2个月~20年,发作持续时间6小时~4天,平均2天.发作次数1次27例,2次2例,3次1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冠心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甲亢性心脏病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19例.
作者:许宏珂;张晨霞;齐敬东;赵清秀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中医针灸走向世界,机遇仅提供了条件,方法则是关键.上世纪70年代,中医针灸选择针刺麻醉、针刺镇痛治疗多种疼痛性疾病作为突破口,获得相当的成功,掀起了针灸热,使世界医学界对古老的针灸学刮目相看.本文从中医针灸科研方法论、中医针灸科研价值观和中医针灸科研的途径等3方面,对针灸科研进行思考.
作者:许建阳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治法:先进行敏感点穴位注射,后针刺腧穴.药物:50%当归注射液2ml.取穴:合谷、内庭、尺泽、敏感点(阿是穴:患者面向椅背,骑坐椅上,将两前臂放在椅背上,上身稍向前倾,头部伏于前臂上.于身后用双拇指腹侧沿患者颈椎双侧旁开5分处,自上而下做均匀用力按压,当患者感到指压处有酸麻胀痛时,该处即为治疗用穴.敏感点多位于4~5椎旁5分处).身热者配曲池、大椎.
作者:陈雷 刊期: 200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