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锦萍;钟柏松;毛敬伟;高丽元;李长度
治法:穴取天突、双侧太溪.选用直径为6 mm、厚2mm、800 GS的磁片,用标准磁极分出N、S极,先将备好的15 mm×15 mm的胶布贴于S极面,再用15 mm×15 mm的单层纱布置于N极面,使磁片边缘的胶布与纱布粘紧;将磁片的N极面对准穴位,再用60 mm×6 mm胶布2条交叉固定磁片,每天更换一次胶布粘贴皮肤的位置,以减轻胶布对皮肤的刺激(磁片不必更换),连续15天为一疗程.对胶布过敏者改用它法.
作者:高洪琦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取穴:廉泉、天突、扶突、咽后壁增生的淋巴滤泡或扩张的小血管.操作:令患者取仰卧位,肩背部垫高,下颌上抬,充分暴露前颈部,将所取穴位准确做出标记,常规消毒,点燃酒精灯,将一支细火针烧至通红,速刺廉泉穴,针尖应斜向舌根部;刺天突穴,针尖略向斜下;刺扶突穴,垂直进针.针刺以上3穴,均要速刺疾出,深度在0.3~0.4寸之间,而后在各穴周围点刺2~3针,深度约为0.2寸.刺咽后壁增生的淋巴滤泡或扩张的小血管,嘱患者张大嘴,用压舌板压舌前三分之二处,并发出啊音,以充分暴露咽部,用平头火针烙烫1~2处即可.深度不超过0.1寸.隔日治疗1次.10次一疗程.
作者:关健美;关胜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中医针灸走向世界,机遇仅提供了条件,方法则是关键.上世纪70年代,中医针灸选择针刺麻醉、针刺镇痛治疗多种疼痛性疾病作为突破口,获得相当的成功,掀起了针灸热,使世界医学界对古老的针灸学刮目相看.本文从中医针灸科研方法论、中医针灸科研价值观和中医针灸科研的途径等3方面,对针灸科研进行思考.
作者:许建阳 刊期: 2001年第08期
采用灸盒灸肾俞、关元穴区和温针灸输穴、郄穴为主,配合局部痛点小艾炷隔姜灸及毛刺加艾条悬灸治疗痹证150例,经1~10个疗程,显效105例,好转4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7.3%.结论:综合灸疗法适合于各种痹证,标本兼治,对迅速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发展疗效满意.
作者:沈永勤 刊期: 2001年第08期
腹针疗法是一种新的针灸方法,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适应症广等优点.本文从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的腹针临床特点和从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的腹针辨证特点两方面进行了较详的介绍,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与思路.
作者:薄智云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用毫针针刺大椎、至阳、心俞、膈俞、命门、肾俞、长强穴,起针后选择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1侧线、第2侧线施走罐术,治疗观察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25例,并设中药采力合剂组(药物成分黄芪、人参、地黄等)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64%,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针罐治疗,通过物理和化学机制,良性刺激大脑皮层的功能,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的失调,激发调节免疫功能.
作者:王卫红;吴士杰;卢永江;严书荣;林庆学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参照《内经》、《难经》以及其它古籍的宗旨,对目前临床上争论较多的有关针刺补泻定量化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针刺的补泻是有一定的量化标准的,针感既能体现机体内的邪正虚实,也是影响针刺补泻的基本的因素.针感的调节(通过一定的针刺术式)是实现针刺补泻的手段,而针感的变化则是针刺补泻的量化标准.
作者:叶德宝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笔者在1998年6月至2000年4月期间,临床采用火针治疗炎性外痔26例,发现疗效肯定,且愈合快、痛苦小,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龄小32岁,大68岁;病程短1天,长5天.
作者:邢守平;武润爱;安改香 刊期: 2001年第08期
首先论述了无创痛穴疗学的定义内涵以及发展这门医学的目的意义.根据古今文献和当代针灸现状与发展趋势,论证了无创痛穴疗学已是针灸学中一门新兴分支前沿学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并预测未来的针灸医学将可能是无创痛穴疗学.
作者:魏稼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尿潴留又称尿闭,是指膀胱内大量尿液不能随意排出的一种常见症状.临床上根据原因可大体分为3类:(1)反射性尿潴留;(2)神经支配障碍性尿潴留;(3)阻塞性尿潴留.脑血管意外后由于神经系统不同程度损害,常伴随急性尿潴留,临床上常用插导尿管来被动治疗,不仅不能主动解除神经支配障碍,且易并发泌尿系感染.因此,尽快解决脑血管病意外后尿潴留成为临床研究的主要课题.几年来,我院中风科以祖国医学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采用针刺双侧三阴交穴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尿潴留,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胡芬棠;刘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相交,除膀胱经与肾经、心经与小肠经之间没有明确的交点外,上肢另外两对表里经脉在各自阳经的井穴处相交,下肢另外两对在各自阴经的井穴处相交.但笔者翻阅了古代著作和近代医家的注释后,认为十二经脉在四肢末端的交接中存有不少可疑之处,并提出管见,以求教于师辈.
作者:张良锋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指针合谷在结肠镜检时对患者腹痛、腹胀的改善及对镜检时间的影响.方法:将313名门诊结肠镜检患者依单双号分为指针组及对照组施以结肠镜检.结果:指针组在过乙状结肠时,治疗后较治疗前疼痛级别极显著降低(P<0.01);在过横结肠时,指针组疼痛级别在治疗前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后指针组疼痛级别极显著降低(P<0.01);指针组镜检时间较对照组有显著缩短(P<0.05).结论:结肠镜检时对合谷施用指针可有效减轻结肠镜检时患者的不适,并可缩短结肠镜检时间.
作者:赵东升;杜艳军;康玉屏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治法:先进行敏感点穴位注射,后针刺腧穴.药物:50%当归注射液2ml.取穴:合谷、内庭、尺泽、敏感点(阿是穴:患者面向椅背,骑坐椅上,将两前臂放在椅背上,上身稍向前倾,头部伏于前臂上.于身后用双拇指腹侧沿患者颈椎双侧旁开5分处,自上而下做均匀用力按压,当患者感到指压处有酸麻胀痛时,该处即为治疗用穴.敏感点多位于4~5椎旁5分处).身热者配曲池、大椎.
作者:陈雷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用实验方法探讨胃脘下俞与胰腺的内在联系.方法:观察针刺胃脘下俞对实验性糖尿病家兔血糖、胰岛素及胰岛形态的影响.结果:针刺胃脘下俞有提高胰岛素含量,降低血糖水平,修复胰岛形态的功效;血糖的下降与胰岛素的升高呈密切负相关.结论:提示胃脘下俞与胰腺存在着神经分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等密切的内在联系,该穴位应具有背俞穴特性,是胰腺器官在机体体表的机能感应点,在归类上建议将该穴归属于背俞穴,以胰俞命名.
作者:石锦萍;钟柏松;毛敬伟;高丽元;李长度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针灸学,在20世纪发展历程具有两个明显的时代特点,其一是针灸国际化,其二是针灸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传统针灸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现代化的进展又促进了针灸向世界各地的传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21世纪的任务,将是提高全球针灸水平,实现针灸国际化与针灸现代化的目标,充分发挥针灸的特点与优势,为全人类的医疗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具体来说,有以下四项.
作者:王雪苔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中国针灸医学近百年来的发展很快,水准也越来越高,主要原因是疗效优良.当今西洋医学面临着2个大问题:一个是药物治疗后引起的毒害性,另一个是手术治疗后引起的后遗症.还有很多疾病,西洋医学只有诊断而没有治法的.现代的医学家极力寻找不杀伤性的、温和的新治疗方法.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医针灸终于成为他们的研究对象,在西洋医学先进的美国第一个州——内华达(简称内州)就率先立法承认中医针灸的医学地位.
作者:林声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1 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小17岁,大66岁;病程短0.5小时,长7天.L1~L5扭伤11例,T9~T12扭伤2例;以相应棘突疼痛为主4例,痛引少腹1例,余为单侧疼痛;X线多无明显异常,个别呈骨质增生.
作者:吴卫华;袁丽芳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中国针灸》于1981年8月创刊,至今年8月已满20周年了.20年来本刊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在为我国针灸学术水平的提高,为我国针灸保健事业的发展,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为国内外针灸学术的交流等方面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应归功于领导的关怀、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支持以及本刊编辑部全体同志的无私奉献.
作者:王本显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烧山火是针刺手法中的一种补法,它以捻转、慢提急插、三进一退作为基本操作方法.操作期间,病人可感到热气随经传递,而达到温经通脉、疏散邪气、以治痹痛.笔者运用以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肢出现皮肤欠温、肌肉松弛、行走无力等症,有着良好的效果.然而,烧山火手法亦不是很容易掌握,能否产生热感是疗效的关键.现将本人多年探索烧山火手法的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张国熙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牙痛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患,疼痛剧烈,服用中西药物效果往往很不理想.近年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我们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各种类型牙痛,疗效极佳,现报告如下.
作者:台杰;郭建中;矫燕 刊期: 200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