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于针灸学科研的思考

许建阳

关键词:针灸学, 研究设计
摘要:中医针灸走向世界,机遇仅提供了条件,方法则是关键.上世纪70年代,中医针灸选择针刺麻醉、针刺镇痛治疗多种疼痛性疾病作为突破口,获得相当的成功,掀起了针灸热,使世界医学界对古老的针灸学刮目相看.本文从中医针灸科研方法论、中医针灸科研价值观和中医针灸科研的途径等3方面,对针灸科研进行思考.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耳穴贴压配合大椎放血治疗慢性咽炎

    治疗方法:①耳穴取肺、肝、神门、咽喉、交感等穴.将王不留行籽粘贴在0.5cm×0.5 cm胶布上,然后用耳穴探针分别在所选的穴区探得疼痛敏感点,再将粘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依次贴在上述穴位上,每次贴一侧耳穴.每日揉按上述诸穴2~3次,每次每穴揉按1分钟,以穴周围产生灼热感为佳,每5日左右耳换贴1次.②取大椎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然后挤出8~10滴血,再以干棉球压迫针孔,胶布固定.上述方法每5日1次,6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作者:杨保勇;马军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牙痛30例

    牙痛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患,疼痛剧烈,服用中西药物效果往往很不理想.近年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我们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各种类型牙痛,疗效极佳,现报告如下.

    作者:台杰;郭建中;矫燕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药竹灸加超短波及碘离子透入治疗慢性咽炎

    治法:①取银花30g,红花15g,桔梗15g,艾叶30g,用2000ml清水煮沸,将长6 cm,直径2 cm,一端留节作底的竹筒10余个在药水中煮5分钟.令患者取坐位低头或俯卧位,充分暴露后颈部,用镊子倒挟出竹筒并将筒口放在干毛巾上轻拍数下,擦干水滴,在患者督脉上风府至大椎穴距离内,置3~4个筒,5~10分钟后取下竹筒,局部可见皮肤发红、发紫,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天.②超短波疗法采用超短波对置法:将电极板分别置于后颈2~5椎间及颈前甲状软骨处离皮肤3~5cm的空间,开启仪器后,将剂量调至病人感皮肤温热为宜.③碘离子透入疗法采用衬垫法:将用10%碘化锌溶液浸湿的布垫接直流电疗仪阴极,置于患者颈前甲状软骨处,用温开水浸湿的布垫接直流电疗仪阳极,置于患者后颈部紧贴皮肤,布垫上方需加一层与布垫大小相同的橡皮布一块,启动仪器将电量调至患者耐受量为宜.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作者:周正荣;高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中医针灸在美国第一个州立法经过

    中国针灸医学近百年来的发展很快,水准也越来越高,主要原因是疗效优良.当今西洋医学面临着2个大问题:一个是药物治疗后引起的毒害性,另一个是手术治疗后引起的后遗症.还有很多疾病,西洋医学只有诊断而没有治法的.现代的医学家极力寻找不杀伤性的、温和的新治疗方法.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医针灸终于成为他们的研究对象,在西洋医学先进的美国第一个州——内华达(简称内州)就率先立法承认中医针灸的医学地位.

    作者:林声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颅脑外伤后综合征疗效观察

    方法:应用针刺加穴位注射脑活素(Cerebrolysin)治疗颅脑外伤后综合征31例,并与针刺治疗的31例进行比较.结果:前者痊愈率和显愈率分别为74.2%、93.5%,后者痊愈率和显愈率分别为45.2%,71.0%.两者之间疗效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

    作者:魏玲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新世纪针灸学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设想

    针灸学既是古老的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又是当今世界医学一门新兴的学科.千百年的悠久历史和近30年来世界范围内逐渐掀起的针灸热,使人们不得不对这一古老而新兴的学科刮目相看.作为针灸学的发源地,21世纪中国针灸的发展趋势怎样?如何才能更好地对其继承和发扬,使之更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是全国乃至世界针灸同仁们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长期从事针灸医疗、教学、科研的体会和我国近50年来针灸医、教、研的进展状况,对针灸学在今后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略抒己见.

    作者:路玫;曹大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针灸医学继承发展的新起点——忆五六十年代针灸医学的发展概况

    针灸医学作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在新世纪面临着如何发展的新机遇和挑战.如何思考未来的同时,也应回顾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针灸发展的某些阶段和一些值得纪念的大事,为新世纪针灸的腾飞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田从豁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谈谈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中的几个问题

    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相交,除膀胱经与肾经、心经与小肠经之间没有明确的交点外,上肢另外两对表里经脉在各自阳经的井穴处相交,下肢另外两对在各自阴经的井穴处相交.但笔者翻阅了古代著作和近代医家的注释后,认为十二经脉在四肢末端的交接中存有不少可疑之处,并提出管见,以求教于师辈.

    作者:张良锋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局部围刺为主治疗急性乳腺炎60例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以乳房肿痛、结块、成脓为其主要症状.近年来,笔者以局部围刺、配穴针用泻法治疗6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60例均为女性;年龄小24岁,大33岁;病程短1天,长7天.60例均发生在哺乳期.

    作者:曲惠珍;吕少鹏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综合灸疗法治疗痹证150例

    采用灸盒灸肾俞、关元穴区和温针灸输穴、郄穴为主,配合局部痛点小艾炷隔姜灸及毛刺加艾条悬灸治疗痹证150例,经1~10个疗程,显效105例,好转4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7.3%.结论:综合灸疗法适合于各种痹证,标本兼治,对迅速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发展疗效满意.

    作者:沈永勤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穴位贴磁治疗慢性咽炎

    治法:穴取天突、双侧太溪.选用直径为6 mm、厚2mm、800 GS的磁片,用标准磁极分出N、S极,先将备好的15 mm×15 mm的胶布贴于S极面,再用15 mm×15 mm的单层纱布置于N极面,使磁片边缘的胶布与纱布粘紧;将磁片的N极面对准穴位,再用60 mm×6 mm胶布2条交叉固定磁片,每天更换一次胶布粘贴皮肤的位置,以减轻胶布对皮肤的刺激(磁片不必更换),连续15天为一疗程.对胶布过敏者改用它法.

    作者:高洪琦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胃脘下俞与胰腺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用实验方法探讨胃脘下俞与胰腺的内在联系.方法:观察针刺胃脘下俞对实验性糖尿病家兔血糖、胰岛素及胰岛形态的影响.结果:针刺胃脘下俞有提高胰岛素含量,降低血糖水平,修复胰岛形态的功效;血糖的下降与胰岛素的升高呈密切负相关.结论:提示胃脘下俞与胰腺存在着神经分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等密切的内在联系,该穴位应具有背俞穴特性,是胰腺器官在机体体表的机能感应点,在归类上建议将该穴归属于背俞穴,以胰俞命名.

    作者:石锦萍;钟柏松;毛敬伟;高丽元;李长度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针罐并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分析

    用毫针针刺大椎、至阳、心俞、膈俞、命门、肾俞、长强穴,起针后选择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1侧线、第2侧线施走罐术,治疗观察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25例,并设中药采力合剂组(药物成分黄芪、人参、地黄等)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64%,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针罐治疗,通过物理和化学机制,良性刺激大脑皮层的功能,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的失调,激发调节免疫功能.

    作者:王卫红;吴士杰;卢永江;严书荣;林庆学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人体常用穴位解剖学多媒体研究

    基于目前尚无理想的穴位解剖多媒体教材的现状,应用实体标本来展示层次及断面结构,将穴位解剖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使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合在一起.应用本系统能清楚地观察到针刺时所经过的各种组织结构,对于针灸教学、临床治疗及科研都有指导作用.

    作者:张海东;严振国;余安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斜刺天柱内关为主治疗急性胸腰椎扭伤13例

    1 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小17岁,大66岁;病程短0.5小时,长7天.L1~L5扭伤11例,T9~T12扭伤2例;以相应棘突疼痛为主4例,痛引少腹1例,余为单侧疼痛;X线多无明显异常,个别呈骨质增生.

    作者:吴卫华;袁丽芳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针刺三阴交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尿潴留疗效观察

    尿潴留又称尿闭,是指膀胱内大量尿液不能随意排出的一种常见症状.临床上根据原因可大体分为3类:(1)反射性尿潴留;(2)神经支配障碍性尿潴留;(3)阻塞性尿潴留.脑血管意外后由于神经系统不同程度损害,常伴随急性尿潴留,临床上常用插导尿管来被动治疗,不仅不能主动解除神经支配障碍,且易并发泌尿系感染.因此,尽快解决脑血管病意外后尿潴留成为临床研究的主要课题.几年来,我院中风科以祖国医学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采用针刺双侧三阴交穴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尿潴留,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胡芬棠;刘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咽炎

    治法:先进行敏感点穴位注射,后针刺腧穴.药物:50%当归注射液2ml.取穴:合谷、内庭、尺泽、敏感点(阿是穴:患者面向椅背,骑坐椅上,将两前臂放在椅背上,上身稍向前倾,头部伏于前臂上.于身后用双拇指腹侧沿患者颈椎双侧旁开5分处,自上而下做均匀用力按压,当患者感到指压处有酸麻胀痛时,该处即为治疗用穴.敏感点多位于4~5椎旁5分处).身热者配曲池、大椎.

    作者:陈雷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氦氖激光照射治疗婴幼儿腹泻

    1 一般资料本组共治疗62例.年龄5个月~2周岁,平均1.2 周岁;病程2~10天,平均5天.2 治疗方法用JG-1型氦氖激光治疗机(功率25 mV,波长6328A)双管光导纤维照射天枢、神阙、足三里、止泻穴(位于关元穴上1寸),各8分钟.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1疗程结束后症状好转但未恢复正常者,再治疗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控制喂养次数和量,注意饮食卫生,患儿避免腹部受凉.

    作者:宋付刚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中药离子直流电导入治疗急慢性咽喉炎

    治疗方法:将山豆根、威灵仙各50g,煎煮30分钟,过滤,取5 cm×3 cm和4 cm×3 cm垫子浸泡2分钟,温度控制在45~50℃,分别置于天容和廉泉穴区,双侧天容可轮换使用,然后接点送电疗机,选择直流电,电流量以整个咽喉部麻木感及紧缩感和舒适感为宜.每日1次,每次25分钟.5~10次为一疗程.

    作者:詹光宗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也谈针刺补泻定量化

    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参照《内经》、《难经》以及其它古籍的宗旨,对目前临床上争论较多的有关针刺补泻定量化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针刺的补泻是有一定的量化标准的,针感既能体现机体内的邪正虚实,也是影响针刺补泻的基本的因素.针感的调节(通过一定的针刺术式)是实现针刺补泻的手段,而针感的变化则是针刺补泻的量化标准.

    作者:叶德宝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