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熙
中医针灸走向世界,机遇仅提供了条件,方法则是关键.上世纪70年代,中医针灸选择针刺麻醉、针刺镇痛治疗多种疼痛性疾病作为突破口,获得相当的成功,掀起了针灸热,使世界医学界对古老的针灸学刮目相看.本文从中医针灸科研方法论、中医针灸科研价值观和中医针灸科研的途径等3方面,对针灸科研进行思考.
作者:许建阳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笔者在1998年6月至2000年4月期间,临床采用火针治疗炎性外痔26例,发现疗效肯定,且愈合快、痛苦小,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龄小32岁,大68岁;病程短1天,长5天.
作者:邢守平;武润爱;安改香 刊期: 2001年第08期
1 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小17岁,大66岁;病程短0.5小时,长7天.L1~L5扭伤11例,T9~T12扭伤2例;以相应棘突疼痛为主4例,痛引少腹1例,余为单侧疼痛;X线多无明显异常,个别呈骨质增生.
作者:吴卫华;袁丽芳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指针合谷在结肠镜检时对患者腹痛、腹胀的改善及对镜检时间的影响.方法:将313名门诊结肠镜检患者依单双号分为指针组及对照组施以结肠镜检.结果:指针组在过乙状结肠时,治疗后较治疗前疼痛级别极显著降低(P<0.01);在过横结肠时,指针组疼痛级别在治疗前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后指针组疼痛级别极显著降低(P<0.01);指针组镜检时间较对照组有显著缩短(P<0.05).结论:结肠镜检时对合谷施用指针可有效减轻结肠镜检时患者的不适,并可缩短结肠镜检时间.
作者:赵东升;杜艳军;康玉屏 刊期: 2001年第08期
针灸学既是古老的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又是当今世界医学一门新兴的学科.千百年的悠久历史和近30年来世界范围内逐渐掀起的针灸热,使人们不得不对这一古老而新兴的学科刮目相看.作为针灸学的发源地,21世纪中国针灸的发展趋势怎样?如何才能更好地对其继承和发扬,使之更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是全国乃至世界针灸同仁们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长期从事针灸医疗、教学、科研的体会和我国近50年来针灸医、教、研的进展状况,对针灸学在今后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略抒己见.
作者:路玫;曹大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针灸学,在20世纪发展历程具有两个明显的时代特点,其一是针灸国际化,其二是针灸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传统针灸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现代化的进展又促进了针灸向世界各地的传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21世纪的任务,将是提高全球针灸水平,实现针灸国际化与针灸现代化的目标,充分发挥针灸的特点与优势,为全人类的医疗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具体来说,有以下四项.
作者:王雪苔 刊期: 2001年第08期
1995年以来,我院采取针刺疗法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30例34例次,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PSVT患者30例,均经临床和心电图证实.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8~60岁,平均40岁;PSVT发作史2个月~20年,发作持续时间6小时~4天,平均2天.发作次数1次27例,2次2例,3次1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冠心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甲亢性心脏病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19例.
作者:许宏珂;张晨霞;齐敬东;赵清秀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治疗方法:穴取天突穴.操作: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抽取鱼腥草注射液2ml,换上牙科用5号细长针头,先直刺入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约1~1.2寸,注意不可向左右偏斜,防止刺伤气管及肺尖,抽无回血,缓慢推注,针感向咽喉部放射为佳.隔日1次,14次为一疗程.
作者:陈红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用毫针针刺大椎、至阳、心俞、膈俞、命门、肾俞、长强穴,起针后选择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1侧线、第2侧线施走罐术,治疗观察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25例,并设中药采力合剂组(药物成分黄芪、人参、地黄等)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64%,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针罐治疗,通过物理和化学机制,良性刺激大脑皮层的功能,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的失调,激发调节免疫功能.
作者:王卫红;吴士杰;卢永江;严书荣;林庆学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以大椎、大杼、风池、合谷、丘墟、百虫窝为主穴,治疗非洲恶性疟疾致疼痛110例.结果治愈89例,占80.9%;显效21例,占19.1%.总有效率为100%.
作者:陈燕鸣;李研 刊期: 2001年第08期
1 一般资料本组共治疗62例.年龄5个月~2周岁,平均1.2 周岁;病程2~10天,平均5天.2 治疗方法用JG-1型氦氖激光治疗机(功率25 mV,波长6328A)双管光导纤维照射天枢、神阙、足三里、止泻穴(位于关元穴上1寸),各8分钟.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1疗程结束后症状好转但未恢复正常者,再治疗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控制喂养次数和量,注意饮食卫生,患儿避免腹部受凉.
作者:宋付刚 刊期: 2001年第08期
针灸医学作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在新世纪面临着如何发展的新机遇和挑战.如何思考未来的同时,也应回顾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针灸发展的某些阶段和一些值得纪念的大事,为新世纪针灸的腾飞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田从豁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治法:①取银花30g,红花15g,桔梗15g,艾叶30g,用2000ml清水煮沸,将长6 cm,直径2 cm,一端留节作底的竹筒10余个在药水中煮5分钟.令患者取坐位低头或俯卧位,充分暴露后颈部,用镊子倒挟出竹筒并将筒口放在干毛巾上轻拍数下,擦干水滴,在患者督脉上风府至大椎穴距离内,置3~4个筒,5~10分钟后取下竹筒,局部可见皮肤发红、发紫,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天.②超短波疗法采用超短波对置法:将电极板分别置于后颈2~5椎间及颈前甲状软骨处离皮肤3~5cm的空间,开启仪器后,将剂量调至病人感皮肤温热为宜.③碘离子透入疗法采用衬垫法:将用10%碘化锌溶液浸湿的布垫接直流电疗仪阴极,置于患者颈前甲状软骨处,用温开水浸湿的布垫接直流电疗仪阳极,置于患者后颈部紧贴皮肤,布垫上方需加一层与布垫大小相同的橡皮布一块,启动仪器将电量调至患者耐受量为宜.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作者:周正荣;高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中国针灸》于1981年8月创刊,至今年8月已满20周年了.20年来本刊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在为我国针灸学术水平的提高,为我国针灸保健事业的发展,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为国内外针灸学术的交流等方面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应归功于领导的关怀、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支持以及本刊编辑部全体同志的无私奉献.
作者:王本显 刊期: 2001年第08期
腹针疗法是一种新的针灸方法,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适应症广等优点.本文从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的腹针临床特点和从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的腹针辨证特点两方面进行了较详的介绍,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与思路.
作者:薄智云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用实验方法探讨胃脘下俞与胰腺的内在联系.方法:观察针刺胃脘下俞对实验性糖尿病家兔血糖、胰岛素及胰岛形态的影响.结果:针刺胃脘下俞有提高胰岛素含量,降低血糖水平,修复胰岛形态的功效;血糖的下降与胰岛素的升高呈密切负相关.结论:提示胃脘下俞与胰腺存在着神经分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等密切的内在联系,该穴位应具有背俞穴特性,是胰腺器官在机体体表的机能感应点,在归类上建议将该穴归属于背俞穴,以胰俞命名.
作者:石锦萍;钟柏松;毛敬伟;高丽元;李长度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参照《内经》、《难经》以及其它古籍的宗旨,对目前临床上争论较多的有关针刺补泻定量化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针刺的补泻是有一定的量化标准的,针感既能体现机体内的邪正虚实,也是影响针刺补泻的基本的因素.针感的调节(通过一定的针刺术式)是实现针刺补泻的手段,而针感的变化则是针刺补泻的量化标准.
作者:叶德宝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牙痛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患,疼痛剧烈,服用中西药物效果往往很不理想.近年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我们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各种类型牙痛,疗效极佳,现报告如下.
作者:台杰;郭建中;矫燕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方法:应用针刺加穴位注射脑活素(Cerebrolysin)治疗颅脑外伤后综合征31例,并与针刺治疗的31例进行比较.结果:前者痊愈率和显愈率分别为74.2%、93.5%,后者痊愈率和显愈率分别为45.2%,71.0%.两者之间疗效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
作者:魏玲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尿潴留又称尿闭,是指膀胱内大量尿液不能随意排出的一种常见症状.临床上根据原因可大体分为3类:(1)反射性尿潴留;(2)神经支配障碍性尿潴留;(3)阻塞性尿潴留.脑血管意外后由于神经系统不同程度损害,常伴随急性尿潴留,临床上常用插导尿管来被动治疗,不仅不能主动解除神经支配障碍,且易并发泌尿系感染.因此,尽快解决脑血管病意外后尿潴留成为临床研究的主要课题.几年来,我院中风科以祖国医学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采用针刺双侧三阴交穴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尿潴留,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胡芬棠;刘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