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
治法:穴取天突、双侧太溪.选用直径为6 mm、厚2mm、800 GS的磁片,用标准磁极分出N、S极,先将备好的15 mm×15 mm的胶布贴于S极面,再用15 mm×15 mm的单层纱布置于N极面,使磁片边缘的胶布与纱布粘紧;将磁片的N极面对准穴位,再用60 mm×6 mm胶布2条交叉固定磁片,每天更换一次胶布粘贴皮肤的位置,以减轻胶布对皮肤的刺激(磁片不必更换),连续15天为一疗程.对胶布过敏者改用它法.
作者:高洪琦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参照《内经》、《难经》以及其它古籍的宗旨,对目前临床上争论较多的有关针刺补泻定量化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针刺的补泻是有一定的量化标准的,针感既能体现机体内的邪正虚实,也是影响针刺补泻的基本的因素.针感的调节(通过一定的针刺术式)是实现针刺补泻的手段,而针感的变化则是针刺补泻的量化标准.
作者:叶德宝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治法:①取银花30g,红花15g,桔梗15g,艾叶30g,用2000ml清水煮沸,将长6 cm,直径2 cm,一端留节作底的竹筒10余个在药水中煮5分钟.令患者取坐位低头或俯卧位,充分暴露后颈部,用镊子倒挟出竹筒并将筒口放在干毛巾上轻拍数下,擦干水滴,在患者督脉上风府至大椎穴距离内,置3~4个筒,5~10分钟后取下竹筒,局部可见皮肤发红、发紫,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天.②超短波疗法采用超短波对置法:将电极板分别置于后颈2~5椎间及颈前甲状软骨处离皮肤3~5cm的空间,开启仪器后,将剂量调至病人感皮肤温热为宜.③碘离子透入疗法采用衬垫法:将用10%碘化锌溶液浸湿的布垫接直流电疗仪阴极,置于患者颈前甲状软骨处,用温开水浸湿的布垫接直流电疗仪阳极,置于患者后颈部紧贴皮肤,布垫上方需加一层与布垫大小相同的橡皮布一块,启动仪器将电量调至患者耐受量为宜.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作者:周正荣;高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基于目前尚无理想的穴位解剖多媒体教材的现状,应用实体标本来展示层次及断面结构,将穴位解剖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使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合在一起.应用本系统能清楚地观察到针刺时所经过的各种组织结构,对于针灸教学、临床治疗及科研都有指导作用.
作者:张海东;严振国;余安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方法:应用针刺加穴位注射脑活素(Cerebrolysin)治疗颅脑外伤后综合征31例,并与针刺治疗的31例进行比较.结果:前者痊愈率和显愈率分别为74.2%、93.5%,后者痊愈率和显愈率分别为45.2%,71.0%.两者之间疗效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
作者:魏玲 刊期: 2001年第08期
采用灸盒灸肾俞、关元穴区和温针灸输穴、郄穴为主,配合局部痛点小艾炷隔姜灸及毛刺加艾条悬灸治疗痹证150例,经1~10个疗程,显效105例,好转4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7.3%.结论:综合灸疗法适合于各种痹证,标本兼治,对迅速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发展疗效满意.
作者:沈永勤 刊期: 2001年第08期
1 临床资料本组16例均为住院女性患者,年龄28~65岁,病程7天.其中子宫根治术13例,直肠根治术3例.所有患者均为术后1周导尿管拔除后仍不能自行排尿,呈尿潴留,不能起始排尿也无排尿感,膀胱感觉常丧失,膀胱容量增加,有残余尿,量不定.
作者:周冬松;徐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1 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小17岁,大66岁;病程短0.5小时,长7天.L1~L5扭伤11例,T9~T12扭伤2例;以相应棘突疼痛为主4例,痛引少腹1例,余为单侧疼痛;X线多无明显异常,个别呈骨质增生.
作者:吴卫华;袁丽芳 刊期: 2001年第08期
针灸医学作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在新世纪面临着如何发展的新机遇和挑战.如何思考未来的同时,也应回顾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针灸发展的某些阶段和一些值得纪念的大事,为新世纪针灸的腾飞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田从豁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针灸学,在20世纪发展历程具有两个明显的时代特点,其一是针灸国际化,其二是针灸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传统针灸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现代化的进展又促进了针灸向世界各地的传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21世纪的任务,将是提高全球针灸水平,实现针灸国际化与针灸现代化的目标,充分发挥针灸的特点与优势,为全人类的医疗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具体来说,有以下四项.
作者:王雪苔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用实验方法探讨胃脘下俞与胰腺的内在联系.方法:观察针刺胃脘下俞对实验性糖尿病家兔血糖、胰岛素及胰岛形态的影响.结果:针刺胃脘下俞有提高胰岛素含量,降低血糖水平,修复胰岛形态的功效;血糖的下降与胰岛素的升高呈密切负相关.结论:提示胃脘下俞与胰腺存在着神经分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等密切的内在联系,该穴位应具有背俞穴特性,是胰腺器官在机体体表的机能感应点,在归类上建议将该穴归属于背俞穴,以胰俞命名.
作者:石锦萍;钟柏松;毛敬伟;高丽元;李长度 刊期: 2001年第08期
针灸学既是古老的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又是当今世界医学一门新兴的学科.千百年的悠久历史和近30年来世界范围内逐渐掀起的针灸热,使人们不得不对这一古老而新兴的学科刮目相看.作为针灸学的发源地,21世纪中国针灸的发展趋势怎样?如何才能更好地对其继承和发扬,使之更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是全国乃至世界针灸同仁们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长期从事针灸医疗、教学、科研的体会和我国近50年来针灸医、教、研的进展状况,对针灸学在今后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略抒己见.
作者:路玫;曹大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以大椎、大杼、风池、合谷、丘墟、百虫窝为主穴,治疗非洲恶性疟疾致疼痛110例.结果治愈89例,占80.9%;显效21例,占19.1%.总有效率为100%.
作者:陈燕鸣;李研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尿潴留又称尿闭,是指膀胱内大量尿液不能随意排出的一种常见症状.临床上根据原因可大体分为3类:(1)反射性尿潴留;(2)神经支配障碍性尿潴留;(3)阻塞性尿潴留.脑血管意外后由于神经系统不同程度损害,常伴随急性尿潴留,临床上常用插导尿管来被动治疗,不仅不能主动解除神经支配障碍,且易并发泌尿系感染.因此,尽快解决脑血管病意外后尿潴留成为临床研究的主要课题.几年来,我院中风科以祖国医学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采用针刺双侧三阴交穴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尿潴留,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胡芬棠;刘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中国针灸医学近百年来的发展很快,水准也越来越高,主要原因是疗效优良.当今西洋医学面临着2个大问题:一个是药物治疗后引起的毒害性,另一个是手术治疗后引起的后遗症.还有很多疾病,西洋医学只有诊断而没有治法的.现代的医学家极力寻找不杀伤性的、温和的新治疗方法.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医针灸终于成为他们的研究对象,在西洋医学先进的美国第一个州——内华达(简称内州)就率先立法承认中医针灸的医学地位.
作者:林声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相交,除膀胱经与肾经、心经与小肠经之间没有明确的交点外,上肢另外两对表里经脉在各自阳经的井穴处相交,下肢另外两对在各自阴经的井穴处相交.但笔者翻阅了古代著作和近代医家的注释后,认为十二经脉在四肢末端的交接中存有不少可疑之处,并提出管见,以求教于师辈.
作者:张良锋 刊期: 2001年第08期
1995年以来,我院采取针刺疗法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30例34例次,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PSVT患者30例,均经临床和心电图证实.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8~60岁,平均40岁;PSVT发作史2个月~20年,发作持续时间6小时~4天,平均2天.发作次数1次27例,2次2例,3次1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冠心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甲亢性心脏病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19例.
作者:许宏珂;张晨霞;齐敬东;赵清秀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治疗方法:将山豆根、威灵仙各50g,煎煮30分钟,过滤,取5 cm×3 cm和4 cm×3 cm垫子浸泡2分钟,温度控制在45~50℃,分别置于天容和廉泉穴区,双侧天容可轮换使用,然后接点送电疗机,选择直流电,电流量以整个咽喉部麻木感及紧缩感和舒适感为宜.每日1次,每次25分钟.5~10次为一疗程.
作者:詹光宗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笔者在1998年6月至2000年4月期间,临床采用火针治疗炎性外痔26例,发现疗效肯定,且愈合快、痛苦小,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龄小32岁,大68岁;病程短1天,长5天.
作者:邢守平;武润爱;安改香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牙痛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患,疼痛剧烈,服用中西药物效果往往很不理想.近年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我们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各种类型牙痛,疗效极佳,现报告如下.
作者:台杰;郭建中;矫燕 刊期: 200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