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松;徐华
烧山火是针刺手法中的一种补法,它以捻转、慢提急插、三进一退作为基本操作方法.操作期间,病人可感到热气随经传递,而达到温经通脉、疏散邪气、以治痹痛.笔者运用以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肢出现皮肤欠温、肌肉松弛、行走无力等症,有着良好的效果.然而,烧山火手法亦不是很容易掌握,能否产生热感是疗效的关键.现将本人多年探索烧山火手法的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张国熙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耳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VD)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与bcl-2、bax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4-血管阻断制备VD大鼠模型,针刺脑、肾耳穴后,作免疫组化、行为学测试及图像分析.结果:耳针治疗后VD大鼠海马CA1区bcl-2、bax蛋白表达增加,特别是bcl-2明显增加,与学习记忆成绩呈正相关.结论:耳针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可能是通过针刺调控细胞凋亡,达到对VD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雪朝;吕明庄;蒋乃昌;贺志光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方法:应用针刺加穴位注射脑活素(Cerebrolysin)治疗颅脑外伤后综合征31例,并与针刺治疗的31例进行比较.结果:前者痊愈率和显愈率分别为74.2%、93.5%,后者痊愈率和显愈率分别为45.2%,71.0%.两者之间疗效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
作者:魏玲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牙痛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患,疼痛剧烈,服用中西药物效果往往很不理想.近年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我们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各种类型牙痛,疗效极佳,现报告如下.
作者:台杰;郭建中;矫燕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尿潴留又称尿闭,是指膀胱内大量尿液不能随意排出的一种常见症状.临床上根据原因可大体分为3类:(1)反射性尿潴留;(2)神经支配障碍性尿潴留;(3)阻塞性尿潴留.脑血管意外后由于神经系统不同程度损害,常伴随急性尿潴留,临床上常用插导尿管来被动治疗,不仅不能主动解除神经支配障碍,且易并发泌尿系感染.因此,尽快解决脑血管病意外后尿潴留成为临床研究的主要课题.几年来,我院中风科以祖国医学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采用针刺双侧三阴交穴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尿潴留,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胡芬棠;刘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取穴:廉泉、天突、扶突、咽后壁增生的淋巴滤泡或扩张的小血管.操作:令患者取仰卧位,肩背部垫高,下颌上抬,充分暴露前颈部,将所取穴位准确做出标记,常规消毒,点燃酒精灯,将一支细火针烧至通红,速刺廉泉穴,针尖应斜向舌根部;刺天突穴,针尖略向斜下;刺扶突穴,垂直进针.针刺以上3穴,均要速刺疾出,深度在0.3~0.4寸之间,而后在各穴周围点刺2~3针,深度约为0.2寸.刺咽后壁增生的淋巴滤泡或扩张的小血管,嘱患者张大嘴,用压舌板压舌前三分之二处,并发出啊音,以充分暴露咽部,用平头火针烙烫1~2处即可.深度不超过0.1寸.隔日治疗1次.10次一疗程.
作者:关健美;关胜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1995年以来,我院采取针刺疗法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30例34例次,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PSVT患者30例,均经临床和心电图证实.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8~60岁,平均40岁;PSVT发作史2个月~20年,发作持续时间6小时~4天,平均2天.发作次数1次27例,2次2例,3次1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冠心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甲亢性心脏病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19例.
作者:许宏珂;张晨霞;齐敬东;赵清秀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针灸学,在20世纪发展历程具有两个明显的时代特点,其一是针灸国际化,其二是针灸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传统针灸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现代化的进展又促进了针灸向世界各地的传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21世纪的任务,将是提高全球针灸水平,实现针灸国际化与针灸现代化的目标,充分发挥针灸的特点与优势,为全人类的医疗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具体来说,有以下四项.
作者:王雪苔 刊期: 2001年第08期
针灸学既是古老的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又是当今世界医学一门新兴的学科.千百年的悠久历史和近30年来世界范围内逐渐掀起的针灸热,使人们不得不对这一古老而新兴的学科刮目相看.作为针灸学的发源地,21世纪中国针灸的发展趋势怎样?如何才能更好地对其继承和发扬,使之更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是全国乃至世界针灸同仁们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长期从事针灸医疗、教学、科研的体会和我国近50年来针灸医、教、研的进展状况,对针灸学在今后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略抒己见.
作者:路玫;曹大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用实验方法探讨胃脘下俞与胰腺的内在联系.方法:观察针刺胃脘下俞对实验性糖尿病家兔血糖、胰岛素及胰岛形态的影响.结果:针刺胃脘下俞有提高胰岛素含量,降低血糖水平,修复胰岛形态的功效;血糖的下降与胰岛素的升高呈密切负相关.结论:提示胃脘下俞与胰腺存在着神经分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等密切的内在联系,该穴位应具有背俞穴特性,是胰腺器官在机体体表的机能感应点,在归类上建议将该穴归属于背俞穴,以胰俞命名.
作者:石锦萍;钟柏松;毛敬伟;高丽元;李长度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治疗方法:将山豆根、威灵仙各50g,煎煮30分钟,过滤,取5 cm×3 cm和4 cm×3 cm垫子浸泡2分钟,温度控制在45~50℃,分别置于天容和廉泉穴区,双侧天容可轮换使用,然后接点送电疗机,选择直流电,电流量以整个咽喉部麻木感及紧缩感和舒适感为宜.每日1次,每次25分钟.5~10次为一疗程.
作者:詹光宗 刊期: 2001年第08期
腹针疗法是一种新的针灸方法,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适应症广等优点.本文从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的腹针临床特点和从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的腹针辨证特点两方面进行了较详的介绍,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与思路.
作者:薄智云 刊期: 2001年第08期
1 临床资料本组16例均为住院女性患者,年龄28~65岁,病程7天.其中子宫根治术13例,直肠根治术3例.所有患者均为术后1周导尿管拔除后仍不能自行排尿,呈尿潴留,不能起始排尿也无排尿感,膀胱感觉常丧失,膀胱容量增加,有残余尿,量不定.
作者:周冬松;徐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相交,除膀胱经与肾经、心经与小肠经之间没有明确的交点外,上肢另外两对表里经脉在各自阳经的井穴处相交,下肢另外两对在各自阴经的井穴处相交.但笔者翻阅了古代著作和近代医家的注释后,认为十二经脉在四肢末端的交接中存有不少可疑之处,并提出管见,以求教于师辈.
作者:张良锋 刊期: 2001年第08期
1 一般资料本组共治疗62例.年龄5个月~2周岁,平均1.2 周岁;病程2~10天,平均5天.2 治疗方法用JG-1型氦氖激光治疗机(功率25 mV,波长6328A)双管光导纤维照射天枢、神阙、足三里、止泻穴(位于关元穴上1寸),各8分钟.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1疗程结束后症状好转但未恢复正常者,再治疗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控制喂养次数和量,注意饮食卫生,患儿避免腹部受凉.
作者:宋付刚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治疗方法:穴取天突穴.操作: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抽取鱼腥草注射液2ml,换上牙科用5号细长针头,先直刺入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约1~1.2寸,注意不可向左右偏斜,防止刺伤气管及肺尖,抽无回血,缓慢推注,针感向咽喉部放射为佳.隔日1次,14次为一疗程.
作者:陈红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指针合谷在结肠镜检时对患者腹痛、腹胀的改善及对镜检时间的影响.方法:将313名门诊结肠镜检患者依单双号分为指针组及对照组施以结肠镜检.结果:指针组在过乙状结肠时,治疗后较治疗前疼痛级别极显著降低(P<0.01);在过横结肠时,指针组疼痛级别在治疗前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后指针组疼痛级别极显著降低(P<0.01);指针组镜检时间较对照组有显著缩短(P<0.05).结论:结肠镜检时对合谷施用指针可有效减轻结肠镜检时患者的不适,并可缩短结肠镜检时间.
作者:赵东升;杜艳军;康玉屏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中医针灸走向世界,机遇仅提供了条件,方法则是关键.上世纪70年代,中医针灸选择针刺麻醉、针刺镇痛治疗多种疼痛性疾病作为突破口,获得相当的成功,掀起了针灸热,使世界医学界对古老的针灸学刮目相看.本文从中医针灸科研方法论、中医针灸科研价值观和中医针灸科研的途径等3方面,对针灸科研进行思考.
作者:许建阳 刊期: 2001年第08期
针灸医学作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在新世纪面临着如何发展的新机遇和挑战.如何思考未来的同时,也应回顾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针灸发展的某些阶段和一些值得纪念的大事,为新世纪针灸的腾飞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田从豁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以乳房肿痛、结块、成脓为其主要症状.近年来,笔者以局部围刺、配穴针用泻法治疗6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60例均为女性;年龄小24岁,大33岁;病程短1天,长7天.60例均发生在哺乳期.
作者:曲惠珍;吕少鹏 刊期: 200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