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慧茹;卞金玲;郑健刚;杜元灏;赵惠萍;石学敏
采用计算机灸法研究测试分析系统对康为电子灸与艾条灸、药饼灸、WS301C频谱仪的致热作用模式,以及热幅范围、皮肤温度、热透深度进行了同步测试和比较.结果提示:康为电子灸存在特定的致热模式和较好的热透深度,并在传统艾条灸、药饼灸刺激方式上有所提高.
作者:韩钟;徐晓庆;肖定柏;吴小笛 刊期: 2000年第08期
应用眼针捻转补泻法为主,配合头皮针、体针治疗眼肌麻痹20例.结果:治愈17例,好转3例,治愈率85%.本法适用于脑血管病、糖尿病导致的难治性眼肌麻痹.
作者:叶云红 刊期: 2000年第08期
蜂螫在蜂蜜采集区较为常见,除引起严重全身中毒反应及过敏性休克外,西医常规治疗存在见效慢、疗程长的缺点.笔者近2年来采用梅花针叩刺加拔罐治疗蜂螫90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和;孙继杭 刊期: 2000年第08期
应用HRP神经示踪法对乳鼠胃经不同部位腧穴和相同部位不同经脉腧穴的节段性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胃经与胃相关其不同部位的腧穴联系的途径可能有所不同.腹部腧穴与胃相关的联系途径主要在外周神经,头面部和下肢腧穴与胃相关的联系途径可能在更高的神经系统.相同部位不同经脉的腧穴在脊髓的节段性分布大致相同又略有差异.同神经节段的不同经脉腧穴其功能有差异也有共性,腧穴的功能具有相对特异性.
作者:李瑞午;李翠红;郭莹 刊期: 2000年第08期
将221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运用龙虎交战针刺手法治疗组169例,一般针刺手法对照组52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9.4%,对照组84.6%,经过临床疗效观察,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龙虎交战针刺手法治疗坐骨神经痛优于一般针刺手法.
作者:詹德琦 刊期: 2000年第08期
1临床资料本组22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小30岁,大42岁.均自然流产2次以上,在孕期的头3个月内,出现阴道流血,用现代的保胎法治疗收效均不满意.
作者:肖俊芳 刊期: 2000年第08期
为探讨针刺、穴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效果,对47例进行了临床比较观察.针刺组16例,有效率为75%,穴贴组16例,有效率为75%,药物组15例,有效率为80%,3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对临时性者的肺功能进行了检测,每组FEV1,FEV1/FVC,PEFR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提示:针刺、穴贴和西药具有类似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理有待探讨.
作者:马文珠;王莹;朱文宏;张知新;唐玉秀;丁晶宏;王薇;潘琳 刊期: 2000年第08期
为证实皮部挑治与经穴深刺同样有效,采用fMRI(核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进行实验观察.经过32例次的实验,结果证明:两种方法均可在同一脑区产生功能变化和相应的变化过程.这一结果证实经络皮部的客观存在,经络具有内病外治的作用,并为经络客观化研究提供新途径.
作者:李定忠;李秀章 刊期: 2000年第08期
新生儿尿潴留临床上少见,我院1978年1月~1998年1月发生6例,经穴位按摩治愈,避免了导尿或膀胱造瘘给患儿带来的痛苦,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瑞志;项静 刊期: 2000年第08期
痛经是妇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多见于未婚女性.笔者采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治疗痛经5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郭德兰;刘颖;董虹滨 刊期: 2000年第08期
肌肉撕裂伤为运动损伤中所常见,多由于准备活动不够及运动姿势采用不当所致.几年来,笔者采用多种方法治疗,认为用针刺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较为理想.
作者:龙碧波 刊期: 2000年第08期
自1997年5月~1999年5月,笔者以头皮针治疗癫痫4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效芳;马志刚 刊期: 2000年第08期
采用耳穴贴压法对40例尿道综合征患者(Urethral Sydrome,US)进行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结果:耳穴组与常规药物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耳穴组疗效优于常规药物组.并对发病原因及治疗机理进行了探讨.
作者:狄涛;石现 刊期: 2000年第08期
内痔嵌顿为内痔痔核脱出肛外,肛门括约肛紧缩,使内痔脱出部分缺血、发炎、肿胀,不能还纳回肛内.若不及时治疗将导致痔核缺血坏死,出现大出血等症状.笔者于1998年6月至1999年4月间,运用艾条温和灸治疗内痔嵌顿3例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龙澜允 刊期: 2000年第08期
随机将艾滋病合并面瘫143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局部选穴(地仓、颊车、合谷、承浆、阳白、四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了大椎、关元、气海、足三里、丰隆、肺俞、脾俞等整体调节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1%,对照组66.1%,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针刺局部穴加用灸整体调节穴可明显提高HIV阳性合并面瘫的疗效.
作者:张弛;张文远;杨克利;刘永辉 刊期: 2000年第08期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疾病,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患病以后由于不能及时地进行治疗或者由于失治误治等原因而导致病情拖延,形成后遗症.笔者近2年来运用贺氏针灸三通法之温通、微通法对这类患者进行了治疗,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程海英;程东旗 刊期: 2000年第08期
笔者自1995年以来,采用针刺迎香穴、TDP照射方法治疗急慢性鼻窦炎30例,总结如下.
作者:王维芳;田守智 刊期: 2000年第08期
滞针牵拉和环刺疗法治疗陈旧性面瘫120例,与常规针刺法80例对照,结果观察组痊愈率43.3%,总有效率92.5%;对照组痊愈率21.4%,总有效率77.6%.提示本疗法较常规针刺法治疗陈旧性面瘫效果好.
作者:马雄 刊期: 2000年第08期
根据辨证分型采用电针为主配合耳穴贴压及自我按摩治疗输尿管结石60例,治疗中结合X线腹部平片观察结石排出情况.结果,60例中痊愈32例,占53.3%;显效18例,占30.0%;有效7例,占11.7%;无效3例,占5.0%.总有效率95.0%.本法治疗输尿管结石,可促使结石排出.
作者:王小马;胡红华 刊期: 2000年第08期
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对34例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治疗组腹胀痛发生率为44.1%,对照组腹胀痛发生率为94.6%,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同时损伤后至第1次排便时间间隔,两组相比差异亦具极显著性.提示:针刺方法能有效预防或改善肠胃功能障碍症状的发生.
作者:周海旺;仇裕丰 刊期: 2000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