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论王维德消法和托法的理论内涵

李晓强;闫小宁;赵志金

关键词:消法, 托法, 外科证治全生集, 王维德
摘要:王维德消法和托法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其消法不仅包含消肿、消毒我们熟知的内容,还特别涵盖了消痰.其3方面内容共同构建起王维德消法的学术体系,极大地丰富了消法的内容,同时也体现出消法临床方剂的多样性,如阳和汤、清署汤等.其托法概念更是宽广,不限于托毒透脓之类的法则,在临床使用上不拘于疮疡的发展阶段,明确了托法仅限阳证的学术思想,并首次厘清了补益与托毒的区别,这对中医外科后来的理论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临床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杨国华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用药经验

    目的:分析归纳杨国华教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病例的用药特点.方法:收集整理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现望京医院心血管专家门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所用中药处方,筛选效验病例用方共91首,录入Excel表格,采用频数统计分析法,将处方中药物功效、药性、药味的频次、频率等分别列出,结合病案总结杨国华教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用药特点.结果:筛选的91首处方中共收集单味中药94种,药物使用频次共计1321次.单味药出现频次较多的依次为北沙参、丹参、茯苓、枳壳、黄连等,高频用药按功效分前两位为补虚药和清热药,药味以苦、甘主.结论:杨国华教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多用补虚药以益气养阴、用药平和,注重调气和血,善用苦味药取其味以宁心复律,养心同时兼顾养肝健脾使安神定悸之效更著.

    作者:王东芳;李金宝;张辰浩;张靖琨;胡传国;杨国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丁香骨痛方外敷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骨转移癌痛阴证的临床研究

    探究丁香骨痛方外敷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骨转移癌痛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住院的骨转移癌痛阴证患者80例,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丁香骨痛方穴位贴敷+阿片类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阿片类药物治疗,疗程均为7d,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止痛疗效、生活质量、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血浆ET-1浓度等.结果:中重度骨转移癌痛患者在阿片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丁香骨痛方穴位贴敷可进一步减轻疼痛,降低血浆ET-1浓度,缓解患者便秘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宏;张双双;杨科;孙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伏邪病机辨识探赜

    诊治伏邪疾病当重视三因学说,注重八纲辩证,“随其所得”,不为疾病之外在表现所惑,握机于象先,证治随病机而变化.故试从伏者伏也、病机伏藏,邪伏人体、详求其机,伏则生郁、善用八纲,握机象先、证治随机4个方面对人体所伏之邪作一阐述,以期有裨于临床.

    作者:刘华;袁卫玲;王秀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病机的概念及意义

    在中医药秦汉以前的经典著作中,“病机”一语两见:一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二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机”字在中国文字语义中深湛而义广.“机”字早为“幾”,金文“(丝)”表示脐带,下边的“戍”为持斧戍之器断脐,是新生儿的关键一步.

    作者:孟庆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酸枣仁汤对PCPA失眠大鼠大脑皮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和受体后cAMP、PKA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PCPA失眠大鼠皮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和受体后cAMP、PKAmRNA表达的变化及酸枣仁汤(SZRD)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连续3d腹腔注射氯苯丙氨酸350 mg·kg-1的方法建立失眠大鼠模型,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SZRD大、中、小剂量组、SZRD对照组、5-HTP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皮质组织mGluR1、2、7及cAMP、PKA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mGluR1、2、7 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KA、cAMP 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SZRD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mGluR1、2、7mRNA表达量下降,SZRD大剂量组的PKA、cAMP mRNA表达量明显上升.SZRD本身并不改变正常大鼠皮质mGluR1、2、7、cAMP及PKAmRNA的表达,5-HTP组能导致皮质mGluR1、2 mRNA表达量增加,cAMP、PKA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结论:PCPA引致皮质组织mGluR1、2、7mRNA表达量增加,PKA、cAMP mRNA表达量下降,SZRD能对上述变化发生干预作用.

    作者:王慧;藏印竹;武静;陈天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苓桂术甘汤与过敏性鼻炎方证相关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探讨苓桂术甘汤与过敏性鼻炎的方证相关.方法:形成“过敏性鼻炎痰饮证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对15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证候信息采集分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40例10d,观察用药前后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结果:15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全身痰饮证和鼻部痰饮证的出现频率都超过30%,40例患者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有效率达到95%;用药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痰饮证证候在过敏性鼻炎患者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苓桂术甘汤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效.苓桂术甘汤是治疗痰饮证的代表方,苓桂术甘汤与过敏性鼻炎有一定的方证相关关系.

    作者:徐慧贤;孟瑜;邵傲凌;阮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中医综合方案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应用中西医结合个体化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组收治的157例AP患者(治疗组80例,对照组77例)均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医辨证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对于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肝郁化火证、结胸里实证分别给予龙胆泻肝汤、柴芩承气汤、柴胡疏肝散、清胰陷胸汤加减,辅以针灸、外敷等,比较2组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改良CT严重指数评分(MCTSI)、腹腔内压力(IAP)、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结果:治疗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禁食时间、MCTSI、IAP、平均住院时间及总费用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前后血淀粉酶、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P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个体化综合方案,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降低腹腔内压力,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住院费用.

    作者:杜进龙;李玉梅;齐建华;曹玉平;王丕;杜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语篇逻辑思维下中医典籍英译中的衔接明示与映现

    衔接方法和推理及逻辑关系的建构是实现中医典籍英译本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中医典籍具有“零式指称照应”“替代词语频繁使用”及“语际间隐性逻辑关系”等语篇特点,与英语言语篇形成鲜明对比,而语篇差异的背后更是逻辑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译实践中,译者需借助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推理句际关系,明确衔接方法,通过“主语凸显”“替代词语明示”及“增译逻辑连接词”等译法,减少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逻辑推理障碍,结合中医基础知识对原句作适当调整,保证译文语篇的整体连贯性和可读性.

    作者:李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本草”的含义及英译规范

    在现代文献中,有将“本草”视为中药而将其英译为materia medica,有将“本草”视为药物学著作而英译为book of materia medica或meidicinal works,有的直接将“本草”音译为ben cao.“本草”一词出现多种译法,究其原因是现代文献对“本草”的释史没有达成共识.故通过对古今文献考证可知,“本草”指我国的传统药学或中药,当以ben cao作为其规范英译名.但如果在特定的语境中,即“本草”的含义被限定在“中药”上,materia medica则更能表达出本草之含义.此时可以方便读者理解为根本目的,将“本草”英译为materia medica.

    作者:何娟;刘文礼;蔡永敏;徐江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白塞病的中西医结合病理机制

    白塞病(behqet disease,BD)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其中医病机的客观性、正确性尚不明确.故从现代医学角度,初步将BD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和阐述:将“虫毒”认识为病原微生物,将HLA-B51基因遗传易感性理解为中医的先天禀赋不足,对BD发病机制中的虚、血瘀、湿热进行了初步现代医学认识.通过肝脏分泌的C-反应蛋白(CRP)在心血管疾病、精神改变中的作用,例证了五行学说及相关中医理论在BD脏器累及方面的统一性,对BD的中医发病机理通过现代医学初步阐述,以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在BD中的认识.

    作者:陈永;李亚明;管剑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针刺与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针刺与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60例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名,对照组行针刺治疗,研究组行针刀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1个月、3个月疼痛评分、腰部活动度和压痛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疼痛均较治疗前减轻,研究组较对照组疼痛评分改善更为显著,研究组腰部活动度和压痛评价观察指标优良率86.67%高于对照组66.67%,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采用针刀治疗临床疗效优于针刺治疗,可有效减轻疼痛和改善腰椎功能.

    作者:姬晓兰;李东;霍则军;程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基于气本体论的邪气致病机理阐述

    首先反思现今关于病因学研究的不足,继则基于中医学的气本体论及《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相关论述,分析中医学正邪本为一气的正邪观,提出“一气中和”的常病观,厘清并确定内邪、外邪、内伤、外感等实质意义与异同,进而指出现今学术界对四者分类的临证弊端与不足,提出“邪”之质实为已偏之气,“病”之本实为本气之偏,“致病”之实在于致气之偏,“治病”之道在于由偏而至中和之态的本体性认识,重新构建具有“感而后应”特点的中医学邪气致病理论,并阐述“内外合邪”的致病与治病观.

    作者:孙志其;韩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失眠的关键问题探讨

    失眠症是一种复杂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患者的情绪、心理、生理等多种因素相关.目前临床针对失眠症的常用治疗方法中,口服镇静催眠西药具有见效快、催眠效果明显等优势,但经常服用会有认知功能损害及潜在成瘾性等诸多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优势逐渐显现,并取得良好疗效.其中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既可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又可使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达到调节脏腑气血阴阳从而治疗失眠,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旨在对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失眠进行述评.

    作者:王芳;于姚;毛水先;马欣;黄朝萍;杨光;陈颖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肛洗二号中药软膏剂皮肤刺激性考察及质量控制研究

    目的:考察肛洗二号中药软膏剂单次和多次给药对动物皮肤的刺激性,同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建立简便、有效、快速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SD大鼠为试验动物,通过皮肤刺激性试验考察制剂单次和多次给药对正常皮肤的刺激性,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价.以外观性状、pH值、离心试验以及含量测定为质量控制指标,对其进行耐冷耐热试验、3个月的加速试验和6个月常期试验的初步稳定性研究.结果: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表明,单次和多次给药对正常皮肤均未造成红斑和水肿现象,刺激性评分均为零.耐冷耐热试验、加速试验和常期试验结果表明,制剂的外观性状稳定,pH值在6.5~7.5之间、离心试验和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结果与制备初期相比无明显变化,均符合质量控制标准.结论:肛洗二号中药软膏剂对皮肤的刺激性小,符合透皮给药系统应对皮肤无刺激性的设计要求,且制剂成品稳定性好、质量可控,符合临床治疗需要,适合于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庞晓晨;成睿珍;李玥;赵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掌擦法运动生物力学与热效应研究

    目的:探讨掌擦法运动生物力学特征与热效应之间的关系,拟定掌擦法的操作参数规范.方法:应用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和推拿手法测试系统同步采集受试者的手法操作数据.受试者为掌擦法专家3名,根据受试者临床实践中用力的轻重分为轻、中、重三型进行采集,测试采样结束后运用自行开发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掌擦法的三维力、周期和频率.结果:掌擦法随着垂向力的增大、频率的增快,测力仪表面温度差值也增大,表面温度的升高在一定范围之内.掌擦法的操作参数为垂向力前擦范围5.256~70.235 N,回擦范围3.903 ~42.169 N,频率1.27 ~1.81 Hz,即76~109次/min.结论:掌擦法有一定的施力范围和频率范围,掌擦法不是表面温度很高甚至使皮肤发烫的一种手法.

    作者:严晓慧;严隽陶;龚利;姜淑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崇尚国故继承创新——《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序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文化强国的战略,必须有全民健康的教育.医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科,医学不是纯科学,医学离不开哲学,也离不开经验.医学是入学,在自然哲学引领下一切与人为对象的学问均与医学相关.人有生必有死,医学是死由向生的和缓,尽享天年;是疾病苦痛减轻;是依靠科学成果与人为准则结合的学科,而医学学科建设是卫生事业的基石.中医药学是以中华民族国学儒释道一源三流为指针,以临床医学为核心,高等教育有教席,科学研究、事业产业、学术期刊成体系,被国务院、国家学位委员会认定的一级学科,是具有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的学科.

    作者:王永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肾移植术后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探讨

    目的:总结肾移植术后中医证型的变化规律,为慢性移植肾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我院450肾移植术后受者症状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客观分型并探索规律.结果:肾移植术后1周证型可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4类,第1类在脾肾阳虚基础上或外感或兼有血瘀,第2类在肝肾阴虚基础上或湿热或兼有湿浊,第3类在脾肾气虚基础上兼湿热或血瘀、湿浊,第4类在气阴两虚的主证上兼湿热、血瘀、湿浊.肾移植术后1年证型可聚为3类,第1类在脾肾阳虚基础上或兼外感或兼血瘀,第2类在脾肾气虚基础上兼有湿浊、血瘀,第3类在气阴两虚基础上或湿浊或兼有血瘀.结论:肾移植术后1周至1年内,肾移植术后患者证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作者:马继伟;丁元;刘浩飞;秦中豪;白继琼;冯睿;董磊鹏;杨洪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泽兰”药用史略考

    泽兰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微温.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创,痈肿创脓.一名虎兰,一名龙枣.生大泽傍.”根据历代本草及方剂文献的记载,将泽兰的功效概括为补气血,利血脉,治产后虚损;通水道,走血分,消通身水肿;散瘀血,生肌肉,并治疮疡3个方面.其中历代医家重视的是其在妇科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本草纲目》称其为“妇人要药”,《本草通玄》称其为“女科上剂”,《本经逢源》称其“功效胜于益母”.故通过古代本草文献及方剂文献的考证,对泽兰的归经药效及临床应用进行全面探究,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参考.

    作者:张紫薇;梁尚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早年留守对外出务工人员人格心理发展的影响

    目的:基于中医五态人格类型,调查早年留守经历外出务工人群人格特征的阴阳偏颇情况和心理健康状态.方法:以留守经历外出务工人群较多的河南省为调查地,选取18~25岁的外出务工人员327人,采用一般情况调查、五态人格测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近期生活事件量表(LES)为研究工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经历组少阳与太阴人格维度得分均高于非留守经历组;LES得分≤20分问卷,留守经历组与非留守经历组SCL-90得分比较,躯体化、焦虑、敌意、恐怖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守经历组留守分离总积分与太阴人格维度积分正相关;留守分离总积分与SCL00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神经病性因子正相关.结论:早年留守分离与太阴人格的形成存在相关性,且对外出务工人员心理精神健康状态有负面影响.

    作者:巫鑫辉;李娜;王小雪;岳广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试论《明医指掌》对中医诊疗理论的整合

    《明医指掌》是一部综合性临床医著,为明代医家皇甫中所撰.全书共10卷,论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有关内容以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证治,是一部对中医学诊疗理论的整合之作.该书在疾病分类上采用以科类病的分类方式,以“歌”““论”“脉”证治四部分相贯的写作体例论述了具体疾病的诊疗理论.特别是其证治部分按病机分成不同类型,其下再按具体的病机分列诸方,凸显了论痛析机、以证统方的特点,成为临床诊疗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形态.

    作者:郑齐;黄玉燕;杜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