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伏邪病机辨识探赜

刘华;袁卫玲;王秀莲

关键词:伏邪, 病机, 审证求机
摘要:诊治伏邪疾病当重视三因学说,注重八纲辩证,“随其所得”,不为疾病之外在表现所惑,握机于象先,证治随病机而变化.故试从伏者伏也、病机伏藏,邪伏人体、详求其机,伏则生郁、善用八纲,握机象先、证治随机4个方面对人体所伏之邪作一阐述,以期有裨于临床.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益气养阴清热化瘀方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鼠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明确益气养阴清热化瘀方对ITP的治疗作用并观察该方对Notch信号分子的影响,探讨其发挥效应的潜在机制.方法:6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0只、ITP模型组50只,于模型组小鼠腹腔每日注射含2μg大鼠抗小鼠CD41单克隆抗体(MWReg30单抗)的磷酸盐缓冲液200μL,造成持续的血小板减少症,建立ITP小鼠模型.第8天进行模型评估后,将模型组随机分为不同的治疗组进行药物干预2周,治疗结束后测量各组血小板计数;采用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测量各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 Notch受体Notch1-4和Notch配体Jagged1,Jagged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剂量组均能显著升高血小板水平,明显降低Notch(1-4)、Jagged1、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论:益气养阴清热化瘀方能够通过下调Notch信号的表达水平对ITP的病理环节产生影响,从而发挥升板作用,达到治疗ITP的目的.

    作者:谢东杰;王爱迪;王伟涛;张乐;张珊;刘宝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百会穴治疗癫痫的古代文献研究

    目的:分析古代医家运用百会穴治疗癫痫的用穴规律和治疗方法,为百会穴治疗癫痫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运用《中华医典》以“百会”作为检索词,检索出百会穴主治病证的相关文献条文,按照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制成原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有明确治疗癫痫疾病的条文105条,其中单穴51条,配穴54条;明清时期使用百会穴治疗癫痫较前期明显增多共计87条;在治疗方法的选用上采用灸法治疗66条,针刺13条,针灸结合8条,刺血疗法2条,无明确治疗方法16条.结论:百会穴具有明确治疗癫痫的作用,使用频率逐年递增,配穴略高于单穴,在治疗方法上以艾灸单穴为主,并结合其他疗法.

    作者:刘倩;黄银兰;薛小卫;李洋洋;蔺耐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痛麻洗剂配合足底穴位按摩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伦多(Toronto)积分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痛麻洗剂(自拟配方)配合足底穴位按摩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人60例,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0例使用甲钴胺治疗2周,观察组30例使用痛麻洗剂足浴配合足底穴位按摩,疗程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反射积分和感觉检查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积分、反射积分和感觉检查积分均有减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效果更为明显,起效更快,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56.7%.结论:痛麻洗剂配合足底穴位按摩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优于甲钴胺,可以作为一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外治方法使用.

    作者:侯元利;任杰;王宇琦;马潇;崔丽丽;赵彦军;慕程;王毅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糖肾煎治疗2型糖尿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糖肾煎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2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控制代谢基础上给予盐酸贝那普利片(10mg/片、1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糖肾煎,于治疗前、治疗1疗程(3个月)、2疗程(6个月)后比较中医症状评分,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24h尿白蛋白(24h-UA1b)、血β2微球蛋白(血β2-MG)、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胱抑素C(Cys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耱(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3%,明显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2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下降,24h-UA1b、CysC、血32-MG、尿β2-MG、HbA1C、FPG、2hPG、TC、TG、LDL-C等指标均有改善;治疗组在24h-UA1b、CysC、血β2-MG、尿β2-MG、HbA1C、FPG、2hPG等指标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糖肾煎能有效缓解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症状,调节糖脂代谢,减少尿蛋白,延缓其病程.

    作者:胡爱民;陶毅;赵静;晏玲;牛晓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五运六气疫病预测思路与方法探讨

    五运六气是阐述自然、生命、疾病时空规律的中医经典理论,五运六气疫病预测思路以预知病原病机规律、确立辨证思路为原则,倾向于推演型预测,以降低病邪损害、提高防治措施针对性为目标,区别于现代传染痛的监测型预测.其预测方法是通过五运主岁之太过不及、六气司天在泉及主客气变迁、运气加临以及胜复、郁发等格局推演,结合气候、物候、藏象、病候的特征描述,作出自然应时之气、非时之气盛衰及其对人体脏腑之气影响的相应推断,形成有关疫病流行趋势、证候特点、防治原则的推论,进而求证于实际气候、物候、脉象、症状表现及辨证论治的符合情况以修正完善,以趋利避害、纠偏补虚,降低疫病发生与流行.戊戌(2018年)火运大过、寒水司天、湿土在泉,上半年寒热交错较剧烈,初之气发热温病、二之气风寒感冒、三之气外寒内热易发,下半年风湿、燥湿、寒湿依次影响,疫病风险较上半年为轻.

    作者:杨威;王国为;冯茗渲;杜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早年留守对外出务工人员人格心理发展的影响

    目的:基于中医五态人格类型,调查早年留守经历外出务工人群人格特征的阴阳偏颇情况和心理健康状态.方法:以留守经历外出务工人群较多的河南省为调查地,选取18~25岁的外出务工人员327人,采用一般情况调查、五态人格测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近期生活事件量表(LES)为研究工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经历组少阳与太阴人格维度得分均高于非留守经历组;LES得分≤20分问卷,留守经历组与非留守经历组SCL-90得分比较,躯体化、焦虑、敌意、恐怖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守经历组留守分离总积分与太阴人格维度积分正相关;留守分离总积分与SCL00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神经病性因子正相关.结论:早年留守分离与太阴人格的形成存在相关性,且对外出务工人员心理精神健康状态有负面影响.

    作者:巫鑫辉;李娜;王小雪;岳广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丁香骨痛方外敷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骨转移癌痛阴证的临床研究

    探究丁香骨痛方外敷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骨转移癌痛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住院的骨转移癌痛阴证患者80例,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丁香骨痛方穴位贴敷+阿片类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阿片类药物治疗,疗程均为7d,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止痛疗效、生活质量、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血浆ET-1浓度等.结果:中重度骨转移癌痛患者在阿片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丁香骨痛方穴位贴敷可进一步减轻疼痛,降低血浆ET-1浓度,缓解患者便秘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宏;张双双;杨科;孙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龙胆泻肝汤加减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p38MAPK/IL-17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及对p38MAPK/Th17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检测10例银屑病患者皮损与外科手术切除正常皮肤混合样本中p38M APK基因的表达及该人群外周血中IL-17、IL-6细胞因子水平,并统计p38MAPK基因与2种细胞因子是否存在相关性,检测42例银屑病患者经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前后与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5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及与患者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p38MAPK基因及IL-17、IL-6在银屑病患者皮损与外周血中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二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患者外周血中5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经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后患者外周血5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且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显著,可能与降低P38MAPK/IL-17信号通路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作者:雷鸣;李伟宁;姚斌;邵文超;张晓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从“风痰瘀毒”论治三阴性乳腺癌

    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的乳腺癌亚型,其不适用于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且易复发转移,因此是当前乳腺癌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故根据其临床待性提出“脾肾两虚”是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病基础,因虚生痰致瘀化风,在虚、痰、瘀的基础上“六淫七情”诱发癌毒,终成“痰毒瘀结”之态.“痰毒”是术后复发转移的主要病理因素,而“内风”是复发转移的推动力量,基于此临证治以“健脾益肾、化痰解毒、活血息风”.从“风痰瘀毒”论治三阴性乳腺癌,是中医药治疗特殊类型乳腺癌的初步探讨,对预防其术后复发转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帅;刘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肾移植术后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探讨

    目的:总结肾移植术后中医证型的变化规律,为慢性移植肾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我院450肾移植术后受者症状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客观分型并探索规律.结果:肾移植术后1周证型可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4类,第1类在脾肾阳虚基础上或外感或兼有血瘀,第2类在肝肾阴虚基础上或湿热或兼有湿浊,第3类在脾肾气虚基础上兼湿热或血瘀、湿浊,第4类在气阴两虚的主证上兼湿热、血瘀、湿浊.肾移植术后1年证型可聚为3类,第1类在脾肾阳虚基础上或兼外感或兼血瘀,第2类在脾肾气虚基础上兼有湿浊、血瘀,第3类在气阴两虚基础上或湿浊或兼有血瘀.结论:肾移植术后1周至1年内,肾移植术后患者证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作者:马继伟;丁元;刘浩飞;秦中豪;白继琼;冯睿;董磊鹏;杨洪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中医综合方案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应用中西医结合个体化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组收治的157例AP患者(治疗组80例,对照组77例)均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医辨证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对于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肝郁化火证、结胸里实证分别给予龙胆泻肝汤、柴芩承气汤、柴胡疏肝散、清胰陷胸汤加减,辅以针灸、外敷等,比较2组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改良CT严重指数评分(MCTSI)、腹腔内压力(IAP)、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结果:治疗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禁食时间、MCTSI、IAP、平均住院时间及总费用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前后血淀粉酶、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P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个体化综合方案,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降低腹腔内压力,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住院费用.

    作者:杜进龙;李玉梅;齐建华;曹玉平;王丕;杜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从伏邪辨治原发性痛经理论体系初探

    原发性痛经作为临床常见病,从其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及临床表现上均符合伏邪致病,与伏邪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从伏邪致病分析原发性痛经病机,多为正气不足、伏郁致病、伏寒致病、伏瘀致病、伏湿致病.从伏邪辨治原发性痛经临床治疗须以顾护正气为根本,采用行气活血、温经散寒、清热除湿等治疗方法清除伏邪,同时防治结合,避免诱因,阻断伏邪发病.

    作者:李绍林;胡勇;何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理化指标与气阴两虚证诊断模式的建立

    目的:拟通过初步数据处理和深度数据挖掘的方法筛选出同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糖尿病(CHD&DM)气阴两虚证为相关的理化指标,建立理化指标与证候要素的诊断模式.方法:将临床收集的100例CHD&DM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及理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在t检验、非参数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决策树的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气阴两虚证与理化指标之间的对应性关系.结果:通过决策树的数据挖掘方法得出由射血分数、LDLC、2hpG、QRS时限、血清P、TG共6个理化指标组成的气阴两虚证决策树模型,该模型共形成7条气阴两虚证识别途径,检测准确率高达77.00%.结论:采用基于决策树的算法可以筛选出CHD&DM患者气阴两虚证的相关理化指标,并建立CHD&DM患者气阴两虚证的理化指标诊断模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应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张军鹏;徐学功;徐变玲;张理;李芳;程雪;王伟伟;马燕楠;史琦;王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王祖龙治疗弱精子症辨证规律分析

    目的:分析总结王祖龙教授治疗弱精子症的辩证规律,为弱精子症辩证提供临床数据.方法:收集王祖龙教授在男科门诊辨治弱精子症患者486例,采用频数、频率和指标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型.结果:34种症状出现频率>10%,聚类分析法将症状分为肾虚湿热型、肾虚血瘀型、脾肾两虚型、肝郁肾虚型、肾阳亏虚型、肝肾阴虚型6大证型.结论:肾虚湿热型、肾虚血瘀型、脾肾两虚型、肝郁肾虚型、肾阳亏虚型、肝肾阴虚型6大证型是王祖龙教授门诊常见的弱精子症证型.

    作者:王诗琦;王祖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本草”的含义及英译规范

    在现代文献中,有将“本草”视为中药而将其英译为materia medica,有将“本草”视为药物学著作而英译为book of materia medica或meidicinal works,有的直接将“本草”音译为ben cao.“本草”一词出现多种译法,究其原因是现代文献对“本草”的释史没有达成共识.故通过对古今文献考证可知,“本草”指我国的传统药学或中药,当以ben cao作为其规范英译名.但如果在特定的语境中,即“本草”的含义被限定在“中药”上,materia medica则更能表达出本草之含义.此时可以方便读者理解为根本目的,将“本草”英译为materia medica.

    作者:何娟;刘文礼;蔡永敏;徐江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中风病毒损脑络与复杂网络性

    中风病毒损脑络具有病邪非单一、病机非静止、病情非单维的特点,是具有复杂系统特点的临床复杂证候.毒损脑络既是中风发病过程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以证候表达为核心的病因与发病多维界面和动态时空变化着的复杂系统,其科学内涵、特性、临床表征、生物学基础均具有复杂网络性,从复杂网络角度将毒损脑络进行深入挖掘与阐释,建立一份以专家共识毒的特性、临床表征和理化指标为结点的网络,揭示其复杂特性必将对临床治疗中风病产生深远意义.

    作者:郑宏;刘雪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视网膜色素变性传统疗法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医疗法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应用中医疗法治疗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8例(56眼)视力显效25眼,好转19眼,总有效率78.6%;视野显效26例,好转20例,总有效率82.1%,所有病例针刺和辨证口服中药未发现有全身不良反应.结论:运用中医疗法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在临床上有较好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

    作者:马红霞;刘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功能性磁共振研究针刺镇痛机制的系统评价

    目的:关于针刺镇痛机制的功能性磁共振研究较多,但由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具有高敏感性,受影响因素多,使得单一试验的结果并不完全可靠,故以Meta分析的方法更系统全面地描绘针刺镇痛对大脑脑区的影响.方法:数据库检索Pubmed、CENTRAL、EMBASE.con、Cochrane中心等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开始至2015年2月15日.收集基于疼痛状态(无论病理性疼痛或者疼痛模型)的针刺镇痛fMRI研究,使用Ginger-ALE 2.3软件计算脑区ALE分布图.结果:共有9篇文献纳入研究共197个受试者.Meta分析显示,疼痛状态针刺刺激激活脑区共提取9个试验82个坐标,岛叶、屏状核、舌回、顶下小叶、前扣带回、颞中回激活增加;疼痛状态针刺刺激负激活脑区共提取9个试验48个坐标,角回、扣带回激活降低,余分组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既往研究Meta分析认为,针刺镇痛通过岛叶、前扣带回、后扣带回这些大脑的重要位点,改变疼痛矩阵、边缘系统、默认模式网络等区域网络的功能,从而实现其针刺镇痛的效果.

    作者:史宇;吴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酸枣仁汤对PCPA失眠大鼠大脑皮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和受体后cAMP、PKA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PCPA失眠大鼠皮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和受体后cAMP、PKAmRNA表达的变化及酸枣仁汤(SZRD)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连续3d腹腔注射氯苯丙氨酸350 mg·kg-1的方法建立失眠大鼠模型,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SZRD大、中、小剂量组、SZRD对照组、5-HTP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皮质组织mGluR1、2、7及cAMP、PKA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mGluR1、2、7 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KA、cAMP 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SZRD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mGluR1、2、7mRNA表达量下降,SZRD大剂量组的PKA、cAMP mRNA表达量明显上升.SZRD本身并不改变正常大鼠皮质mGluR1、2、7、cAMP及PKAmRNA的表达,5-HTP组能导致皮质mGluR1、2 mRNA表达量增加,cAMP、PKA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结论:PCPA引致皮质组织mGluR1、2、7mRNA表达量增加,PKA、cAMP mRNA表达量下降,SZRD能对上述变化发生干预作用.

    作者:王慧;藏印竹;武静;陈天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肛洗二号中药软膏剂皮肤刺激性考察及质量控制研究

    目的:考察肛洗二号中药软膏剂单次和多次给药对动物皮肤的刺激性,同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建立简便、有效、快速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SD大鼠为试验动物,通过皮肤刺激性试验考察制剂单次和多次给药对正常皮肤的刺激性,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价.以外观性状、pH值、离心试验以及含量测定为质量控制指标,对其进行耐冷耐热试验、3个月的加速试验和6个月常期试验的初步稳定性研究.结果: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表明,单次和多次给药对正常皮肤均未造成红斑和水肿现象,刺激性评分均为零.耐冷耐热试验、加速试验和常期试验结果表明,制剂的外观性状稳定,pH值在6.5~7.5之间、离心试验和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结果与制备初期相比无明显变化,均符合质量控制标准.结论:肛洗二号中药软膏剂对皮肤的刺激性小,符合透皮给药系统应对皮肤无刺激性的设计要求,且制剂成品稳定性好、质量可控,符合临床治疗需要,适合于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庞晓晨;成睿珍;李玥;赵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