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崇尚国故继承创新——《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序

王永炎

关键词:
摘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文化强国的战略,必须有全民健康的教育.医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科,医学不是纯科学,医学离不开哲学,也离不开经验.医学是入学,在自然哲学引领下一切与人为对象的学问均与医学相关.人有生必有死,医学是死由向生的和缓,尽享天年;是疾病苦痛减轻;是依靠科学成果与人为准则结合的学科,而医学学科建设是卫生事业的基石.中医药学是以中华民族国学儒释道一源三流为指针,以临床医学为核心,高等教育有教席,科学研究、事业产业、学术期刊成体系,被国务院、国家学位委员会认定的一级学科,是具有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的学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五运六气疫病预测思路与方法探讨

    五运六气是阐述自然、生命、疾病时空规律的中医经典理论,五运六气疫病预测思路以预知病原病机规律、确立辨证思路为原则,倾向于推演型预测,以降低病邪损害、提高防治措施针对性为目标,区别于现代传染痛的监测型预测.其预测方法是通过五运主岁之太过不及、六气司天在泉及主客气变迁、运气加临以及胜复、郁发等格局推演,结合气候、物候、藏象、病候的特征描述,作出自然应时之气、非时之气盛衰及其对人体脏腑之气影响的相应推断,形成有关疫病流行趋势、证候特点、防治原则的推论,进而求证于实际气候、物候、脉象、症状表现及辨证论治的符合情况以修正完善,以趋利避害、纠偏补虚,降低疫病发生与流行.戊戌(2018年)火运大过、寒水司天、湿土在泉,上半年寒热交错较剧烈,初之气发热温病、二之气风寒感冒、三之气外寒内热易发,下半年风湿、燥湿、寒湿依次影响,疫病风险较上半年为轻.

    作者:杨威;王国为;冯茗渲;杜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杨国华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用药经验

    目的:分析归纳杨国华教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病例的用药特点.方法:收集整理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现望京医院心血管专家门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所用中药处方,筛选效验病例用方共91首,录入Excel表格,采用频数统计分析法,将处方中药物功效、药性、药味的频次、频率等分别列出,结合病案总结杨国华教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用药特点.结果:筛选的91首处方中共收集单味中药94种,药物使用频次共计1321次.单味药出现频次较多的依次为北沙参、丹参、茯苓、枳壳、黄连等,高频用药按功效分前两位为补虚药和清热药,药味以苦、甘主.结论:杨国华教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多用补虚药以益气养阴、用药平和,注重调气和血,善用苦味药取其味以宁心复律,养心同时兼顾养肝健脾使安神定悸之效更著.

    作者:王东芳;李金宝;张辰浩;张靖琨;胡传国;杨国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肛洗二号中药软膏剂皮肤刺激性考察及质量控制研究

    目的:考察肛洗二号中药软膏剂单次和多次给药对动物皮肤的刺激性,同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建立简便、有效、快速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SD大鼠为试验动物,通过皮肤刺激性试验考察制剂单次和多次给药对正常皮肤的刺激性,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价.以外观性状、pH值、离心试验以及含量测定为质量控制指标,对其进行耐冷耐热试验、3个月的加速试验和6个月常期试验的初步稳定性研究.结果: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表明,单次和多次给药对正常皮肤均未造成红斑和水肿现象,刺激性评分均为零.耐冷耐热试验、加速试验和常期试验结果表明,制剂的外观性状稳定,pH值在6.5~7.5之间、离心试验和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结果与制备初期相比无明显变化,均符合质量控制标准.结论:肛洗二号中药软膏剂对皮肤的刺激性小,符合透皮给药系统应对皮肤无刺激性的设计要求,且制剂成品稳定性好、质量可控,符合临床治疗需要,适合于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庞晓晨;成睿珍;李玥;赵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伏邪病机辨识探赜

    诊治伏邪疾病当重视三因学说,注重八纲辩证,“随其所得”,不为疾病之外在表现所惑,握机于象先,证治随病机而变化.故试从伏者伏也、病机伏藏,邪伏人体、详求其机,伏则生郁、善用八纲,握机象先、证治随机4个方面对人体所伏之邪作一阐述,以期有裨于临床.

    作者:刘华;袁卫玲;王秀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崇尚国故继承创新——《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序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文化强国的战略,必须有全民健康的教育.医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科,医学不是纯科学,医学离不开哲学,也离不开经验.医学是入学,在自然哲学引领下一切与人为对象的学问均与医学相关.人有生必有死,医学是死由向生的和缓,尽享天年;是疾病苦痛减轻;是依靠科学成果与人为准则结合的学科,而医学学科建设是卫生事业的基石.中医药学是以中华民族国学儒释道一源三流为指针,以临床医学为核心,高等教育有教席,科学研究、事业产业、学术期刊成体系,被国务院、国家学位委员会认定的一级学科,是具有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的学科.

    作者:王永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从“风痰瘀毒”论治三阴性乳腺癌

    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的乳腺癌亚型,其不适用于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且易复发转移,因此是当前乳腺癌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故根据其临床待性提出“脾肾两虚”是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病基础,因虚生痰致瘀化风,在虚、痰、瘀的基础上“六淫七情”诱发癌毒,终成“痰毒瘀结”之态.“痰毒”是术后复发转移的主要病理因素,而“内风”是复发转移的推动力量,基于此临证治以“健脾益肾、化痰解毒、活血息风”.从“风痰瘀毒”论治三阴性乳腺癌,是中医药治疗特殊类型乳腺癌的初步探讨,对预防其术后复发转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帅;刘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试论《明医指掌》对中医诊疗理论的整合

    《明医指掌》是一部综合性临床医著,为明代医家皇甫中所撰.全书共10卷,论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有关内容以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证治,是一部对中医学诊疗理论的整合之作.该书在疾病分类上采用以科类病的分类方式,以“歌”““论”“脉”证治四部分相贯的写作体例论述了具体疾病的诊疗理论.特别是其证治部分按病机分成不同类型,其下再按具体的病机分列诸方,凸显了论痛析机、以证统方的特点,成为临床诊疗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形态.

    作者:郑齐;黄玉燕;杜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语篇逻辑思维下中医典籍英译中的衔接明示与映现

    衔接方法和推理及逻辑关系的建构是实现中医典籍英译本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中医典籍具有“零式指称照应”“替代词语频繁使用”及“语际间隐性逻辑关系”等语篇特点,与英语言语篇形成鲜明对比,而语篇差异的背后更是逻辑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译实践中,译者需借助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推理句际关系,明确衔接方法,通过“主语凸显”“替代词语明示”及“增译逻辑连接词”等译法,减少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逻辑推理障碍,结合中医基础知识对原句作适当调整,保证译文语篇的整体连贯性和可读性.

    作者:李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薛伯寿厥阴病合病、并病理论与经验

    国医大师薛伯寿教授擅长以六经辨证治疗疑难杂症,通过跟师学习对厥阴病合病、并病理论加深了认识.厥阴病常见渴欲饮水、饮后不解、胃脘疼痛、嘈杂或烧灼、气逆、知饥不欲食、食后吐、大便次数多、腹泻等症蕴含着并病概念.同时举验案说明厥阴病的合病与并病并无一定规律可循,可出现六经的任意两经、三经及四经同病,并可兼夹蓄水证、瘀血证等,从而印证了六经围绕少阴少阳为枢进行多系统的开合运动,并给出厥阴病合病及并病的诊治思路.六经具有动态性,即在一经向另外某经传变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某经的一些症状而不是全部症状.后指出乌梅丸是厥阴病正治方,主要药物为乌梅和川椒.

    作者:马桂琴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龙胆泻肝汤加减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p38MAPK/IL-17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及对p38MAPK/Th17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检测10例银屑病患者皮损与外科手术切除正常皮肤混合样本中p38M APK基因的表达及该人群外周血中IL-17、IL-6细胞因子水平,并统计p38MAPK基因与2种细胞因子是否存在相关性,检测42例银屑病患者经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前后与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5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及与患者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p38MAPK基因及IL-17、IL-6在银屑病患者皮损与外周血中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二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患者外周血中5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经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后患者外周血5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且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显著,可能与降低P38MAPK/IL-17信号通路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作者:雷鸣;李伟宁;姚斌;邵文超;张晓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基于气本体论的邪气致病机理阐述

    首先反思现今关于病因学研究的不足,继则基于中医学的气本体论及《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相关论述,分析中医学正邪本为一气的正邪观,提出“一气中和”的常病观,厘清并确定内邪、外邪、内伤、外感等实质意义与异同,进而指出现今学术界对四者分类的临证弊端与不足,提出“邪”之质实为已偏之气,“病”之本实为本气之偏,“致病”之实在于致气之偏,“治病”之道在于由偏而至中和之态的本体性认识,重新构建具有“感而后应”特点的中医学邪气致病理论,并阐述“内外合邪”的致病与治病观.

    作者:孙志其;韩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火针焠刺的八大功效与应用辨析

    辨析火针焠刺的应用功效与临床范围.火针焠刺具有8种特殊功效,一是“温通经络,驱寒除湿”,主治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关节病;二是“泻火解毒,引热达邪”,主治缠腰火丹、乳痈、痄腮、痤疮;三是“破痰消核,解除凝滞”,主治痰核瘰疠;四是“消肿散结,化癥除瘤”,主治囊肿、皮瘤、瘀肿血块;五是“祛痣除疣,消散肿物”,主治痣、疣、赘肉、足部鸡眼;六是“引流排脓,敛疮生肌”,主治痈疽、脓肿;七是“祛风止痒,消除麻木”,主治皮肤瘙痒、麻木;八是“调理脏腑,温阳补虚”,主治肾虚腰摘、胃寒腹泻、肺寒哮喘、宫寒痛经.火针的刺激强烈,效专力宏,广泛应用于虚、实、寒、热各种病证.明辩火针焯刺的特殊功效,可进一步掌握火针的优势病种,开拓临床治病范围.

    作者:王浩然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中风病毒损脑络与复杂网络性

    中风病毒损脑络具有病邪非单一、病机非静止、病情非单维的特点,是具有复杂系统特点的临床复杂证候.毒损脑络既是中风发病过程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以证候表达为核心的病因与发病多维界面和动态时空变化着的复杂系统,其科学内涵、特性、临床表征、生物学基础均具有复杂网络性,从复杂网络角度将毒损脑络进行深入挖掘与阐释,建立一份以专家共识毒的特性、临床表征和理化指标为结点的网络,揭示其复杂特性必将对临床治疗中风病产生深远意义.

    作者:郑宏;刘雪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用贡献定义明天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新时代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开始了伟大的新征程.“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成为新时代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总方针.新时代、新征程,必然有新要求!然而,于千年古老的中医理论来说,则是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更有“梅柳芳容徲”对比出“松篁老态多”的惆怅.显然,比之其他领域,我们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工作者面临的压力要大的多得多.

    作者:胡镜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酸枣仁汤对PCPA失眠大鼠大脑皮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和受体后cAMP、PKA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PCPA失眠大鼠皮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和受体后cAMP、PKAmRNA表达的变化及酸枣仁汤(SZRD)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连续3d腹腔注射氯苯丙氨酸350 mg·kg-1的方法建立失眠大鼠模型,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SZRD大、中、小剂量组、SZRD对照组、5-HTP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皮质组织mGluR1、2、7及cAMP、PKA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mGluR1、2、7 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KA、cAMP 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SZRD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mGluR1、2、7mRNA表达量下降,SZRD大剂量组的PKA、cAMP mRNA表达量明显上升.SZRD本身并不改变正常大鼠皮质mGluR1、2、7、cAMP及PKAmRNA的表达,5-HTP组能导致皮质mGluR1、2 mRNA表达量增加,cAMP、PKA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结论:PCPA引致皮质组织mGluR1、2、7mRNA表达量增加,PKA、cAMP mRNA表达量下降,SZRD能对上述变化发生干预作用.

    作者:王慧;藏印竹;武静;陈天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通络灵透皮疗法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初步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临床特点.手、足、膝等关节的滑膜炎症反复发作是造成关节变形的主要原因,而如何抑制关节炎症和保护关节功能已成为本病的治疗关键.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通络灵透皮疗法可以加快局部关节的血液循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局部关节肿痛进而改善关节功能,对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故旨在通过初步研究通络灵透皮疗法的治疗理论依据及临床经验,为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马建辉;王丽丽;曹东义;张再康;张培红;王红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丁香骨痛方外敷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骨转移癌痛阴证的临床研究

    探究丁香骨痛方外敷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骨转移癌痛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住院的骨转移癌痛阴证患者80例,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丁香骨痛方穴位贴敷+阿片类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阿片类药物治疗,疗程均为7d,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止痛疗效、生活质量、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血浆ET-1浓度等.结果:中重度骨转移癌痛患者在阿片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丁香骨痛方穴位贴敷可进一步减轻疼痛,降低血浆ET-1浓度,缓解患者便秘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宏;张双双;杨科;孙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针刺与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针刺与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60例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名,对照组行针刺治疗,研究组行针刀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1个月、3个月疼痛评分、腰部活动度和压痛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疼痛均较治疗前减轻,研究组较对照组疼痛评分改善更为显著,研究组腰部活动度和压痛评价观察指标优良率86.67%高于对照组66.67%,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采用针刀治疗临床疗效优于针刺治疗,可有效减轻疼痛和改善腰椎功能.

    作者:姬晓兰;李东;霍则军;程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中医综合方案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应用中西医结合个体化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组收治的157例AP患者(治疗组80例,对照组77例)均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医辨证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对于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肝郁化火证、结胸里实证分别给予龙胆泻肝汤、柴芩承气汤、柴胡疏肝散、清胰陷胸汤加减,辅以针灸、外敷等,比较2组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改良CT严重指数评分(MCTSI)、腹腔内压力(IAP)、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结果:治疗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禁食时间、MCTSI、IAP、平均住院时间及总费用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前后血淀粉酶、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P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个体化综合方案,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降低腹腔内压力,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住院费用.

    作者:杜进龙;李玉梅;齐建华;曹玉平;王丕;杜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白塞病的中西医结合病理机制

    白塞病(behqet disease,BD)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其中医病机的客观性、正确性尚不明确.故从现代医学角度,初步将BD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和阐述:将“虫毒”认识为病原微生物,将HLA-B51基因遗传易感性理解为中医的先天禀赋不足,对BD发病机制中的虚、血瘀、湿热进行了初步现代医学认识.通过肝脏分泌的C-反应蛋白(CRP)在心血管疾病、精神改变中的作用,例证了五行学说及相关中医理论在BD脏器累及方面的统一性,对BD的中医发病机理通过现代医学初步阐述,以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在BD中的认识.

    作者:陈永;李亚明;管剑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