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薛伯寿厥阴病合病、并病理论与经验

马桂琴

关键词:六经, 厥阴病, 乌梅丸, 薛伯寿, 经验
摘要:国医大师薛伯寿教授擅长以六经辨证治疗疑难杂症,通过跟师学习对厥阴病合病、并病理论加深了认识.厥阴病常见渴欲饮水、饮后不解、胃脘疼痛、嘈杂或烧灼、气逆、知饥不欲食、食后吐、大便次数多、腹泻等症蕴含着并病概念.同时举验案说明厥阴病的合病与并病并无一定规律可循,可出现六经的任意两经、三经及四经同病,并可兼夹蓄水证、瘀血证等,从而印证了六经围绕少阴少阳为枢进行多系统的开合运动,并给出厥阴病合病及并病的诊治思路.六经具有动态性,即在一经向另外某经传变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某经的一些症状而不是全部症状.后指出乌梅丸是厥阴病正治方,主要药物为乌梅和川椒.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糖肾煎治疗2型糖尿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糖肾煎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2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控制代谢基础上给予盐酸贝那普利片(10mg/片、1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糖肾煎,于治疗前、治疗1疗程(3个月)、2疗程(6个月)后比较中医症状评分,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24h尿白蛋白(24h-UA1b)、血β2微球蛋白(血β2-MG)、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胱抑素C(Cys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耱(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3%,明显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2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下降,24h-UA1b、CysC、血32-MG、尿β2-MG、HbA1C、FPG、2hPG、TC、TG、LDL-C等指标均有改善;治疗组在24h-UA1b、CysC、血β2-MG、尿β2-MG、HbA1C、FPG、2hPG等指标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糖肾煎能有效缓解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症状,调节糖脂代谢,减少尿蛋白,延缓其病程.

    作者:胡爱民;陶毅;赵静;晏玲;牛晓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白塞病的中西医结合病理机制

    白塞病(behqet disease,BD)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其中医病机的客观性、正确性尚不明确.故从现代医学角度,初步将BD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和阐述:将“虫毒”认识为病原微生物,将HLA-B51基因遗传易感性理解为中医的先天禀赋不足,对BD发病机制中的虚、血瘀、湿热进行了初步现代医学认识.通过肝脏分泌的C-反应蛋白(CRP)在心血管疾病、精神改变中的作用,例证了五行学说及相关中医理论在BD脏器累及方面的统一性,对BD的中医发病机理通过现代医学初步阐述,以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在BD中的认识.

    作者:陈永;李亚明;管剑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论小儿为至柔之体而非纯阳之体

    依据小儿体质特点及古代文献对“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观点进行辨析,认为“纯阳之体”的观点不能符合实际情况,同时提出小儿为“至柔之体”,并从柔弱、柔顺,娇柔等3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供新的理论观点以指导临床.

    作者:郑志攀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益肾别浊汤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气虚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的影响

    目的:探讨益肾别浊汤对2型耱尿病早期肾病气虚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Cys-c)的影响.方法:将275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82例)、西药组(92例)和中西医组(101例),在严格控制饮食、血糖、血压及血脂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中药治疗(益肾别浊汤)、西药治疗(坎地沙坦)和中西医结合治疗,12周后比较治疗前后血糖、血脂、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以及Cys-c的变化.结果:中药组和中西医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西药组改善不明显;尽管3组患者的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前后无差异,但治疗后中药组和中西医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西药组;3组患者的ACR以及Cys-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两两比较后发现中西医治疗组水平下降为显著,其次为中药组.结论:益肾别浊汤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的ACR及Cys-c水平,联合坎地沙坦效果更佳.

    作者:杨江成;辛梅芳;姜淑蓉;扈东兵;李爱辉;辛蕾蕾;陈景彦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百会穴治疗癫痫的古代文献研究

    目的:分析古代医家运用百会穴治疗癫痫的用穴规律和治疗方法,为百会穴治疗癫痫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运用《中华医典》以“百会”作为检索词,检索出百会穴主治病证的相关文献条文,按照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制成原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有明确治疗癫痫疾病的条文105条,其中单穴51条,配穴54条;明清时期使用百会穴治疗癫痫较前期明显增多共计87条;在治疗方法的选用上采用灸法治疗66条,针刺13条,针灸结合8条,刺血疗法2条,无明确治疗方法16条.结论:百会穴具有明确治疗癫痫的作用,使用频率逐年递增,配穴略高于单穴,在治疗方法上以艾灸单穴为主,并结合其他疗法.

    作者:刘倩;黄银兰;薛小卫;李洋洋;蔺耐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早年留守对外出务工人员人格心理发展的影响

    目的:基于中医五态人格类型,调查早年留守经历外出务工人群人格特征的阴阳偏颇情况和心理健康状态.方法:以留守经历外出务工人群较多的河南省为调查地,选取18~25岁的外出务工人员327人,采用一般情况调查、五态人格测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近期生活事件量表(LES)为研究工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经历组少阳与太阴人格维度得分均高于非留守经历组;LES得分≤20分问卷,留守经历组与非留守经历组SCL-90得分比较,躯体化、焦虑、敌意、恐怖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守经历组留守分离总积分与太阴人格维度积分正相关;留守分离总积分与SCL00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神经病性因子正相关.结论:早年留守分离与太阴人格的形成存在相关性,且对外出务工人员心理精神健康状态有负面影响.

    作者:巫鑫辉;李娜;王小雪;岳广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苓桂术甘汤与过敏性鼻炎方证相关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探讨苓桂术甘汤与过敏性鼻炎的方证相关.方法:形成“过敏性鼻炎痰饮证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对15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证候信息采集分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40例10d,观察用药前后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结果:15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全身痰饮证和鼻部痰饮证的出现频率都超过30%,40例患者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有效率达到95%;用药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痰饮证证候在过敏性鼻炎患者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苓桂术甘汤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效.苓桂术甘汤是治疗痰饮证的代表方,苓桂术甘汤与过敏性鼻炎有一定的方证相关关系.

    作者:徐慧贤;孟瑜;邵傲凌;阮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肛洗二号中药软膏剂皮肤刺激性考察及质量控制研究

    目的:考察肛洗二号中药软膏剂单次和多次给药对动物皮肤的刺激性,同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建立简便、有效、快速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SD大鼠为试验动物,通过皮肤刺激性试验考察制剂单次和多次给药对正常皮肤的刺激性,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价.以外观性状、pH值、离心试验以及含量测定为质量控制指标,对其进行耐冷耐热试验、3个月的加速试验和6个月常期试验的初步稳定性研究.结果: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表明,单次和多次给药对正常皮肤均未造成红斑和水肿现象,刺激性评分均为零.耐冷耐热试验、加速试验和常期试验结果表明,制剂的外观性状稳定,pH值在6.5~7.5之间、离心试验和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结果与制备初期相比无明显变化,均符合质量控制标准.结论:肛洗二号中药软膏剂对皮肤的刺激性小,符合透皮给药系统应对皮肤无刺激性的设计要求,且制剂成品稳定性好、质量可控,符合临床治疗需要,适合于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庞晓晨;成睿珍;李玥;赵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特应性皮炎不同中医证型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方法:AD患者风湿蕴肤证20例,血虚风燥证34例,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及ELISA法检测不同证型AD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中CD3+、CD4+、CD8+、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AD患者CD4+、IL-4、IL-17表达均高于对照纽,风湿蕴肤证及血虚风燥证组CD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证CD8+、IL-10表达高于风湿蕴肤证组及对照组,风湿蕴肤证及血虚风燥证组Treg表达均低于对照组,风湿蕴肤证Treg及IL-12表达低于血虚风燥证组,IL-4及IL-17表达高于血虚风燥证组.结论:可根据IL-4、1L-12、IL-17、IL-10水平及CD4+、CD8+、Treg数量初步判断病情阶段及中医辨证分型.

    作者:赵一丁;杨洁;闫小宁;郎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中医综合方案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应用中西医结合个体化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组收治的157例AP患者(治疗组80例,对照组77例)均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医辨证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对于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肝郁化火证、结胸里实证分别给予龙胆泻肝汤、柴芩承气汤、柴胡疏肝散、清胰陷胸汤加减,辅以针灸、外敷等,比较2组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改良CT严重指数评分(MCTSI)、腹腔内压力(IAP)、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结果:治疗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禁食时间、MCTSI、IAP、平均住院时间及总费用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前后血淀粉酶、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P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个体化综合方案,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降低腹腔内压力,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住院费用.

    作者:杜进龙;李玉梅;齐建华;曹玉平;王丕;杜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薛伯寿厥阴病合病、并病理论与经验

    国医大师薛伯寿教授擅长以六经辨证治疗疑难杂症,通过跟师学习对厥阴病合病、并病理论加深了认识.厥阴病常见渴欲饮水、饮后不解、胃脘疼痛、嘈杂或烧灼、气逆、知饥不欲食、食后吐、大便次数多、腹泻等症蕴含着并病概念.同时举验案说明厥阴病的合病与并病并无一定规律可循,可出现六经的任意两经、三经及四经同病,并可兼夹蓄水证、瘀血证等,从而印证了六经围绕少阴少阳为枢进行多系统的开合运动,并给出厥阴病合病及并病的诊治思路.六经具有动态性,即在一经向另外某经传变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某经的一些症状而不是全部症状.后指出乌梅丸是厥阴病正治方,主要药物为乌梅和川椒.

    作者:马桂琴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酸枣仁汤对PCPA失眠大鼠大脑皮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和受体后cAMP、PKA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PCPA失眠大鼠皮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和受体后cAMP、PKAmRNA表达的变化及酸枣仁汤(SZRD)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连续3d腹腔注射氯苯丙氨酸350 mg·kg-1的方法建立失眠大鼠模型,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SZRD大、中、小剂量组、SZRD对照组、5-HTP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皮质组织mGluR1、2、7及cAMP、PKA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mGluR1、2、7 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KA、cAMP 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SZRD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mGluR1、2、7mRNA表达量下降,SZRD大剂量组的PKA、cAMP mRNA表达量明显上升.SZRD本身并不改变正常大鼠皮质mGluR1、2、7、cAMP及PKAmRNA的表达,5-HTP组能导致皮质mGluR1、2 mRNA表达量增加,cAMP、PKA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结论:PCPA引致皮质组织mGluR1、2、7mRNA表达量增加,PKA、cAMP mRNA表达量下降,SZRD能对上述变化发生干预作用.

    作者:王慧;藏印竹;武静;陈天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中风患者头面部红外热像图特征初探

    目的:使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将人体体表温度直观成像,通过观测异常温区的形态、范围及温差的变化,为中风病的筛查预警及临床疗效评价提供新的量化及可视化指标.方法:采集20例中风患者与50例健康对照组头面部红外热像图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中风组两侧额头及面颊部红外热像图分布不均匀,两侧热图不对称;中风组两侧额头温度差及两侧面颊部温度差较健康对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健康对照组左右额头平均温度差0.0875℃,左右面颊部平均温度差0.225℃;中风组左右额头平均温度差0.2613℃,左右面颊部平均温度差0.2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中风患者头面部红外热图的分布特征与健康人存在明显差异,为中风患者的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的技术与方法.

    作者:秦钰;张文征;陈颖;初仁伟;张根明;周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本草”的含义及英译规范

    在现代文献中,有将“本草”视为中药而将其英译为materia medica,有将“本草”视为药物学著作而英译为book of materia medica或meidicinal works,有的直接将“本草”音译为ben cao.“本草”一词出现多种译法,究其原因是现代文献对“本草”的释史没有达成共识.故通过对古今文献考证可知,“本草”指我国的传统药学或中药,当以ben cao作为其规范英译名.但如果在特定的语境中,即“本草”的含义被限定在“中药”上,materia medica则更能表达出本草之含义.此时可以方便读者理解为根本目的,将“本草”英译为materia medica.

    作者:何娟;刘文礼;蔡永敏;徐江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从伏邪辨治原发性痛经理论体系初探

    原发性痛经作为临床常见病,从其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及临床表现上均符合伏邪致病,与伏邪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从伏邪致病分析原发性痛经病机,多为正气不足、伏郁致病、伏寒致病、伏瘀致病、伏湿致病.从伏邪辨治原发性痛经临床治疗须以顾护正气为根本,采用行气活血、温经散寒、清热除湿等治疗方法清除伏邪,同时防治结合,避免诱因,阻断伏邪发病.

    作者:李绍林;胡勇;何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杨国华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用药经验

    目的:分析归纳杨国华教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病例的用药特点.方法:收集整理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现望京医院心血管专家门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所用中药处方,筛选效验病例用方共91首,录入Excel表格,采用频数统计分析法,将处方中药物功效、药性、药味的频次、频率等分别列出,结合病案总结杨国华教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用药特点.结果:筛选的91首处方中共收集单味中药94种,药物使用频次共计1321次.单味药出现频次较多的依次为北沙参、丹参、茯苓、枳壳、黄连等,高频用药按功效分前两位为补虚药和清热药,药味以苦、甘主.结论:杨国华教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多用补虚药以益气养阴、用药平和,注重调气和血,善用苦味药取其味以宁心复律,养心同时兼顾养肝健脾使安神定悸之效更著.

    作者:王东芳;李金宝;张辰浩;张靖琨;胡传国;杨国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痛麻洗剂配合足底穴位按摩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伦多(Toronto)积分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痛麻洗剂(自拟配方)配合足底穴位按摩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人60例,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0例使用甲钴胺治疗2周,观察组30例使用痛麻洗剂足浴配合足底穴位按摩,疗程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反射积分和感觉检查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积分、反射积分和感觉检查积分均有减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效果更为明显,起效更快,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56.7%.结论:痛麻洗剂配合足底穴位按摩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优于甲钴胺,可以作为一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外治方法使用.

    作者:侯元利;任杰;王宇琦;马潇;崔丽丽;赵彦军;慕程;王毅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泽兰”药用史略考

    泽兰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微温.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创,痈肿创脓.一名虎兰,一名龙枣.生大泽傍.”根据历代本草及方剂文献的记载,将泽兰的功效概括为补气血,利血脉,治产后虚损;通水道,走血分,消通身水肿;散瘀血,生肌肉,并治疮疡3个方面.其中历代医家重视的是其在妇科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本草纲目》称其为“妇人要药”,《本草通玄》称其为“女科上剂”,《本经逢源》称其“功效胜于益母”.故通过古代本草文献及方剂文献的考证,对泽兰的归经药效及临床应用进行全面探究,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参考.

    作者:张紫薇;梁尚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火针焠刺的八大功效与应用辨析

    辨析火针焠刺的应用功效与临床范围.火针焠刺具有8种特殊功效,一是“温通经络,驱寒除湿”,主治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关节病;二是“泻火解毒,引热达邪”,主治缠腰火丹、乳痈、痄腮、痤疮;三是“破痰消核,解除凝滞”,主治痰核瘰疠;四是“消肿散结,化癥除瘤”,主治囊肿、皮瘤、瘀肿血块;五是“祛痣除疣,消散肿物”,主治痣、疣、赘肉、足部鸡眼;六是“引流排脓,敛疮生肌”,主治痈疽、脓肿;七是“祛风止痒,消除麻木”,主治皮肤瘙痒、麻木;八是“调理脏腑,温阳补虚”,主治肾虚腰摘、胃寒腹泻、肺寒哮喘、宫寒痛经.火针的刺激强烈,效专力宏,广泛应用于虚、实、寒、热各种病证.明辩火针焯刺的特殊功效,可进一步掌握火针的优势病种,开拓临床治病范围.

    作者:王浩然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益气养阴清热化瘀方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鼠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明确益气养阴清热化瘀方对ITP的治疗作用并观察该方对Notch信号分子的影响,探讨其发挥效应的潜在机制.方法:6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0只、ITP模型组50只,于模型组小鼠腹腔每日注射含2μg大鼠抗小鼠CD41单克隆抗体(MWReg30单抗)的磷酸盐缓冲液200μL,造成持续的血小板减少症,建立ITP小鼠模型.第8天进行模型评估后,将模型组随机分为不同的治疗组进行药物干预2周,治疗结束后测量各组血小板计数;采用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测量各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 Notch受体Notch1-4和Notch配体Jagged1,Jagged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剂量组均能显著升高血小板水平,明显降低Notch(1-4)、Jagged1、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论:益气养阴清热化瘀方能够通过下调Notch信号的表达水平对ITP的病理环节产生影响,从而发挥升板作用,达到治疗ITP的目的.

    作者:谢东杰;王爱迪;王伟涛;张乐;张珊;刘宝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