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特应性皮炎不同中医证型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达的研究

赵一丁;杨洁;闫小宁;郎娜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 T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证型
摘要: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方法:AD患者风湿蕴肤证20例,血虚风燥证34例,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及ELISA法检测不同证型AD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中CD3+、CD4+、CD8+、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AD患者CD4+、IL-4、IL-17表达均高于对照纽,风湿蕴肤证及血虚风燥证组CD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证CD8+、IL-10表达高于风湿蕴肤证组及对照组,风湿蕴肤证及血虚风燥证组Treg表达均低于对照组,风湿蕴肤证Treg及IL-12表达低于血虚风燥证组,IL-4及IL-17表达高于血虚风燥证组.结论:可根据IL-4、1L-12、IL-17、IL-10水平及CD4+、CD8+、Treg数量初步判断病情阶段及中医辨证分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糖肾煎治疗2型糖尿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糖肾煎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2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控制代谢基础上给予盐酸贝那普利片(10mg/片、1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糖肾煎,于治疗前、治疗1疗程(3个月)、2疗程(6个月)后比较中医症状评分,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24h尿白蛋白(24h-UA1b)、血β2微球蛋白(血β2-MG)、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胱抑素C(Cys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耱(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3%,明显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2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下降,24h-UA1b、CysC、血32-MG、尿β2-MG、HbA1C、FPG、2hPG、TC、TG、LDL-C等指标均有改善;治疗组在24h-UA1b、CysC、血β2-MG、尿β2-MG、HbA1C、FPG、2hPG等指标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糖肾煎能有效缓解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症状,调节糖脂代谢,减少尿蛋白,延缓其病程.

    作者:胡爱民;陶毅;赵静;晏玲;牛晓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本草”的含义及英译规范

    在现代文献中,有将“本草”视为中药而将其英译为materia medica,有将“本草”视为药物学著作而英译为book of materia medica或meidicinal works,有的直接将“本草”音译为ben cao.“本草”一词出现多种译法,究其原因是现代文献对“本草”的释史没有达成共识.故通过对古今文献考证可知,“本草”指我国的传统药学或中药,当以ben cao作为其规范英译名.但如果在特定的语境中,即“本草”的含义被限定在“中药”上,materia medica则更能表达出本草之含义.此时可以方便读者理解为根本目的,将“本草”英译为materia medica.

    作者:何娟;刘文礼;蔡永敏;徐江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试论《明医指掌》对中医诊疗理论的整合

    《明医指掌》是一部综合性临床医著,为明代医家皇甫中所撰.全书共10卷,论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有关内容以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证治,是一部对中医学诊疗理论的整合之作.该书在疾病分类上采用以科类病的分类方式,以“歌”““论”“脉”证治四部分相贯的写作体例论述了具体疾病的诊疗理论.特别是其证治部分按病机分成不同类型,其下再按具体的病机分列诸方,凸显了论痛析机、以证统方的特点,成为临床诊疗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形态.

    作者:郑齐;黄玉燕;杜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泽兰”药用史略考

    泽兰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微温.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创,痈肿创脓.一名虎兰,一名龙枣.生大泽傍.”根据历代本草及方剂文献的记载,将泽兰的功效概括为补气血,利血脉,治产后虚损;通水道,走血分,消通身水肿;散瘀血,生肌肉,并治疮疡3个方面.其中历代医家重视的是其在妇科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本草纲目》称其为“妇人要药”,《本草通玄》称其为“女科上剂”,《本经逢源》称其“功效胜于益母”.故通过古代本草文献及方剂文献的考证,对泽兰的归经药效及临床应用进行全面探究,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参考.

    作者:张紫薇;梁尚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基于微小RNA调控探讨中医药延缓肾纤维化机制

    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蛋白质RNA,通过与动植物的RNA结合,参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特别是通过调控TGF-β/Smads为代表的多个信号通路在机体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以TGF-β/Smads为代表的信号通路与肾纤维化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miRNA表达及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这些特定的信号通路影响肾纤维化的进程.课题组研究发现,中药方剂芪归益肾方及其组分在延缓肾纤维化方面的作用确切,其延缓肾纤维化的作用与调控TGF-B/Smads等信号通路关系密切,其调控TGF-B/Smads的作用可能通过对miRNA的作用而实现.故通过探讨miRNA与多种细胞因子及其相关细胞信号通路的作用为切入点,探讨miRNA表达与肾纤维化的关系,特别是中药方剂及其组分通过调控miRNA表达对肾纤维化病变的影响,为中医药精准医疗在慢性肾脏病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尹佳琦;魏明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失眠的关键问题探讨

    失眠症是一种复杂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患者的情绪、心理、生理等多种因素相关.目前临床针对失眠症的常用治疗方法中,口服镇静催眠西药具有见效快、催眠效果明显等优势,但经常服用会有认知功能损害及潜在成瘾性等诸多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优势逐渐显现,并取得良好疗效.其中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既可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又可使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达到调节脏腑气血阴阳从而治疗失眠,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旨在对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失眠进行述评.

    作者:王芳;于姚;毛水先;马欣;黄朝萍;杨光;陈颖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火针焠刺的八大功效与应用辨析

    辨析火针焠刺的应用功效与临床范围.火针焠刺具有8种特殊功效,一是“温通经络,驱寒除湿”,主治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关节病;二是“泻火解毒,引热达邪”,主治缠腰火丹、乳痈、痄腮、痤疮;三是“破痰消核,解除凝滞”,主治痰核瘰疠;四是“消肿散结,化癥除瘤”,主治囊肿、皮瘤、瘀肿血块;五是“祛痣除疣,消散肿物”,主治痣、疣、赘肉、足部鸡眼;六是“引流排脓,敛疮生肌”,主治痈疽、脓肿;七是“祛风止痒,消除麻木”,主治皮肤瘙痒、麻木;八是“调理脏腑,温阳补虚”,主治肾虚腰摘、胃寒腹泻、肺寒哮喘、宫寒痛经.火针的刺激强烈,效专力宏,广泛应用于虚、实、寒、热各种病证.明辩火针焯刺的特殊功效,可进一步掌握火针的优势病种,开拓临床治病范围.

    作者:王浩然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中风患者头面部红外热像图特征初探

    目的:使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将人体体表温度直观成像,通过观测异常温区的形态、范围及温差的变化,为中风病的筛查预警及临床疗效评价提供新的量化及可视化指标.方法:采集20例中风患者与50例健康对照组头面部红外热像图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中风组两侧额头及面颊部红外热像图分布不均匀,两侧热图不对称;中风组两侧额头温度差及两侧面颊部温度差较健康对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健康对照组左右额头平均温度差0.0875℃,左右面颊部平均温度差0.225℃;中风组左右额头平均温度差0.2613℃,左右面颊部平均温度差0.2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中风患者头面部红外热图的分布特征与健康人存在明显差异,为中风患者的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的技术与方法.

    作者:秦钰;张文征;陈颖;初仁伟;张根明;周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白塞病的中西医结合病理机制

    白塞病(behqet disease,BD)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其中医病机的客观性、正确性尚不明确.故从现代医学角度,初步将BD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和阐述:将“虫毒”认识为病原微生物,将HLA-B51基因遗传易感性理解为中医的先天禀赋不足,对BD发病机制中的虚、血瘀、湿热进行了初步现代医学认识.通过肝脏分泌的C-反应蛋白(CRP)在心血管疾病、精神改变中的作用,例证了五行学说及相关中医理论在BD脏器累及方面的统一性,对BD的中医发病机理通过现代医学初步阐述,以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在BD中的认识.

    作者:陈永;李亚明;管剑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酸枣仁汤对PCPA失眠大鼠大脑皮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和受体后cAMP、PKA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PCPA失眠大鼠皮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和受体后cAMP、PKAmRNA表达的变化及酸枣仁汤(SZRD)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连续3d腹腔注射氯苯丙氨酸350 mg·kg-1的方法建立失眠大鼠模型,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SZRD大、中、小剂量组、SZRD对照组、5-HTP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皮质组织mGluR1、2、7及cAMP、PKA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mGluR1、2、7 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KA、cAMP 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SZRD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mGluR1、2、7mRNA表达量下降,SZRD大剂量组的PKA、cAMP mRNA表达量明显上升.SZRD本身并不改变正常大鼠皮质mGluR1、2、7、cAMP及PKAmRNA的表达,5-HTP组能导致皮质mGluR1、2 mRNA表达量增加,cAMP、PKA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结论:PCPA引致皮质组织mGluR1、2、7mRNA表达量增加,PKA、cAMP mRNA表达量下降,SZRD能对上述变化发生干预作用.

    作者:王慧;藏印竹;武静;陈天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苓桂术甘汤与过敏性鼻炎方证相关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探讨苓桂术甘汤与过敏性鼻炎的方证相关.方法:形成“过敏性鼻炎痰饮证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对15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证候信息采集分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40例10d,观察用药前后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结果:15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全身痰饮证和鼻部痰饮证的出现频率都超过30%,40例患者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有效率达到95%;用药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痰饮证证候在过敏性鼻炎患者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苓桂术甘汤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效.苓桂术甘汤是治疗痰饮证的代表方,苓桂术甘汤与过敏性鼻炎有一定的方证相关关系.

    作者:徐慧贤;孟瑜;邵傲凌;阮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病机的概念及意义

    在中医药秦汉以前的经典著作中,“病机”一语两见:一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二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机”字在中国文字语义中深湛而义广.“机”字早为“幾”,金文“(丝)”表示脐带,下边的“戍”为持斧戍之器断脐,是新生儿的关键一步.

    作者:孟庆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王祖龙治疗弱精子症辨证规律分析

    目的:分析总结王祖龙教授治疗弱精子症的辩证规律,为弱精子症辩证提供临床数据.方法:收集王祖龙教授在男科门诊辨治弱精子症患者486例,采用频数、频率和指标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型.结果:34种症状出现频率>10%,聚类分析法将症状分为肾虚湿热型、肾虚血瘀型、脾肾两虚型、肝郁肾虚型、肾阳亏虚型、肝肾阴虚型6大证型.结论:肾虚湿热型、肾虚血瘀型、脾肾两虚型、肝郁肾虚型、肾阳亏虚型、肝肾阴虚型6大证型是王祖龙教授门诊常见的弱精子症证型.

    作者:王诗琦;王祖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百会穴治疗癫痫的古代文献研究

    目的:分析古代医家运用百会穴治疗癫痫的用穴规律和治疗方法,为百会穴治疗癫痫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运用《中华医典》以“百会”作为检索词,检索出百会穴主治病证的相关文献条文,按照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制成原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有明确治疗癫痫疾病的条文105条,其中单穴51条,配穴54条;明清时期使用百会穴治疗癫痫较前期明显增多共计87条;在治疗方法的选用上采用灸法治疗66条,针刺13条,针灸结合8条,刺血疗法2条,无明确治疗方法16条.结论:百会穴具有明确治疗癫痫的作用,使用频率逐年递增,配穴略高于单穴,在治疗方法上以艾灸单穴为主,并结合其他疗法.

    作者:刘倩;黄银兰;薛小卫;李洋洋;蔺耐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伤寒论》五泻心汤煎煮法探析

    《伤寒论》一直被历代医家奉为临床遣方用药之圭臬,中医学者对其理、法、方、药之特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药物煎煮法方面则不甚详尽,一方之效与不效与药物煎煮法密切相关.故从《伤寒论》五泻心汤所主病机、药物组成与煎煮法的关系切入,探讨“麻沸汤渍之”和“去滓再煎”的内涵.

    作者:崔晓春;赵鸣芳;凌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崇尚国故继承创新——《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序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文化强国的战略,必须有全民健康的教育.医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科,医学不是纯科学,医学离不开哲学,也离不开经验.医学是入学,在自然哲学引领下一切与人为对象的学问均与医学相关.人有生必有死,医学是死由向生的和缓,尽享天年;是疾病苦痛减轻;是依靠科学成果与人为准则结合的学科,而医学学科建设是卫生事业的基石.中医药学是以中华民族国学儒释道一源三流为指针,以临床医学为核心,高等教育有教席,科学研究、事业产业、学术期刊成体系,被国务院、国家学位委员会认定的一级学科,是具有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的学科.

    作者:王永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特应性皮炎不同中医证型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方法:AD患者风湿蕴肤证20例,血虚风燥证34例,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及ELISA法检测不同证型AD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中CD3+、CD4+、CD8+、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AD患者CD4+、IL-4、IL-17表达均高于对照纽,风湿蕴肤证及血虚风燥证组CD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证CD8+、IL-10表达高于风湿蕴肤证组及对照组,风湿蕴肤证及血虚风燥证组Treg表达均低于对照组,风湿蕴肤证Treg及IL-12表达低于血虚风燥证组,IL-4及IL-17表达高于血虚风燥证组.结论:可根据IL-4、1L-12、IL-17、IL-10水平及CD4+、CD8+、Treg数量初步判断病情阶段及中医辨证分型.

    作者:赵一丁;杨洁;闫小宁;郎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肾移植术后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探讨

    目的:总结肾移植术后中医证型的变化规律,为慢性移植肾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我院450肾移植术后受者症状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客观分型并探索规律.结果:肾移植术后1周证型可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4类,第1类在脾肾阳虚基础上或外感或兼有血瘀,第2类在肝肾阴虚基础上或湿热或兼有湿浊,第3类在脾肾气虚基础上兼湿热或血瘀、湿浊,第4类在气阴两虚的主证上兼湿热、血瘀、湿浊.肾移植术后1年证型可聚为3类,第1类在脾肾阳虚基础上或兼外感或兼血瘀,第2类在脾肾气虚基础上兼有湿浊、血瘀,第3类在气阴两虚基础上或湿浊或兼有血瘀.结论:肾移植术后1周至1年内,肾移植术后患者证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作者:马继伟;丁元;刘浩飞;秦中豪;白继琼;冯睿;董磊鹏;杨洪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通络灵透皮疗法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初步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临床特点.手、足、膝等关节的滑膜炎症反复发作是造成关节变形的主要原因,而如何抑制关节炎症和保护关节功能已成为本病的治疗关键.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通络灵透皮疗法可以加快局部关节的血液循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局部关节肿痛进而改善关节功能,对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故旨在通过初步研究通络灵透皮疗法的治疗理论依据及临床经验,为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马建辉;王丽丽;曹东义;张再康;张培红;王红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肛洗二号中药软膏剂皮肤刺激性考察及质量控制研究

    目的:考察肛洗二号中药软膏剂单次和多次给药对动物皮肤的刺激性,同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建立简便、有效、快速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SD大鼠为试验动物,通过皮肤刺激性试验考察制剂单次和多次给药对正常皮肤的刺激性,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价.以外观性状、pH值、离心试验以及含量测定为质量控制指标,对其进行耐冷耐热试验、3个月的加速试验和6个月常期试验的初步稳定性研究.结果: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表明,单次和多次给药对正常皮肤均未造成红斑和水肿现象,刺激性评分均为零.耐冷耐热试验、加速试验和常期试验结果表明,制剂的外观性状稳定,pH值在6.5~7.5之间、离心试验和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结果与制备初期相比无明显变化,均符合质量控制标准.结论:肛洗二号中药软膏剂对皮肤的刺激性小,符合透皮给药系统应对皮肤无刺激性的设计要求,且制剂成品稳定性好、质量可控,符合临床治疗需要,适合于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庞晓晨;成睿珍;李玥;赵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