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春;赵鸣芳;凌云
白塞病(behqet disease,BD)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其中医病机的客观性、正确性尚不明确.故从现代医学角度,初步将BD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和阐述:将“虫毒”认识为病原微生物,将HLA-B51基因遗传易感性理解为中医的先天禀赋不足,对BD发病机制中的虚、血瘀、湿热进行了初步现代医学认识.通过肝脏分泌的C-反应蛋白(CRP)在心血管疾病、精神改变中的作用,例证了五行学说及相关中医理论在BD脏器累及方面的统一性,对BD的中医发病机理通过现代医学初步阐述,以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在BD中的认识.
作者:陈永;李亚明;管剑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在中医药秦汉以前的经典著作中,“病机”一语两见:一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二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机”字在中国文字语义中深湛而义广.“机”字早为“幾”,金文“(丝)”表示脐带,下边的“戍”为持斧戍之器断脐,是新生儿的关键一步.
作者:孟庆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使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将人体体表温度直观成像,通过观测异常温区的形态、范围及温差的变化,为中风病的筛查预警及临床疗效评价提供新的量化及可视化指标.方法:采集20例中风患者与50例健康对照组头面部红外热像图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中风组两侧额头及面颊部红外热像图分布不均匀,两侧热图不对称;中风组两侧额头温度差及两侧面颊部温度差较健康对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健康对照组左右额头平均温度差0.0875℃,左右面颊部平均温度差0.225℃;中风组左右额头平均温度差0.2613℃,左右面颊部平均温度差0.2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中风患者头面部红外热图的分布特征与健康人存在明显差异,为中风患者的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的技术与方法.
作者:秦钰;张文征;陈颖;初仁伟;张根明;周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考察肛洗二号中药软膏剂单次和多次给药对动物皮肤的刺激性,同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建立简便、有效、快速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SD大鼠为试验动物,通过皮肤刺激性试验考察制剂单次和多次给药对正常皮肤的刺激性,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价.以外观性状、pH值、离心试验以及含量测定为质量控制指标,对其进行耐冷耐热试验、3个月的加速试验和6个月常期试验的初步稳定性研究.结果: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表明,单次和多次给药对正常皮肤均未造成红斑和水肿现象,刺激性评分均为零.耐冷耐热试验、加速试验和常期试验结果表明,制剂的外观性状稳定,pH值在6.5~7.5之间、离心试验和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结果与制备初期相比无明显变化,均符合质量控制标准.结论:肛洗二号中药软膏剂对皮肤的刺激性小,符合透皮给药系统应对皮肤无刺激性的设计要求,且制剂成品稳定性好、质量可控,符合临床治疗需要,适合于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庞晓晨;成睿珍;李玥;赵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文化强国的战略,必须有全民健康的教育.医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科,医学不是纯科学,医学离不开哲学,也离不开经验.医学是入学,在自然哲学引领下一切与人为对象的学问均与医学相关.人有生必有死,医学是死由向生的和缓,尽享天年;是疾病苦痛减轻;是依靠科学成果与人为准则结合的学科,而医学学科建设是卫生事业的基石.中医药学是以中华民族国学儒释道一源三流为指针,以临床医学为核心,高等教育有教席,科学研究、事业产业、学术期刊成体系,被国务院、国家学位委员会认定的一级学科,是具有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的学科.
作者:王永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方法:AD患者风湿蕴肤证20例,血虚风燥证34例,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及ELISA法检测不同证型AD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中CD3+、CD4+、CD8+、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AD患者CD4+、IL-4、IL-17表达均高于对照纽,风湿蕴肤证及血虚风燥证组CD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证CD8+、IL-10表达高于风湿蕴肤证组及对照组,风湿蕴肤证及血虚风燥证组Treg表达均低于对照组,风湿蕴肤证Treg及IL-12表达低于血虚风燥证组,IL-4及IL-17表达高于血虚风燥证组.结论:可根据IL-4、1L-12、IL-17、IL-10水平及CD4+、CD8+、Treg数量初步判断病情阶段及中医辨证分型.
作者:赵一丁;杨洁;闫小宁;郎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衔接方法和推理及逻辑关系的建构是实现中医典籍英译本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中医典籍具有“零式指称照应”“替代词语频繁使用”及“语际间隐性逻辑关系”等语篇特点,与英语言语篇形成鲜明对比,而语篇差异的背后更是逻辑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译实践中,译者需借助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推理句际关系,明确衔接方法,通过“主语凸显”“替代词语明示”及“增译逻辑连接词”等译法,减少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逻辑推理障碍,结合中医基础知识对原句作适当调整,保证译文语篇的整体连贯性和可读性.
作者:李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探究丁香骨痛方外敷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骨转移癌痛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住院的骨转移癌痛阴证患者80例,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丁香骨痛方穴位贴敷+阿片类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阿片类药物治疗,疗程均为7d,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止痛疗效、生活质量、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血浆ET-1浓度等.结果:中重度骨转移癌痛患者在阿片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丁香骨痛方穴位贴敷可进一步减轻疼痛,降低血浆ET-1浓度,缓解患者便秘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宏;张双双;杨科;孙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风病毒损脑络具有病邪非单一、病机非静止、病情非单维的特点,是具有复杂系统特点的临床复杂证候.毒损脑络既是中风发病过程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以证候表达为核心的病因与发病多维界面和动态时空变化着的复杂系统,其科学内涵、特性、临床表征、生物学基础均具有复杂网络性,从复杂网络角度将毒损脑络进行深入挖掘与阐释,建立一份以专家共识毒的特性、临床表征和理化指标为结点的网络,揭示其复杂特性必将对临床治疗中风病产生深远意义.
作者:郑宏;刘雪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探讨苓桂术甘汤与过敏性鼻炎的方证相关.方法:形成“过敏性鼻炎痰饮证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对15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证候信息采集分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40例10d,观察用药前后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结果:15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全身痰饮证和鼻部痰饮证的出现频率都超过30%,40例患者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有效率达到95%;用药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痰饮证证候在过敏性鼻炎患者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苓桂术甘汤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效.苓桂术甘汤是治疗痰饮证的代表方,苓桂术甘汤与过敏性鼻炎有一定的方证相关关系.
作者:徐慧贤;孟瑜;邵傲凌;阮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痛麻洗剂(自拟配方)配合足底穴位按摩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人60例,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0例使用甲钴胺治疗2周,观察组30例使用痛麻洗剂足浴配合足底穴位按摩,疗程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反射积分和感觉检查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积分、反射积分和感觉检查积分均有减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效果更为明显,起效更快,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56.7%.结论:痛麻洗剂配合足底穴位按摩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优于甲钴胺,可以作为一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外治方法使用.
作者:侯元利;任杰;王宇琦;马潇;崔丽丽;赵彦军;慕程;王毅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英文版中医体质量表》信度与效度.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方便取样404位美加籍高加索调查对象相关资料,以量表完成率、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标准关联效度及结构效度测试量表之性能.结果:量表完成率99%,完成时间平均(17.46±11.27)min,重测信度再现相关系数0.875,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值0.864,9个亚量表Cronbach's α值介于0.81 ~0.50,与SF-36量表之标准关联效度Pearson相关系数绝对值在o.58 ~0.23间,结构效度KMO=o.772,Bartlett球形检验x2=10510.61,19个公因子对整体贡献率68.35%.结论:量表在信度及效度的量表完成率、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效标效度、结构效度均有较好表现,可作为外籍人士大范围体质调查的重要工具,并可为健康照护人员提供外籍人士中医体质调理指导的实证方向.
作者:井慧如;王济;王琦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比较针刺与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60例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名,对照组行针刺治疗,研究组行针刀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1个月、3个月疼痛评分、腰部活动度和压痛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疼痛均较治疗前减轻,研究组较对照组疼痛评分改善更为显著,研究组腰部活动度和压痛评价观察指标优良率86.67%高于对照组66.67%,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采用针刀治疗临床疗效优于针刺治疗,可有效减轻疼痛和改善腰椎功能.
作者:姬晓兰;李东;霍则军;程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蛋白质RNA,通过与动植物的RNA结合,参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特别是通过调控TGF-β/Smads为代表的多个信号通路在机体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以TGF-β/Smads为代表的信号通路与肾纤维化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miRNA表达及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这些特定的信号通路影响肾纤维化的进程.课题组研究发现,中药方剂芪归益肾方及其组分在延缓肾纤维化方面的作用确切,其延缓肾纤维化的作用与调控TGF-B/Smads等信号通路关系密切,其调控TGF-B/Smads的作用可能通过对miRNA的作用而实现.故通过探讨miRNA与多种细胞因子及其相关细胞信号通路的作用为切入点,探讨miRNA表达与肾纤维化的关系,特别是中药方剂及其组分通过调控miRNA表达对肾纤维化病变的影响,为中医药精准医疗在慢性肾脏病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尹佳琦;魏明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的乳腺癌亚型,其不适用于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且易复发转移,因此是当前乳腺癌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故根据其临床待性提出“脾肾两虚”是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病基础,因虚生痰致瘀化风,在虚、痰、瘀的基础上“六淫七情”诱发癌毒,终成“痰毒瘀结”之态.“痰毒”是术后复发转移的主要病理因素,而“内风”是复发转移的推动力量,基于此临证治以“健脾益肾、化痰解毒、活血息风”.从“风痰瘀毒”论治三阴性乳腺癌,是中医药治疗特殊类型乳腺癌的初步探讨,对预防其术后复发转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帅;刘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依据小儿体质特点及古代文献对“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观点进行辨析,认为“纯阳之体”的观点不能符合实际情况,同时提出小儿为“至柔之体”,并从柔弱、柔顺,娇柔等3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供新的理论观点以指导临床.
作者:郑志攀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古代医家运用百会穴治疗癫痫的用穴规律和治疗方法,为百会穴治疗癫痫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运用《中华医典》以“百会”作为检索词,检索出百会穴主治病证的相关文献条文,按照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制成原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有明确治疗癫痫疾病的条文105条,其中单穴51条,配穴54条;明清时期使用百会穴治疗癫痫较前期明显增多共计87条;在治疗方法的选用上采用灸法治疗66条,针刺13条,针灸结合8条,刺血疗法2条,无明确治疗方法16条.结论:百会穴具有明确治疗癫痫的作用,使用频率逐年递增,配穴略高于单穴,在治疗方法上以艾灸单穴为主,并结合其他疗法.
作者:刘倩;黄银兰;薛小卫;李洋洋;蔺耐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诊治伏邪疾病当重视三因学说,注重八纲辩证,“随其所得”,不为疾病之外在表现所惑,握机于象先,证治随病机而变化.故试从伏者伏也、病机伏藏,邪伏人体、详求其机,伏则生郁、善用八纲,握机象先、证治随机4个方面对人体所伏之邪作一阐述,以期有裨于临床.
作者:刘华;袁卫玲;王秀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原发性痛经作为临床常见病,从其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及临床表现上均符合伏邪致病,与伏邪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从伏邪致病分析原发性痛经病机,多为正气不足、伏郁致病、伏寒致病、伏瘀致病、伏湿致病.从伏邪辨治原发性痛经临床治疗须以顾护正气为根本,采用行气活血、温经散寒、清热除湿等治疗方法清除伏邪,同时防治结合,避免诱因,阻断伏邪发病.
作者:李绍林;胡勇;何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及对p38MAPK/Th17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检测10例银屑病患者皮损与外科手术切除正常皮肤混合样本中p38M APK基因的表达及该人群外周血中IL-17、IL-6细胞因子水平,并统计p38MAPK基因与2种细胞因子是否存在相关性,检测42例银屑病患者经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前后与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5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及与患者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p38MAPK基因及IL-17、IL-6在银屑病患者皮损与外周血中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二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患者外周血中5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经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后患者外周血5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且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显著,可能与降低P38MAPK/IL-17信号通路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作者:雷鸣;李伟宁;姚斌;邵文超;张晓杰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