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慧如;王济;王琦
辨析火针焠刺的应用功效与临床范围.火针焠刺具有8种特殊功效,一是“温通经络,驱寒除湿”,主治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关节病;二是“泻火解毒,引热达邪”,主治缠腰火丹、乳痈、痄腮、痤疮;三是“破痰消核,解除凝滞”,主治痰核瘰疠;四是“消肿散结,化癥除瘤”,主治囊肿、皮瘤、瘀肿血块;五是“祛痣除疣,消散肿物”,主治痣、疣、赘肉、足部鸡眼;六是“引流排脓,敛疮生肌”,主治痈疽、脓肿;七是“祛风止痒,消除麻木”,主治皮肤瘙痒、麻木;八是“调理脏腑,温阳补虚”,主治肾虚腰摘、胃寒腹泻、肺寒哮喘、宫寒痛经.火针的刺激强烈,效专力宏,广泛应用于虚、实、寒、热各种病证.明辩火针焯刺的特殊功效,可进一步掌握火针的优势病种,开拓临床治病范围.
作者:王浩然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首先反思现今关于病因学研究的不足,继则基于中医学的气本体论及《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相关论述,分析中医学正邪本为一气的正邪观,提出“一气中和”的常病观,厘清并确定内邪、外邪、内伤、外感等实质意义与异同,进而指出现今学术界对四者分类的临证弊端与不足,提出“邪”之质实为已偏之气,“病”之本实为本气之偏,“致病”之实在于致气之偏,“治病”之道在于由偏而至中和之态的本体性认识,重新构建具有“感而后应”特点的中医学邪气致病理论,并阐述“内外合邪”的致病与治病观.
作者:孙志其;韩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原发性痛经作为临床常见病,从其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及临床表现上均符合伏邪致病,与伏邪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从伏邪致病分析原发性痛经病机,多为正气不足、伏郁致病、伏寒致病、伏瘀致病、伏湿致病.从伏邪辨治原发性痛经临床治疗须以顾护正气为根本,采用行气活血、温经散寒、清热除湿等治疗方法清除伏邪,同时防治结合,避免诱因,阻断伏邪发病.
作者:李绍林;胡勇;何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王维德消法和托法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其消法不仅包含消肿、消毒我们熟知的内容,还特别涵盖了消痰.其3方面内容共同构建起王维德消法的学术体系,极大地丰富了消法的内容,同时也体现出消法临床方剂的多样性,如阳和汤、清署汤等.其托法概念更是宽广,不限于托毒透脓之类的法则,在临床使用上不拘于疮疡的发展阶段,明确了托法仅限阳证的学术思想,并首次厘清了补益与托毒的区别,这对中医外科后来的理论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临床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李晓强;闫小宁;赵志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使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将人体体表温度直观成像,通过观测异常温区的形态、范围及温差的变化,为中风病的筛查预警及临床疗效评价提供新的量化及可视化指标.方法:采集20例中风患者与50例健康对照组头面部红外热像图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中风组两侧额头及面颊部红外热像图分布不均匀,两侧热图不对称;中风组两侧额头温度差及两侧面颊部温度差较健康对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健康对照组左右额头平均温度差0.0875℃,左右面颊部平均温度差0.225℃;中风组左右额头平均温度差0.2613℃,左右面颊部平均温度差0.2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中风患者头面部红外热图的分布特征与健康人存在明显差异,为中风患者的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的技术与方法.
作者:秦钰;张文征;陈颖;初仁伟;张根明;周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白塞病(behqet disease,BD)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其中医病机的客观性、正确性尚不明确.故从现代医学角度,初步将BD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和阐述:将“虫毒”认识为病原微生物,将HLA-B51基因遗传易感性理解为中医的先天禀赋不足,对BD发病机制中的虚、血瘀、湿热进行了初步现代医学认识.通过肝脏分泌的C-反应蛋白(CRP)在心血管疾病、精神改变中的作用,例证了五行学说及相关中医理论在BD脏器累及方面的统一性,对BD的中医发病机理通过现代医学初步阐述,以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在BD中的认识.
作者:陈永;李亚明;管剑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CPA失眠大鼠皮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和受体后cAMP、PKAmRNA表达的变化及酸枣仁汤(SZRD)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连续3d腹腔注射氯苯丙氨酸350 mg·kg-1的方法建立失眠大鼠模型,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SZRD大、中、小剂量组、SZRD对照组、5-HTP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皮质组织mGluR1、2、7及cAMP、PKA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mGluR1、2、7 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KA、cAMP 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SZRD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mGluR1、2、7mRNA表达量下降,SZRD大剂量组的PKA、cAMP mRNA表达量明显上升.SZRD本身并不改变正常大鼠皮质mGluR1、2、7、cAMP及PKAmRNA的表达,5-HTP组能导致皮质mGluR1、2 mRNA表达量增加,cAMP、PKA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结论:PCPA引致皮质组织mGluR1、2、7mRNA表达量增加,PKA、cAMP mRNA表达量下降,SZRD能对上述变化发生干预作用.
作者:王慧;藏印竹;武静;陈天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文化强国的战略,必须有全民健康的教育.医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科,医学不是纯科学,医学离不开哲学,也离不开经验.医学是入学,在自然哲学引领下一切与人为对象的学问均与医学相关.人有生必有死,医学是死由向生的和缓,尽享天年;是疾病苦痛减轻;是依靠科学成果与人为准则结合的学科,而医学学科建设是卫生事业的基石.中医药学是以中华民族国学儒释道一源三流为指针,以临床医学为核心,高等教育有教席,科学研究、事业产业、学术期刊成体系,被国务院、国家学位委员会认定的一级学科,是具有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的学科.
作者:王永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探究丁香骨痛方外敷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骨转移癌痛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住院的骨转移癌痛阴证患者80例,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丁香骨痛方穴位贴敷+阿片类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阿片类药物治疗,疗程均为7d,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止痛疗效、生活质量、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血浆ET-1浓度等.结果:中重度骨转移癌痛患者在阿片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丁香骨痛方穴位贴敷可进一步减轻疼痛,降低血浆ET-1浓度,缓解患者便秘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宏;张双双;杨科;孙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风病毒损脑络具有病邪非单一、病机非静止、病情非单维的特点,是具有复杂系统特点的临床复杂证候.毒损脑络既是中风发病过程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以证候表达为核心的病因与发病多维界面和动态时空变化着的复杂系统,其科学内涵、特性、临床表征、生物学基础均具有复杂网络性,从复杂网络角度将毒损脑络进行深入挖掘与阐释,建立一份以专家共识毒的特性、临床表征和理化指标为结点的网络,揭示其复杂特性必将对临床治疗中风病产生深远意义.
作者:郑宏;刘雪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归纳杨国华教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病例的用药特点.方法:收集整理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现望京医院心血管专家门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所用中药处方,筛选效验病例用方共91首,录入Excel表格,采用频数统计分析法,将处方中药物功效、药性、药味的频次、频率等分别列出,结合病案总结杨国华教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用药特点.结果:筛选的91首处方中共收集单味中药94种,药物使用频次共计1321次.单味药出现频次较多的依次为北沙参、丹参、茯苓、枳壳、黄连等,高频用药按功效分前两位为补虚药和清热药,药味以苦、甘主.结论:杨国华教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多用补虚药以益气养阴、用药平和,注重调气和血,善用苦味药取其味以宁心复律,养心同时兼顾养肝健脾使安神定悸之效更著.
作者:王东芳;李金宝;张辰浩;张靖琨;胡传国;杨国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糖肾煎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2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控制代谢基础上给予盐酸贝那普利片(10mg/片、1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糖肾煎,于治疗前、治疗1疗程(3个月)、2疗程(6个月)后比较中医症状评分,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24h尿白蛋白(24h-UA1b)、血β2微球蛋白(血β2-MG)、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胱抑素C(Cys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耱(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3%,明显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2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下降,24h-UA1b、CysC、血32-MG、尿β2-MG、HbA1C、FPG、2hPG、TC、TG、LDL-C等指标均有改善;治疗组在24h-UA1b、CysC、血β2-MG、尿β2-MG、HbA1C、FPG、2hPG等指标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糖肾煎能有效缓解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症状,调节糖脂代谢,减少尿蛋白,延缓其病程.
作者:胡爱民;陶毅;赵静;晏玲;牛晓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方法:AD患者风湿蕴肤证20例,血虚风燥证34例,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及ELISA法检测不同证型AD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中CD3+、CD4+、CD8+、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AD患者CD4+、IL-4、IL-17表达均高于对照纽,风湿蕴肤证及血虚风燥证组CD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证CD8+、IL-10表达高于风湿蕴肤证组及对照组,风湿蕴肤证及血虚风燥证组Treg表达均低于对照组,风湿蕴肤证Treg及IL-12表达低于血虚风燥证组,IL-4及IL-17表达高于血虚风燥证组.结论:可根据IL-4、1L-12、IL-17、IL-10水平及CD4+、CD8+、Treg数量初步判断病情阶段及中医辨证分型.
作者:赵一丁;杨洁;闫小宁;郎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明确益气养阴清热化瘀方对ITP的治疗作用并观察该方对Notch信号分子的影响,探讨其发挥效应的潜在机制.方法:6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0只、ITP模型组50只,于模型组小鼠腹腔每日注射含2μg大鼠抗小鼠CD41单克隆抗体(MWReg30单抗)的磷酸盐缓冲液200μL,造成持续的血小板减少症,建立ITP小鼠模型.第8天进行模型评估后,将模型组随机分为不同的治疗组进行药物干预2周,治疗结束后测量各组血小板计数;采用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测量各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 Notch受体Notch1-4和Notch配体Jagged1,Jagged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剂量组均能显著升高血小板水平,明显降低Notch(1-4)、Jagged1、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论:益气养阴清热化瘀方能够通过下调Notch信号的表达水平对ITP的病理环节产生影响,从而发挥升板作用,达到治疗ITP的目的.
作者:谢东杰;王爱迪;王伟涛;张乐;张珊;刘宝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痛麻洗剂(自拟配方)配合足底穴位按摩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人60例,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0例使用甲钴胺治疗2周,观察组30例使用痛麻洗剂足浴配合足底穴位按摩,疗程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反射积分和感觉检查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积分、反射积分和感觉检查积分均有减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效果更为明显,起效更快,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56.7%.结论:痛麻洗剂配合足底穴位按摩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优于甲钴胺,可以作为一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外治方法使用.
作者:侯元利;任杰;王宇琦;马潇;崔丽丽;赵彦军;慕程;王毅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衔接方法和推理及逻辑关系的建构是实现中医典籍英译本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中医典籍具有“零式指称照应”“替代词语频繁使用”及“语际间隐性逻辑关系”等语篇特点,与英语言语篇形成鲜明对比,而语篇差异的背后更是逻辑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译实践中,译者需借助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推理句际关系,明确衔接方法,通过“主语凸显”“替代词语明示”及“增译逻辑连接词”等译法,减少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逻辑推理障碍,结合中医基础知识对原句作适当调整,保证译文语篇的整体连贯性和可读性.
作者:李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临床特点.手、足、膝等关节的滑膜炎症反复发作是造成关节变形的主要原因,而如何抑制关节炎症和保护关节功能已成为本病的治疗关键.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通络灵透皮疗法可以加快局部关节的血液循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局部关节肿痛进而改善关节功能,对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故旨在通过初步研究通络灵透皮疗法的治疗理论依据及临床经验,为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马建辉;王丽丽;曹东义;张再康;张培红;王红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考察肛洗二号中药软膏剂单次和多次给药对动物皮肤的刺激性,同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建立简便、有效、快速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SD大鼠为试验动物,通过皮肤刺激性试验考察制剂单次和多次给药对正常皮肤的刺激性,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价.以外观性状、pH值、离心试验以及含量测定为质量控制指标,对其进行耐冷耐热试验、3个月的加速试验和6个月常期试验的初步稳定性研究.结果: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表明,单次和多次给药对正常皮肤均未造成红斑和水肿现象,刺激性评分均为零.耐冷耐热试验、加速试验和常期试验结果表明,制剂的外观性状稳定,pH值在6.5~7.5之间、离心试验和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结果与制备初期相比无明显变化,均符合质量控制标准.结论:肛洗二号中药软膏剂对皮肤的刺激性小,符合透皮给药系统应对皮肤无刺激性的设计要求,且制剂成品稳定性好、质量可控,符合临床治疗需要,适合于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庞晓晨;成睿珍;李玥;赵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依据小儿体质特点及古代文献对“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观点进行辨析,认为“纯阳之体”的观点不能符合实际情况,同时提出小儿为“至柔之体”,并从柔弱、柔顺,娇柔等3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供新的理论观点以指导临床.
作者:郑志攀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诊治伏邪疾病当重视三因学说,注重八纲辩证,“随其所得”,不为疾病之外在表现所惑,握机于象先,证治随病机而变化.故试从伏者伏也、病机伏藏,邪伏人体、详求其机,伏则生郁、善用八纲,握机象先、证治随机4个方面对人体所伏之邪作一阐述,以期有裨于临床.
作者:刘华;袁卫玲;王秀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