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朦;徐一兰;于春泉
目的:运用现代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挖掘国家级儿科名老中医药专家黄建业教授治疗厌食处方用药规律,探讨其经验方运脾散组方规律与学术思想.方法: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病例采集系统V1.0”为基础,建立黄建业专家数据库,对474例厌食相关病证应用频数分析用药频率与规律,关联规则分析证型-兼症、症状-舌脉、药物-药物等.结果:治疗厌食用药频次7254次,频次高为苍术(391次);核心用药苍术、白术、茯苓、山药、陈皮、山楂6味(频次≥240次),占其治疗厌食经验方运脾散用药75%.厌食高发年龄为1~3岁、3~6岁,常见证型为脾运失健,常见兼症为脘腹不适、乏力、大便稀.结论:总结出黄建业运脾散核心用药规律和“理脾”学术思想与“运脾”治疗法则,为推广应用名老中医经验方运脾散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杜莎莎;彭玉;庞平;王玲;李洁;李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清代温病学派著名医家薛雪著有《湿热论》一书,对湿热证的治疗颇有创见,通过梳理其医案总结其有治湿有8法:分别是分消湿滞法、苦温燥湿法、健脾化湿法、清热利湿法、利水渗湿法、通阳化湿法、温阳化湿法、养阴燥湿法.结合其医案具体分析其运用与方药配伍,以期对临证有所裨益.
作者:郑齐;于峥;张宇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结合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治疗产后身痛中医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产后身痛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产后身痛治疗的文献,设定纳入标准并提取符合标准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并分析其用药频次、关联规则度新方剂.结果:从242条文献中筛选出产后身痛治疗方剂202个,涉及中药205味;频次≥11的药物45个,支持度个数为52的药物组合58个,关联规则(支持度个数52,置信度≥0.9)18条;新方核心组合25个,候选方剂6个.结论:产后身痛治疗方剂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独活寄生汤为基本方加减,以补血补气药为主,常配伍发散风寒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等.
作者:苗久旺;贾彦敏;于宜平;谷风;张钦德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健康管理、慢病防控和老龄化具有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目前尚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有效治疗方法,治疗重点应转移到防治上.治未病理论对降低AD发病率、延缓其病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AD病程历经AD临床前期、AD痴呆前期、AD痴呆阶段共3个时期,基于治未病理论,提出健康人群未病先防、临床前期欲病救萌、痴呆前期及早期既病防变的AD防治思路.未病先防以调养精气神、改善体质为要点;欲病救萌强调从虚、痰、瘀调控危险因素,从毒论治生物标记物;既病防变以补虚与祛实为原则,突出基于辩证论治的中药复方的长期使用,从而充分发挥中医药对AD的防治效果和优势.
作者:张帅;韦云;李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使用雷达图评估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质量,为临床研究提供直观、客观的证据参考.方法:搜索CNKI、CBM、维普、万方、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从发表年份、研究类型、同质性、发表偏倚风险、AMSTAR方法学质量评价、PRISMA发表质量评分6个方面评定文献质量,采用Excel将各项目秩数绘制成雷达图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质量秩平均得分6.80,异质性低,但仍存在检索不全面、缺乏原始资料偏倚分析、方案报道不详细等问题.结论:雷达图多元评价发现,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质量不高,希望今后的研究规范方案设计,提高针灸防治中风后抑郁的可信度.
作者:王晓彤;林海雄;陈贵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从与炎症相关的巨噬细胞分化角度探讨健脾化痰汤防治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分子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健脾化痰组和易善复组4组,以高脂饲料联合脂肪乳灌胃复制大鼠脂肪肝模型,观察健脾化痰汤对血清C-反应蛋白、肝组织巨噬细胞(Kuppfer细胞)分化相关的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健脾化痰组的肝脏指数、血清ALT、AST、C反应蛋白含量较模型组均有下降;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健脾化痰组血清TG含量降低、HDL/TC提高;健脾化痰组大鼠肝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的诱导因子(IL-4)及M2型巨噬细胞分泌因子(IL-10)的mRNA表达增高.结论:健脾化痰汤对高脂饮食引起的大鼠脂肪肝、血脂增高及机体炎症状态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巨噬细胞M2分化有关.
作者:薛欣;李玉梅;李海玉;陈冰;张立石;马雅銮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析通络治痹汤对关节软骨修复及生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藤黄健骨丸组(C组)和通络治痹汤组(D组).通过改良Hulth法构建兔膝骨关节炎模型,分组喂养及药物灌胃8周后,收集兔血清、关节液及右侧膝关节.采用Lequesne MG膝关节评估级别评测实验兔活动能力,通过大体观察及HE染色观察膝关节软骨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IL-1β、TNF-α水平.结果:与A组对比,B、C、D组Lequesne MG评分、Mankin's评分及IL-1β、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与B组比较,C组与D组的Lequesne MG评分及Mankin's评分明显降低,大体观察及HE染色可见软骨表面更加光滑、软骨细胞排列更加有序等,IL-1B、TNF-α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通络治痹汤可促进软骨修复,改善关节生理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修复软骨、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李广广;马勇;郭杨;戴国达;蔡建平;黄桂成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浊邪作为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多种高发及疑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糖尿病、器官纤维化疾病等密切相关.但各医家对浊邪的认识争议颇多,目前就有血浊、痰浊、瘀浊、蛋白浊、脂浊等诸多概念认识,不利于浊邪理论体系系统化建立和指导临床.故参考中医对浊邪的认识及现代医学对肺纤维疾病的研究,从浊邪的定义、浊邪引起肺纤维化疾病、浊邪对肺纤维化疾病病理变化的影响尝试讨论浊邪与肺纤维化疾病.
作者:张川锋;王振兴;杨昆;杨晗;潘怡;王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初步探索雷公藤应用相关的生物学基础.方法:在CBM数据库中收集雷公藤的相关文献数据,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及切片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其应用的基本生物学基础.并通过一维频次解释及二维网络图进行展示.结果:雷公藤主要用于关节炎、类风湿、肾病、红斑狼疮以及银屑病等治疗,其作用靶标以T淋巴细胞、滑膜、血管、基因、细胞因子类等为核心,主要涉及CD4、CD8、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类细胞因子为主,参与的通路有NF-κB、Akt、ERK、Fas/FasL、TLR4、p38MAPK等.结论:利用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初步呈现雷公藤应用的基本生物学基础,为中医基础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以便更好地指导服务于临床治疗.
作者:展俊平;郑光;孟庆良;谷慧敏;左瑞庭;吕诚;姜淼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明清之际是中医外科成熟和全盛时期,通过对汪机、薛己、王肯堂、申斗垣、陈实功、陈士铎、祁坤、祁宏源、王维德、高秉钧、许克昌等众多名家著作的回顾,认为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家对于乳岩的症状、病因病机、治疗和预后已经有了非常充分的认识.在病因上情志因素是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病机上女子与肝脾有关,男子与肝肾有关,治疗多以疏肝解郁、健脾益肾扶正为主,重视日常生活调撮,反对妄用清凉行气破血攻伐,并积累了一定的外治经验.
作者:刘静;陆德铭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对顾乃龙主任医师治疗肿瘤疾患所用的常用药物进行初步探析.方法:基于EXCEL软件建立顾乃龙治疗肿瘤用药数据库,利用SPSS23.0统计分析软件对585张处方中的用药频数进行分析,采用R型聚类法指标聚娄模型进行药物的相关分析.结果:顾乃龙在治疗肿瘤疾患中应用频次多的有炙甘草等24位药物,聚类分析显示出常用24味药物的相关配伍规律.结论:顾乃龙主任医师在临床组方中多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居多,辅以养心安神药物,药物的功效均体现了扶正培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治则,重视先天之肾、后天之脾的学术思想理论.
作者:尹辉;李婷;金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讨论中渚穴循经传导效应对肩周炎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倾向性评分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中渚单穴将109例患者分为循经传导疗法组和普通针刺组,匹配后得到39对患者,运用VAS模拟评分、Michael fees肩关节功能评分及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2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差异进行评价.结果:PSM基线匹配一致后,VAS评分和Michael fees评分的终检验结果均表明,循经传导针刺疗法对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及肩关节活动改善均优于普通针刺疗法,ADL评分的临床疗效分布改善两者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循经传导针刺疗法的复发率相较于普通针刺疗法更低.结论:针剌中渚单穴激发循经传导效应对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疗法.
作者:罗晓舟;唐纯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通过还原《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原文语境,发现“胀”“满”含义有明显异同.二者均有壅实满闷的含义,常形容胃脘胸腹,均有实大貌之意,可形容脉络.病位上肝病作胁“满”,肾病作腹“胀”,胃病作“胀”亦可作“满”;病因上“胀”从肉,因于气,突出气体对腔壁的压迫,“满”从水,因于湿,有水湿的特性;症状上“满”有“上溢”意,因而兼“胀”,而“胀”不兼“满”.另外,“满”还有生理的“充满”意,亦可表客观的“足够”意,可作“懑”之通假,这都是“胀”所未涵盖的.
作者:陈龙娇;黎敬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基于“气虚宜掣引之”的理论阐述了“掣引”之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掣引”之法是指在本虚标实的情况下,采取挽回、导引阳气上升,补其气而升其阳的治法,以调畅气机令补而不滞.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肠腑,病因病机复杂,以脾肺肾三脏亏虚为本,肠腑湿瘀互结为标,认为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为本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肺失治节、气血壅滞、久病及肾、关门不固是该病发展的关键若单用补益之剂恐闭塞气机、有恋邪之弊,故治宜“掣引”之法.根据张景岳对“掣引”的释义,具体治疗通过温补脾气、益气升阳、提掣肺气、调和气血、摄纳肾气、平衡阴阳的方法掣引脾肺肾之气,以达到扶正祛邪、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
作者:杨榕;张怡;邹思政;赵梓芸;易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青附金丹是治疗“妇女癥瘕等病”的效验方.本方不仅组方严谨而且药物炮制与制剂工艺精妙,是中医药理论与炮制、制剂工艺的完美结合,其中蕴含的创新思维与方法对现代中医药研究具有启迪借鉴作用.
作者:于智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张锡纯是近代著名中西汇通医家,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通过整理其著作中关于阿司匹林的论述、方剂与医案,探究阿司匹林在中医学中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及配伍等.认为阿司匹林具有发汗解表、疏风散热、消肿透疹的功效,可治疗伤寒、温病、虚劳发热、热性关节肿痛、肺结核、痧疹等,用法上常与乳糖(白蔗糖)一起送服,常与乳糖(白蔗糖)、石膏、山药等配伍,其研究对现代中医灵活运用西药以及中药与西药配伍使用有一定启发作用.
作者:王运超;王曼;田楚娇;罗磊;李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秦伯未先生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研究方面有极高造诣,既往研究者多关注其学术成就,但对其研究《黄帝内经》的方法鲜有论述.故在分析秦伯未先生《内经》相关著作与论文的基础上,发现其研究方法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注重传统研究方法与西方科学方法的相互结合,二是注重关键问题的比较与辨析,敢于挑战名家观点,三是强调结合临床探索《内经》的学术思想,反对理论空谈.这些方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内经》仍具有借鉴意义,在研究秦伯未先生学术成果的同时,更要了解其治学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内经》奠定基础.
作者:李楠;农汉才;高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痛、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显性(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或非显性脑血管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认知功能是机体认识及获取知识、对其进行学习记忆加工的过程.因此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较好模拟人类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是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和治疗作用的关键.故建立一种操作简便、可重复、死亡率低、评价指标简便的动物模型意义显著.本文就常用VCI动物模型建造方法进行简要综述,为今后选择简便有效的动物模型提供借鉴.
作者:李欧;沙中玮;吴双;李志敏;徐建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索无症状HIV感染期患者和艾滋病期患者证候分布特征.方法:通过采集16625例患者四诊信息,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制的艾滋病中医诊断系统进行判读,分析不同感染途径不同病期常见证候类型分布特征,总结HIV和AIDS患者的证候规律.结果:16625例患者中经采供血传播比例高,证型以肺脾气虚为主,次之为肝郁气滞、气虚血瘀;性传播以肝郁气滞、脾肾阳虚、气虚血瘀为主,静脉吸毒以阴虚内热、肝郁气滞、气虚血瘀为主.肝郁气滞虽然所占比重大,但是不同感染途径所占比例有差别,以性传播多,采供血次之,吸毒少.脾肾阳虚证在性传播中的比例较高,在AIDS期的性传播病人中比例高;肺脾气虚在采供血中比例高,阴虚内热在吸毒人群中多.结论:不同感染途径不同病期HIV/AIDS常见证候类型分布存在差异,应结合临床实践继续深入研究.
作者:蓝怡;刘颖;王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失眠患者睡眠参数的影响.方法:捡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5个数据库,检索时限截止至2016年10月,纳入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独立时文献筛检、提取资料、文献偏倚风险评价,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4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比非经颅磁刺激在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及S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睡眠效率、觉醒次数、觉醒时间、S2%、S3%、RE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药物比较,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及S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觉醒次数、S2%、S3%、RE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减低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并可提高临床疗效.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增加慢波睡眠及REM睡眠从而提高睡眠质量,且临床疗效明显.
作者:高毅东;黄俊山;张瑜;陈铭奇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