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欧;沙中玮;吴双;李志敏;徐建
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二阳结谓之消”原文为依据,李东垣以脾胃为着眼点对消渴进行深入剖析,认为消渴病机应从“气”“火”立论,脾胃兼及他脏致消.基于“内伤脾胃-元气亏虚-阴火上冲-气机升降失常”层次理论,李东垣独创性地把内伤脾胃作为消渴病机理论的核心,元气亏虚作为内在根本,脾胃之阴火传变既是消渴产生的病理因素又是消渴变证的重要环节,气机失常贯穿消渴始终并以脾胃为中心与其他四脏相兼为病.故通过对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脾胃与气、火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仁和;石岩;张洋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TNF-a介导的NF-kb信号通路在河西走廊地区沙尘所致大鼠慢性咽炎中的作用,探讨山豆根治疗此类咽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造模成功后脱臼处死,光镜下观察咽部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测定血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核转录因子-kb(NF-kb)的表达水平.结果:沙尘颗粒物可明显升高大鼠体内TNF-a、IL-1、IL-6、NF-kb、MDA的含量,降低T-AOC水平;山豆根可通过降低TNF-a等含量及提高T-AOC水平阻断沙尘对咽部组织的损伤作用.结论:山豆根治疗沙尘颗粒物所致慢性咽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TNF-a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下调核转录因子-kb的表达水平而发挥作用.
作者:王莉;刘雨娟;姚兰;蔺兴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析通络治痹汤对关节软骨修复及生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藤黄健骨丸组(C组)和通络治痹汤组(D组).通过改良Hulth法构建兔膝骨关节炎模型,分组喂养及药物灌胃8周后,收集兔血清、关节液及右侧膝关节.采用Lequesne MG膝关节评估级别评测实验兔活动能力,通过大体观察及HE染色观察膝关节软骨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IL-1β、TNF-α水平.结果:与A组对比,B、C、D组Lequesne MG评分、Mankin's评分及IL-1β、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与B组比较,C组与D组的Lequesne MG评分及Mankin's评分明显降低,大体观察及HE染色可见软骨表面更加光滑、软骨细胞排列更加有序等,IL-1B、TNF-α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通络治痹汤可促进软骨修复,改善关节生理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修复软骨、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李广广;马勇;郭杨;戴国达;蔡建平;黄桂成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手术联合双花黄芪汤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把80例低住单纯性湿热下注型肛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手术及术后常规治疗,此外治疗组从术后第2天开始口服自拟双花黄芪汤,并分别在术后第1、7、14天对2组患者术后创面分泌物、疼痛、肛门括约肌功能及总有效率进行统计.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能明显减少创面渗出物、减轻术后疼痛、改善肛门括约肌功能,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在改善肛瘘术后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手术联合双花黄芪汤治疗低位单纯性湿热下注型肛瘘患者能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是湿热下注型肛瘘术后并发症防治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文;侯宗华;于庆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健脾益智法对AD大鼠海马区、大肠区脑肠肽SP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关联,探讨脾脑相关理论的微观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中药组、西药组,AD造模4周后分别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健脾益智混悬液、吡拉西坦混悬液灌胃4周,随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区、大肠区脑肠SP表达水平.结果:中药组逃避潜伏期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和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跨越平台次数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中药组海马区脑肠肽S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余3组,中药组大肠区脑肠肽S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和西药组.结论:健脾益智法可提升A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同步上调AD大鼠海马区、大肠区脑肠肽SP表达水平,推测脾脑相关理论的微观机制可能与SP有关.
作者:邱佳慧;纪立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通过CT观察双侧上颌窦影像特征与二十四节气变化的关系,初步探讨天人相应的中医整体观.方法:收集2015年立冬至2016年立冬之间的所有因鼻科症状来我院进行鼻窦CT检查患者的病例资料共计826例,分析不同节气太阳赤纬角、双侧上颌窦口完全闭塞患者比例对应特点.结果:826例患者中,双侧上颌窦口完全闭塞患者比例在小寒节气高,在小署节气低.结论:二十四节气太阳射到地面上的热产生气的升降阴阳变化,地表气温的极点变化相对具有一定滞后性,患者群中鼻部上颌窦口完全闭塞比例与之相适应,体现了天人相应.
作者:李怡;陈亮;李明山;侯建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体质包含形与神两个方面,人格作为个体独特、长久的行为心理特征的综合,是“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质的重要组成内容.早年不良经历促使个体形成早期不安全依恋,影响人格的发育,进而导致人格呈偏阴属性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使个体偏向于消极应对方式,个人支持体系低,对待客观事件多采用负性视角,易发展成抑郁症为主的心理精神障碍.根据早年不良经历者易感疾病的临床症状及病机探究,提示阳气受损为其病理变化基础.经理论分析认为,早年不良经历促使阳虚体质的形成,进而导致心身病症的易感性.
作者:李娜;巫鑫辉;高静静;王小雪;吴望男;岳广欣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从与炎症相关的巨噬细胞分化角度探讨健脾化痰汤防治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分子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健脾化痰组和易善复组4组,以高脂饲料联合脂肪乳灌胃复制大鼠脂肪肝模型,观察健脾化痰汤对血清C-反应蛋白、肝组织巨噬细胞(Kuppfer细胞)分化相关的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健脾化痰组的肝脏指数、血清ALT、AST、C反应蛋白含量较模型组均有下降;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健脾化痰组血清TG含量降低、HDL/TC提高;健脾化痰组大鼠肝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的诱导因子(IL-4)及M2型巨噬细胞分泌因子(IL-10)的mRNA表达增高.结论:健脾化痰汤对高脂饮食引起的大鼠脂肪肝、血脂增高及机体炎症状态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巨噬细胞M2分化有关.
作者:薛欣;李玉梅;李海玉;陈冰;张立石;马雅銮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清代温病学派著名医家薛雪著有《湿热论》一书,对湿热证的治疗颇有创见,通过梳理其医案总结其有治湿有8法:分别是分消湿滞法、苦温燥湿法、健脾化湿法、清热利湿法、利水渗湿法、通阳化湿法、温阳化湿法、养阴燥湿法.结合其医案具体分析其运用与方药配伍,以期对临证有所裨益.
作者:郑齐;于峥;张宇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通过还原《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原文语境,发现“胀”“满”含义有明显异同.二者均有壅实满闷的含义,常形容胃脘胸腹,均有实大貌之意,可形容脉络.病位上肝病作胁“满”,肾病作腹“胀”,胃病作“胀”亦可作“满”;病因上“胀”从肉,因于气,突出气体对腔壁的压迫,“满”从水,因于湿,有水湿的特性;症状上“满”有“上溢”意,因而兼“胀”,而“胀”不兼“满”.另外,“满”还有生理的“充满”意,亦可表客观的“足够”意,可作“懑”之通假,这都是“胀”所未涵盖的.
作者:陈龙娇;黎敬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使用雷达图评估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质量,为临床研究提供直观、客观的证据参考.方法:搜索CNKI、CBM、维普、万方、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从发表年份、研究类型、同质性、发表偏倚风险、AMSTAR方法学质量评价、PRISMA发表质量评分6个方面评定文献质量,采用Excel将各项目秩数绘制成雷达图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质量秩平均得分6.80,异质性低,但仍存在检索不全面、缺乏原始资料偏倚分析、方案报道不详细等问题.结论:雷达图多元评价发现,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质量不高,希望今后的研究规范方案设计,提高针灸防治中风后抑郁的可信度.
作者:王晓彤;林海雄;陈贵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历史上,中医西传主要依靠人员的自然流动,因而缓慢而艰难.14世纪前主要以药材为介质沿着丝绸之路传播,14世纪后主要以翻译和著述中医书籍为途径向西方传播.14世纪以来,欧洲各国的传教士和汉学家翻译传播中医著作,20世纪才有数量较多的中医学专业人员参与到传播中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和实施,中医学专业从业人员主动把中医文化送出去,中医正面临新的机遇,正以有别于以往的形式西传.
作者:王亚丽;陈雨菡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中医外治法具有“简、便、廉、效”及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其可直接作用于绝大多数皮肤病的病变部位,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中医外治法在防治皮肤病方面更具优势但因皮肤病中医外治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导致了目前多以经验性传授为主且良莠不齐的局面,影响了其健康长远发展.笔者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理论,通过临床实践提出以“皮损辨证”为基础、以“以法统方”为参考、以“以偏纠偏”为治法的理论思路,以期对皮肤病中医外治法指导理论进行有益的探讨.
作者:罗光浦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胃癌由于其病机病理的复杂性和现代治疗手段的多样性,临床多属于寒热错杂型,目前发病率越来越高,单纯西医治疗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术后并发症、放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和放化疗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及肿瘤的复发、转移等问题.所以结合现代分子机制研究,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以及主要症状,分析出治疗不同分期寒热错杂型胃癌的代表方剂,发挥中药复方的优势,对胃癌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张成晶;朱许丽;张颖慧;李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基于“气虚宜掣引之”的理论阐述了“掣引”之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掣引”之法是指在本虚标实的情况下,采取挽回、导引阳气上升,补其气而升其阳的治法,以调畅气机令补而不滞.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肠腑,病因病机复杂,以脾肺肾三脏亏虚为本,肠腑湿瘀互结为标,认为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为本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肺失治节、气血壅滞、久病及肾、关门不固是该病发展的关键若单用补益之剂恐闭塞气机、有恋邪之弊,故治宜“掣引”之法.根据张景岳对“掣引”的释义,具体治疗通过温补脾气、益气升阳、提掣肺气、调和气血、摄纳肾气、平衡阴阳的方法掣引脾肺肾之气,以达到扶正祛邪、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
作者:杨榕;张怡;邹思政;赵梓芸;易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有同学问:六十花甲子循环一周要60年,您每年记述一次而60次很难完成,怎么证明运气理论的正确性呢?我答:不错,运气理论以六气为本,以四时为序,以节气为基,“五运相袭”“终期之日,周而复始”,这是大圈儿.而六气在五运行的规则下,6年就会重复一次,所谓“六化六变,胜复淫治”,这是小圈儿.大圈儿内套小圈,6年内即将三阴三阳的变化说个大概,有个初步的体会.而且随着人员辐凑,“大城市病”带来的天气环境的恶化,较比古代的气候变化近1/3.这不,经历了2016年多雨、高温、雾霾天气的偏向性,2017年安排的是阳明燥金司天,《素问·六元正气大论》给出的天气模式是“风、清、热”,不是很有道理吗?10余年来,我已经历了两次阳明燥金司天,回顾起来相似之处多多.我也相信,必定有年轻学子循此路走下去,为的是将中医基础理论“整理提高”.
作者:李俊龙;李燕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失眠患者睡眠参数的影响.方法:捡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5个数据库,检索时限截止至2016年10月,纳入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独立时文献筛检、提取资料、文献偏倚风险评价,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4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比非经颅磁刺激在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及S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睡眠效率、觉醒次数、觉醒时间、S2%、S3%、RE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药物比较,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及S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觉醒次数、S2%、S3%、RE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减低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并可提高临床疗效.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增加慢波睡眠及REM睡眠从而提高睡眠质量,且临床疗效明显.
作者:高毅东;黄俊山;张瑜;陈铭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刺梨多糖抗氧化和抗疲劳作用.方法:水煮提取刺梨多糖,乙醇沉淀、过滤、纯化浓缩得剌梨多糖(PRR).上清液离心、减压浓缩得上清液多糖(SRR),KM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SRR和PRR,并行负重游泳实验记录游泳时间;KM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RPP并行自由游泳实验,检测血清中磷酸肌酸激酶、尿素氮、乳酸、乳酸脱氢酶和腓肠肌中肌糖原水平,比较肝脏中SOD、CAT、GSH和MDA水平.结果:PRR能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提高自由泳小鼠血糖、肌糖原、SOD、CAT和GSH含量,降低乳酸、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以及MDA水平.结论:剌梨多糖能通过提供能源物质、减少不利物质以及抗氧化作用共同消除疲劳.
作者:曹晶晶;杨卫杰;曹轶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利用生物网络和模块化分析方法探讨薏苡仁治疗胃癌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通过数据库获取薏苡仁的41个成分及其482个作用靶点和胃癌的165个相关基因,发现薏苡仁的12个作用靶点(AICDA、CASP3、EP300、ERBB2、FGFR2、IL12A、ILI2B、IL1B、LOX、TJP1、TP53、TRIB3)与已知的胃癌基因重叠.通过成分-靶点和靶点PP1网络的分析发掘薏苡仁作用的核心靶点.结果:基于MCL算法得到了16个薏苡仁的潜在靶点模块及其机制,发现薏苡仁的作用机制广泛,涉及到癌症通路、细胞循环通路、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及DNA损伤应答、转录调节、细胞凋亡、细胞连接等功能.结论:通过研究提示薏苡仁治疗胃癌的潜在作用靶点,从系统水平阐释薏苡仁抗肿瘤的药理作用,也为从网络和多靶点层次分析中药药理、发现中药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张风宾;张瑞星;郭剑;霍炳杰;李兵;王忠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TCMISS),探讨中医药治疗胸痹痰湿证用药规律及特点,为临床胸痹的辨证治疗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知网(CNKI)、万方、维普3个数据库近16年中医药治疗胸痹痰湿证的相关文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对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整理,共筛选出中医药治疗胸痹痰湿证文献656篇,中药处方158首,中药157味.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五位的是茯苓(70)、半夏(56)、丹参(55)、陈皮(45)、甘草(44),设置支持度个数为20及置信度0.9时,得出排在前五位的药对频次为甘草,茯苓(113)、甘草,陈皮(107)、半夏,甘草(105)、丹参,甘草(101)、桂枝,陈皮(99).此外还对处方中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分析,挖掘出60个核心组合,新处方10首,可以看出治疗胸痹痰湿证主要以健脾祛痰、活血化瘀为主.结论:为临床治疗胸痹痰湿证及开发治疗胸痹痰湿新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蔡雪朦;徐一兰;于春泉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