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肤病中医外治法指导理论探微

罗光浦

关键词:皮肤病, 中医外治法, 理论
摘要:中医外治法具有“简、便、廉、效”及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其可直接作用于绝大多数皮肤病的病变部位,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中医外治法在防治皮肤病方面更具优势但因皮肤病中医外治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导致了目前多以经验性传授为主且良莠不齐的局面,影响了其健康长远发展.笔者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理论,通过临床实践提出以“皮损辨证”为基础、以“以法统方”为参考、以“以偏纠偏”为治法的理论思路,以期对皮肤病中医外治法指导理论进行有益的探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从名老中医成长经历看名医的知识谱系

    中医理论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对先贤学术思想的传承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学习、总结、汲取教训,传承、发展、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对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继承不仅能丰富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还能对中医学科的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以人为对象的名老中医经验总结是对某位名老中医诊疗疾病的辨证思维方法、用药经验的好传承方式,能大程度地保证对名老中医经验的完整继承.笔者通过阅读75位名老中医成医道路及行医经历,总结他们学医启蒙的机缘、学习的过程、行医诊治的经验、研习的经典著作以及习医的体会等方面,以求探索出名老中医知识谱系形成的发展的规律,为后世医者传承经验提供学习的方向.

    作者:赵成思;蔡霞;刘艳骄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CT观察双侧上颌窦口与二十四节气关系

    目的:通过CT观察双侧上颌窦影像特征与二十四节气变化的关系,初步探讨天人相应的中医整体观.方法:收集2015年立冬至2016年立冬之间的所有因鼻科症状来我院进行鼻窦CT检查患者的病例资料共计826例,分析不同节气太阳赤纬角、双侧上颌窦口完全闭塞患者比例对应特点.结果:826例患者中,双侧上颌窦口完全闭塞患者比例在小寒节气高,在小署节气低.结论:二十四节气太阳射到地面上的热产生气的升降阴阳变化,地表气温的极点变化相对具有一定滞后性,患者群中鼻部上颌窦口完全闭塞比例与之相适应,体现了天人相应.

    作者:李怡;陈亮;李明山;侯建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失眠患者睡眠参数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失眠患者睡眠参数的影响.方法:捡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5个数据库,检索时限截止至2016年10月,纳入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独立时文献筛检、提取资料、文献偏倚风险评价,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4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比非经颅磁刺激在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及S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睡眠效率、觉醒次数、觉醒时间、S2%、S3%、RE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药物比较,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及S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觉醒次数、S2%、S3%、RE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减低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并可提高临床疗效.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增加慢波睡眠及REM睡眠从而提高睡眠质量,且临床疗效明显.

    作者:高毅东;黄俊山;张瑜;陈铭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试论中医术语隐喻英译的策略

    隐喻依存于特定的文化语境,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取象思维构建的中医术语具有隐喻特征,中西医文化和思维的差异决定了对等翻译不能解决中医术语隐喻翻译的全部问题,隐喻翻译关系到中医术语英译的成败.在笔者提出的中医术语隐喻翻译应遵循的阐释医理原则和保持民族特色原则的基础上,本文以术语隐喻价值为判断标准,尝试提出了中医术语隐喻翻译的策略:约定俗成以统一标准,是中医术语隐喻英译的首要策略;在阐释医理原则前提下,应用对等映射、音译和转换隐喻等翻译策略以保留术语的隐喻意象和民族特色;隐喻意象与医理不可兼得,舍去隐喻以阐释医理为要;针对中医术语多义性特征,应用多元对等翻译策略以解决多义性术语隐喻的翻译问题.

    作者:李成华;孙慧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痛、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显性(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或非显性脑血管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认知功能是机体认识及获取知识、对其进行学习记忆加工的过程.因此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较好模拟人类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是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和治疗作用的关键.故建立一种操作简便、可重复、死亡率低、评价指标简便的动物模型意义显著.本文就常用VCI动物模型建造方法进行简要综述,为今后选择简便有效的动物模型提供借鉴.

    作者:李欧;沙中玮;吴双;李志敏;徐建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皮肤病中医外治法指导理论探微

    中医外治法具有“简、便、廉、效”及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其可直接作用于绝大多数皮肤病的病变部位,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中医外治法在防治皮肤病方面更具优势但因皮肤病中医外治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导致了目前多以经验性传授为主且良莠不齐的局面,影响了其健康长远发展.笔者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理论,通过临床实践提出以“皮损辨证”为基础、以“以法统方”为参考、以“以偏纠偏”为治法的理论思路,以期对皮肤病中医外治法指导理论进行有益的探讨.

    作者:罗光浦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初步探讨雷公藤应用相关的生物学基础

    目的:初步探索雷公藤应用相关的生物学基础.方法:在CBM数据库中收集雷公藤的相关文献数据,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及切片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其应用的基本生物学基础.并通过一维频次解释及二维网络图进行展示.结果:雷公藤主要用于关节炎、类风湿、肾病、红斑狼疮以及银屑病等治疗,其作用靶标以T淋巴细胞、滑膜、血管、基因、细胞因子类等为核心,主要涉及CD4、CD8、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类细胞因子为主,参与的通路有NF-κB、Akt、ERK、Fas/FasL、TLR4、p38MAPK等.结论:利用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初步呈现雷公藤应用的基本生物学基础,为中医基础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以便更好地指导服务于临床治疗.

    作者:展俊平;郑光;孟庆良;谷慧敏;左瑞庭;吕诚;姜淼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中医理论佐证糖皮质激素治疗风湿病的给药时间

    目的:以中医理论佐证糖皮质激素治疗风湿性疾病的给药时间.方法:在现代药理研究基础上,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从中医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方面佐证糖皮质激素临床治疗风湿性疾病的佳给药时间规律.结果:时辰药理学证实,糖皮质激素具有昼夜分泌节律且风湿性疾病患者糖皮质激素分泌节律与健康人基本一致;时间治疗学研究发现,在上午8:00或睡前给药能取得良好疗效且降低不良反应,其昼夜分泌节律与中医学认识的人体阳气的消长规律基本一致,给药时间规律可从阳气消长规律及经络循行规律佐证.结论:中医理论能佐证糖皮质激素的给药时间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值得学习并进一步研究.

    作者:肖勇洪;沈嘉艳;许飞;彭江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心痹胸痹心痛病名及治法演变初探

    心痹是一种由于思虑过多、心脉虚弱,再有邪气乘虚而入,客于经脉脏腑,积气在胸中,出现心中隐隐满痛,但痛势不强;心气更虚,邪气更甚者会出现心烦、气喘、嗌干善噫或逆气上乘于心而恐惧,其脉或微或微大或沉弦,但必为阴脉的疾病.治疗上无一定之规,现补充《辅行诀》中大小补心汤两方以资参考.胸痹是咽喉-胸-背这一条路线因寒邪上冲阳虚之胸而发生的疾病,治疗由《金匮要略》诸方奠定基础,发展为活血、搜络等方法.心痛是因寒邪或因热邪客于心、心包络或其他四脏,沿着心-腹-背这一路线传导的疾病.隋唐之前以辛热开破法为主,后世因心痛与胃脘痛相混淆,多数方法实则为治疗胃脘之病而设,应以辨明.

    作者:刘茜;时晓迟;王保和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手术联合双花黄芪汤治疗肛瘘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手术联合双花黄芪汤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把80例低住单纯性湿热下注型肛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手术及术后常规治疗,此外治疗组从术后第2天开始口服自拟双花黄芪汤,并分别在术后第1、7、14天对2组患者术后创面分泌物、疼痛、肛门括约肌功能及总有效率进行统计.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能明显减少创面渗出物、减轻术后疼痛、改善肛门括约肌功能,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在改善肛瘘术后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手术联合双花黄芪汤治疗低位单纯性湿热下注型肛瘘患者能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是湿热下注型肛瘘术后并发症防治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文;侯宗华;于庆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穴与用药规律

    检索1990年1月至2016年9月在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期刊数据库中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文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及聚类分析,其纳入文献27篇,包括31个穴位及88味药物.结果发现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使用频次高的穴位为肾俞及阿是穴,且穴位多分布在循行于腰腿外侧等疼痛好发部位的经脉上,如膀胱经及胆经等阳经.组穴多以腰部穴位与下肢穴位相配为主,体现了“上下配穴、腰腿同治”的特点,并可形成6个聚类组合交替使用.药物多选用温性、辛味的药物以散邪扶正、疏通经络,组方多以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药物为主,辅以辛香走窜之物加强药物的渗透吸收.

    作者:覃宇;易玮;林树雄;杨春芳;庄泽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基于倾向性评分法中渚穴循经传导效应治疗肩周炎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目的:讨论中渚穴循经传导效应对肩周炎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倾向性评分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中渚单穴将109例患者分为循经传导疗法组和普通针刺组,匹配后得到39对患者,运用VAS模拟评分、Michael fees肩关节功能评分及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2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差异进行评价.结果:PSM基线匹配一致后,VAS评分和Michael fees评分的终检验结果均表明,循经传导针刺疗法对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及肩关节活动改善均优于普通针刺疗法,ADL评分的临床疗效分布改善两者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循经传导针刺疗法的复发率相较于普通针刺疗法更低.结论:针剌中渚单穴激发循经传导效应对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疗法.

    作者:罗晓舟;唐纯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2017(丁酉)上半年:阳明燥金司天

    有同学问:六十花甲子循环一周要60年,您每年记述一次而60次很难完成,怎么证明运气理论的正确性呢?我答:不错,运气理论以六气为本,以四时为序,以节气为基,“五运相袭”“终期之日,周而复始”,这是大圈儿.而六气在五运行的规则下,6年就会重复一次,所谓“六化六变,胜复淫治”,这是小圈儿.大圈儿内套小圈,6年内即将三阴三阳的变化说个大概,有个初步的体会.而且随着人员辐凑,“大城市病”带来的天气环境的恶化,较比古代的气候变化近1/3.这不,经历了2016年多雨、高温、雾霾天气的偏向性,2017年安排的是阳明燥金司天,《素问·六元正气大论》给出的天气模式是“风、清、热”,不是很有道理吗?10余年来,我已经历了两次阳明燥金司天,回顾起来相似之处多多.我也相信,必定有年轻学子循此路走下去,为的是将中医基础理论“整理提高”.

    作者:李俊龙;李燕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通络治痹汤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形态改变和炎症因子IL-1β、TNF-α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析通络治痹汤对关节软骨修复及生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藤黄健骨丸组(C组)和通络治痹汤组(D组).通过改良Hulth法构建兔膝骨关节炎模型,分组喂养及药物灌胃8周后,收集兔血清、关节液及右侧膝关节.采用Lequesne MG膝关节评估级别评测实验兔活动能力,通过大体观察及HE染色观察膝关节软骨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IL-1β、TNF-α水平.结果:与A组对比,B、C、D组Lequesne MG评分、Mankin's评分及IL-1β、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与B组比较,C组与D组的Lequesne MG评分及Mankin's评分明显降低,大体观察及HE染色可见软骨表面更加光滑、软骨细胞排列更加有序等,IL-1B、TNF-α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通络治痹汤可促进软骨修复,改善关节生理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修复软骨、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李广广;马勇;郭杨;戴国达;蔡建平;黄桂成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山根青色在指导小儿推拿治疗脾胃病中的应用

    儿科历来素有哑科之称,自古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望诊在小儿疾病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山根的认识,尤其是山根脉络的颜色、位置、色泽、脉络的分散或聚集的意义,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并进行总结,系统阐述山根脉络的变化在小儿疾病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山根青色脉络的位置、色泽及脉络的聚集与否在指导小儿推拿治疗脾胃病及对疾病的判断、治疗、预后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郭现辉;董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从中医西传看中西文化交流

    历史上,中医西传主要依靠人员的自然流动,因而缓慢而艰难.14世纪前主要以药材为介质沿着丝绸之路传播,14世纪后主要以翻译和著述中医书籍为途径向西方传播.14世纪以来,欧洲各国的传教士和汉学家翻译传播中医著作,20世纪才有数量较多的中医学专业人员参与到传播中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和实施,中医学专业从业人员主动把中医文化送出去,中医正面临新的机遇,正以有别于以往的形式西传.

    作者:王亚丽;陈雨菡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早年不良经历对阳虚体质形成的影响

    体质包含形与神两个方面,人格作为个体独特、长久的行为心理特征的综合,是“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质的重要组成内容.早年不良经历促使个体形成早期不安全依恋,影响人格的发育,进而导致人格呈偏阴属性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使个体偏向于消极应对方式,个人支持体系低,对待客观事件多采用负性视角,易发展成抑郁症为主的心理精神障碍.根据早年不良经历者易感疾病的临床症状及病机探究,提示阳气受损为其病理变化基础.经理论分析认为,早年不良经历促使阳虚体质的形成,进而导致心身病症的易感性.

    作者:李娜;巫鑫辉;高静静;王小雪;吴望男;岳广欣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阿尔茨海默病防治思路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健康管理、慢病防控和老龄化具有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目前尚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有效治疗方法,治疗重点应转移到防治上.治未病理论对降低AD发病率、延缓其病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AD病程历经AD临床前期、AD痴呆前期、AD痴呆阶段共3个时期,基于治未病理论,提出健康人群未病先防、临床前期欲病救萌、痴呆前期及早期既病防变的AD防治思路.未病先防以调养精气神、改善体质为要点;欲病救萌强调从虚、痰、瘀调控危险因素,从毒论治生物标记物;既病防变以补虚与祛实为原则,突出基于辩证论治的中药复方的长期使用,从而充分发挥中医药对AD的防治效果和优势.

    作者:张帅;韦云;李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中医药治疗胸痹痰湿证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TCMISS),探讨中医药治疗胸痹痰湿证用药规律及特点,为临床胸痹的辨证治疗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知网(CNKI)、万方、维普3个数据库近16年中医药治疗胸痹痰湿证的相关文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对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整理,共筛选出中医药治疗胸痹痰湿证文献656篇,中药处方158首,中药157味.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五位的是茯苓(70)、半夏(56)、丹参(55)、陈皮(45)、甘草(44),设置支持度个数为20及置信度0.9时,得出排在前五位的药对频次为甘草,茯苓(113)、甘草,陈皮(107)、半夏,甘草(105)、丹参,甘草(101)、桂枝,陈皮(99).此外还对处方中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分析,挖掘出60个核心组合,新处方10首,可以看出治疗胸痹痰湿证主要以健脾祛痰、活血化瘀为主.结论:为临床治疗胸痹痰湿证及开发治疗胸痹痰湿新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蔡雪朦;徐一兰;于春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秦伯未研究《黄帝内经》的方法与特色

    秦伯未先生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研究方面有极高造诣,既往研究者多关注其学术成就,但对其研究《黄帝内经》的方法鲜有论述.故在分析秦伯未先生《内经》相关著作与论文的基础上,发现其研究方法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注重传统研究方法与西方科学方法的相互结合,二是注重关键问题的比较与辨析,敢于挑战名家观点,三是强调结合临床探索《内经》的学术思想,反对理论空谈.这些方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内经》仍具有借鉴意义,在研究秦伯未先生学术成果的同时,更要了解其治学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内经》奠定基础.

    作者:李楠;农汉才;高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