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现辉;董升
基于“气虚宜掣引之”的理论阐述了“掣引”之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掣引”之法是指在本虚标实的情况下,采取挽回、导引阳气上升,补其气而升其阳的治法,以调畅气机令补而不滞.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肠腑,病因病机复杂,以脾肺肾三脏亏虚为本,肠腑湿瘀互结为标,认为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为本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肺失治节、气血壅滞、久病及肾、关门不固是该病发展的关键若单用补益之剂恐闭塞气机、有恋邪之弊,故治宜“掣引”之法.根据张景岳对“掣引”的释义,具体治疗通过温补脾气、益气升阳、提掣肺气、调和气血、摄纳肾气、平衡阴阳的方法掣引脾肺肾之气,以达到扶正祛邪、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
作者:杨榕;张怡;邹思政;赵梓芸;易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健康管理、慢病防控和老龄化具有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目前尚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有效治疗方法,治疗重点应转移到防治上.治未病理论对降低AD发病率、延缓其病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AD病程历经AD临床前期、AD痴呆前期、AD痴呆阶段共3个时期,基于治未病理论,提出健康人群未病先防、临床前期欲病救萌、痴呆前期及早期既病防变的AD防治思路.未病先防以调养精气神、改善体质为要点;欲病救萌强调从虚、痰、瘀调控危险因素,从毒论治生物标记物;既病防变以补虚与祛实为原则,突出基于辩证论治的中药复方的长期使用,从而充分发挥中医药对AD的防治效果和优势.
作者:张帅;韦云;李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儿科历来素有哑科之称,自古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望诊在小儿疾病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山根的认识,尤其是山根脉络的颜色、位置、色泽、脉络的分散或聚集的意义,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并进行总结,系统阐述山根脉络的变化在小儿疾病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山根青色脉络的位置、色泽及脉络的聚集与否在指导小儿推拿治疗脾胃病及对疾病的判断、治疗、预后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郭现辉;董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胃癌由于其病机病理的复杂性和现代治疗手段的多样性,临床多属于寒热错杂型,目前发病率越来越高,单纯西医治疗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术后并发症、放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和放化疗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及肿瘤的复发、转移等问题.所以结合现代分子机制研究,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以及主要症状,分析出治疗不同分期寒热错杂型胃癌的代表方剂,发挥中药复方的优势,对胃癌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张成晶;朱许丽;张颖慧;李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析通络治痹汤对关节软骨修复及生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藤黄健骨丸组(C组)和通络治痹汤组(D组).通过改良Hulth法构建兔膝骨关节炎模型,分组喂养及药物灌胃8周后,收集兔血清、关节液及右侧膝关节.采用Lequesne MG膝关节评估级别评测实验兔活动能力,通过大体观察及HE染色观察膝关节软骨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IL-1β、TNF-α水平.结果:与A组对比,B、C、D组Lequesne MG评分、Mankin's评分及IL-1β、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与B组比较,C组与D组的Lequesne MG评分及Mankin's评分明显降低,大体观察及HE染色可见软骨表面更加光滑、软骨细胞排列更加有序等,IL-1B、TNF-α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通络治痹汤可促进软骨修复,改善关节生理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修复软骨、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李广广;马勇;郭杨;戴国达;蔡建平;黄桂成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张锡纯是近代著名中西汇通医家,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通过整理其著作中关于阿司匹林的论述、方剂与医案,探究阿司匹林在中医学中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及配伍等.认为阿司匹林具有发汗解表、疏风散热、消肿透疹的功效,可治疗伤寒、温病、虚劳发热、热性关节肿痛、肺结核、痧疹等,用法上常与乳糖(白蔗糖)一起送服,常与乳糖(白蔗糖)、石膏、山药等配伍,其研究对现代中医灵活运用西药以及中药与西药配伍使用有一定启发作用.
作者:王运超;王曼;田楚娇;罗磊;李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通过CT观察双侧上颌窦影像特征与二十四节气变化的关系,初步探讨天人相应的中医整体观.方法:收集2015年立冬至2016年立冬之间的所有因鼻科症状来我院进行鼻窦CT检查患者的病例资料共计826例,分析不同节气太阳赤纬角、双侧上颌窦口完全闭塞患者比例对应特点.结果:826例患者中,双侧上颌窦口完全闭塞患者比例在小寒节气高,在小署节气低.结论:二十四节气太阳射到地面上的热产生气的升降阴阳变化,地表气温的极点变化相对具有一定滞后性,患者群中鼻部上颌窦口完全闭塞比例与之相适应,体现了天人相应.
作者:李怡;陈亮;李明山;侯建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索无症状HIV感染期患者和艾滋病期患者证候分布特征.方法:通过采集16625例患者四诊信息,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制的艾滋病中医诊断系统进行判读,分析不同感染途径不同病期常见证候类型分布特征,总结HIV和AIDS患者的证候规律.结果:16625例患者中经采供血传播比例高,证型以肺脾气虚为主,次之为肝郁气滞、气虚血瘀;性传播以肝郁气滞、脾肾阳虚、气虚血瘀为主,静脉吸毒以阴虚内热、肝郁气滞、气虚血瘀为主.肝郁气滞虽然所占比重大,但是不同感染途径所占比例有差别,以性传播多,采供血次之,吸毒少.脾肾阳虚证在性传播中的比例较高,在AIDS期的性传播病人中比例高;肺脾气虚在采供血中比例高,阴虚内热在吸毒人群中多.结论:不同感染途径不同病期HIV/AIDS常见证候类型分布存在差异,应结合临床实践继续深入研究.
作者:蓝怡;刘颖;王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从与炎症相关的巨噬细胞分化角度探讨健脾化痰汤防治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分子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健脾化痰组和易善复组4组,以高脂饲料联合脂肪乳灌胃复制大鼠脂肪肝模型,观察健脾化痰汤对血清C-反应蛋白、肝组织巨噬细胞(Kuppfer细胞)分化相关的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健脾化痰组的肝脏指数、血清ALT、AST、C反应蛋白含量较模型组均有下降;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健脾化痰组血清TG含量降低、HDL/TC提高;健脾化痰组大鼠肝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的诱导因子(IL-4)及M2型巨噬细胞分泌因子(IL-10)的mRNA表达增高.结论:健脾化痰汤对高脂饮食引起的大鼠脂肪肝、血脂增高及机体炎症状态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巨噬细胞M2分化有关.
作者:薛欣;李玉梅;李海玉;陈冰;张立石;马雅銮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秦伯未先生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研究方面有极高造诣,既往研究者多关注其学术成就,但对其研究《黄帝内经》的方法鲜有论述.故在分析秦伯未先生《内经》相关著作与论文的基础上,发现其研究方法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注重传统研究方法与西方科学方法的相互结合,二是注重关键问题的比较与辨析,敢于挑战名家观点,三是强调结合临床探索《内经》的学术思想,反对理论空谈.这些方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内经》仍具有借鉴意义,在研究秦伯未先生学术成果的同时,更要了解其治学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内经》奠定基础.
作者:李楠;农汉才;高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运用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3种治疗方案,探讨经济而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瘤体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生存期(OS)作为疗效指标,对中医组、西医组和中西医组3种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在成本效果比C/EPFs方面,中医组低(320.01),西医组次之(373.11),中西医组高(428.73).在C/Eos方面,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中西医组为260.29,差于其他2组,提示在延长OS方面,中医组和西医组的效费比均优于中西医组.在生存获益方面,中西医组的mOS为461.2 d,优于中医组(331.2 d)和西医组(401.2 d).结论:中医组的效费比优,对于老年晚期、体力状态差的患者,单纯中药治疗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案,而对于体力状态好、能够耐受化疗、希望大限度延长生存的患者,中西医结合是其优选治疗方案.
作者:陈昌明;刘杰;张英;林洪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从太阳误下、心阳不振、水停下焦、心肾阳虚、邪犯少阳、心脾两虚、心阴阳两虚、阴虚火旺、肝气郁结、胃气逆心致悸等10个方面探讨心悸的成因和诊断,并以温振心肾、益气暖心,振奋心阳、补气温心,行水平冲、化气定心,温阳利水、摄气强心,和解枢机、调气畅心,补脾建中、益气养心,阴阳平调、滋气舒心,滋阴降火、散气安心,疏肝解郁、理气宽心,和胃平逆、降气利心等十法给予治疗,同时对于用药规律作初步探讨,以期对临床诊断治疗和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凤;马燕云;章怡祎;施榕;李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对顾乃龙主任医师治疗肿瘤疾患所用的常用药物进行初步探析.方法:基于EXCEL软件建立顾乃龙治疗肿瘤用药数据库,利用SPSS23.0统计分析软件对585张处方中的用药频数进行分析,采用R型聚类法指标聚娄模型进行药物的相关分析.结果:顾乃龙在治疗肿瘤疾患中应用频次多的有炙甘草等24位药物,聚类分析显示出常用24味药物的相关配伍规律.结论:顾乃龙主任医师在临床组方中多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居多,辅以养心安神药物,药物的功效均体现了扶正培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治则,重视先天之肾、后天之脾的学术思想理论.
作者:尹辉;李婷;金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以“补肾助阳”中药功效术语为例,探索基于药性理论的中药功效术语个性化翻译.通过查阅词典、古代文献和相关教材,对“补肾助阳”相关功效术语的中文内涵进行挖掘,分析具有类似功效药物的药性特点.从国内外较为认可的英译标准、辞典辞书和中药学英文教材中遴选能够表达中药药性特点的英文翻译,以期在中英翻译转换中介入具核心的药性特点,使之能够更加正确地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田雨;李琳;李真真;王丹;谢望楚;牛明月;贾德贤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以中医理论佐证糖皮质激素治疗风湿性疾病的给药时间.方法:在现代药理研究基础上,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从中医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方面佐证糖皮质激素临床治疗风湿性疾病的佳给药时间规律.结果:时辰药理学证实,糖皮质激素具有昼夜分泌节律且风湿性疾病患者糖皮质激素分泌节律与健康人基本一致;时间治疗学研究发现,在上午8:00或睡前给药能取得良好疗效且降低不良反应,其昼夜分泌节律与中医学认识的人体阳气的消长规律基本一致,给药时间规律可从阳气消长规律及经络循行规律佐证.结论:中医理论能佐证糖皮质激素的给药时间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值得学习并进一步研究.
作者:肖勇洪;沈嘉艳;许飞;彭江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青附金丹是治疗“妇女癥瘕等病”的效验方.本方不仅组方严谨而且药物炮制与制剂工艺精妙,是中医药理论与炮制、制剂工艺的完美结合,其中蕴含的创新思维与方法对现代中医药研究具有启迪借鉴作用.
作者:于智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中医理论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对先贤学术思想的传承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学习、总结、汲取教训,传承、发展、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对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继承不仅能丰富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还能对中医学科的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以人为对象的名老中医经验总结是对某位名老中医诊疗疾病的辨证思维方法、用药经验的好传承方式,能大程度地保证对名老中医经验的完整继承.笔者通过阅读75位名老中医成医道路及行医经历,总结他们学医启蒙的机缘、学习的过程、行医诊治的经验、研习的经典著作以及习医的体会等方面,以求探索出名老中医知识谱系形成的发展的规律,为后世医者传承经验提供学习的方向.
作者:赵成思;蔡霞;刘艳骄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失眠患者睡眠参数的影响.方法:捡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5个数据库,检索时限截止至2016年10月,纳入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独立时文献筛检、提取资料、文献偏倚风险评价,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4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比非经颅磁刺激在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及S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睡眠效率、觉醒次数、觉醒时间、S2%、S3%、RE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药物比较,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及S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觉醒次数、S2%、S3%、RE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减低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并可提高临床疗效.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增加慢波睡眠及REM睡眠从而提高睡眠质量,且临床疗效明显.
作者:高毅东;黄俊山;张瑜;陈铭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利用生物网络和模块化分析方法探讨薏苡仁治疗胃癌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通过数据库获取薏苡仁的41个成分及其482个作用靶点和胃癌的165个相关基因,发现薏苡仁的12个作用靶点(AICDA、CASP3、EP300、ERBB2、FGFR2、IL12A、ILI2B、IL1B、LOX、TJP1、TP53、TRIB3)与已知的胃癌基因重叠.通过成分-靶点和靶点PP1网络的分析发掘薏苡仁作用的核心靶点.结果:基于MCL算法得到了16个薏苡仁的潜在靶点模块及其机制,发现薏苡仁的作用机制广泛,涉及到癌症通路、细胞循环通路、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及DNA损伤应答、转录调节、细胞凋亡、细胞连接等功能.结论:通过研究提示薏苡仁治疗胃癌的潜在作用靶点,从系统水平阐释薏苡仁抗肿瘤的药理作用,也为从网络和多靶点层次分析中药药理、发现中药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张风宾;张瑞星;郭剑;霍炳杰;李兵;王忠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讨论中渚穴循经传导效应对肩周炎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倾向性评分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中渚单穴将109例患者分为循经传导疗法组和普通针刺组,匹配后得到39对患者,运用VAS模拟评分、Michael fees肩关节功能评分及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2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差异进行评价.结果:PSM基线匹配一致后,VAS评分和Michael fees评分的终检验结果均表明,循经传导针刺疗法对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及肩关节活动改善均优于普通针刺疗法,ADL评分的临床疗效分布改善两者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循经传导针刺疗法的复发率相较于普通针刺疗法更低.结论:针剌中渚单穴激发循经传导效应对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疗法.
作者:罗晓舟;唐纯志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