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丽;陈雨菡
目的:探析通络治痹汤对关节软骨修复及生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藤黄健骨丸组(C组)和通络治痹汤组(D组).通过改良Hulth法构建兔膝骨关节炎模型,分组喂养及药物灌胃8周后,收集兔血清、关节液及右侧膝关节.采用Lequesne MG膝关节评估级别评测实验兔活动能力,通过大体观察及HE染色观察膝关节软骨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IL-1β、TNF-α水平.结果:与A组对比,B、C、D组Lequesne MG评分、Mankin's评分及IL-1β、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与B组比较,C组与D组的Lequesne MG评分及Mankin's评分明显降低,大体观察及HE染色可见软骨表面更加光滑、软骨细胞排列更加有序等,IL-1B、TNF-α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通络治痹汤可促进软骨修复,改善关节生理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修复软骨、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李广广;马勇;郭杨;戴国达;蔡建平;黄桂成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心痹是一种由于思虑过多、心脉虚弱,再有邪气乘虚而入,客于经脉脏腑,积气在胸中,出现心中隐隐满痛,但痛势不强;心气更虚,邪气更甚者会出现心烦、气喘、嗌干善噫或逆气上乘于心而恐惧,其脉或微或微大或沉弦,但必为阴脉的疾病.治疗上无一定之规,现补充《辅行诀》中大小补心汤两方以资参考.胸痹是咽喉-胸-背这一条路线因寒邪上冲阳虚之胸而发生的疾病,治疗由《金匮要略》诸方奠定基础,发展为活血、搜络等方法.心痛是因寒邪或因热邪客于心、心包络或其他四脏,沿着心-腹-背这一路线传导的疾病.隋唐之前以辛热开破法为主,后世因心痛与胃脘痛相混淆,多数方法实则为治疗胃脘之病而设,应以辨明.
作者:刘茜;时晓迟;王保和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秦伯未先生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研究方面有极高造诣,既往研究者多关注其学术成就,但对其研究《黄帝内经》的方法鲜有论述.故在分析秦伯未先生《内经》相关著作与论文的基础上,发现其研究方法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注重传统研究方法与西方科学方法的相互结合,二是注重关键问题的比较与辨析,敢于挑战名家观点,三是强调结合临床探索《内经》的学术思想,反对理论空谈.这些方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内经》仍具有借鉴意义,在研究秦伯未先生学术成果的同时,更要了解其治学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内经》奠定基础.
作者:李楠;农汉才;高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TCMISS),探讨中医药治疗胸痹痰湿证用药规律及特点,为临床胸痹的辨证治疗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知网(CNKI)、万方、维普3个数据库近16年中医药治疗胸痹痰湿证的相关文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对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整理,共筛选出中医药治疗胸痹痰湿证文献656篇,中药处方158首,中药157味.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五位的是茯苓(70)、半夏(56)、丹参(55)、陈皮(45)、甘草(44),设置支持度个数为20及置信度0.9时,得出排在前五位的药对频次为甘草,茯苓(113)、甘草,陈皮(107)、半夏,甘草(105)、丹参,甘草(101)、桂枝,陈皮(99).此外还对处方中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分析,挖掘出60个核心组合,新处方10首,可以看出治疗胸痹痰湿证主要以健脾祛痰、活血化瘀为主.结论:为临床治疗胸痹痰湿证及开发治疗胸痹痰湿新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蔡雪朦;徐一兰;于春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通过CT观察双侧上颌窦影像特征与二十四节气变化的关系,初步探讨天人相应的中医整体观.方法:收集2015年立冬至2016年立冬之间的所有因鼻科症状来我院进行鼻窦CT检查患者的病例资料共计826例,分析不同节气太阳赤纬角、双侧上颌窦口完全闭塞患者比例对应特点.结果:826例患者中,双侧上颌窦口完全闭塞患者比例在小寒节气高,在小署节气低.结论:二十四节气太阳射到地面上的热产生气的升降阴阳变化,地表气温的极点变化相对具有一定滞后性,患者群中鼻部上颌窦口完全闭塞比例与之相适应,体现了天人相应.
作者:李怡;陈亮;李明山;侯建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痛、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显性(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或非显性脑血管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认知功能是机体认识及获取知识、对其进行学习记忆加工的过程.因此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较好模拟人类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是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和治疗作用的关键.故建立一种操作简便、可重复、死亡率低、评价指标简便的动物模型意义显著.本文就常用VCI动物模型建造方法进行简要综述,为今后选择简便有效的动物模型提供借鉴.
作者:李欧;沙中玮;吴双;李志敏;徐建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健康管理、慢病防控和老龄化具有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目前尚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有效治疗方法,治疗重点应转移到防治上.治未病理论对降低AD发病率、延缓其病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AD病程历经AD临床前期、AD痴呆前期、AD痴呆阶段共3个时期,基于治未病理论,提出健康人群未病先防、临床前期欲病救萌、痴呆前期及早期既病防变的AD防治思路.未病先防以调养精气神、改善体质为要点;欲病救萌强调从虚、痰、瘀调控危险因素,从毒论治生物标记物;既病防变以补虚与祛实为原则,突出基于辩证论治的中药复方的长期使用,从而充分发挥中医药对AD的防治效果和优势.
作者:张帅;韦云;李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基于“气虚宜掣引之”的理论阐述了“掣引”之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掣引”之法是指在本虚标实的情况下,采取挽回、导引阳气上升,补其气而升其阳的治法,以调畅气机令补而不滞.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肠腑,病因病机复杂,以脾肺肾三脏亏虚为本,肠腑湿瘀互结为标,认为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为本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肺失治节、气血壅滞、久病及肾、关门不固是该病发展的关键若单用补益之剂恐闭塞气机、有恋邪之弊,故治宜“掣引”之法.根据张景岳对“掣引”的释义,具体治疗通过温补脾气、益气升阳、提掣肺气、调和气血、摄纳肾气、平衡阴阳的方法掣引脾肺肾之气,以达到扶正祛邪、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
作者:杨榕;张怡;邹思政;赵梓芸;易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中医理论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对先贤学术思想的传承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学习、总结、汲取教训,传承、发展、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对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继承不仅能丰富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还能对中医学科的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以人为对象的名老中医经验总结是对某位名老中医诊疗疾病的辨证思维方法、用药经验的好传承方式,能大程度地保证对名老中医经验的完整继承.笔者通过阅读75位名老中医成医道路及行医经历,总结他们学医启蒙的机缘、学习的过程、行医诊治的经验、研习的经典著作以及习医的体会等方面,以求探索出名老中医知识谱系形成的发展的规律,为后世医者传承经验提供学习的方向.
作者:赵成思;蔡霞;刘艳骄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手术联合双花黄芪汤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把80例低住单纯性湿热下注型肛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手术及术后常规治疗,此外治疗组从术后第2天开始口服自拟双花黄芪汤,并分别在术后第1、7、14天对2组患者术后创面分泌物、疼痛、肛门括约肌功能及总有效率进行统计.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能明显减少创面渗出物、减轻术后疼痛、改善肛门括约肌功能,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在改善肛瘘术后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手术联合双花黄芪汤治疗低位单纯性湿热下注型肛瘘患者能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是湿热下注型肛瘘术后并发症防治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文;侯宗华;于庆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讨论中渚穴循经传导效应对肩周炎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倾向性评分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中渚单穴将109例患者分为循经传导疗法组和普通针刺组,匹配后得到39对患者,运用VAS模拟评分、Michael fees肩关节功能评分及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2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差异进行评价.结果:PSM基线匹配一致后,VAS评分和Michael fees评分的终检验结果均表明,循经传导针刺疗法对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及肩关节活动改善均优于普通针刺疗法,ADL评分的临床疗效分布改善两者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循经传导针刺疗法的复发率相较于普通针刺疗法更低.结论:针剌中渚单穴激发循经传导效应对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疗法.
作者:罗晓舟;唐纯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依据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存吴门医派病案文献,对其《江苏特色医学流派专题资源数据库》中收录的存世吴门医派医论医案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对历代吴门医家诊治老年便秘的方药频次进行统计,总结出常用药物并对其选方用药规律予以分析并概括为消补兼施、用药不避毒、食疗润下三大特点.本文旨在挖掘吴门医派诊治便秘方药特色、传承吴门医派治疗特色及优势及今日临床治疗老年虚体便秘提供参考.
作者:吴凯文;陈涤平;李文林;颜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运用现代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挖掘国家级儿科名老中医药专家黄建业教授治疗厌食处方用药规律,探讨其经验方运脾散组方规律与学术思想.方法: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病例采集系统V1.0”为基础,建立黄建业专家数据库,对474例厌食相关病证应用频数分析用药频率与规律,关联规则分析证型-兼症、症状-舌脉、药物-药物等.结果:治疗厌食用药频次7254次,频次高为苍术(391次);核心用药苍术、白术、茯苓、山药、陈皮、山楂6味(频次≥240次),占其治疗厌食经验方运脾散用药75%.厌食高发年龄为1~3岁、3~6岁,常见证型为脾运失健,常见兼症为脘腹不适、乏力、大便稀.结论:总结出黄建业运脾散核心用药规律和“理脾”学术思想与“运脾”治疗法则,为推广应用名老中医经验方运脾散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杜莎莎;彭玉;庞平;王玲;李洁;李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儿科历来素有哑科之称,自古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望诊在小儿疾病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山根的认识,尤其是山根脉络的颜色、位置、色泽、脉络的分散或聚集的意义,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并进行总结,系统阐述山根脉络的变化在小儿疾病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山根青色脉络的位置、色泽及脉络的聚集与否在指导小儿推拿治疗脾胃病及对疾病的判断、治疗、预后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郭现辉;董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TNF-a介导的NF-kb信号通路在河西走廊地区沙尘所致大鼠慢性咽炎中的作用,探讨山豆根治疗此类咽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造模成功后脱臼处死,光镜下观察咽部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测定血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核转录因子-kb(NF-kb)的表达水平.结果:沙尘颗粒物可明显升高大鼠体内TNF-a、IL-1、IL-6、NF-kb、MDA的含量,降低T-AOC水平;山豆根可通过降低TNF-a等含量及提高T-AOC水平阻断沙尘对咽部组织的损伤作用.结论:山豆根治疗沙尘颗粒物所致慢性咽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TNF-a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下调核转录因子-kb的表达水平而发挥作用.
作者:王莉;刘雨娟;姚兰;蔺兴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历史上,中医西传主要依靠人员的自然流动,因而缓慢而艰难.14世纪前主要以药材为介质沿着丝绸之路传播,14世纪后主要以翻译和著述中医书籍为途径向西方传播.14世纪以来,欧洲各国的传教士和汉学家翻译传播中医著作,20世纪才有数量较多的中医学专业人员参与到传播中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和实施,中医学专业从业人员主动把中医文化送出去,中医正面临新的机遇,正以有别于以往的形式西传.
作者:王亚丽;陈雨菡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对顾乃龙主任医师治疗肿瘤疾患所用的常用药物进行初步探析.方法:基于EXCEL软件建立顾乃龙治疗肿瘤用药数据库,利用SPSS23.0统计分析软件对585张处方中的用药频数进行分析,采用R型聚类法指标聚娄模型进行药物的相关分析.结果:顾乃龙在治疗肿瘤疾患中应用频次多的有炙甘草等24位药物,聚类分析显示出常用24味药物的相关配伍规律.结论:顾乃龙主任医师在临床组方中多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居多,辅以养心安神药物,药物的功效均体现了扶正培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治则,重视先天之肾、后天之脾的学术思想理论.
作者:尹辉;李婷;金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使用雷达图评估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质量,为临床研究提供直观、客观的证据参考.方法:搜索CNKI、CBM、维普、万方、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从发表年份、研究类型、同质性、发表偏倚风险、AMSTAR方法学质量评价、PRISMA发表质量评分6个方面评定文献质量,采用Excel将各项目秩数绘制成雷达图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质量秩平均得分6.80,异质性低,但仍存在检索不全面、缺乏原始资料偏倚分析、方案报道不详细等问题.结论:雷达图多元评价发现,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质量不高,希望今后的研究规范方案设计,提高针灸防治中风后抑郁的可信度.
作者:王晓彤;林海雄;陈贵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通过还原《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原文语境,发现“胀”“满”含义有明显异同.二者均有壅实满闷的含义,常形容胃脘胸腹,均有实大貌之意,可形容脉络.病位上肝病作胁“满”,肾病作腹“胀”,胃病作“胀”亦可作“满”;病因上“胀”从肉,因于气,突出气体对腔壁的压迫,“满”从水,因于湿,有水湿的特性;症状上“满”有“上溢”意,因而兼“胀”,而“胀”不兼“满”.另外,“满”还有生理的“充满”意,亦可表客观的“足够”意,可作“懑”之通假,这都是“胀”所未涵盖的.
作者:陈龙娇;黎敬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益气泻肺养血方对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的心衰症状、hs-CRP、TNF-α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规范的西医心衰治疗方案及叶酸、铁剂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泻肺养血方.治疗8周后,观察2组患者心电图、hs-CRP、TNF-α变化,评估心衰症状积分.结果:治疗组患者心衰症状积分明显改善,心率、hs-CRP、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结论:益气泻肺养血方能改善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心衰症状,降低心率及炎症因子(hs-CRP、TNF-α)水平.
作者:常佩芬;唐蓓蕾;赵红霞;肖珉;姚书明;王曰林;冯攀;庄锐;郭宁;朱海燕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