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李东垣从“脾胃”论消渴病机理论研究

王仁和;石岩;张洋

关键词:消渴病机, 《脾胃论》, 李东垣
摘要: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二阳结谓之消”原文为依据,李东垣以脾胃为着眼点对消渴进行深入剖析,认为消渴病机应从“气”“火”立论,脾胃兼及他脏致消.基于“内伤脾胃-元气亏虚-阴火上冲-气机升降失常”层次理论,李东垣独创性地把内伤脾胃作为消渴病机理论的核心,元气亏虚作为内在根本,脾胃之阴火传变既是消渴产生的病理因素又是消渴变证的重要环节,气机失常贯穿消渴始终并以脾胃为中心与其他四脏相兼为病.故通过对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脾胃与气、火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薛雪治湿法度述要

    清代温病学派著名医家薛雪著有《湿热论》一书,对湿热证的治疗颇有创见,通过梳理其医案总结其有治湿有8法:分别是分消湿滞法、苦温燥湿法、健脾化湿法、清热利湿法、利水渗湿法、通阳化湿法、温阳化湿法、养阴燥湿法.结合其医案具体分析其运用与方药配伍,以期对临证有所裨益.

    作者:郑齐;于峥;张宇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从“气虚宜掣引之”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基于“气虚宜掣引之”的理论阐述了“掣引”之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掣引”之法是指在本虚标实的情况下,采取挽回、导引阳气上升,补其气而升其阳的治法,以调畅气机令补而不滞.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肠腑,病因病机复杂,以脾肺肾三脏亏虚为本,肠腑湿瘀互结为标,认为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为本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肺失治节、气血壅滞、久病及肾、关门不固是该病发展的关键若单用补益之剂恐闭塞气机、有恋邪之弊,故治宜“掣引”之法.根据张景岳对“掣引”的释义,具体治疗通过温补脾气、益气升阳、提掣肺气、调和气血、摄纳肾气、平衡阴阳的方法掣引脾肺肾之气,以达到扶正祛邪、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

    作者:杨榕;张怡;邹思政;赵梓芸;易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基于倾向性评分法中渚穴循经传导效应治疗肩周炎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目的:讨论中渚穴循经传导效应对肩周炎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倾向性评分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中渚单穴将109例患者分为循经传导疗法组和普通针刺组,匹配后得到39对患者,运用VAS模拟评分、Michael fees肩关节功能评分及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2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差异进行评价.结果:PSM基线匹配一致后,VAS评分和Michael fees评分的终检验结果均表明,循经传导针刺疗法对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及肩关节活动改善均优于普通针刺疗法,ADL评分的临床疗效分布改善两者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循经传导针刺疗法的复发率相较于普通针刺疗法更低.结论:针剌中渚单穴激发循经传导效应对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疗法.

    作者:罗晓舟;唐纯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产后身痛治疗的中医方剂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结合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治疗产后身痛中医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产后身痛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产后身痛治疗的文献,设定纳入标准并提取符合标准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并分析其用药频次、关联规则度新方剂.结果:从242条文献中筛选出产后身痛治疗方剂202个,涉及中药205味;频次≥11的药物45个,支持度个数为52的药物组合58个,关联规则(支持度个数52,置信度≥0.9)18条;新方核心组合25个,候选方剂6个.结论:产后身痛治疗方剂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独活寄生汤为基本方加减,以补血补气药为主,常配伍发散风寒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等.

    作者:苗久旺;贾彦敏;于宜平;谷风;张钦德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早年不良经历对阳虚体质形成的影响

    体质包含形与神两个方面,人格作为个体独特、长久的行为心理特征的综合,是“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质的重要组成内容.早年不良经历促使个体形成早期不安全依恋,影响人格的发育,进而导致人格呈偏阴属性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使个体偏向于消极应对方式,个人支持体系低,对待客观事件多采用负性视角,易发展成抑郁症为主的心理精神障碍.根据早年不良经历者易感疾病的临床症状及病机探究,提示阳气受损为其病理变化基础.经理论分析认为,早年不良经历促使阳虚体质的形成,进而导致心身病症的易感性.

    作者:李娜;巫鑫辉;高静静;王小雪;吴望男;岳广欣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山根青色在指导小儿推拿治疗脾胃病中的应用

    儿科历来素有哑科之称,自古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望诊在小儿疾病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山根的认识,尤其是山根脉络的颜色、位置、色泽、脉络的分散或聚集的意义,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并进行总结,系统阐述山根脉络的变化在小儿疾病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山根青色脉络的位置、色泽及脉络的聚集与否在指导小儿推拿治疗脾胃病及对疾病的判断、治疗、预后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郭现辉;董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16625例HIV/AIDS常见证候类型分布特征研究

    目的:探索无症状HIV感染期患者和艾滋病期患者证候分布特征.方法:通过采集16625例患者四诊信息,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制的艾滋病中医诊断系统进行判读,分析不同感染途径不同病期常见证候类型分布特征,总结HIV和AIDS患者的证候规律.结果:16625例患者中经采供血传播比例高,证型以肺脾气虚为主,次之为肝郁气滞、气虚血瘀;性传播以肝郁气滞、脾肾阳虚、气虚血瘀为主,静脉吸毒以阴虚内热、肝郁气滞、气虚血瘀为主.肝郁气滞虽然所占比重大,但是不同感染途径所占比例有差别,以性传播多,采供血次之,吸毒少.脾肾阳虚证在性传播中的比例较高,在AIDS期的性传播病人中比例高;肺脾气虚在采供血中比例高,阴虚内热在吸毒人群中多.结论:不同感染途径不同病期HIV/AIDS常见证候类型分布存在差异,应结合临床实践继续深入研究.

    作者:蓝怡;刘颖;王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基于寒热错杂病机中医药在胃癌各阶段防治中的研究

    胃癌由于其病机病理的复杂性和现代治疗手段的多样性,临床多属于寒热错杂型,目前发病率越来越高,单纯西医治疗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术后并发症、放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和放化疗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及肿瘤的复发、转移等问题.所以结合现代分子机制研究,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以及主要症状,分析出治疗不同分期寒热错杂型胃癌的代表方剂,发挥中药复方的优势,对胃癌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张成晶;朱许丽;张颖慧;李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历代吴门医派存世文献中诊治便秘方药特色分析及价值

    依据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存吴门医派病案文献,对其《江苏特色医学流派专题资源数据库》中收录的存世吴门医派医论医案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对历代吴门医家诊治老年便秘的方药频次进行统计,总结出常用药物并对其选方用药规律予以分析并概括为消补兼施、用药不避毒、食疗润下三大特点.本文旨在挖掘吴门医派诊治便秘方药特色、传承吴门医派治疗特色及优势及今日临床治疗老年虚体便秘提供参考.

    作者:吴凯文;陈涤平;李文林;颜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从中医西传看中西文化交流

    历史上,中医西传主要依靠人员的自然流动,因而缓慢而艰难.14世纪前主要以药材为介质沿着丝绸之路传播,14世纪后主要以翻译和著述中医书籍为途径向西方传播.14世纪以来,欧洲各国的传教士和汉学家翻译传播中医著作,20世纪才有数量较多的中医学专业人员参与到传播中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和实施,中医学专业从业人员主动把中医文化送出去,中医正面临新的机遇,正以有别于以往的形式西传.

    作者:王亚丽;陈雨菡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基于生物网络模块分析薏苡仁治疗胃癌的药理机制

    目的:利用生物网络和模块化分析方法探讨薏苡仁治疗胃癌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通过数据库获取薏苡仁的41个成分及其482个作用靶点和胃癌的165个相关基因,发现薏苡仁的12个作用靶点(AICDA、CASP3、EP300、ERBB2、FGFR2、IL12A、ILI2B、IL1B、LOX、TJP1、TP53、TRIB3)与已知的胃癌基因重叠.通过成分-靶点和靶点PP1网络的分析发掘薏苡仁作用的核心靶点.结果:基于MCL算法得到了16个薏苡仁的潜在靶点模块及其机制,发现薏苡仁的作用机制广泛,涉及到癌症通路、细胞循环通路、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及DNA损伤应答、转录调节、细胞凋亡、细胞连接等功能.结论:通过研究提示薏苡仁治疗胃癌的潜在作用靶点,从系统水平阐释薏苡仁抗肿瘤的药理作用,也为从网络和多靶点层次分析中药药理、发现中药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张风宾;张瑞星;郭剑;霍炳杰;李兵;王忠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失眠患者睡眠参数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失眠患者睡眠参数的影响.方法:捡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5个数据库,检索时限截止至2016年10月,纳入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独立时文献筛检、提取资料、文献偏倚风险评价,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4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比非经颅磁刺激在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及S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睡眠效率、觉醒次数、觉醒时间、S2%、S3%、RE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药物比较,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及S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觉醒次数、S2%、S3%、RE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减低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并可提高临床疗效.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增加慢波睡眠及REM睡眠从而提高睡眠质量,且临床疗效明显.

    作者:高毅东;黄俊山;张瑜;陈铭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阿尔茨海默病防治思路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健康管理、慢病防控和老龄化具有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目前尚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有效治疗方法,治疗重点应转移到防治上.治未病理论对降低AD发病率、延缓其病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AD病程历经AD临床前期、AD痴呆前期、AD痴呆阶段共3个时期,基于治未病理论,提出健康人群未病先防、临床前期欲病救萌、痴呆前期及早期既病防变的AD防治思路.未病先防以调养精气神、改善体质为要点;欲病救萌强调从虚、痰、瘀调控危险因素,从毒论治生物标记物;既病防变以补虚与祛实为原则,突出基于辩证论治的中药复方的长期使用,从而充分发挥中医药对AD的防治效果和优势.

    作者:张帅;韦云;李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基于雷达图多元评价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质量

    目的:使用雷达图评估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质量,为临床研究提供直观、客观的证据参考.方法:搜索CNKI、CBM、维普、万方、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从发表年份、研究类型、同质性、发表偏倚风险、AMSTAR方法学质量评价、PRISMA发表质量评分6个方面评定文献质量,采用Excel将各项目秩数绘制成雷达图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质量秩平均得分6.80,异质性低,但仍存在检索不全面、缺乏原始资料偏倚分析、方案报道不详细等问题.结论:雷达图多元评价发现,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质量不高,希望今后的研究规范方案设计,提高针灸防治中风后抑郁的可信度.

    作者:王晓彤;林海雄;陈贵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心痹胸痹心痛病名及治法演变初探

    心痹是一种由于思虑过多、心脉虚弱,再有邪气乘虚而入,客于经脉脏腑,积气在胸中,出现心中隐隐满痛,但痛势不强;心气更虚,邪气更甚者会出现心烦、气喘、嗌干善噫或逆气上乘于心而恐惧,其脉或微或微大或沉弦,但必为阴脉的疾病.治疗上无一定之规,现补充《辅行诀》中大小补心汤两方以资参考.胸痹是咽喉-胸-背这一条路线因寒邪上冲阳虚之胸而发生的疾病,治疗由《金匮要略》诸方奠定基础,发展为活血、搜络等方法.心痛是因寒邪或因热邪客于心、心包络或其他四脏,沿着心-腹-背这一路线传导的疾病.隋唐之前以辛热开破法为主,后世因心痛与胃脘痛相混淆,多数方法实则为治疗胃脘之病而设,应以辨明.

    作者:刘茜;时晓迟;王保和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刺梨多糖的抗氧化和抗疲劳研究

    目的:探讨刺梨多糖抗氧化和抗疲劳作用.方法:水煮提取刺梨多糖,乙醇沉淀、过滤、纯化浓缩得剌梨多糖(PRR).上清液离心、减压浓缩得上清液多糖(SRR),KM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SRR和PRR,并行负重游泳实验记录游泳时间;KM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RPP并行自由游泳实验,检测血清中磷酸肌酸激酶、尿素氮、乳酸、乳酸脱氢酶和腓肠肌中肌糖原水平,比较肝脏中SOD、CAT、GSH和MDA水平.结果:PRR能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提高自由泳小鼠血糖、肌糖原、SOD、CAT和GSH含量,降低乳酸、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以及MDA水平.结论:剌梨多糖能通过提供能源物质、减少不利物质以及抗氧化作用共同消除疲劳.

    作者:曹晶晶;杨卫杰;曹轶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痛、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显性(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或非显性脑血管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认知功能是机体认识及获取知识、对其进行学习记忆加工的过程.因此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较好模拟人类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是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和治疗作用的关键.故建立一种操作简便、可重复、死亡率低、评价指标简便的动物模型意义显著.本文就常用VCI动物模型建造方法进行简要综述,为今后选择简便有效的动物模型提供借鉴.

    作者:李欧;沙中玮;吴双;李志敏;徐建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顾乃龙治疗肿瘤用药初探

    目的:对顾乃龙主任医师治疗肿瘤疾患所用的常用药物进行初步探析.方法:基于EXCEL软件建立顾乃龙治疗肿瘤用药数据库,利用SPSS23.0统计分析软件对585张处方中的用药频数进行分析,采用R型聚类法指标聚娄模型进行药物的相关分析.结果:顾乃龙在治疗肿瘤疾患中应用频次多的有炙甘草等24位药物,聚类分析显示出常用24味药物的相关配伍规律.结论:顾乃龙主任医师在临床组方中多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居多,辅以养心安神药物,药物的功效均体现了扶正培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治则,重视先天之肾、后天之脾的学术思想理论.

    作者:尹辉;李婷;金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三种治疗方案经济学评价

    目的:运用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3种治疗方案,探讨经济而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瘤体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生存期(OS)作为疗效指标,对中医组、西医组和中西医组3种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在成本效果比C/EPFs方面,中医组低(320.01),西医组次之(373.11),中西医组高(428.73).在C/Eos方面,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中西医组为260.29,差于其他2组,提示在延长OS方面,中医组和西医组的效费比均优于中西医组.在生存获益方面,中西医组的mOS为461.2 d,优于中医组(331.2 d)和西医组(401.2 d).结论:中医组的效费比优,对于老年晚期、体力状态差的患者,单纯中药治疗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案,而对于体力状态好、能够耐受化疗、希望大限度延长生存的患者,中西医结合是其优选治疗方案.

    作者:陈昌明;刘杰;张英;林洪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基于数据挖掘黄建业及其运脾散治疗厌食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运用现代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挖掘国家级儿科名老中医药专家黄建业教授治疗厌食处方用药规律,探讨其经验方运脾散组方规律与学术思想.方法: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病例采集系统V1.0”为基础,建立黄建业专家数据库,对474例厌食相关病证应用频数分析用药频率与规律,关联规则分析证型-兼症、症状-舌脉、药物-药物等.结果:治疗厌食用药频次7254次,频次高为苍术(391次);核心用药苍术、白术、茯苓、山药、陈皮、山楂6味(频次≥240次),占其治疗厌食经验方运脾散用药75%.厌食高发年龄为1~3岁、3~6岁,常见证型为脾运失健,常见兼症为脘腹不适、乏力、大便稀.结论:总结出黄建业运脾散核心用药规律和“理脾”学术思想与“运脾”治疗法则,为推广应用名老中医经验方运脾散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杜莎莎;彭玉;庞平;王玲;李洁;李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