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刘永尚;贺子晗;洪靖;王永培;解伟华
目的:收集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出生和发病的五运六气等相关信息,运用运气理论时信息整理、挖掘,总结发生RA运气规律,探讨五运六气与RA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随机收集1866例RA门诊患者,收集其发病和出生时的运气学资料,推算出患者的中运、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等,把五运作为5个因素、六气作为6个因素,运用统计学分析2组数据,统计运、气因素出现的频次,观察其发病时的运气特点,分析与RA相关的运气因素,并结合中医理论分析、探讨.结果:RA发病年运特征3水平;发病司天的六因素差异在少阴君火与太阴湿土,发病在泉的六因素差别在少阳相火与阳明燥金;发病主气的六因素差异在太阳寒水与太阴湿土.结论:RA发病五运与阳明燥金关系小,发病司天与少阴君火及大阴温土关系密切,在泉与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关系大,主气与太阳寒水与太阴湿土关系密切.结论:类风湿发病与五运六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马桂琴;沙正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治疗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证患者按区组随机对照试验法以1:1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耳穴贴压治疗,取神门、过敏区、肺、脾、皮质下、内鼻、外鼻,每次贴压一侧耳廓,保留3d,每天以食指指腹垂直耳穴轻柔按压4次,每次1~2 min,下次更换对侧耳每周2次,疗程3周.对照组丙酸倍氯米松鼻喷剂外用喷鼻,每次2喷,每日2次,疗程3周.结果:治疗组显效1例(2.78%),有效28例(77.78%)例,无效7例(10.44%),总有效率80.56%;对照组显效2例(5.56%),有效30例(83.33%),无效4例(11.11%),总有效率88.89%,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单项症状体征疗效比较,鼻塞、流涕、喷嚏、鼻痒、鼻黏膜肿胀、鼻腔分泌物的变化,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耳穴贴压治疗变应性鼻炎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蕾;张路;杨怀中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藏药如意珍宝丸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以肾上腺素联合冰水游泳法复制大鼠血瘀模型,观察藏药如意珍宝丸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藏药如意珍宝丸可明显降低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中切变率黏度值、低切变率黏度值、血浆黏度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值、纤维蛋白原含量.结论:藏药如意珍宝丸对降低红细胞压积值的作用较为突出,说明其活血化瘀功能的表达与改变血液流变学状态密切相关.
作者:罗亚敏;任小巧;宋慧荣;顿珠;陶晓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基于病因病机、诊治思路、辨证施治及治疗经验等几个方面对周惠芳教授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进行论述.周惠芳临证30余载,在国医大师夏桂成“心(脑)-肾-子宫轴”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审因施治,认为该病的病理基础是肾虚血瘀,肾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相兼为病.治疗上提出补肾活血是其基本治疗方法,补肾调周法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同时注重心肾同调并贯穿始终.临证时将补肾宁心与调周法相结合,并注重心理疏导与生活规律,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丁楠;周惠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介绍周超凡教授治疗脂肪瘤的经验.周超凡认为该病的病位在肝脾,基本病机是脾气亏虚、痰瘀互结,以扶正祛邪为主要治则,以健脾益气、化痰祛瘀为主要治法,并运用自拟方加减治疗该病.强调临证时应当重视血脂的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优先选择有降脂作用的中药,血脂较高者可联合降脂中成药.针对脑部脂肪瘤适当选取能透过血脑屏障的中药,脂肪瘤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积极探索新方案内外同治,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
作者:咸庆飞;刘颖;周超凡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经人类辅助生殖治疗获得的妊娠存在较高的流产率.张晋峰主任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先兆流产者,宫腔内孕囊周围液性暗区发生率明显高于自然妊娠者.故诊治该病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重视微观辨证,认为该病病位在胞宫、冲任,辨证属脾肾两虚兼血瘀,治疗上突出补虚、泻实并重,巧用补肾健脾、活血止血法,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临床疗效显著.现总结其论治IVF-ET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的临床经验,以资临床借鉴.
作者:王瑞霞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咳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中医临床有外感和内伤之分,虽然病位在肺,但与全身五脏六腑都有着密切联系,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曾指出五脏六腑的气机升降失调都能引发咳嗽.如《素问·咳论》中有论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脾胃咳为内伤咳嗽中较为典型的疾病之一.《素问·举痛论》中又指出:“百病生于气也.”而脾胃咳就是众多气机失调所导致疾病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所以“脾胃咳”的治疗重在“调理气机”.故通过对脾胃咳病因病机的梳理,探讨其致病与脾胃以及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临床医案从“百病皆生于气”的角度对“脾胃咳”的证候分类、疾病转归、治疗原则进行了深度的阐述,对其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常兴;张恬;隋雨言;张庆祥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探讨上焦宣痹汤与温胆汤的合方机理,认为少阳三焦焦膜是水、火、气的通道,气机受阻,湿郁化热,湿热交蒸,炼液为痰,湿易与风热合致湿热生痰、热郁气滞.结合当代少阳杂病的病变特点,认为三焦腑亦为“少阳为枢”居躯体之内、脏腑之外,外达腠理、内近诸脏,可调水道、游相火、助水谷,法当宣湿透热、行气化痰,故合而用之.从六经实质及其生理病理体系理论去认识临床症状和六经方证应用则比较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为临床辨证分类提供更为实用、广阔的诊疗思路.
作者:曾菲莉;刘英锋;乐毅敏 刊期: 2018年第06期
“上火”乃传统概念,在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率高,在中医古代文献中也多有表述,目前学术界研究活跃,但对于“上火”源流的研究不规范、不全面,因此“上火”内涵的准确性受到制约.本文旨在梳理“上火”源流变迁及确立其内涵本质.“上火”的源流至少有煎药用火、运气少阳、少阴司天,上焦之火,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五大方面.“上火”的合理内涵可理解为病理之火,其内涵包括本位之火、非本位之火(位、时)和全身之火.临床诊疗当对其加以区别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盖国忠;李佳佳;陈仁波;张红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藏医放血疗法治疗痛风的临床疗效.藏医放血疗法是藏医传统临床十八大疗法之一,也是藏医的特色治疗技术,用于治疗痛风有治疗措施简捷、费用低廉、疗程短、无副作用等优势,但临床研究证据尚不足.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在青海省藏医院外治科展开,从自愿参与且符合痛风诊断标准的痛风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进行藏医放血治疗,随访观察并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接受藏医放血疗法后痛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血尿酸(UA)含量显著降低.结论:藏医放血疗法对痛风患者疗效确切,且该治疗方法简单、费用低廉、疗程短、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毛才让;贡却坚赞让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谢立科主任医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病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痰瘀互结理论及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络损积阻“为诸多眼底病的主要病机,此处的“积“是以痰饮、瘀血、水停为主的病理改变,“络”即为眼底血络,通过“祛积通络法”治疗相关眼底疾病,并自创“祛积通络方”用于眼科临床实践取得满意疗效.本文将从基本理论、临床表现、常见眼底病、方解分析、典型案例几方面阐述其痰瘀互结理论在眼底病中的新认识,以供交流共进.
作者:明静;谢立科;郝晓凤;张志芳;侯乐;祁怡馨;孙会兰;李晓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对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1989至2016年收录的中医养生学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为相关中医养生学的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选择1989至2016年CSCD数据库收录的中医养生学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收录文献的年代分布、来源期刊、文献作者、关键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SCD数据库共收录中医养生学文献329篇,文献来源于32种期刊,发文3篇及以上的作者一共有50位,74.2%的文献为合著,频次≥4的高频关键词有30个.结论:中医养生学领域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关注度较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并要重视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作者:李欣;郭思琦;孙玲;郭岚 刊期: 2018年第06期
“中国热”带动了“中医热”的兴起,中医文化获得国外受众的广泛关注.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有效且实用的理论缺乏和译者功底不足,翻译质量总体偏低.本文引入法国释意理论,提出接受性、增补性、变通性、时应性和含蓄性等5点翻译原则,以期能提高人才培养力度,改善当前翻译现状.
作者:石少楠;王银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新安医家治疗咳嗽的组方用药规律特色,为临床治疗咳嗽提供组方依据和思路.方法:从新安医案专著筛选390案咳嗽医案,利用office 2016建立方药数据库,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及SPSS 22.0进行频数、性味归经、用药类剐、证型、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药物频数得出益气健脾药、止咳平喘药、补阴润燥药位居前三位,聚类分析可归纳出益气健脾药、养血敛阴药、止咳化痰药、滋阴健脾药、泻肺化痰药等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得出茯苓→白术、甘草→人参、苦杏仁→紫苏子等常用药对及渗水利湿药→止咳化痰药的常用配伍.结论:新安医家论治咳嗽以脾肺为要,擅长从脾论治,多以甘润、甘温、甘凉之味培土生金治其本,止咳平喘、养阴益气治其标.
作者:杨勤军;李泽庚;胡健;张至强;汪丹阳;曾时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宋元明时期酸枣仁配伍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研究,初步探索基于药性分析的酸枣仁治疗失眠的核心配方和用药规律,为临床有效治疗失眠开拓用药思路.方法:收集宋元明各时期应用酸枣仁治疗失眠175首处方,应用Excel软件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整理,通过分析处方中主要药物药性分布及常用核心组合,研究此时期酸枣仁配方用于失眠的用药规律及思维分析.结果:从药性角度来看温性药使用频率高,从药味角度来看甘味药使用频率高,支持度高的2味药为人参、茯苓,支持度高的3味药为人参、远志、茯神.结论:酸枣仁配伍治疗失眠时多以酸枣仁、人参、茯苓、茯神和远志为基础方兼顾补养气血合理加残使用甘温药.
作者:李琳;田雨;王丹;李真真;牛明月;谢望楚;贾德贤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基于广东省中医院慢性疾病管理门诊,应用因子分析法深入研究广东地区强直性脊柱炎的证候分型特点,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科学基础.方法:收集广东地区共30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中医临床四诊信息,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因子提取法,并对因子负荷进行正交方差极大旋转.结果:在提取的30个公因子中,其中12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因子能对应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督寒脾湿证及肾督痰瘀证3个中医临床常见证候.结论:运用因子分析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广东地区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常见证型特点.
作者:邱冬妮;赖勇辉;谭希;何羿婷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近10余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及相关临床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概念、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防治及预后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故从中医学对眩晕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西医学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机制的认识及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现状、西医学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危险因素的认识及预后的判断等4个方面,论述近10年来中西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并对现存问题予以分析.
作者:何菊;张怀亮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益肾健脾助孕方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脾肾两虚型复发性流产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第一阶段给予治疗组中药益肾健脾助孕方口服,每日1剂,连续治疗4个月,治疗期间采取避孕措施,4个月治疗后解除避孕,对照组采用空白对照.2组患者孕后自首诊起均开始口服地屈孕酮片20 mg,每日2次至妊娠12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前患者中医证候积分(14.24±2.88)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5.95±3.34)分,治疗后血清雌二醇(E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2组患者再次妊娠后首诊时(妊娠6周内且妊娠后均为使用雌孕激素及其他药物保胎治疗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益肾健脾助孕方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复发性流产,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基础血清雌二醇水平,并可提升患者再次妊娠后的血清雌二醇和孕酮水平.
作者:何飞;方庆霞;陈瑞雪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主要表现为肝脏、骨骼肌以及脂肪等胰岛素敏感的靶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障碍.研究表明,葡萄糖转运体蛋白是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的重要靶蛋白,参与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本文主要从中药及其复方通过多途径、多靶点促进葡萄糖转运体的易位及其基因表达而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2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作者:李斌;李鑫;范源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女性绝经前的特殊病理及生理内环境以“衰始阳明”为基点,女子“五七”“阳明脉衰”的表现之一是“面始焦”,即面部开始出现面色憔悴、无华甚至皱纹等衰老表现,可见女子皮肤衰老和阳明脉的盛衰关系密切.故从足阳明经脉的循行特点,阳明脉衰是皮肤衰老的先导,阳明脉衰是皮肤衰老的病理生理内环境,更年期是机体走向衰老的关键启动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皮肤衰老和充阳明而实三阳,是“治未病”、延缓机体衰老重要环节的5个方面探讨女子“阳明脉衰”与皮肤衰老的病机及其防治的相关性.认为“阳明脉衰”是女子绝经前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改善“阳明脉不足”是延缓女子皮肤衰老的治本措施,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作者:张苗;纪峰;陈友义 刊期: 201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