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百病皆生于气”探析“脾胃咳”的临床治疗

常兴;张恬;隋雨言;张庆祥

关键词:脾咳, 胃咳, 百病皆生于气, 中医基础理论, 临床证治
摘要:咳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中医临床有外感和内伤之分,虽然病位在肺,但与全身五脏六腑都有着密切联系,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曾指出五脏六腑的气机升降失调都能引发咳嗽.如《素问·咳论》中有论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脾胃咳为内伤咳嗽中较为典型的疾病之一.《素问·举痛论》中又指出:“百病生于气也.”而脾胃咳就是众多气机失调所导致疾病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所以“脾胃咳”的治疗重在“调理气机”.故通过对脾胃咳病因病机的梳理,探讨其致病与脾胃以及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临床医案从“百病皆生于气”的角度对“脾胃咳”的证候分类、疾病转归、治疗原则进行了深度的阐述,对其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周惠芳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拾萃

    基于病因病机、诊治思路、辨证施治及治疗经验等几个方面对周惠芳教授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进行论述.周惠芳临证30余载,在国医大师夏桂成“心(脑)-肾-子宫轴”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审因施治,认为该病的病理基础是肾虚血瘀,肾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相兼为病.治疗上提出补肾活血是其基本治疗方法,补肾调周法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同时注重心肾同调并贯穿始终.临证时将补肾宁心与调周法相结合,并注重心理疏导与生活规律,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丁楠;周惠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真武汤所治发热探析

    真武汤出自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作为温阳利水的代表方剂,真武汤主要用于治疗阳虚水泛、水气内停之证,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中.世人只知真武汤证可有发热症状表现,然而此方所治疗的发热症状是由于外感或是内伤而发一直存在争议,无确切定论.该文对其发热症状进行再研究,通过对其因机、部位以及治发热之遣方用药的探析,发现此发热是由于内伤少阴、肾阳大耗而发的虚热症状,并可于患者面部体现其热象,遵循“温潜治之”的治疗原则,温中与利水同用.如此,对真武汤所治疗发热症状的再探析与再发现,不仅扩充了其适应证的范围,同时也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真武汤提供了依据.

    作者:徐菁晗;谷松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广东省中医院慢性疾病管理门诊以因子分析法分析广东地区强直性脊柱炎证候分型特点

    目的:基于广东省中医院慢性疾病管理门诊,应用因子分析法深入研究广东地区强直性脊柱炎的证候分型特点,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科学基础.方法:收集广东地区共30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中医临床四诊信息,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因子提取法,并对因子负荷进行正交方差极大旋转.结果:在提取的30个公因子中,其中12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因子能对应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督寒脾湿证及肾督痰瘀证3个中医临床常见证候.结论:运用因子分析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广东地区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常见证型特点.

    作者:邱冬妮;赖勇辉;谭希;何羿婷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论肝的“御邪”和胆的“辨别”功能

    汉字是一种表音与表意结合的文字,字的创造蕴含着古贤对于事物直观甚至是接近本质的认识,体现着他们的思维方式,而字义随着时代变迁而产生的变化也能从某些方面反映人们对于事物认知的变化,故研究一字的造字及字义演变过程对于理解该字所形容的事物与现象有着不能忽视的价值.本文从肝胆的造字及字义演变过程入手,结合古代医籍中对血和胆汁功能认识的分析,探讨肝的“御邪”、胆的“辨剐”功能,指出古人认为在机体抗病御邪过程中,肝负责调动、指挥机体的御邪力量,胆起着监控识别传递信息的作用.

    作者:高斐宏;董尚朴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CSCD的中医养生学文献可视化分析

    目的:对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1989至2016年收录的中医养生学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为相关中医养生学的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选择1989至2016年CSCD数据库收录的中医养生学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收录文献的年代分布、来源期刊、文献作者、关键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SCD数据库共收录中医养生学文献329篇,文献来源于32种期刊,发文3篇及以上的作者一共有50位,74.2%的文献为合著,频次≥4的高频关键词有30个.结论:中医养生学领域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关注度较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并要重视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作者:李欣;郭思琦;孙玲;郭岚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小议“大黄(廑)虫丸”

    大黄(廑)虫丸又名大黄蛰虫丸,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金匮要略》所载.目前学术界大都认为其用治于虚劳夹瘀之脑血栓、周围血管病、肝硬化、乳腺增生、子宫肌瘤、胃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笔者通过对大黄(廑)虫丸的理法方药进行分析,提出“大黄(廑)虫丸乃为虚劳宿食内停化热灼阴血成干血所设”的观点.

    作者:林连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活血生肌汤联合干细胞移植干预糖尿病足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活血生肌汤联合自体骨髓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足分为常规内科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常规内科治疗组+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移植+常规内科治疗+活血生肌汤联合治疗组(活血生肌汤组),治疗3个月后对各指标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血糖、血脂、静息疼、足冷感觉、间歇跛行、足趾皮温、踝肱指数、血压比较,干细胞移植组、活血生肌汤组较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血生肌汤组较干细胞移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左侧患足溃疡面积/创面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数量、愈合率比较,干细胞移植组、活血生肌汤组较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血生肌汤组较干细胞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血管显影比较,常规治疗组左膝下胫后动脉阻塞,干细胞移植组左胫后动脉畅通,活血生肌汤组血流直达左足部;治疗3个月后干细胞移植组、活血生肌汤组左下肢腘动脉管径、足背动脉管径及血流速度、左下肢正中、腓神经传导速度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活血生肌汤组优于干细胞移植组.结论:活血生肌汤能明显提高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

    作者:李高申;郭梅珍;牛美兰;何雄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效应差异探讨中医干预右半结肠癌

    脾虚作为结肠癌主要病机已得到当代中医学者的广泛认同,而近年西医对左右半结肠的争论愈演愈烈,也让广大中医学者开始关注左右半结肠症状体征差异及这种差异的生理病理机制.较左半结肠癌而言,右半结肠癌腹泻、右腹疼痛、便血、血管侵袭的临床表现更为常见,且有女性高发、胆囊术后患者高发的特点,提示右半结肠癌的病机除脾虚外其关键在于“肝”.肝旺秉侮致腹泻腹痛,肝不藏血致诸多血症,肝失蔬泄导致发病人群的特异.故此,右半结肠癌的病机实属土虚本乘、肝脾不和.临证时贯彻“同病异治”的中医思想理论,根据病位辨明病机对结肠癌的诊治意义重大.

    作者:李蒙丽;严然;郑川;祝捷;鱼潇宁;由凤鸣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中草药抑菌作用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在预防和治疗因细菌引起的感染类疾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口腔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细菌、糖尿病足、妇科炎症等多种疾病.目前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外抑菌实验,随着技术的进步今后应将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深入到体内.本文就近年来研究频次较高的单味中药及复方的抑菌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依据,为研发出低毒高效的中药抑菌剂提供参考.

    作者:李晏乐;岳肖华;孙卫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从伏燥论治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其发病因素复杂多样.燥邪潜伏于人体形成伏燥则可煎灼人体阴液,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进而影响鼻的生理功能,导致过敏性鼻炎发病.本文从伏燥与过敏性鼻炎相关性进行探讨,认为伏燥可从多个方面对过敏性鼻炎的发病及治疗产生影响,在防治过敏性鼻炎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此不仅可以充实中医“伏邪温病”的理论基础,也可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王敏;张青青;阮芳花;丁琦;袁卫玲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数据挖掘的新安医家治疗咳嗽用药规律及特色研究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新安医家治疗咳嗽的组方用药规律特色,为临床治疗咳嗽提供组方依据和思路.方法:从新安医案专著筛选390案咳嗽医案,利用office 2016建立方药数据库,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及SPSS 22.0进行频数、性味归经、用药类剐、证型、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药物频数得出益气健脾药、止咳平喘药、补阴润燥药位居前三位,聚类分析可归纳出益气健脾药、养血敛阴药、止咳化痰药、滋阴健脾药、泻肺化痰药等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得出茯苓→白术、甘草→人参、苦杏仁→紫苏子等常用药对及渗水利湿药→止咳化痰药的常用配伍.结论:新安医家论治咳嗽以脾肺为要,擅长从脾论治,多以甘润、甘温、甘凉之味培土生金治其本,止咳平喘、养阴益气治其标.

    作者:杨勤军;李泽庚;胡健;张至强;汪丹阳;曾时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五运六气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相关性研究

    目的:收集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出生和发病的五运六气等相关信息,运用运气理论时信息整理、挖掘,总结发生RA运气规律,探讨五运六气与RA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随机收集1866例RA门诊患者,收集其发病和出生时的运气学资料,推算出患者的中运、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等,把五运作为5个因素、六气作为6个因素,运用统计学分析2组数据,统计运、气因素出现的频次,观察其发病时的运气特点,分析与RA相关的运气因素,并结合中医理论分析、探讨.结果:RA发病年运特征3水平;发病司天的六因素差异在少阴君火与太阴湿土,发病在泉的六因素差别在少阳相火与阳明燥金;发病主气的六因素差异在太阳寒水与太阴湿土.结论:RA发病五运与阳明燥金关系小,发病司天与少阴君火及大阴温土关系密切,在泉与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关系大,主气与太阳寒水与太阴湿土关系密切.结论:类风湿发病与五运六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马桂琴;沙正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如何引导中医跨文化传播初探

    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是引导中医学术体系展开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故从对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当前发展、传播困境现状的探讨,到提出如何面对这些困难和解决途径展开讨论,提出“传承”:以孔子学院为平台展开国际化师承的教学模式,加强民间交流,鼓励热爱中医文化人士多多传习;“融合”:本着取长补短、融会贯通的目的,对中医名词术语开展形象性翻译,以便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医文化知识,同时从娃娃开始普及中医文化更是一个有着长远目光的举措;“共享”:本着共同的医学目的,与全世界共享中医文化与精髓,是惟一能够把中国和中医文化推向世界舞台并被接纳和认可的方法.

    作者:尚冰;鞠宝兆;刘自力;辛哲;刘娟;王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针刺八髎穴超前镇痛用于清宫术的思路与实践

    清宫术引发的疼痛是难以忍受的,如何减轻甚或避免这种疼痛是临床医师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现有的西药麻醉方式因其自身局限性及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受到较大限制,而针刺超前镇痛效果确切,效应时间长,已有医家将其运用于清宫术中取得良好效果,但取穴及操作方法各不相同,缺乏规范性及手术特异性,不利于临床推广.基于此,笔者以“超前镇痛”理论为指导,查阅经典文献,结合八髎穴独特的神经解剖特点,针对清宫术疼痛的发生机理,提出针刺八髎穴超前镇痛用于清宫术的思路,并付诸于实践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何絮然;倪光夏;毛洁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张晋峰治疗IVF-ET后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经验

    经人类辅助生殖治疗获得的妊娠存在较高的流产率.张晋峰主任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先兆流产者,宫腔内孕囊周围液性暗区发生率明显高于自然妊娠者.故诊治该病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重视微观辨证,认为该病病位在胞宫、冲任,辨证属脾肾两虚兼血瘀,治疗上突出补虚、泻实并重,巧用补肾健脾、活血止血法,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临床疗效显著.现总结其论治IVF-ET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的临床经验,以资临床借鉴.

    作者:王瑞霞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从“百病皆生于气”探析“脾胃咳”的临床治疗

    咳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中医临床有外感和内伤之分,虽然病位在肺,但与全身五脏六腑都有着密切联系,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曾指出五脏六腑的气机升降失调都能引发咳嗽.如《素问·咳论》中有论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脾胃咳为内伤咳嗽中较为典型的疾病之一.《素问·举痛论》中又指出:“百病生于气也.”而脾胃咳就是众多气机失调所导致疾病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所以“脾胃咳”的治疗重在“调理气机”.故通过对脾胃咳病因病机的梳理,探讨其致病与脾胃以及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临床医案从“百病皆生于气”的角度对“脾胃咳”的证候分类、疾病转归、治疗原则进行了深度的阐述,对其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常兴;张恬;隋雨言;张庆祥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从湿热生痰看宣痹温胆汤的合方运用

    探讨上焦宣痹汤与温胆汤的合方机理,认为少阳三焦焦膜是水、火、气的通道,气机受阻,湿郁化热,湿热交蒸,炼液为痰,湿易与风热合致湿热生痰、热郁气滞.结合当代少阳杂病的病变特点,认为三焦腑亦为“少阳为枢”居躯体之内、脏腑之外,外达腠理、内近诸脏,可调水道、游相火、助水谷,法当宣湿透热、行气化痰,故合而用之.从六经实质及其生理病理体系理论去认识临床症状和六经方证应用则比较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为临床辨证分类提供更为实用、广阔的诊疗思路.

    作者:曾菲莉;刘英锋;乐毅敏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命门动气说学术思想探析及其指导下的温阳止泻观

    孙一奎是明代新安地区医家,为新安固本培元派创始人汪机之再传弟子,精通儒道之说,崇宋元理学之义,将固本培元进一步发展,以顾护下焦肾命为主创命门动气说.笔者以宋元之理学、道教内丹学说为切入点,言及其对其命门动气说的影响,同时对其命门动气说与呼吸、三焦之气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并以《孙文垣医案》之泄泻病案为例,阐释了命门动气说对治疗泄泻的指导意义,抛砖引玉,为诸同道今后对命门动气的探索提供参考.

    作者:王鹏;刘永尚;贺子晗;洪靖;王永培;解伟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中医隐喻思维规律刍议

    隐喻研究是探索中医思维规律的重要途径.本文揭示了中医隐喻思雏规律:基于普适性的万物相似,通过体验认知的方式择速,借助隐喻映射机制推理新质实体和过程的属性、走向、目的和效用.这一思维路径依阴阳五行之理推敲,迅速与人体、脏腑、疾病等命理概念融会贯通,从而将自然的整体性、功能性、动态性特质凝聚在人类生命活动中,诉诸于形象性概念和中医语言进行描述与解读,并经过临床实践不断扬弃,逐步形成对生命规律的认知自信、方法自信、理论自信,并不断支持人类探寻生命本质的诉求.

    作者:石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针刺青灵组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目的:针刺青灵组穴(青灵、天柱、风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将6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针刺青灵、天柱、风门组穴,对照组针刺常规夹脊穴,比较2组治疗后McGill评分、麻木程度、临床有效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针刺青灵组穴可有效降低McGill评分,改善患者麻木程度,提高治疗有效率.结论:针刺青灵组穴可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但后期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其治疗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作者:朱琳琳;蔡向红;尹逊路;陈枫 刊期: 2018年第06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