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周惠芳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拾萃

丁楠;周惠芳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 补肾活血, 宁心安神, 补肾调周法, 临证经验, 周惠芳
摘要:基于病因病机、诊治思路、辨证施治及治疗经验等几个方面对周惠芳教授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进行论述.周惠芳临证30余载,在国医大师夏桂成“心(脑)-肾-子宫轴”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审因施治,认为该病的病理基础是肾虚血瘀,肾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相兼为病.治疗上提出补肾活血是其基本治疗方法,补肾调周法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同时注重心肾同调并贯穿始终.临证时将补肾宁心与调周法相结合,并注重心理疏导与生活规律,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一种多系统损伤的复杂疾病,疾病晚期出现并发症时常常累及足部.糖尿病足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西医治疗DF的主要方法包括手术、介入、营养支持以及对症疗法,而我国传统的中医药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在DF的防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笔者从糖尿病足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中医药治疗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糖尿病足的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李丹;陈龙菊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外科正宗·肿疡主治方》用药规律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外科正宗·肿疡主治方》中药物的使用规律,探讨陈实功治疗肿疡的用药特点及其治疗肿疡病的学术思想.方法:基于Excel统计《外科正宗·肿疡主治方》使用的所有药物并建立数据库,对数锯库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继以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肿瘤主治方共32首,方中药物共计126味,其出现频次在3次以上的有28味,如甘草、当归、白芷、黄芪、川芎、白芍、人参、乳香、陈皮、金银花、大黄、皂角刺、茯苓、姜、没药、羌活、穿山甲、雄黄、连翘、天花粉、轻粉、白术、木香、朱砂、独活、黄芩、防风、赤芍,且肿疡方中常用药对功用多以补益中州、建护脾土为主.结论:体现了陈实功“治疮全赖脾土”的学术思想.

    作者:赵志恒;穆超超;张赫然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效应差异探讨中医干预右半结肠癌

    脾虚作为结肠癌主要病机已得到当代中医学者的广泛认同,而近年西医对左右半结肠的争论愈演愈烈,也让广大中医学者开始关注左右半结肠症状体征差异及这种差异的生理病理机制.较左半结肠癌而言,右半结肠癌腹泻、右腹疼痛、便血、血管侵袭的临床表现更为常见,且有女性高发、胆囊术后患者高发的特点,提示右半结肠癌的病机除脾虚外其关键在于“肝”.肝旺秉侮致腹泻腹痛,肝不藏血致诸多血症,肝失蔬泄导致发病人群的特异.故此,右半结肠癌的病机实属土虚本乘、肝脾不和.临证时贯彻“同病异治”的中医思想理论,根据病位辨明病机对结肠癌的诊治意义重大.

    作者:李蒙丽;严然;郑川;祝捷;鱼潇宁;由凤鸣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论中医古籍书名中辞格的不可译性及英译补偿策略

    中医古籍书名虽短然其英译却非易事,书名中辞格的汉英转换尤让译者犯难.本文归纳了中医古籍书名中常见的用典、比喻、借代、委婉4种修辞格,指出中医古籍书名中辞格的可译性是相对的,即辞格存在语言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不可译性的6种英译补偿策略,即增益、替代、仿造、直译加释义、直译加文内注释、以副标题加注.故中医古籍书名英译应尽量规范化,可遵循译古如古、传递修辞、凸显专科、适时补偿的原则.

    作者:沈晓华;陈珞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中草药抑菌作用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在预防和治疗因细菌引起的感染类疾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口腔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细菌、糖尿病足、妇科炎症等多种疾病.目前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外抑菌实验,随着技术的进步今后应将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深入到体内.本文就近年来研究频次较高的单味中药及复方的抑菌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依据,为研发出低毒高效的中药抑菌剂提供参考.

    作者:李晏乐;岳肖华;孙卫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耳穴贴压治疗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证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治疗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证患者按区组随机对照试验法以1:1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耳穴贴压治疗,取神门、过敏区、肺、脾、皮质下、内鼻、外鼻,每次贴压一侧耳廓,保留3d,每天以食指指腹垂直耳穴轻柔按压4次,每次1~2 min,下次更换对侧耳每周2次,疗程3周.对照组丙酸倍氯米松鼻喷剂外用喷鼻,每次2喷,每日2次,疗程3周.结果:治疗组显效1例(2.78%),有效28例(77.78%)例,无效7例(10.44%),总有效率80.56%;对照组显效2例(5.56%),有效30例(83.33%),无效4例(11.11%),总有效率88.89%,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单项症状体征疗效比较,鼻塞、流涕、喷嚏、鼻痒、鼻黏膜肿胀、鼻腔分泌物的变化,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耳穴贴压治疗变应性鼻炎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蕾;张路;杨怀中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从“百病皆生于气”探析“脾胃咳”的临床治疗

    咳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中医临床有外感和内伤之分,虽然病位在肺,但与全身五脏六腑都有着密切联系,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曾指出五脏六腑的气机升降失调都能引发咳嗽.如《素问·咳论》中有论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脾胃咳为内伤咳嗽中较为典型的疾病之一.《素问·举痛论》中又指出:“百病生于气也.”而脾胃咳就是众多气机失调所导致疾病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所以“脾胃咳”的治疗重在“调理气机”.故通过对脾胃咳病因病机的梳理,探讨其致病与脾胃以及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临床医案从“百病皆生于气”的角度对“脾胃咳”的证候分类、疾病转归、治疗原则进行了深度的阐述,对其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常兴;张恬;隋雨言;张庆祥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从伏燥论治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其发病因素复杂多样.燥邪潜伏于人体形成伏燥则可煎灼人体阴液,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进而影响鼻的生理功能,导致过敏性鼻炎发病.本文从伏燥与过敏性鼻炎相关性进行探讨,认为伏燥可从多个方面对过敏性鼻炎的发病及治疗产生影响,在防治过敏性鼻炎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此不仅可以充实中医“伏邪温病”的理论基础,也可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王敏;张青青;阮芳花;丁琦;袁卫玲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CSCD的中医养生学文献可视化分析

    目的:对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1989至2016年收录的中医养生学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为相关中医养生学的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选择1989至2016年CSCD数据库收录的中医养生学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收录文献的年代分布、来源期刊、文献作者、关键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SCD数据库共收录中医养生学文献329篇,文献来源于32种期刊,发文3篇及以上的作者一共有50位,74.2%的文献为合著,频次≥4的高频关键词有30个.结论:中医养生学领域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关注度较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并要重视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作者:李欣;郭思琦;孙玲;郭岚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石药芳草”治疗“消渴病”的忌宜探讨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消渴病的防治上提出“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及“石药发瘨,芳草发狂”的理论,芳草、石药似乎为消渴病的用药禁忌.然《素问·奇病论》在谈及消渴病的治疗时又云:“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此处“兰草”经考证当为“泽兰”“佩兰”之类芳香之物,用于延年益寿,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所食用或佩戴.且仔细阅读与《内经》年代相近的《神农本草经》等相关著作,“石药”如“白石英、朱砂”之类亦有“主消渴”的功效,故笔者反思“石药芳草”并不是绝对禁用或忌用于消渴之病.“芳草石药”临床应用于消渴病患者既要“谨守病机”也要“审时度势”且适可而止.此外,《内经》此看似相悖之言也告诫我们消渴病的预防与治疗应当“薄滋味、慎辛温”,既病防变.

    作者:许趁意;吕雪莲;邬丹;杜梦梦;岳仁宋;龙新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论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四个维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化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有效性是医学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课题.在医学人文素质的培育方面要注重4个雏度,即在主体维度上不断提升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思想认识,在客体维度上科学构建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课程体系,在介体维度上系统搭建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坚强阵地,在环体维度上努力营造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良好氛围.

    作者:彭恩胜;袁霭凤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周惠芳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拾萃

    基于病因病机、诊治思路、辨证施治及治疗经验等几个方面对周惠芳教授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进行论述.周惠芳临证30余载,在国医大师夏桂成“心(脑)-肾-子宫轴”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审因施治,认为该病的病理基础是肾虚血瘀,肾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相兼为病.治疗上提出补肾活血是其基本治疗方法,补肾调周法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同时注重心肾同调并贯穿始终.临证时将补肾宁心与调周法相结合,并注重心理疏导与生活规律,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丁楠;周惠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从湿热生痰看宣痹温胆汤的合方运用

    探讨上焦宣痹汤与温胆汤的合方机理,认为少阳三焦焦膜是水、火、气的通道,气机受阻,湿郁化热,湿热交蒸,炼液为痰,湿易与风热合致湿热生痰、热郁气滞.结合当代少阳杂病的病变特点,认为三焦腑亦为“少阳为枢”居躯体之内、脏腑之外,外达腠理、内近诸脏,可调水道、游相火、助水谷,法当宣湿透热、行气化痰,故合而用之.从六经实质及其生理病理体系理论去认识临床症状和六经方证应用则比较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为临床辨证分类提供更为实用、广阔的诊疗思路.

    作者:曾菲莉;刘英锋;乐毅敏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藏药如意珍宝丸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藏药如意珍宝丸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以肾上腺素联合冰水游泳法复制大鼠血瘀模型,观察藏药如意珍宝丸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藏药如意珍宝丸可明显降低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中切变率黏度值、低切变率黏度值、血浆黏度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值、纤维蛋白原含量.结论:藏药如意珍宝丸对降低红细胞压积值的作用较为突出,说明其活血化瘀功能的表达与改变血液流变学状态密切相关.

    作者:罗亚敏;任小巧;宋慧荣;顿珠;陶晓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激光多普勒的耳穴穴区血流灌注特征研究

    目的:观察耳穴穴区的血流灌注特点,整理分析各穴区的血流灌注特征,提供耳穴穴区特征证据.方法:以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多普勒观察耳穴各区的血流灌注并分析整理各穴区的血流灌注特征.结果:左右耳血流量比较,左耳血流量(217.31PU)略高于右耳(2t4.43P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分区血流量比较,三角窝区血流LSMEAN值(257.97PU)大,耳屏区血流LSMEAN值(156.75PU)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大分区分为4份:血流值小区-耳屏区,血流值较小区-对耳屏区、耳轮区,血流值较大区-对耳轮区、耳垂区,血流值大区-耳甲区、耳舟区、三角窝区.小分区血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分区的血流分布不连续且50区即脾穴血流值高.结论:耳廓各穴区血流灌注与血管微循环分布密切相关,且各区的血流灌注有明显差异,其中耳甲区、耳舟区、三角窝区的血管分布密集,血流灌注高,耳轮区和耳垂区次之,耳屏区、耳轮区甚之,耳屏区很少有血管分布,血流灌注低.健康成年人耳廓的血流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为耳穴的分区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任大鹏;吴雪洋;杨雪;潘洪飞;范秀东;任晓楠;李春日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葡萄糖转运体的中药调控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新进展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主要表现为肝脏、骨骼肌以及脂肪等胰岛素敏感的靶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障碍.研究表明,葡萄糖转运体蛋白是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的重要靶蛋白,参与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本文主要从中药及其复方通过多途径、多靶点促进葡萄糖转运体的易位及其基因表达而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2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作者:李斌;李鑫;范源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芎归六君子汤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从脾胃论治实验性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特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消心痛组、复方丹参滴丸组和芎归六君子汤组,采用脂肪乳剂灌胃法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冠脉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双模型,术后24h检测血流动力学、心肌酶标志物、肌钙蛋白和血管内皮活性物质,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学改变.结果:各给药组能改善上述指标并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减轻炎症、缺血损伤等反应,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且芎归六君子汤组优于丹参滴丸和消心痛组.结论:芎归六君子汤对梗死心肌有显著保护作用,提示从脾胃论治冠心病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郑丽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小议“大黄(廑)虫丸”

    大黄(廑)虫丸又名大黄蛰虫丸,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金匮要略》所载.目前学术界大都认为其用治于虚劳夹瘀之脑血栓、周围血管病、肝硬化、乳腺增生、子宫肌瘤、胃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笔者通过对大黄(廑)虫丸的理法方药进行分析,提出“大黄(廑)虫丸乃为虚劳宿食内停化热灼阴血成干血所设”的观点.

    作者:林连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生命早期应激探讨情志内伤肝失疏泄病证机理

    生命早期应激不仅诱发个体青幼期精神障碍的发生,更导致成年后抑郁症等易感性的显著增加.针对早期应激因素自身的重要作用及其与青幼期神经发育的交互影响,近年来许多中医药学者已开展了有益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应激或与成年后应激叠加后,病证过程仍表现出情志内伤肝失疏泄的基本特征及相关药物的有效干预作用.关注生命早期应激负性作用,并与成年后应激有机结合,有助于动态观察情志内伤肝失疏泄病证变化,阐释情志内伤潜伏期或缓解期病机,研究青幼期应激有效干预手段,基于早期应激效应开展肝失疏泄病证研究成为肝藏象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作者:史亚飞;张荣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阳明脉衰”与皮肤衰老的关系探讨

    女性绝经前的特殊病理及生理内环境以“衰始阳明”为基点,女子“五七”“阳明脉衰”的表现之一是“面始焦”,即面部开始出现面色憔悴、无华甚至皱纹等衰老表现,可见女子皮肤衰老和阳明脉的盛衰关系密切.故从足阳明经脉的循行特点,阳明脉衰是皮肤衰老的先导,阳明脉衰是皮肤衰老的病理生理内环境,更年期是机体走向衰老的关键启动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皮肤衰老和充阳明而实三阳,是“治未病”、延缓机体衰老重要环节的5个方面探讨女子“阳明脉衰”与皮肤衰老的病机及其防治的相关性.认为“阳明脉衰”是女子绝经前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改善“阳明脉不足”是延缓女子皮肤衰老的治本措施,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作者:张苗;纪峰;陈友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