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外科正宗·肿疡主治方》用药规律

赵志恒;穆超超;张赫然

关键词:数据挖掘, 《外科正宗》, 肿疡, 甘草, 当归
摘要: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外科正宗·肿疡主治方》中药物的使用规律,探讨陈实功治疗肿疡的用药特点及其治疗肿疡病的学术思想.方法:基于Excel统计《外科正宗·肿疡主治方》使用的所有药物并建立数据库,对数锯库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继以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肿瘤主治方共32首,方中药物共计126味,其出现频次在3次以上的有28味,如甘草、当归、白芷、黄芪、川芎、白芍、人参、乳香、陈皮、金银花、大黄、皂角刺、茯苓、姜、没药、羌活、穿山甲、雄黄、连翘、天花粉、轻粉、白术、木香、朱砂、独活、黄芩、防风、赤芍,且肿疡方中常用药对功用多以补益中州、建护脾土为主.结论:体现了陈实功“治疮全赖脾土”的学术思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上火内涵探究

    “上火”乃传统概念,在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率高,在中医古代文献中也多有表述,目前学术界研究活跃,但对于“上火”源流的研究不规范、不全面,因此“上火”内涵的准确性受到制约.本文旨在梳理“上火”源流变迁及确立其内涵本质.“上火”的源流至少有煎药用火、运气少阳、少阴司天,上焦之火,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五大方面.“上火”的合理内涵可理解为病理之火,其内涵包括本位之火、非本位之火(位、时)和全身之火.临床诊疗当对其加以区别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盖国忠;李佳佳;陈仁波;张红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中草药抑菌作用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在预防和治疗因细菌引起的感染类疾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口腔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细菌、糖尿病足、妇科炎症等多种疾病.目前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外抑菌实验,随着技术的进步今后应将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深入到体内.本文就近年来研究频次较高的单味中药及复方的抑菌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依据,为研发出低毒高效的中药抑菌剂提供参考.

    作者:李晏乐;岳肖华;孙卫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葡萄糖转运体的中药调控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新进展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主要表现为肝脏、骨骼肌以及脂肪等胰岛素敏感的靶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障碍.研究表明,葡萄糖转运体蛋白是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的重要靶蛋白,参与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本文主要从中药及其复方通过多途径、多靶点促进葡萄糖转运体的易位及其基因表达而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2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作者:李斌;李鑫;范源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激光多普勒的耳穴穴区血流灌注特征研究

    目的:观察耳穴穴区的血流灌注特点,整理分析各穴区的血流灌注特征,提供耳穴穴区特征证据.方法:以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多普勒观察耳穴各区的血流灌注并分析整理各穴区的血流灌注特征.结果:左右耳血流量比较,左耳血流量(217.31PU)略高于右耳(2t4.43P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分区血流量比较,三角窝区血流LSMEAN值(257.97PU)大,耳屏区血流LSMEAN值(156.75PU)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大分区分为4份:血流值小区-耳屏区,血流值较小区-对耳屏区、耳轮区,血流值较大区-对耳轮区、耳垂区,血流值大区-耳甲区、耳舟区、三角窝区.小分区血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分区的血流分布不连续且50区即脾穴血流值高.结论:耳廓各穴区血流灌注与血管微循环分布密切相关,且各区的血流灌注有明显差异,其中耳甲区、耳舟区、三角窝区的血管分布密集,血流灌注高,耳轮区和耳垂区次之,耳屏区、耳轮区甚之,耳屏区很少有血管分布,血流灌注低.健康成年人耳廓的血流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为耳穴的分区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任大鹏;吴雪洋;杨雪;潘洪飞;范秀东;任晓楠;李春日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周超凡用健脾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脂肪瘤

    介绍周超凡教授治疗脂肪瘤的经验.周超凡认为该病的病位在肝脾,基本病机是脾气亏虚、痰瘀互结,以扶正祛邪为主要治则,以健脾益气、化痰祛瘀为主要治法,并运用自拟方加减治疗该病.强调临证时应当重视血脂的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优先选择有降脂作用的中药,血脂较高者可联合降脂中成药.针对脑部脂肪瘤适当选取能透过血脑屏障的中药,脂肪瘤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积极探索新方案内外同治,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

    作者:咸庆飞;刘颖;周超凡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效应差异探讨中医干预右半结肠癌

    脾虚作为结肠癌主要病机已得到当代中医学者的广泛认同,而近年西医对左右半结肠的争论愈演愈烈,也让广大中医学者开始关注左右半结肠症状体征差异及这种差异的生理病理机制.较左半结肠癌而言,右半结肠癌腹泻、右腹疼痛、便血、血管侵袭的临床表现更为常见,且有女性高发、胆囊术后患者高发的特点,提示右半结肠癌的病机除脾虚外其关键在于“肝”.肝旺秉侮致腹泻腹痛,肝不藏血致诸多血症,肝失蔬泄导致发病人群的特异.故此,右半结肠癌的病机实属土虚本乘、肝脾不和.临证时贯彻“同病异治”的中医思想理论,根据病位辨明病机对结肠癌的诊治意义重大.

    作者:李蒙丽;严然;郑川;祝捷;鱼潇宁;由凤鸣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藏药如意珍宝丸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藏药如意珍宝丸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以肾上腺素联合冰水游泳法复制大鼠血瘀模型,观察藏药如意珍宝丸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藏药如意珍宝丸可明显降低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中切变率黏度值、低切变率黏度值、血浆黏度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值、纤维蛋白原含量.结论:藏药如意珍宝丸对降低红细胞压积值的作用较为突出,说明其活血化瘀功能的表达与改变血液流变学状态密切相关.

    作者:罗亚敏;任小巧;宋慧荣;顿珠;陶晓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重症监护室心衰患者中医证型与中心静脉压和血浆N末端原脑利钠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心衰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中心静脉压(CVP)和血浆N末端原脑利钠肽(NT-proBNP)的关系,探讨CVP监测对ICU心衰患者中医证型和病情的提示价值.方法:将ICU心衰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测量并记录其CVP和血浆NT-proBNP,同一患者可进行多次测量和辨证,对主要证型组的检测指标进行分析.结果:ICU心衰患者以心肺气虚、痰饮阻肺、阴竭阳脱3种证型为主,各证型的CVP值和NT-proBNP总体有显著性差异,心衰证型与CVP和NT-proBNP呈正相关,CVP值随心肺气虚、痰饮阻肺、阴竭阳脱的顺序依次升高.结论:在心肺气虚、痰饮阻肺和阴竭阳脱3种证型的ICU心衰患者中,CVP对3种证型有提示作用,结合NT-proBNP分析CVP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亦有提示作用.

    作者:杜磊;徐健众;邓扬嘉;沈卓之;李蔚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温病“透热转气”探析

    “透热转气”的本质并不是用宣散透发的药物使营热透出气分,而是要解除阻止营热外达的障碍,使营热转出气分.若障碍在营分,营热壅遇则治以滋养营阴,使胶着之营热得以周流而顺势外透于气分.若障碍同时在气分且有气热迫营之势,则先清解气热,辅以滋阴凉营;若迫营之气热郁遏较甚,则清气的同时宣畅气分气机,后清解转入气分之热.金银花、连翘、淡竹叶等药质地轻清,既可清气热又能宣气机,能在清气时防止凉遏气机而非“透营热于气分”,故在清气热时应少用黄连等苦寒之药.

    作者:刘星;牛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阳明脉衰”与皮肤衰老的关系探讨

    女性绝经前的特殊病理及生理内环境以“衰始阳明”为基点,女子“五七”“阳明脉衰”的表现之一是“面始焦”,即面部开始出现面色憔悴、无华甚至皱纹等衰老表现,可见女子皮肤衰老和阳明脉的盛衰关系密切.故从足阳明经脉的循行特点,阳明脉衰是皮肤衰老的先导,阳明脉衰是皮肤衰老的病理生理内环境,更年期是机体走向衰老的关键启动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皮肤衰老和充阳明而实三阳,是“治未病”、延缓机体衰老重要环节的5个方面探讨女子“阳明脉衰”与皮肤衰老的病机及其防治的相关性.认为“阳明脉衰”是女子绝经前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改善“阳明脉不足”是延缓女子皮肤衰老的治本措施,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作者:张苗;纪峰;陈友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耳穴贴压治疗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证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治疗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证患者按区组随机对照试验法以1:1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耳穴贴压治疗,取神门、过敏区、肺、脾、皮质下、内鼻、外鼻,每次贴压一侧耳廓,保留3d,每天以食指指腹垂直耳穴轻柔按压4次,每次1~2 min,下次更换对侧耳每周2次,疗程3周.对照组丙酸倍氯米松鼻喷剂外用喷鼻,每次2喷,每日2次,疗程3周.结果:治疗组显效1例(2.78%),有效28例(77.78%)例,无效7例(10.44%),总有效率80.56%;对照组显效2例(5.56%),有效30例(83.33%),无效4例(11.11%),总有效率88.89%,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单项症状体征疗效比较,鼻塞、流涕、喷嚏、鼻痒、鼻黏膜肿胀、鼻腔分泌物的变化,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耳穴贴压治疗变应性鼻炎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蕾;张路;杨怀中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从“百病皆生于气”探析“脾胃咳”的临床治疗

    咳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中医临床有外感和内伤之分,虽然病位在肺,但与全身五脏六腑都有着密切联系,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曾指出五脏六腑的气机升降失调都能引发咳嗽.如《素问·咳论》中有论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脾胃咳为内伤咳嗽中较为典型的疾病之一.《素问·举痛论》中又指出:“百病生于气也.”而脾胃咳就是众多气机失调所导致疾病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所以“脾胃咳”的治疗重在“调理气机”.故通过对脾胃咳病因病机的梳理,探讨其致病与脾胃以及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临床医案从“百病皆生于气”的角度对“脾胃咳”的证候分类、疾病转归、治疗原则进行了深度的阐述,对其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常兴;张恬;隋雨言;张庆祥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活血生肌汤联合干细胞移植干预糖尿病足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活血生肌汤联合自体骨髓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足分为常规内科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常规内科治疗组+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移植+常规内科治疗+活血生肌汤联合治疗组(活血生肌汤组),治疗3个月后对各指标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血糖、血脂、静息疼、足冷感觉、间歇跛行、足趾皮温、踝肱指数、血压比较,干细胞移植组、活血生肌汤组较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血生肌汤组较干细胞移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左侧患足溃疡面积/创面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数量、愈合率比较,干细胞移植组、活血生肌汤组较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血生肌汤组较干细胞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血管显影比较,常规治疗组左膝下胫后动脉阻塞,干细胞移植组左胫后动脉畅通,活血生肌汤组血流直达左足部;治疗3个月后干细胞移植组、活血生肌汤组左下肢腘动脉管径、足背动脉管径及血流速度、左下肢正中、腓神经传导速度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活血生肌汤组优于干细胞移植组.结论:活血生肌汤能明显提高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

    作者:李高申;郭梅珍;牛美兰;何雄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中医隐喻思维规律刍议

    隐喻研究是探索中医思维规律的重要途径.本文揭示了中医隐喻思雏规律:基于普适性的万物相似,通过体验认知的方式择速,借助隐喻映射机制推理新质实体和过程的属性、走向、目的和效用.这一思维路径依阴阳五行之理推敲,迅速与人体、脏腑、疾病等命理概念融会贯通,从而将自然的整体性、功能性、动态性特质凝聚在人类生命活动中,诉诸于形象性概念和中医语言进行描述与解读,并经过临床实践不断扬弃,逐步形成对生命规律的认知自信、方法自信、理论自信,并不断支持人类探寻生命本质的诉求.

    作者:石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谢立科痰瘀互结理论在眼底病中的新认识

    谢立科主任医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病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痰瘀互结理论及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络损积阻“为诸多眼底病的主要病机,此处的“积“是以痰饮、瘀血、水停为主的病理改变,“络”即为眼底血络,通过“祛积通络法”治疗相关眼底疾病,并自创“祛积通络方”用于眼科临床实践取得满意疗效.本文将从基本理论、临床表现、常见眼底病、方解分析、典型案例几方面阐述其痰瘀互结理论在眼底病中的新认识,以供交流共进.

    作者:明静;谢立科;郝晓凤;张志芳;侯乐;祁怡馨;孙会兰;李晓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芎归六君子汤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从脾胃论治实验性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特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消心痛组、复方丹参滴丸组和芎归六君子汤组,采用脂肪乳剂灌胃法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冠脉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双模型,术后24h检测血流动力学、心肌酶标志物、肌钙蛋白和血管内皮活性物质,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学改变.结果:各给药组能改善上述指标并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减轻炎症、缺血损伤等反应,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且芎归六君子汤组优于丹参滴丸和消心痛组.结论:芎归六君子汤对梗死心肌有显著保护作用,提示从脾胃论治冠心病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郑丽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针刺青灵组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目的:针刺青灵组穴(青灵、天柱、风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将6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针刺青灵、天柱、风门组穴,对照组针刺常规夹脊穴,比较2组治疗后McGill评分、麻木程度、临床有效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针刺青灵组穴可有效降低McGill评分,改善患者麻木程度,提高治疗有效率.结论:针刺青灵组穴可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但后期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其治疗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作者:朱琳琳;蔡向红;尹逊路;陈枫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外科正宗·肿疡主治方》用药规律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外科正宗·肿疡主治方》中药物的使用规律,探讨陈实功治疗肿疡的用药特点及其治疗肿疡病的学术思想.方法:基于Excel统计《外科正宗·肿疡主治方》使用的所有药物并建立数据库,对数锯库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继以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肿瘤主治方共32首,方中药物共计126味,其出现频次在3次以上的有28味,如甘草、当归、白芷、黄芪、川芎、白芍、人参、乳香、陈皮、金银花、大黄、皂角刺、茯苓、姜、没药、羌活、穿山甲、雄黄、连翘、天花粉、轻粉、白术、木香、朱砂、独活、黄芩、防风、赤芍,且肿疡方中常用药对功用多以补益中州、建护脾土为主.结论:体现了陈实功“治疮全赖脾土”的学术思想.

    作者:赵志恒;穆超超;张赫然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宋元明时期酸枣仁配伍治疗失眠用药思维研究

    目的:通过对宋元明时期酸枣仁配伍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研究,初步探索基于药性分析的酸枣仁治疗失眠的核心配方和用药规律,为临床有效治疗失眠开拓用药思路.方法:收集宋元明各时期应用酸枣仁治疗失眠175首处方,应用Excel软件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整理,通过分析处方中主要药物药性分布及常用核心组合,研究此时期酸枣仁配方用于失眠的用药规律及思维分析.结果:从药性角度来看温性药使用频率高,从药味角度来看甘味药使用频率高,支持度高的2味药为人参、茯苓,支持度高的3味药为人参、远志、茯神.结论:酸枣仁配伍治疗失眠时多以酸枣仁、人参、茯苓、茯神和远志为基础方兼顾补养气血合理加残使用甘温药.

    作者:李琳;田雨;王丹;李真真;牛明月;谢望楚;贾德贤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数据挖掘的新安医家治疗咳嗽用药规律及特色研究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新安医家治疗咳嗽的组方用药规律特色,为临床治疗咳嗽提供组方依据和思路.方法:从新安医案专著筛选390案咳嗽医案,利用office 2016建立方药数据库,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及SPSS 22.0进行频数、性味归经、用药类剐、证型、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药物频数得出益气健脾药、止咳平喘药、补阴润燥药位居前三位,聚类分析可归纳出益气健脾药、养血敛阴药、止咳化痰药、滋阴健脾药、泻肺化痰药等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得出茯苓→白术、甘草→人参、苦杏仁→紫苏子等常用药对及渗水利湿药→止咳化痰药的常用配伍.结论:新安医家论治咳嗽以脾肺为要,擅长从脾论治,多以甘润、甘温、甘凉之味培土生金治其本,止咳平喘、养阴益气治其标.

    作者:杨勤军;李泽庚;胡健;张至强;汪丹阳;曾时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