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议“大黄(廑)虫丸”

林连美

关键词:《金匮要略》, 大黄(廑)虫丸, 缓中补虚
摘要:大黄(廑)虫丸又名大黄蛰虫丸,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金匮要略》所载.目前学术界大都认为其用治于虚劳夹瘀之脑血栓、周围血管病、肝硬化、乳腺增生、子宫肌瘤、胃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笔者通过对大黄(廑)虫丸的理法方药进行分析,提出“大黄(廑)虫丸乃为虚劳宿食内停化热灼阴血成干血所设”的观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从湿热生痰看宣痹温胆汤的合方运用

    探讨上焦宣痹汤与温胆汤的合方机理,认为少阳三焦焦膜是水、火、气的通道,气机受阻,湿郁化热,湿热交蒸,炼液为痰,湿易与风热合致湿热生痰、热郁气滞.结合当代少阳杂病的病变特点,认为三焦腑亦为“少阳为枢”居躯体之内、脏腑之外,外达腠理、内近诸脏,可调水道、游相火、助水谷,法当宣湿透热、行气化痰,故合而用之.从六经实质及其生理病理体系理论去认识临床症状和六经方证应用则比较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为临床辨证分类提供更为实用、广阔的诊疗思路.

    作者:曾菲莉;刘英锋;乐毅敏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广东省中医院慢性疾病管理门诊以因子分析法分析广东地区强直性脊柱炎证候分型特点

    目的:基于广东省中医院慢性疾病管理门诊,应用因子分析法深入研究广东地区强直性脊柱炎的证候分型特点,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科学基础.方法:收集广东地区共30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中医临床四诊信息,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因子提取法,并对因子负荷进行正交方差极大旋转.结果:在提取的30个公因子中,其中12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因子能对应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督寒脾湿证及肾督痰瘀证3个中医临床常见证候.结论:运用因子分析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广东地区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常见证型特点.

    作者:邱冬妮;赖勇辉;谭希;何羿婷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释意理论视角下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翻译原则探析

    “中国热”带动了“中医热”的兴起,中医文化获得国外受众的广泛关注.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有效且实用的理论缺乏和译者功底不足,翻译质量总体偏低.本文引入法国释意理论,提出接受性、增补性、变通性、时应性和含蓄性等5点翻译原则,以期能提高人才培养力度,改善当前翻译现状.

    作者:石少楠;王银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中草药抑菌作用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在预防和治疗因细菌引起的感染类疾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口腔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细菌、糖尿病足、妇科炎症等多种疾病.目前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外抑菌实验,随着技术的进步今后应将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深入到体内.本文就近年来研究频次较高的单味中药及复方的抑菌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依据,为研发出低毒高效的中药抑菌剂提供参考.

    作者:李晏乐;岳肖华;孙卫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重症监护室心衰患者中医证型与中心静脉压和血浆N末端原脑利钠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心衰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中心静脉压(CVP)和血浆N末端原脑利钠肽(NT-proBNP)的关系,探讨CVP监测对ICU心衰患者中医证型和病情的提示价值.方法:将ICU心衰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测量并记录其CVP和血浆NT-proBNP,同一患者可进行多次测量和辨证,对主要证型组的检测指标进行分析.结果:ICU心衰患者以心肺气虚、痰饮阻肺、阴竭阳脱3种证型为主,各证型的CVP值和NT-proBNP总体有显著性差异,心衰证型与CVP和NT-proBNP呈正相关,CVP值随心肺气虚、痰饮阻肺、阴竭阳脱的顺序依次升高.结论:在心肺气虚、痰饮阻肺和阴竭阳脱3种证型的ICU心衰患者中,CVP对3种证型有提示作用,结合NT-proBNP分析CVP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亦有提示作用.

    作者:杜磊;徐健众;邓扬嘉;沈卓之;李蔚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温病“透热转气”探析

    “透热转气”的本质并不是用宣散透发的药物使营热透出气分,而是要解除阻止营热外达的障碍,使营热转出气分.若障碍在营分,营热壅遇则治以滋养营阴,使胶着之营热得以周流而顺势外透于气分.若障碍同时在气分且有气热迫营之势,则先清解气热,辅以滋阴凉营;若迫营之气热郁遏较甚,则清气的同时宣畅气分气机,后清解转入气分之热.金银花、连翘、淡竹叶等药质地轻清,既可清气热又能宣气机,能在清气时防止凉遏气机而非“透营热于气分”,故在清气热时应少用黄连等苦寒之药.

    作者:刘星;牛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论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四个维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化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有效性是医学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课题.在医学人文素质的培育方面要注重4个雏度,即在主体维度上不断提升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思想认识,在客体维度上科学构建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课程体系,在介体维度上系统搭建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坚强阵地,在环体维度上努力营造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良好氛围.

    作者:彭恩胜;袁霭凤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近10余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及相关临床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概念、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防治及预后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故从中医学对眩晕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西医学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机制的认识及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现状、西医学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危险因素的认识及预后的判断等4个方面,论述近10年来中西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并对现存问题予以分析.

    作者:何菊;张怀亮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张晋峰治疗IVF-ET后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经验

    经人类辅助生殖治疗获得的妊娠存在较高的流产率.张晋峰主任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先兆流产者,宫腔内孕囊周围液性暗区发生率明显高于自然妊娠者.故诊治该病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重视微观辨证,认为该病病位在胞宫、冲任,辨证属脾肾两虚兼血瘀,治疗上突出补虚、泻实并重,巧用补肾健脾、活血止血法,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临床疗效显著.现总结其论治IVF-ET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的临床经验,以资临床借鉴.

    作者:王瑞霞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真武汤所治发热探析

    真武汤出自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作为温阳利水的代表方剂,真武汤主要用于治疗阳虚水泛、水气内停之证,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中.世人只知真武汤证可有发热症状表现,然而此方所治疗的发热症状是由于外感或是内伤而发一直存在争议,无确切定论.该文对其发热症状进行再研究,通过对其因机、部位以及治发热之遣方用药的探析,发现此发热是由于内伤少阴、肾阳大耗而发的虚热症状,并可于患者面部体现其热象,遵循“温潜治之”的治疗原则,温中与利水同用.如此,对真武汤所治疗发热症状的再探析与再发现,不仅扩充了其适应证的范围,同时也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真武汤提供了依据.

    作者:徐菁晗;谷松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中医隐喻思维规律刍议

    隐喻研究是探索中医思维规律的重要途径.本文揭示了中医隐喻思雏规律:基于普适性的万物相似,通过体验认知的方式择速,借助隐喻映射机制推理新质实体和过程的属性、走向、目的和效用.这一思维路径依阴阳五行之理推敲,迅速与人体、脏腑、疾病等命理概念融会贯通,从而将自然的整体性、功能性、动态性特质凝聚在人类生命活动中,诉诸于形象性概念和中医语言进行描述与解读,并经过临床实践不断扬弃,逐步形成对生命规律的认知自信、方法自信、理论自信,并不断支持人类探寻生命本质的诉求.

    作者:石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临床大数据分析探讨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

    目的:通过挖掘单位时间内气象因素与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证型发病的关系,为季节性疾病的预测提供启发.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3年广东省中医院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确诊病例及广东省广州市气象资料,采用LASSO算法(一种线性回归)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均方误差作为评价标准.结果:研究共纳入16737例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例,其中风热犯肺证5741例,痰热壅肺证4910例,风热犯肺组采用前8个月的全部气象数据得到的均方误差值为0.4613,相关气象因素为前2个月平均日照时数.痰热壅肺组采用前8个月的全部气象数据得到的均方误差值为0.3393,相关气象因素为前2、3、5、8个月平均日照时数、前3个月平均风速、前7个月平均气温、前7个月平均相对湿度、前8个月平均降水量.结论:气象因素影响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证型的发生,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预防和控制及相关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应更多考虑当地气候变化的影响.

    作者:黄晶一;朱威;颜仕星;周红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石药芳草”治疗“消渴病”的忌宜探讨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消渴病的防治上提出“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及“石药发瘨,芳草发狂”的理论,芳草、石药似乎为消渴病的用药禁忌.然《素问·奇病论》在谈及消渴病的治疗时又云:“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此处“兰草”经考证当为“泽兰”“佩兰”之类芳香之物,用于延年益寿,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所食用或佩戴.且仔细阅读与《内经》年代相近的《神农本草经》等相关著作,“石药”如“白石英、朱砂”之类亦有“主消渴”的功效,故笔者反思“石药芳草”并不是绝对禁用或忌用于消渴之病.“芳草石药”临床应用于消渴病患者既要“谨守病机”也要“审时度势”且适可而止.此外,《内经》此看似相悖之言也告诫我们消渴病的预防与治疗应当“薄滋味、慎辛温”,既病防变.

    作者:许趁意;吕雪莲;邬丹;杜梦梦;岳仁宋;龙新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阳明脉衰”与皮肤衰老的关系探讨

    女性绝经前的特殊病理及生理内环境以“衰始阳明”为基点,女子“五七”“阳明脉衰”的表现之一是“面始焦”,即面部开始出现面色憔悴、无华甚至皱纹等衰老表现,可见女子皮肤衰老和阳明脉的盛衰关系密切.故从足阳明经脉的循行特点,阳明脉衰是皮肤衰老的先导,阳明脉衰是皮肤衰老的病理生理内环境,更年期是机体走向衰老的关键启动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皮肤衰老和充阳明而实三阳,是“治未病”、延缓机体衰老重要环节的5个方面探讨女子“阳明脉衰”与皮肤衰老的病机及其防治的相关性.认为“阳明脉衰”是女子绝经前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改善“阳明脉不足”是延缓女子皮肤衰老的治本措施,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作者:张苗;纪峰;陈友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数据挖掘的新安医家治疗咳嗽用药规律及特色研究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新安医家治疗咳嗽的组方用药规律特色,为临床治疗咳嗽提供组方依据和思路.方法:从新安医案专著筛选390案咳嗽医案,利用office 2016建立方药数据库,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及SPSS 22.0进行频数、性味归经、用药类剐、证型、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药物频数得出益气健脾药、止咳平喘药、补阴润燥药位居前三位,聚类分析可归纳出益气健脾药、养血敛阴药、止咳化痰药、滋阴健脾药、泻肺化痰药等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得出茯苓→白术、甘草→人参、苦杏仁→紫苏子等常用药对及渗水利湿药→止咳化痰药的常用配伍.结论:新安医家论治咳嗽以脾肺为要,擅长从脾论治,多以甘润、甘温、甘凉之味培土生金治其本,止咳平喘、养阴益气治其标.

    作者:杨勤军;李泽庚;胡健;张至强;汪丹阳;曾时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益肾蠲痹丸对CIA大鼠辅助性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究益肾蠲痹丸对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模型(CIA)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方法:CIA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CIA模型组、阳性药组(甲氨喋呤)和益肾蠲痹丸治疗组4组各10只.治疗结束后采用ProcartaPlexTM多因子免疫检测技术定量分析各组大鼠血清中IFN-γ、IL-2、IL-4、IL-6、IL-10、IL-17A的含量.结果:益肾蠲痹丸能下调CIA大鼠机体IL-2、IL-6、IL-17A的表达,同时上调IL-10表达.讨论:益肾蠲痹丸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促炎细胞因子及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其作用靶点可能与IL-2、IL-6、IL-17A及IL-10有关.

    作者:展俊平;孟庆良;范围;屈祥科;陈梦雪;王建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针刺青灵组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目的:针刺青灵组穴(青灵、天柱、风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将6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针刺青灵、天柱、风门组穴,对照组针刺常规夹脊穴,比较2组治疗后McGill评分、麻木程度、临床有效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针刺青灵组穴可有效降低McGill评分,改善患者麻木程度,提高治疗有效率.结论:针刺青灵组穴可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但后期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其治疗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作者:朱琳琳;蔡向红;尹逊路;陈枫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益肾健脾助孕方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复发性流产43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益肾健脾助孕方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脾肾两虚型复发性流产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第一阶段给予治疗组中药益肾健脾助孕方口服,每日1剂,连续治疗4个月,治疗期间采取避孕措施,4个月治疗后解除避孕,对照组采用空白对照.2组患者孕后自首诊起均开始口服地屈孕酮片20 mg,每日2次至妊娠12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前患者中医证候积分(14.24±2.88)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5.95±3.34)分,治疗后血清雌二醇(E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2组患者再次妊娠后首诊时(妊娠6周内且妊娠后均为使用雌孕激素及其他药物保胎治疗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益肾健脾助孕方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复发性流产,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基础血清雌二醇水平,并可提升患者再次妊娠后的血清雌二醇和孕酮水平.

    作者:何飞;方庆霞;陈瑞雪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小议“大黄(廑)虫丸”

    大黄(廑)虫丸又名大黄蛰虫丸,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金匮要略》所载.目前学术界大都认为其用治于虚劳夹瘀之脑血栓、周围血管病、肝硬化、乳腺增生、子宫肌瘤、胃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笔者通过对大黄(廑)虫丸的理法方药进行分析,提出“大黄(廑)虫丸乃为虚劳宿食内停化热灼阴血成干血所设”的观点.

    作者:林连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生命早期应激探讨情志内伤肝失疏泄病证机理

    生命早期应激不仅诱发个体青幼期精神障碍的发生,更导致成年后抑郁症等易感性的显著增加.针对早期应激因素自身的重要作用及其与青幼期神经发育的交互影响,近年来许多中医药学者已开展了有益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应激或与成年后应激叠加后,病证过程仍表现出情志内伤肝失疏泄的基本特征及相关药物的有效干预作用.关注生命早期应激负性作用,并与成年后应激有机结合,有助于动态观察情志内伤肝失疏泄病证变化,阐释情志内伤潜伏期或缓解期病机,研究青幼期应激有效干预手段,基于早期应激效应开展肝失疏泄病证研究成为肝藏象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作者:史亚飞;张荣 刊期: 2018年第06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