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冰;鞠宝兆;刘自力;辛哲;刘娟;王铎
探讨上焦宣痹汤与温胆汤的合方机理,认为少阳三焦焦膜是水、火、气的通道,气机受阻,湿郁化热,湿热交蒸,炼液为痰,湿易与风热合致湿热生痰、热郁气滞.结合当代少阳杂病的病变特点,认为三焦腑亦为“少阳为枢”居躯体之内、脏腑之外,外达腠理、内近诸脏,可调水道、游相火、助水谷,法当宣湿透热、行气化痰,故合而用之.从六经实质及其生理病理体系理论去认识临床症状和六经方证应用则比较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为临床辨证分类提供更为实用、广阔的诊疗思路.
作者:曾菲莉;刘英锋;乐毅敏 刊期: 2018年第06期
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是引导中医学术体系展开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故从对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当前发展、传播困境现状的探讨,到提出如何面对这些困难和解决途径展开讨论,提出“传承”:以孔子学院为平台展开国际化师承的教学模式,加强民间交流,鼓励热爱中医文化人士多多传习;“融合”:本着取长补短、融会贯通的目的,对中医名词术语开展形象性翻译,以便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医文化知识,同时从娃娃开始普及中医文化更是一个有着长远目光的举措;“共享”:本着共同的医学目的,与全世界共享中医文化与精髓,是惟一能够把中国和中医文化推向世界舞台并被接纳和认可的方法.
作者:尚冰;鞠宝兆;刘自力;辛哲;刘娟;王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基于广东省中医院慢性疾病管理门诊,应用因子分析法深入研究广东地区强直性脊柱炎的证候分型特点,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科学基础.方法:收集广东地区共30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中医临床四诊信息,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因子提取法,并对因子负荷进行正交方差极大旋转.结果:在提取的30个公因子中,其中12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因子能对应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督寒脾湿证及肾督痰瘀证3个中医临床常见证候.结论:运用因子分析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广东地区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常见证型特点.
作者:邱冬妮;赖勇辉;谭希;何羿婷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收集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出生和发病的五运六气等相关信息,运用运气理论时信息整理、挖掘,总结发生RA运气规律,探讨五运六气与RA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随机收集1866例RA门诊患者,收集其发病和出生时的运气学资料,推算出患者的中运、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等,把五运作为5个因素、六气作为6个因素,运用统计学分析2组数据,统计运、气因素出现的频次,观察其发病时的运气特点,分析与RA相关的运气因素,并结合中医理论分析、探讨.结果:RA发病年运特征3水平;发病司天的六因素差异在少阴君火与太阴湿土,发病在泉的六因素差别在少阳相火与阳明燥金;发病主气的六因素差异在太阳寒水与太阴湿土.结论:RA发病五运与阳明燥金关系小,发病司天与少阴君火及大阴温土关系密切,在泉与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关系大,主气与太阳寒水与太阴湿土关系密切.结论:类风湿发病与五运六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马桂琴;沙正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近10余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及相关临床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概念、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防治及预后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故从中医学对眩晕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西医学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机制的认识及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现状、西医学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危险因素的认识及预后的判断等4个方面,论述近10年来中西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并对现存问题予以分析.
作者:何菊;张怀亮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针刺青灵组穴(青灵、天柱、风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将6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针刺青灵、天柱、风门组穴,对照组针刺常规夹脊穴,比较2组治疗后McGill评分、麻木程度、临床有效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针刺青灵组穴可有效降低McGill评分,改善患者麻木程度,提高治疗有效率.结论:针刺青灵组穴可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但后期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其治疗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作者:朱琳琳;蔡向红;尹逊路;陈枫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真武汤出自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作为温阳利水的代表方剂,真武汤主要用于治疗阳虚水泛、水气内停之证,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中.世人只知真武汤证可有发热症状表现,然而此方所治疗的发热症状是由于外感或是内伤而发一直存在争议,无确切定论.该文对其发热症状进行再研究,通过对其因机、部位以及治发热之遣方用药的探析,发现此发热是由于内伤少阴、肾阳大耗而发的虚热症状,并可于患者面部体现其热象,遵循“温潜治之”的治疗原则,温中与利水同用.如此,对真武汤所治疗发热症状的再探析与再发现,不仅扩充了其适应证的范围,同时也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真武汤提供了依据.
作者:徐菁晗;谷松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活血生肌汤联合自体骨髓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足分为常规内科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常规内科治疗组+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移植+常规内科治疗+活血生肌汤联合治疗组(活血生肌汤组),治疗3个月后对各指标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血糖、血脂、静息疼、足冷感觉、间歇跛行、足趾皮温、踝肱指数、血压比较,干细胞移植组、活血生肌汤组较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血生肌汤组较干细胞移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左侧患足溃疡面积/创面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数量、愈合率比较,干细胞移植组、活血生肌汤组较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血生肌汤组较干细胞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血管显影比较,常规治疗组左膝下胫后动脉阻塞,干细胞移植组左胫后动脉畅通,活血生肌汤组血流直达左足部;治疗3个月后干细胞移植组、活血生肌汤组左下肢腘动脉管径、足背动脉管径及血流速度、左下肢正中、腓神经传导速度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活血生肌汤组优于干细胞移植组.结论:活血生肌汤能明显提高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
作者:李高申;郭梅珍;牛美兰;何雄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新安医家治疗咳嗽的组方用药规律特色,为临床治疗咳嗽提供组方依据和思路.方法:从新安医案专著筛选390案咳嗽医案,利用office 2016建立方药数据库,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及SPSS 22.0进行频数、性味归经、用药类剐、证型、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药物频数得出益气健脾药、止咳平喘药、补阴润燥药位居前三位,聚类分析可归纳出益气健脾药、养血敛阴药、止咳化痰药、滋阴健脾药、泻肺化痰药等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得出茯苓→白术、甘草→人参、苦杏仁→紫苏子等常用药对及渗水利湿药→止咳化痰药的常用配伍.结论:新安医家论治咳嗽以脾肺为要,擅长从脾论治,多以甘润、甘温、甘凉之味培土生金治其本,止咳平喘、养阴益气治其标.
作者:杨勤军;李泽庚;胡健;张至强;汪丹阳;曾时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糖尿病是一种多系统损伤的复杂疾病,疾病晚期出现并发症时常常累及足部.糖尿病足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西医治疗DF的主要方法包括手术、介入、营养支持以及对症疗法,而我国传统的中医药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在DF的防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笔者从糖尿病足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中医药治疗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糖尿病足的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李丹;陈龙菊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大黄(廑)虫丸又名大黄蛰虫丸,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金匮要略》所载.目前学术界大都认为其用治于虚劳夹瘀之脑血栓、周围血管病、肝硬化、乳腺增生、子宫肌瘤、胃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笔者通过对大黄(廑)虫丸的理法方药进行分析,提出“大黄(廑)虫丸乃为虚劳宿食内停化热灼阴血成干血所设”的观点.
作者:林连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近年来,腧穴热敏灸疗法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灸法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检索了热敏灸在中医妇科学中的临床研究,将其分为经、带、胎、产、杂五类进行系统整理,并归纳了不同妇科疾病的高发热敏腧穴.热敏灸疗法在妇科诸病中应用范围广泛,尤以原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炎与不孕症研究较多,其临床疗效优于传统艾灸,具有见效快、疗效稳定的特点;其次,妇科痰病普遍存在腧穴热敏化现象,其高发热敏穴区常见于关元、腰阳关、三阴交、子宫等,与任督脉、脾经关系密切.但热敏化腧穴在妇科疾病中的发生发展规律尚不明晰,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热敏腧穴的临床特征及热敏灸规范化操作等,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作者:保琼楠;周浩;印帅;万敏;郑晖;赵凌;梁繁荣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汉字是一种表音与表意结合的文字,字的创造蕴含着古贤对于事物直观甚至是接近本质的认识,体现着他们的思维方式,而字义随着时代变迁而产生的变化也能从某些方面反映人们对于事物认知的变化,故研究一字的造字及字义演变过程对于理解该字所形容的事物与现象有着不能忽视的价值.本文从肝胆的造字及字义演变过程入手,结合古代医籍中对血和胆汁功能认识的分析,探讨肝的“御邪”、胆的“辨剐”功能,指出古人认为在机体抗病御邪过程中,肝负责调动、指挥机体的御邪力量,胆起着监控识别传递信息的作用.
作者:高斐宏;董尚朴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基于病因病机、诊治思路、辨证施治及治疗经验等几个方面对周惠芳教授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进行论述.周惠芳临证30余载,在国医大师夏桂成“心(脑)-肾-子宫轴”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审因施治,认为该病的病理基础是肾虚血瘀,肾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相兼为病.治疗上提出补肾活血是其基本治疗方法,补肾调周法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同时注重心肾同调并贯穿始终.临证时将补肾宁心与调周法相结合,并注重心理疏导与生活规律,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丁楠;周惠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隐喻研究是探索中医思维规律的重要途径.本文揭示了中医隐喻思雏规律:基于普适性的万物相似,通过体验认知的方式择速,借助隐喻映射机制推理新质实体和过程的属性、走向、目的和效用.这一思维路径依阴阳五行之理推敲,迅速与人体、脏腑、疾病等命理概念融会贯通,从而将自然的整体性、功能性、动态性特质凝聚在人类生命活动中,诉诸于形象性概念和中医语言进行描述与解读,并经过临床实践不断扬弃,逐步形成对生命规律的认知自信、方法自信、理论自信,并不断支持人类探寻生命本质的诉求.
作者:石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中医和藏医分别具有独特的体质理论,在各自的临床实践中均有广泛应用,两者对体质的认识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概述了两者对体质分类方法的历史沿革,分别介绍了目前公认的9种中医体质和7种藏医体质的总体特征,探讨两种体质分类方法的异同,并以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为参照,逐一比较和探讨中藏医各体质类型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促进中医和藏医两种医学在体质领域的交流互鉴,丰富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体质学说宝库提供参考.
作者:罗辉;仲格嘉;王琦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耳穴穴区的血流灌注特点,整理分析各穴区的血流灌注特征,提供耳穴穴区特征证据.方法:以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多普勒观察耳穴各区的血流灌注并分析整理各穴区的血流灌注特征.结果:左右耳血流量比较,左耳血流量(217.31PU)略高于右耳(2t4.43P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分区血流量比较,三角窝区血流LSMEAN值(257.97PU)大,耳屏区血流LSMEAN值(156.75PU)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大分区分为4份:血流值小区-耳屏区,血流值较小区-对耳屏区、耳轮区,血流值较大区-对耳轮区、耳垂区,血流值大区-耳甲区、耳舟区、三角窝区.小分区血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分区的血流分布不连续且50区即脾穴血流值高.结论:耳廓各穴区血流灌注与血管微循环分布密切相关,且各区的血流灌注有明显差异,其中耳甲区、耳舟区、三角窝区的血管分布密集,血流灌注高,耳轮区和耳垂区次之,耳屏区、耳轮区甚之,耳屏区很少有血管分布,血流灌注低.健康成年人耳廓的血流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为耳穴的分区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任大鹏;吴雪洋;杨雪;潘洪飞;范秀东;任晓楠;李春日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主要表现为肝脏、骨骼肌以及脂肪等胰岛素敏感的靶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障碍.研究表明,葡萄糖转运体蛋白是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的重要靶蛋白,参与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本文主要从中药及其复方通过多途径、多靶点促进葡萄糖转运体的易位及其基因表达而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2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作者:李斌;李鑫;范源 刊期: 2018年第06期
“上火”乃传统概念,在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率高,在中医古代文献中也多有表述,目前学术界研究活跃,但对于“上火”源流的研究不规范、不全面,因此“上火”内涵的准确性受到制约.本文旨在梳理“上火”源流变迁及确立其内涵本质.“上火”的源流至少有煎药用火、运气少阳、少阴司天,上焦之火,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五大方面.“上火”的合理内涵可理解为病理之火,其内涵包括本位之火、非本位之火(位、时)和全身之火.临床诊疗当对其加以区别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盖国忠;李佳佳;陈仁波;张红 刊期: 2018年第06期
介绍周超凡教授治疗脂肪瘤的经验.周超凡认为该病的病位在肝脾,基本病机是脾气亏虚、痰瘀互结,以扶正祛邪为主要治则,以健脾益气、化痰祛瘀为主要治法,并运用自拟方加减治疗该病.强调临证时应当重视血脂的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优先选择有降脂作用的中药,血脂较高者可联合降脂中成药.针对脑部脂肪瘤适当选取能透过血脑屏障的中药,脂肪瘤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积极探索新方案内外同治,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
作者:咸庆飞;刘颖;周超凡 刊期: 201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