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联合用药中清胃止痛微丸治疗幽门螺杆菌的功效与临床观察

余瑶;贾玉婷;徐晓雯;王丹

关键词:清胃止痛微丸, 幽门螺杆菌, 慢性胃炎
摘要:目的:评价清胃止痛微丸联合西药作为补救治疗方案对根除失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的慢性胃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清胃止痛微丸,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枸橼酸铋钾,疗程10 d,通过14C尿素呼气试验判断根除效果记录治疗前后症状并评分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73.33% (22/30),与对照组66.67%(20/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0天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停药后4周末,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0%,与对照组96.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胃止痛微丸联合西药方案对根除失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是有效的补救措施,清胃止痛微丸有望替代铋3建立安全有效的中西药物结合补救治疗方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尿三针对BPH大鼠前列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尿三针对前列腺增生(BPH)大鼠的前列腺湿重、前列腺指数(PI)、凋亡率、组织形态的影响,为尿三针治疗BPH提供依据.方法:1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尿三针组.皮下注射丙酸睾酮进行造模,尿三针组给予针刺尿三针干预,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相同的抓取和固定,观察各组指标的变化.结果:尿三针组前列腺湿重、PI低于模型组,尿三针组凋亡率高于模型组和正常组;模型组前列腺上皮细胞增生明显,向腺腔内形成凸起,腺腔变小甚至闭合,腺腔内酸性分泌物明显减少,纤维组织显著增生,尿三针组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结论:尿三针治疗BPH的机理之一是促进前列腺细胞凋亡,使前列腺体积和质量降低,减轻前列腺炎症及纤维化.

    作者:王梓楠;方浩泰;袁青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三伏贴治疗哮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三伏贴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时间为建库至2017年8月18日,检索所有有关三伏贴治疗哮喘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11篇文献,Meta分析显示三伏贴治疗哮喘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OR =3.27,95% CI(2.19,4.87),Z=5.82,P<0.00001],大呼气流量(PEF)[OR=0.28,95% CI(0.08,0.47),Z=2.81,P=0.005<0.05],第一秒用力呼气容量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OR=7.28,95% CI(5.97,8.60),Z=10.87,P<0.00001],三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一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OR=-0.05,95% CI(-0.21,0.21),Z=0.01,P=0.99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伏贴治疗哮喘有效且优于其他诸如西药、针刺等疗法,可改善PEF、FEV1/FVC,但对FEV1无明显影响.由于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缺乏高质量临床RCT研究,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故上述结论有待进一步考证.

    作者:罗明;阳仁达;孙璐;兰伟;朱重政;黄文韬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痰热清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西医常规治疗联合痰热清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痰热壅肺证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将12例痰热壅肺证AE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例,联合治疗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联合痰热清注射液,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结果:联合治疗组在g__Enterobacter,g__Eubacterium,g__Eggerthella,f__Eubacteriaceae 4种菌群丰度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在改善患者COPD综合评估上有一定优势,可影响AECOPD痰热壅肺型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但这种改变与疾病改善关系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作者:刘璇;张治国;魏娟;童要志;赵晶晶;赵小鹏;王波;白雯;乔树斌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象思维的思维特点探析

    象思维是中医学思维方式的核心,常被哲学家划分为非理性思维,但我们认为象思维具有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协同运作的特点,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非逻辑思维为主导的一种思维方式.象思维主要包括物象、意象、大象三个层次,物象层次中以直觉思维为先导,以逻辑思维为核心;意象层次中主要运用类比思维和直觉思维;大象层次中主要运用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等.大象层次是象思维区别于其他思维方式的关键所在,这个层次具有主客融合、体象融合两大特点.通过厘清象思维的思维特点,把象思维从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个方面来阐释具有开放自我系统的作用;把象思维依照物象、意象、大象三个层次来阐释具有建立中医自信、突出心灵作用的意义.

    作者:张翀;杨化冰;王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从《中外卫生要旨》看近代岭南医学养生思想的变迁

    《中外卫生要旨》汇编了大量“中外先哲”的养生要语及西医卫生知识,在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养生精髓的同时,也介绍了近代西方卫生保健知识,宣传了西方医学关于生理卫生的理论及新式养生观念.该书除论述中外相通的养心与运动方法外,具体提到了中西融合之饮食调养、饮食营养与消化的一些生理知识,如细分食物的化学成分,茶叶的化学成分等.指出了居处日光的照射、空气的流通、水的清洁与用水卫生、公共环境的洁净等与人的健康有密切关系,这些都是养生防病需要注意的方面.由此,中医养生内容与西方运动学、营养学、卫生知识融为一体,中西医学养生理念开始交融.

    作者:唐思诗;潘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针灸运气理论临证思维探析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是通过研究天时气候、物候规律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以预测和防治人体疾病的一门学科.人体受胎孕期运气禀赋的影响而呈现出个体体质差异性,继而影响个体后天脏腑的盛衰和罹患疾病的倾向,成为疾病的根本成因.本文基于先天运气理论,从体质、脏腑角度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汲取古籍中的经验,创新运气理论指导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思路,在分析患者不同年运体质的基础上施以针灸治疗改善其预后.创造性地提出运气-体质-脏腑-针灸的临证思维,以体质为中介,五脏为中心,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先天运气,有效指导其针灸治疗和疾病防治.

    作者:邹小秋;郑淑珍;汤顺莉;李月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观察“太阴阳明法”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太阴阳明法”对2型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调节β细胞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120例有胰岛素适应症的T2DM患者按随机数字袁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胰岛素联合降糖药及中医药辨证论治,对照组给予胰岛素联合降糖药及中成药治疗,疗程各6个月观察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C肽、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在血胰岛素和C肽含量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餐后2h血糖均数较对照组低,但空腹血糖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糖化血红蛋白较对照组均数低,在改善LDL-C和CRP方面均较对照组更有效;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太阴阳明法”辨证施药T2DM患者对胰岛素抵抗和调节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有益于T2DM患者治疗过程中减轻胰岛素剂量和正常血糖值的维持.

    作者:孙奇华;章文俊;潘晔;陈乃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基于复杂性科学论中医药学特色与优势

    鉴于整体观念、治未病与复方用药似乎并非是中医药学所独有,辨证施治也因为其作用非特异性而不被很多人所重视.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理念,在对中西医药学整体观念、治未病与复方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他们却确有不同,是由于二者的不同认识方法所决定与形成的.辨证施治——状态分析与处理是一种“多因素非线性分析与处理”的认识方法,不同于西医药学的“单因素线性分析与处理”,是中医药学的大特色与优势.转变科学观念,充分认识辨证施治在认识方法上的科学性与重要性,正确处理中西医药学关系,以促进中西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与结合.

    作者:罗超应;罗磐真;王贵波;李锦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肝郁证元素在建立多囊卵巢大鼠模型中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比较单纯使用“肝郁”、雄激素和“肝郁”联合雄激素3种造模方法对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纯给大鼠“肝郁”刺激、单纯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DHEA)和使用“肝郁”刺激联合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DHEA)3种方法建立模型,观察大鼠动情周期和病理组织形态学以判定动物造模状况;采用自动分光光度法测定PCOS大鼠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吸附法测定胰岛素(IN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瘦素(LP)、脂联素(ADP)的相应变化.结果:肝郁加雄激素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G、TC、LDL、LP值显著升高,ADP值显著降低;肝郁加雄激素组与雄激素组比较,TG、LDL明显升高,ADP值明显降低.结论:提示“肝郁”使雄激素致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脂质代谢紊乱程度加重.

    作者:牛艳艳;贾力莉;宋美卿;冯玛莉;杨钤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基于数据挖掘的温胆汤类方用药规律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温胆汤类方进行挖掘以探讨其药物、症状和病机三者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预设《千金要方》中“温胆汤”为中心方剂,根据设定条件查找《中医方剂大辞典》搜集温胆汤类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及病机术语时其药名、症状、病机进行规范,然后进行药物、症状和病机三者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温胆汤类方元42首,含药物45味共438频次,症状47种共143频次,病机14种共60频次;不寐、善惊与半夏和痰分列温胆汤症状、药物、病机的核心项,由“痰”导致的不寐、善惊相关性高.结论:温胆汤的症状、药物、病机之间存在相关性,因痰气交阻而气逆导致不寐和善惊等情志方面的疾病,可以半夏、生姜、枳实、陈皮、甘草、竹茹为基础辨证加减进行治疗.

    作者:赵志恒;穆超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盐敏感性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心脏功能形态学与证候学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盐敏感性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候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及心脏功能形态学差异.方法:入选131例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肾素(PRA),超声学评价其心脏功能形态学情况.结果:AngⅡ: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痰湿壅盛>阴虚阳亢,且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D: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痰湿壅盛>阴虚阳亢,且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ngⅠ、ALD、PRA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组患者左室后壁、室间隔厚度显著高于其他2组,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组患者EF、E/A、FS显著低于其他2组.结论:盐敏感性高血压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RAS激活为显著,同时伴有更严重的心脏功能损害.

    作者:褚瑜光;路士华;胡元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心康冲剂对慢性心衰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心康冲剂对心衰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保护作用.方法:各组大鼠实验完毕后行心脏超声、血流动力学检测,心脏切片行HE及免疫荧光染色,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大鼠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 D31)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功能明显下降,HE染色示血管形态轮廓模糊,免疫荧光染色示大量荧光点分布,ET-1、vWF、CD31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剂组、缬沙坦组心功能增强,HE染色示血管形态形态轮廓较清晰,免疫荧光染色示少量荧光点分布,ET-1、vWF、CD31水平下降.与缬沙坦组比较,高剂量组ET-1、vWF水平升高.结论:心康冲剂低、中剂量能保护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抗心衰.

    作者:刘蓉芳;张辉;谭雄;聂孝平;刘建和;毛以林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自噬对移植后MSCs生存影响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

    移植于特殊环境的间充质干细胞不易存活是制约其临床研究的首要问题.应激环境可诱导细胞自噬发生,并对细胞起到“双向”调控作用,即适度自噬可对细胞形成自我保护,使其处于相对稳态,然而应激因素同样会导致细胞自噬过度,诱发细胞凋亡,因此自噬对细胞存活存在利弊双重意义.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众多中药成分对应激条件下的细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其机制还不够清楚,其功效的发挥可能与对细胞自噬的调控有关.本文就自噬对缺血、电离辐射、炎症等常见移植环境中间充质干细胞生存产生的影响及相关中药对移植环境中细胞自噬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李程豪;刘永琦;骆亚莉;伍志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腹诊在心脏疾病诊疗中的作用

    狭义的腹诊专指腹部触诊,广义的腹诊包括胸部及腹部的望闻问按触等诊疗手段.腹诊在国内外应用广泛,但心脏疾病诊疗中应用不多.通过归纳总结古今中外医学典籍及科研文献发现,腹诊在心脏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典型心脏疾病诊疗中可作为辅助诊疗手段应用于临床,通过局部视诊、触诊、叩诊等方法了解心脏气血、功能;在非典型心脏疾病诊疗中,腹诊可作为疾病鉴别手段,通过腹诊胸胁部和脘腹部判断心脏、肝、脾、胃、腹内压等情况,间接完善心脏诊断指导中医治疗,应将腹诊作为心脏疾病常规诊疗手段之一并使其标准化.

    作者:王宏芳;赵英强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基于真实世界的当代吴门医派名老中医辨治便秘学术经验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当代吴门医派名老中医临证治疗便秘的病案情况,采用现代信息学技术深度挖掘其辨治便秘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方法:根据研究诊断和纳入标准收集我院三位当代吴门医派名老中医门诊辨治便秘病例,并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处理建立临床病历数据库,对病历基本信息采用描述性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法研究便秘证型、方药治法分布用药频次和药性构成情况,关联分析法挖掘病-药配伍经验,复杂网络分析治疗便秘有效药对和药组,结合人机交互方法梳理、总结当代吴门医派名老中医辨治便秘的经验.结果:便秘证型分布呈现以气虚血瘀证、脾肾阳虚证和脾虚湿热证居多的趋势,临证常用全当归、炙甘草、生白术、内苁蓉、枳实等中药,以生白术-枳实、杏仁-槟榔、当归-肉苁蓉、升麻-枳壳、栝楼仁-杏仁为治疗便秘的5个常用的药对,元参-麦冬-火麻仁、厚朴-枳壳-大黄、生地-麦冬-玄参为治疗便秘的常用3个药组,分析核心处方发现理气健脾、辛润通络为治疗便秘主要治法.结论:当代吴门医派名老中医辨治便秘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用药侧重活血化瘀、辛润通络类中药;基于真实世界的临床资料数据挖掘,总结被名中医认可的诊疗规律和有效方药等信息,以利于青年医者继承名中医经验并临床推广.

    作者:甄曙光;王晓鹏;乐音子;颜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引经药柴胡配伍大黄-丹参药对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柴胡作为引经药与大黄-丹参药对配伍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给予CC14复制SD大鼠肝纤维化的模型,实验设空白组、模型组、大黄-丹参药对组(5.0 g·kg-1)、药对+柴胡低、中、高剂量组(5.0g·kg-1 +0.75 g·kg-、5.0g·kg-1 +1.5 g·kg-1、5.0 g·kg-1 +3.0g·kg-1).从第3周开始,各组大鼠按相应剂量灌胃给药6周,观察大鼠肝组织形态的病理改变,检测血中ALP、ALT、AST的活性,ELISA法测定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和层黏连蛋白(LN)的含量,酸水解法分析肝中羟脯胺酸(HYP)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肝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肝脏组织形态明显改善,血清中ALP、ALT、AST活性和PCⅢ、HA、LN的含量及肝中TGF-β1的表达降低,药对+柴胡组降低更明显.结论:大黄-丹参药对能明显改善SD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柴胡作为引经药可增强其疗效.

    作者:葛文静;王慧森;刘明;魏征;梁瑞峰;李更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三伏贴配合川椒方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三伏天穴位贴敷配合川椒方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5例过敏性鼻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敷贴组、中药组.治疗组65例,在初伏、中伏和末伏分别取不同穴位药膏敷贴,敷贴期间同时口服川椒方,连服30 d为1个疗程;敷贴组与中药组50例分别仅用药膏敷贴穴位或仅服用中药川椒方治疗,各组均治疗1~3个疗程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敷贴组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随着疗程的增加,疗效逐渐提升.结论:三伏天穴位敷贴配合川椒方综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黄丽;贺严;高健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中医综合肺康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肺康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结合传统六字诀训练,治疗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结合中医综合肺康复训练,疗程均为3个月,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6 min步行试验、肺功能检查和生活质量评价,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76%和69.4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患者的总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以及对照组在FEV1%和FEV1/FVC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患者的FEV1%、FEV1/FVC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的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现象,治疗组步行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SGRQ量表总体评分及各部分评分均显著降低,对照组患者仅呼吸症状评分和SGRQ总分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患者的总分及各部分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中医综合肺康复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可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运动能力,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徐洪洁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中医“辨证”概念诠释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区别于西医学重要的学术特征之一.然而,“辨证”理论却是中医学中概念为模糊、争议多的理论,“辨证论治”所辨之“证”究竟所指为何?“辨证”与“辨病”又是什么关系?在历史长河中“辨证”理论是如何演进的?在临床实践中“辨证”理论又是如何具体运用的?这一系列问题始终都是众说纷纭,争议颇多.本文拟从“辨证”概念的辨析与理论学术源流角度,对中医辨证理论作一简要考察.

    作者:张宇鹏;尹玉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通脑活络针刺法联合凉血通瘀方治疗急性脑出血35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通脑活络针刺法联合凉血通瘀方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通脑活络针刺法联合凉血通瘀方治疗,疗程均为14d,评价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分)、脑出血量和综合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NIHSS评分、ADL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治疗组治疗后脑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1.4%,高于对照组82.4%.结论: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通脑活络针刺法和凉血通瘀方治疗急性脑出血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且未见不良反应.

    作者:李建香;赵杨;过伟峰;刘孔江;王敬卿;李斌 刊期: 2018年第10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