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苹;张宗明
传统认为肥大细胞主要相关于过敏反应,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渐发现肥大细胞在多种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均不可忽视.肥大细胞在纤维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纤维化病理中肥大细胞数量、脱颗粒肥大细胞比例与肥大细胞特异性相关的物质水平显著升高.纤维化组织中,肥大细胞和脱颗粒肥大细胞分布于纤维化区域以及成纤维细胞和处于上皮-间质转化(EMT)状态的上皮细胞周围,纤维化严重程度与肥大细胞数量、脱颗粒肥大细胞比例成正比,目前肥大细胞致纤维化的多种机制已阐明.以肥大细胞为靶点的抗纤维化治疗有一定疗效.从肥大细胞在纤维化中的作用看,肥大细胞相关病理是虚性病理,因为纤维化病理的本质是慢性病理,而“久病必虚”,纤维化组织和器官中实质细胞生机不足.纤维化组织出现胚胎化特征,说明已“损及胎元”.肥大细胞相关病理是虚性病理,这符合中医“诸痒为虚”的观点.
作者:周文婷;郭雨晴;邵晶晶;成西;于峥;陈小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口服鹿茸蛋白提取物(pilose antler extracts,PAEs)对急性心梗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 BL/6小鼠冠状结扎方法制备急性心梗动物模型,将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氯沙坦钾组、PAEs高、中、低剂量组,造模成功后灌胃给药,14 d后N-BT染色法计算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法观察心肌损伤程度,Masson染色法确定纤维含量并确定心肌酶含量的变化.结果:PAEs低、中、高浓度对小鼠心肌缺血程度(Σ-ST)有显著改善作用,显著减小梗死面积,降低纤维化程度和小鼠心梗后心肌组织CK、CK-MB、LDH与血清LDH含量.结论:口服鹿茸蛋白提取物对损伤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心肌酶水平、降低心肌纤维化程度、促进缺血心肌恢复等机制有关.
作者:赵静;孙娅楠;李超华;何忠梅;王毅 刊期: 2018年第11期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但不孕症患者多因卵巢功能低下、子宫内膜容受性差、卵子质量下降、输卵管积水、子宫异常(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手术致内膜损伤)等原因,导致目前国际上IVF-ET的临床妊娠率、试管婴儿的出生率较低.补肾中药在改善不孕症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卵子质量、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胚胎种植率、促进早期胚胎发育、降低流产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补肾中药已介入IVF-ET治疗前后的各个阶段中,为IVF-ET提供了新的有效路径.
作者:王晶;陆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对ApoE基因敲除AS小鼠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50只ApoE-/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10只C57BL/6J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各治疗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于第9周开始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对应药物治疗4周,检测各组小鼠血脂水平、主动脉组织结构变化、血清TNF-α、IL-6、NO、ET-1水平变化、主动脉TGF-β、PI3K、AKT、eNOS蛋白水平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主动脉有较大斑块形成,血清TC、TG、LDL、TNF-α、IL-6、ET-1水平显著升高,HDL、NO、NO/ET-1水平显著降低,主动脉TGF-β、PI3K蛋白表达水平、AKT、eNOS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经治疗后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中药高剂量和阳性对照组效果较为明显.结论: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具有良好的抗AS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TGF-β/PI3 K/AKT/eNOS信号通路实现的.
作者:王俊岩;陈文娜;贾连群;张哲;张林;刘晶晶;杨关林 刊期: 2018年第11期
胃癌是我国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医药在治疗胃癌方面有独特优势,李杰教授在临床治疗胃癌方面有独到见解,并取得较好疗效,认为治疗时应当将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以调理脾胃气机贯穿治疗始终,并在处方用药时灵活运用对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延长远期生存奠定基础.现将李杰教授治疗经验总结,供同道临床借鉴.
作者:张乙;李杰 刊期: 2018年第11期
通过对“经筋结点”概念的解读,研究其在联结、约束骨骼方面的作用以及其与关节间的密切关系,表明在检查方面“经筋结点”主要通过触诊以及问诊的方式确定.在中医学理论中,点按法在调整阴阳平衡、调和营卫气血、散寒止痛温经、行气通络化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对其从西医病理学、生物力学、神经学、周围血管4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和探讨.通过对经筋理论的阐述和“经筋结点”特点的总结,论述点按法的作用与“经筋结点”的治疗及其相关病症并探讨其相关中西医理论.
作者:方燕平;黄于婷;杨岚菲;李忠丽;廖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抑郁症是一种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复杂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郁证”范畴.目前多认为气机郁滞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病变的脏腑涉及心肝脾肾,鲜有从肺论治者.本文从肺主气、肺在志为悲的角度探讨肺与郁证的关系,总结提出润肺解郁法、宣肺解郁法、清肺解郁法、温肺解郁法、升陷解郁法等治疗郁证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徐燕;徐达;吴颢昕 刊期: 2018年第11期
通过阐述“通补兼施”法之机理、“通补兼施”法之具体应用以介绍吴承艳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症经验.认为“虚”与“不通”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虚”者包括脾与肾的亏虚,“不通”者包括痰湿、湿热、寒湿、瘀血、肝郁阻滞不通,故在治疗时虚者补之、不通者通之,“通补兼施”具体应用抓住辨证、分期、兼症三点,“辨证”重在辨证候之虚实,“分期”重在明各生理分期之特点,“兼症”重在察主兼症之联系,参考三者灵活运用“通”“补”.文末举验案一则,以供思路借鉴.
作者:杨颖;吴承艳;陆玲;吉冬 刊期: 2018年第11期
乳腺癌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型,不同分子分型在治疗、预后上存在差异,三阴乳腺癌为乳腺癌的一种分型,临床特点为ER、PR、HER2均为阴性,三阴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均不敏感,预后相对较差,因此探索积极有效的中医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预后.三阴乳腺癌中医辨证可分为肝郁痰凝证、冲任失调证和正虚毒炽证及其他证型,根据不同辨证分型对症用药可以减缓疾病进展及防治放化疗不良反应.临床及试验研究均证实,对于晚期三阴乳腺癌患者除放化疗外,中医药治疗是一种可选的有效方法,中医辨证论治遣药组方可以扶正抑瘤,达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作用.
作者:苏菲;万冬桂;刘芳;贾立群;张艳华;王娟;娄彦妮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用知识图谱直观展示近10年“治未病”研究热点与前沿,供研究者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检索中国知网近10年收录的相关期刊文献,采用CiteSpaceⅢ绘制其知识图谱.结果:中医“治未病”研究文献数量逐年上升,作者合著网络中的核心作者数量仅占所有发文人数的4.81%,南京、北京及河南等地的中医药院校形成机构协作网络的3个关键节点,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的热点词汇,中心性排名前5位依次是糖尿病、预防、黄帝内经、亚健康、治未病.结论:“治未病”研究文献数量逐年增加,但未发现有显著学术影响力的核心研究团队和机构;当前治未病研究热点已逐渐从理论向临床实践拓展,尚未取得突破性应用成果.建议更多研究者关注“治未病理论如何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以切实提高“治未病”的可及性与服务效率.
作者:李田;魏亚威;马利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IV)对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放射敏感性影响并讨论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黄芪甲苷对Hela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Hela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和细胞周期,Tunel法检测Hela细胞凋亡能力,Western blot检测Hela细胞中p-EGFR、EGFR与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黄芪甲苷抑制Hela细胞的生长,且60 μg/mL时抑制作用大;60 μg/mL黄芪甲苷联合放射治疗后,Do和Dq值显著小于单独放射时的值,拟合的生存曲线左移,且降低放射诱导的细胞G2/M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黄芪甲苷可显著下调EGFR与Akt的磷酸化水平,EGFR与Akt总蛋白表达水平不变.结论:黄芪甲苷具有增加宫颈癌细胞株Hela放射敏感性的作用,可能与细胞周期G2/M期阻滞和DNA损伤修复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有关.
作者:李潇;周艳艳;宋晓婕;李岩;邵艳社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医证候与体质分布情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诊治子宫腺肌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5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舌苔脉象,判定其中医证候与体质类型,进一步统计分析两者的分布情况及相关性.结果: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以气滞血瘀型为主,其次为肾虚血瘀、寒凝血瘀、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湿热瘀结型;中医体质以气郁质为主,其次为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特禀质;两者之间存在趋同性和矛盾性.结论:本次研究发现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医证候以气滞血瘀型为主,中医体质以气郁质为主,且证候与体质之间关系密切,在临床施治时需同时兼顾,缺一不可.
作者:周文娟;桂涛;邹建龙;朱剑红;周玉珍;万贵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自李东垣提出“阴火”一说并在其著作中有多种描述,却无统一的定义,后世各代医家对其论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得出一个统一的认识,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观点有“阴虚发热”说、“相火离位”说、“气虚发热”说及“‘阴火’非火”说.这些学说从“阴火”到底是否为火到“阴火”的各种成因及分类都有详尽探讨,但始终没有定论.学习各家认识后,笔者认为“阴火”当是火,且无论是从“阴虚”“相火”还是“气虚”的角度来看,均是人体之气不归本位所化之火.
作者:韩秀珍;商洪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本文就《洄溪医案》“祟病”之一则案例作一探析,指出此“祟病”记述实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前段,就其“祟病”之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与类证鉴别进行叙述.指出该“祟病”由于其突出之征象特点清且如常而言妄,致使古代医家难以认识与理解而被视为“祟病”“奇病”,即至时下临床常见之似此“祟病”(偏执型前段),中医方面仍罕见有关论述与辨治资料之提出.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18年第11期
“带下”为中医妇科病名,古代文献中“带下”的含义与今之“带下”亦有别.考其古病名的概念范畴,历代认识不一,其概念经过了由广义到狭义的演化过程,且在不同时期与崩中、漏下有一定交叉.“带下”概念从模糊、广义的范畴,逐步演变为具体、明确而相对固定.与此相应,“带”在存世文献中的名称也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本文力图通过对存世文献资料的梳理,厘清古代医家对这一疾病认识的脉络及概念的演化过程,同时梳理“带”之源流,以期对临床诊疗、研读古文献有所帮助.
作者:朱凌凌;段逸山;高晞;袁开惠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以现代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EM)痛经中医证候类型和证候要素的特征,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相对客观的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所收录的关于EM痛经研究的现代文献,对其证候类型、证候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EM痛经共有21种证候类型,气滞血瘀证(16.91%)、气虚血瘀证(13.79%)是出现频次高的2种证候类型,血瘀(33 15%)、气虚(9.83%)、气滞(8.98%)是出现频次高的3种证候要素.结论:“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是EM痛经的常见证候类型,并分别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中医理论相对应,“瘀血”与“痰”是EM痛经的重要证候要素,“痰”与“瘀”有着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痰瘀互结”可能是本病病机变化的重要环节之一.
作者:崔轶凡;郝世凤;曹娟;李培硕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粉刺性乳痈为乳腺常见疾病,临床常可表现为乳头乳晕区的红肿疼痛、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等症状,病程较长,反复难愈,愈合较差.粉刺性乳痈中医辨证分型有肝热郁滞、痰瘀互阻等类型,许芝银教授认为亦有肝热痰瘀互阻类型,确立了此证型的基本治法为疏肝清热、化痰破瘀.在急性炎症期热像偏重,治疗以清热为主、辅以化痰祛瘀,化脓期配合中医外治法与切开充分引流法促脓排出,临床获效颇显.
作者:王聪;姚昶;卞卫和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用数学集合论方法论述中医经络.方法:用数学集合论方法进行论述,从中西医角度把一个特指有生命力的人分别看作一个集合,按照集合论的定律推导、求证出其交集.结果:经络应该是一个有形的物质结构.结论:经络主要是由神经、脉管、体液等构成的复合体,其功能除了现有的生理病理功能认识外,有一部分超出了现阶段对神经、脉管、体液功能的认识范畴.
作者:杨俊生;张博;衣蕾;李西林;谭英;李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根治术前后1周内舌象及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并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初诊初治且无明显转移灶的胃癌患者根治术前后的中西医临床资料进行临诊调查,按中医传统望诊方法观察并用相机记录舌象,按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舌象方面,术后1~3d较术前淡白舌伴舌面少苔增多且舌面多呈干涩少津状态,术后4~7d暗红舌厚腻苔增多且舌面多见苔浮无根.中医证候方面,术后气滞证较术前明显减少,虚证、痰阻证及血瘀证均增多.结论:手术干预可显著改变胃癌的中医证候表现,术后短期内宜根据病情辨证施治,采用温阳益气、化痰祛瘀之法以清除痰饮瘀血巩固疗效,预防全身复发转移.
作者:万朝霞;胡嘉芮;马龙飞;周杰;李泉旺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王好古著《阴证略例》专述阴证指出阴证多因脾肾虚寒外有感寒内有伏阴,内外相守而致.太阴、少阴和厥阴症状虽有不同,王好古却以辨脉为先突出阴证本质.阴毒为阴证特殊类型,阴独盛而阳气暴绝并分三候,症状逐渐加深,非单一汤药可治,需配合外治或熏蒸脐下或汤沐四肢以接阳气.服药与天地阴阳相参,同时可采取反佐之法,同气相从.《阴证略例》中阴证与阴毒,系统体现医家王好古的个人辨证思想,理法方药具备,希望本文对临证可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高雅;徐世杰 刊期: 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