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中医“治未病”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李田;魏亚威;马利

关键词:治未病, CiteSpaceⅢ, 知识图谱
摘要:目的:用知识图谱直观展示近10年“治未病”研究热点与前沿,供研究者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检索中国知网近10年收录的相关期刊文献,采用CiteSpaceⅢ绘制其知识图谱.结果:中医“治未病”研究文献数量逐年上升,作者合著网络中的核心作者数量仅占所有发文人数的4.81%,南京、北京及河南等地的中医药院校形成机构协作网络的3个关键节点,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的热点词汇,中心性排名前5位依次是糖尿病、预防、黄帝内经、亚健康、治未病.结论:“治未病”研究文献数量逐年增加,但未发现有显著学术影响力的核心研究团队和机构;当前治未病研究热点已逐渐从理论向临床实践拓展,尚未取得突破性应用成果.建议更多研究者关注“治未病理论如何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以切实提高“治未病”的可及性与服务效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气滞血瘀型颈椎病刺络放血镇痛方案优选研究

    目的:研究刺络放血疗法的剌血部位、刺血量、刺血间隔时间与镇痛疗效之间的关系,优选刺络放血镇痛方案.方法:以16例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刺血量(A)、刺血间隔时间(B)、刺血部位(C)三因素及各自不同的4水平设计实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强度,测量静脉血中P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并加以分析.结果:比较R值分析刺血量与刺血间隔时间的交互作用,同时兼顾患者的接受程度,终确定大量刺血量、每2周1次的交互作用为优,比较C因素K值得到循经远端瘀络为优.结论:综合得到优方案每次出血量≥10 mL、每2周1次、循经远端瘀络的刺络放血对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镇痛疗效好.

    作者:吴鹏;王京京;王文艳;谷霁萍;吴中朝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黄芪甲苷对宫颈癌细胞株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IV)对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放射敏感性影响并讨论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黄芪甲苷对Hela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Hela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和细胞周期,Tunel法检测Hela细胞凋亡能力,Western blot检测Hela细胞中p-EGFR、EGFR与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黄芪甲苷抑制Hela细胞的生长,且60 μg/mL时抑制作用大;60 μg/mL黄芪甲苷联合放射治疗后,Do和Dq值显著小于单独放射时的值,拟合的生存曲线左移,且降低放射诱导的细胞G2/M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黄芪甲苷可显著下调EGFR与Akt的磷酸化水平,EGFR与Akt总蛋白表达水平不变.结论:黄芪甲苷具有增加宫颈癌细胞株Hela放射敏感性的作用,可能与细胞周期G2/M期阻滞和DNA损伤修复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有关.

    作者:李潇;周艳艳;宋晓婕;李岩;邵艳社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张仲景“通”思想研究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处处有“通”的思想的体现,认为“通”是保持人体健康无病的前提条件,不“通”是各类疾病的重要病机,通法也是其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张仲景运用通法涉及人体的各个层面,从通脏腑、通经络、通支节等多个层次阐释其对通法的具体运用.从人体正常生理的保持、对疾病病机的认识、虫类搜剔、辛开苦降、通行阳气等组方用药法则系统研究张仲景“通”之思想,认为通过深入研究其“通”之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作者:魏本君;储戟农;钟建春;王英明;杨永琴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从维生素D与5-羟色胺关系探讨巴戟天治疗早泄机制

    早泄是临床常见的性功能障碍,是指射精发生在男性的愿望之前,对射精缺乏合理的随意控制,患病率在20%~ 30%之间,严重影响患者及其伴侣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低水平5-HT(5-hydroxytryptamine,5-HT)是早泄发病机制之一,临床常以提升下丘脑5-HT水平作为治疗靶点,在帕罗西汀等药物作用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5-HT水平降低,与早泄具有密切联系.巴戟天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等功效,临床用于肾虚阳瘘、遗精早泄等疾病,具有调节5-HT的作用.因此,课题组提出巴戟天可能通过维生素D受体、调控5-HT水平从而达到改善早泄的治疗目的,且无5-HT再摄取抑制剂共同的不良反应.

    作者:蒋志滨;高洁;李文;秦忠;陈云志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从肥大细胞在纤维化中的作用看其相关病理虚性本质

    传统认为肥大细胞主要相关于过敏反应,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渐发现肥大细胞在多种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均不可忽视.肥大细胞在纤维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纤维化病理中肥大细胞数量、脱颗粒肥大细胞比例与肥大细胞特异性相关的物质水平显著升高.纤维化组织中,肥大细胞和脱颗粒肥大细胞分布于纤维化区域以及成纤维细胞和处于上皮-间质转化(EMT)状态的上皮细胞周围,纤维化严重程度与肥大细胞数量、脱颗粒肥大细胞比例成正比,目前肥大细胞致纤维化的多种机制已阐明.以肥大细胞为靶点的抗纤维化治疗有一定疗效.从肥大细胞在纤维化中的作用看,肥大细胞相关病理是虚性病理,因为纤维化病理的本质是慢性病理,而“久病必虚”,纤维化组织和器官中实质细胞生机不足.纤维化组织出现胚胎化特征,说明已“损及胎元”.肥大细胞相关病理是虚性病理,这符合中医“诸痒为虚”的观点.

    作者:周文婷;郭雨晴;邵晶晶;成西;于峥;陈小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黄帝内经》核心文化术语“邪”的语境差异化英译研究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蕴含着丰富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这些核心术语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邪”是《内经》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之一.根据“邪”所在的具体语境,分析《内经》中“邪”的含义,并对“邪”进行词性分类,即名词类、动词类、副词类和助词类.基于《内经》李照国英译本、Ilza Veith英译本和罗希文英译本,对“邪”的语境差异化翻译进行实证研究,比较3个英译本对“邪”的英译策略,总结“邪”的语境差异化英译方法:使用“自然对应词”、使用“等化性对应词”和借用汉语拼音音译加注释,以期对中医文化术语的英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李苹;张宗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中医辨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研究进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临床常见内分泌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西医以内分泌治疗及手术治疗为主,但副作用大且易复发,中医治疗优势明显,疗效显著.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和治疗等方面对近年中医辨证论治甲亢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研究整理,发现学者多认为甲亢病名应属于“瘿气”范畴,其发病与体质和情志密切相关,病位主要责之于肝、脾、心,以气、痰、火、瘀为主要病机,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辨证分型治疗、分期治疗、针刺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富碘及单味中药治疗等,且各具特色.但目前行业内对于甲亢的研究多自成一说,其规范化有待提高,且在甲亢的中医药预防方面存在较大的空缺,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黄雯洁;沈劼;郭丽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许芝银辨治肝热痰瘀互阻型粉刺性乳痈经验撷华

    粉刺性乳痈为乳腺常见疾病,临床常可表现为乳头乳晕区的红肿疼痛、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等症状,病程较长,反复难愈,愈合较差.粉刺性乳痈中医辨证分型有肝热郁滞、痰瘀互阻等类型,许芝银教授认为亦有肝热痰瘀互阻类型,确立了此证型的基本治法为疏肝清热、化痰破瘀.在急性炎症期热像偏重,治疗以清热为主、辅以化痰祛瘀,化脓期配合中医外治法与切开充分引流法促脓排出,临床获效颇显.

    作者:王聪;姚昶;卞卫和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中医治疗耳石症探源——从喻嘉言一则眩晕病案说起

    耳石症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该病一线治疗方法是复位治疗.本文将考证与分析喻嘉言一则眩晕医案,阐述中医运用位置性试验及复位技术诊治耳石症的历史.1646年(顺治三年)喻嘉言为钱谦益(牧斋)诊治疾病是目前早的位置性试验和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耳石症的记载,喻嘉言成功地应用复位方法使其痊愈.西医治疗耳石症应从1980年Epley介绍“手法复位”算起.治疗该病中医至少比西医早了334年,在医学界有着重要的意义,堪称中医的“喻氏复位法”.

    作者:冷辉;张琦;孙海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从肺论治抑郁症的思路探讨

    抑郁症是一种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复杂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郁证”范畴.目前多认为气机郁滞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病变的脏腑涉及心肝脾肾,鲜有从肺论治者.本文从肺主气、肺在志为悲的角度探讨肺与郁证的关系,总结提出润肺解郁法、宣肺解郁法、清肺解郁法、温肺解郁法、升陷解郁法等治疗郁证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徐燕;徐达;吴颢昕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黄帝内经》中“神”的英译探析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的“神”进行穷尽性分类辨析,归纳出“神”的四大要义:一是哲学层面上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与之对立的是宗教意义上超自然的“鬼神”);二是人体生命现象的总概括,即广义神;三是与形、精、气相应的精神层面之神;四是思维层面上的“五藏神”,即狭义神.另外,引申出医术出神入化之神和圣人通应神明之神以及“神门”等概念,因此“神”的翻译应视具体含义而定,在遵循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原则下寻求对等译语,避免译语一概译为“spirit”或交叉混淆等问题.

    作者:吴伟华;吴义凤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中医“治未病”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目的:用知识图谱直观展示近10年“治未病”研究热点与前沿,供研究者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检索中国知网近10年收录的相关期刊文献,采用CiteSpaceⅢ绘制其知识图谱.结果:中医“治未病”研究文献数量逐年上升,作者合著网络中的核心作者数量仅占所有发文人数的4.81%,南京、北京及河南等地的中医药院校形成机构协作网络的3个关键节点,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的热点词汇,中心性排名前5位依次是糖尿病、预防、黄帝内经、亚健康、治未病.结论:“治未病”研究文献数量逐年增加,但未发现有显著学术影响力的核心研究团队和机构;当前治未病研究热点已逐渐从理论向临床实践拓展,尚未取得突破性应用成果.建议更多研究者关注“治未病理论如何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以切实提高“治未病”的可及性与服务效率.

    作者:李田;魏亚威;马利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基于现代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中医证候特征

    目的:以现代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EM)痛经中医证候类型和证候要素的特征,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相对客观的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所收录的关于EM痛经研究的现代文献,对其证候类型、证候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EM痛经共有21种证候类型,气滞血瘀证(16.91%)、气虚血瘀证(13.79%)是出现频次高的2种证候类型,血瘀(33 15%)、气虚(9.83%)、气滞(8.98%)是出现频次高的3种证候要素.结论:“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是EM痛经的常见证候类型,并分别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中医理论相对应,“瘀血”与“痰”是EM痛经的重要证候要素,“痰”与“瘀”有着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痰瘀互结”可能是本病病机变化的重要环节之一.

    作者:崔轶凡;郝世凤;曹娟;李培硕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透因透用”法治疗过敏性皮炎临床应用

    “透因透用”法是张福利教授在叶天士卫气营血-经络系统辨证理论指导下提出的多层同治、逐层透转、因势利导、驱邪外出的治疗法则,此法源于对“通因通用”法与透法的一种融合与拓展.本文首先对“透因透用”法之理论源流进行了梳理,其次归纳与总结“透因透用”法适用于阴络血热或气经湿热外发不畅之病机及其组方用药特点,后通过对一则相关治验案例的分析,探讨“透因透用”法的临床证治体会,以期对过敏性皮炎的临床辨证论治有所裨益.

    作者:商春爽;张福利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用数学集合论方法求证中医经络

    目的:用数学集合论方法论述中医经络.方法:用数学集合论方法进行论述,从中西医角度把一个特指有生命力的人分别看作一个集合,按照集合论的定律推导、求证出其交集.结果:经络应该是一个有形的物质结构.结论:经络主要是由神经、脉管、体液等构成的复合体,其功能除了现有的生理病理功能认识外,有一部分超出了现阶段对神经、脉管、体液功能的认识范畴.

    作者:杨俊生;张博;衣蕾;李西林;谭英;李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对Apo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对ApoE基因敲除AS小鼠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50只ApoE-/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10只C57BL/6J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各治疗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于第9周开始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对应药物治疗4周,检测各组小鼠血脂水平、主动脉组织结构变化、血清TNF-α、IL-6、NO、ET-1水平变化、主动脉TGF-β、PI3K、AKT、eNOS蛋白水平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主动脉有较大斑块形成,血清TC、TG、LDL、TNF-α、IL-6、ET-1水平显著升高,HDL、NO、NO/ET-1水平显著降低,主动脉TGF-β、PI3K蛋白表达水平、AKT、eNOS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经治疗后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中药高剂量和阳性对照组效果较为明显.结论: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具有良好的抗AS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TGF-β/PI3 K/AKT/eNOS信号通路实现的.

    作者:王俊岩;陈文娜;贾连群;张哲;张林;刘晶晶;杨关林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洄溪医案·祟病》案例一则探析

    本文就《洄溪医案》“祟病”之一则案例作一探析,指出此“祟病”记述实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前段,就其“祟病”之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与类证鉴别进行叙述.指出该“祟病”由于其突出之征象特点清且如常而言妄,致使古代医家难以认识与理解而被视为“祟病”“奇病”,即至时下临床常见之似此“祟病”(偏执型前段),中医方面仍罕见有关论述与辨治资料之提出.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区突触可塑性和神经源性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对CUMS大鼠行为学、海马nNOS表达以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80只按体质量随机分组,以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方法制备模型组,电针组取“印堂”“百会”电针治疗,假电针组进行安慰治疗.14d后旷场实验评价抑郁样行为,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Western bolt检测海马nNOS,RT-PCR检测海马nNOS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发生损伤,完整突触结构减少,海马nNOS和nNOS mRNA表达相较于正常组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旷场实验各项指标均明显上升,突触超微结构改善,海马nNOS和nNOS mRNA表达降低,假电针组各项检查结果与模型组相当.结论:电针对CUMS大鼠抑郁行为的改善可能是通过降低海马内nNOS的表达进而影响突触可塑性来实现的.

    作者:沈非儿;王欣君;何提珍;姜劲峰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点按法解除“经筋结点”及其机理探讨

    通过对“经筋结点”概念的解读,研究其在联结、约束骨骼方面的作用以及其与关节间的密切关系,表明在检查方面“经筋结点”主要通过触诊以及问诊的方式确定.在中医学理论中,点按法在调整阴阳平衡、调和营卫气血、散寒止痛温经、行气通络化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对其从西医病理学、生物力学、神经学、周围血管4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和探讨.通过对经筋理论的阐述和“经筋结点”特点的总结,论述点按法的作用与“经筋结点”的治疗及其相关病症并探讨其相关中西医理论.

    作者:方燕平;黄于婷;杨岚菲;李忠丽;廖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基于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应用探析

    肌肉骨骼超声(MSUS)作为新型影像学技术,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点,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疗效评价、评估预后起着重要作用.MSUS是中医“望诊、切诊”的延伸和补充,影像学表现丰富了四诊信息,可指导RA中医辩证,能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度,达到辨病与辨证、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但如何建立一个与中医辨证有机结合的MSUS评分体系,使中医辨证更加准确、规范,还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作者:狄朋桃;李兆福;刘维超;彭江云;方春凤 刊期: 2018年第1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