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雯洁;沈劼;郭丽
目的:探讨口服鹿茸蛋白提取物(pilose antler extracts,PAEs)对急性心梗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 BL/6小鼠冠状结扎方法制备急性心梗动物模型,将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氯沙坦钾组、PAEs高、中、低剂量组,造模成功后灌胃给药,14 d后N-BT染色法计算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法观察心肌损伤程度,Masson染色法确定纤维含量并确定心肌酶含量的变化.结果:PAEs低、中、高浓度对小鼠心肌缺血程度(Σ-ST)有显著改善作用,显著减小梗死面积,降低纤维化程度和小鼠心梗后心肌组织CK、CK-MB、LDH与血清LDH含量.结论:口服鹿茸蛋白提取物对损伤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心肌酶水平、降低心肌纤维化程度、促进缺血心肌恢复等机制有关.
作者:赵静;孙娅楠;李超华;何忠梅;王毅 刊期: 2018年第11期
早泄是临床常见的性功能障碍,是指射精发生在男性的愿望之前,对射精缺乏合理的随意控制,患病率在20%~ 30%之间,严重影响患者及其伴侣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低水平5-HT(5-hydroxytryptamine,5-HT)是早泄发病机制之一,临床常以提升下丘脑5-HT水平作为治疗靶点,在帕罗西汀等药物作用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5-HT水平降低,与早泄具有密切联系.巴戟天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等功效,临床用于肾虚阳瘘、遗精早泄等疾病,具有调节5-HT的作用.因此,课题组提出巴戟天可能通过维生素D受体、调控5-HT水平从而达到改善早泄的治疗目的,且无5-HT再摄取抑制剂共同的不良反应.
作者:蒋志滨;高洁;李文;秦忠;陈云志 刊期: 2018年第11期
乳腺癌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型,不同分子分型在治疗、预后上存在差异,三阴乳腺癌为乳腺癌的一种分型,临床特点为ER、PR、HER2均为阴性,三阴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均不敏感,预后相对较差,因此探索积极有效的中医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预后.三阴乳腺癌中医辨证可分为肝郁痰凝证、冲任失调证和正虚毒炽证及其他证型,根据不同辨证分型对症用药可以减缓疾病进展及防治放化疗不良反应.临床及试验研究均证实,对于晚期三阴乳腺癌患者除放化疗外,中医药治疗是一种可选的有效方法,中医辨证论治遣药组方可以扶正抑瘤,达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作用.
作者:苏菲;万冬桂;刘芳;贾立群;张艳华;王娟;娄彦妮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根治术前后1周内舌象及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并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初诊初治且无明显转移灶的胃癌患者根治术前后的中西医临床资料进行临诊调查,按中医传统望诊方法观察并用相机记录舌象,按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舌象方面,术后1~3d较术前淡白舌伴舌面少苔增多且舌面多呈干涩少津状态,术后4~7d暗红舌厚腻苔增多且舌面多见苔浮无根.中医证候方面,术后气滞证较术前明显减少,虚证、痰阻证及血瘀证均增多.结论:手术干预可显著改变胃癌的中医证候表现,术后短期内宜根据病情辨证施治,采用温阳益气、化痰祛瘀之法以清除痰饮瘀血巩固疗效,预防全身复发转移.
作者:万朝霞;胡嘉芮;马龙飞;周杰;李泉旺 刊期: 2018年第11期
“带下”为中医妇科病名,古代文献中“带下”的含义与今之“带下”亦有别.考其古病名的概念范畴,历代认识不一,其概念经过了由广义到狭义的演化过程,且在不同时期与崩中、漏下有一定交叉.“带下”概念从模糊、广义的范畴,逐步演变为具体、明确而相对固定.与此相应,“带”在存世文献中的名称也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本文力图通过对存世文献资料的梳理,厘清古代医家对这一疾病认识的脉络及概念的演化过程,同时梳理“带”之源流,以期对临床诊疗、研读古文献有所帮助.
作者:朱凌凌;段逸山;高晞;袁开惠 刊期: 2018年第11期
本文就《洄溪医案》“祟病”之一则案例作一探析,指出此“祟病”记述实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前段,就其“祟病”之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与类证鉴别进行叙述.指出该“祟病”由于其突出之征象特点清且如常而言妄,致使古代医家难以认识与理解而被视为“祟病”“奇病”,即至时下临床常见之似此“祟病”(偏执型前段),中医方面仍罕见有关论述与辨治资料之提出.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用数学集合论方法论述中医经络.方法:用数学集合论方法进行论述,从中西医角度把一个特指有生命力的人分别看作一个集合,按照集合论的定律推导、求证出其交集.结果:经络应该是一个有形的物质结构.结论:经络主要是由神经、脉管、体液等构成的复合体,其功能除了现有的生理病理功能认识外,有一部分超出了现阶段对神经、脉管、体液功能的认识范畴.
作者:杨俊生;张博;衣蕾;李西林;谭英;李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刺络放血疗法的剌血部位、刺血量、刺血间隔时间与镇痛疗效之间的关系,优选刺络放血镇痛方案.方法:以16例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刺血量(A)、刺血间隔时间(B)、刺血部位(C)三因素及各自不同的4水平设计实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强度,测量静脉血中P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并加以分析.结果:比较R值分析刺血量与刺血间隔时间的交互作用,同时兼顾患者的接受程度,终确定大量刺血量、每2周1次的交互作用为优,比较C因素K值得到循经远端瘀络为优.结论:综合得到优方案每次出血量≥10 mL、每2周1次、循经远端瘀络的刺络放血对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镇痛疗效好.
作者:吴鹏;王京京;王文艳;谷霁萍;吴中朝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种杏仙方》为明代江西旴江名医龚廷贤所撰,为清宫秘藏珍本医籍,版本稀有,弥足珍贵.此书汇集了龚廷贤从医期间搜集积累的经验效方,所收方剂大多以物廉、简便、亲验为特点,采撷精要,切于实用,是珍贵的医学文献资料.书中针对耳鼻咽喉科疾病的遣方用药具有独到特色,对耳聋、耳鸣、脓耳、耵耳、鼻塞、鼻疮、瓮鼻、喉痹、喉瘖、骨鲠等耳鼻咽喉科疾病重视局部用药,结合塞、吹、含、敷等丰富的用药方法,解除患者病痛于须臾之间,简便效捷,沿用至今,对后世江西旴江喉科流派的兴起及中医耳鼻喉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足以启示后学.
作者:陶波;曾冰沁;谢强;宋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临床常见内分泌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西医以内分泌治疗及手术治疗为主,但副作用大且易复发,中医治疗优势明显,疗效显著.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和治疗等方面对近年中医辨证论治甲亢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研究整理,发现学者多认为甲亢病名应属于“瘿气”范畴,其发病与体质和情志密切相关,病位主要责之于肝、脾、心,以气、痰、火、瘀为主要病机,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辨证分型治疗、分期治疗、针刺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富碘及单味中药治疗等,且各具特色.但目前行业内对于甲亢的研究多自成一说,其规范化有待提高,且在甲亢的中医药预防方面存在较大的空缺,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黄雯洁;沈劼;郭丽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风与气虚、瘀血、痰湿等致病因子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中风病机假说.方法:通过对古今中风医案中的方药进行统计挖掘,分析缺血性中风中经络、中脏腑的医案用药频率及演变特点,获得相关致病因素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结果:研究表明,补气、活血、化痰类中药在古今缺血性中风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气虚、瘀血、痰湿是导致缺血性中风病发生的独立因素.结论:缺血性中风是本虚标实之证,气虚为本,痰瘀为标,“气虚生痰、瘀阻脑络”是缺血性脑中风的基本病机.
作者:于少泓;李万斌;刘昭纯 刊期: 2018年第11期
“透因透用”法是张福利教授在叶天士卫气营血-经络系统辨证理论指导下提出的多层同治、逐层透转、因势利导、驱邪外出的治疗法则,此法源于对“通因通用”法与透法的一种融合与拓展.本文首先对“透因透用”法之理论源流进行了梳理,其次归纳与总结“透因透用”法适用于阴络血热或气经湿热外发不畅之病机及其组方用药特点,后通过对一则相关治验案例的分析,探讨“透因透用”法的临床证治体会,以期对过敏性皮炎的临床辨证论治有所裨益.
作者:商春爽;张福利 刊期: 2018年第11期
本文通过详细考证“尺肤”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意义,参考日本汉方医家的腹诊著作,提出“尺肤”乃是鸠尾至脐部皮肤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腹部皮肤分区对应的脏腑及汤证,介绍腹诊的基本方法,利用腹部皮肤“寒热、缓急、小大、滑涩、坚脆”的差异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为临证提供更多参考.选取大建中汤证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5个经方腹诊代表汤证结合临床分别论述,力图使腹诊之学于理论上有源头活水,于临证上亦能有所裨益.
作者:贾博;姜巍;石洋;信欢;白光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特定配伍药物冲击松解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选取的7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进行特定配伍药物冲击松解术疗法(治疗组)和传统疗法(对照组)治疗.采用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Vertebral artery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functional assessment scale,FS-CSA)评分和总有效率评价分析两种方法疗效.结果: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特定配伍药物冲击松解术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期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传统疗法,是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急性期的一种新疗法,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陆福;赵亚男;刘浩伟;宋佳;袁金玲;刘慧;刘熠赫;刘红星 刊期: 2018年第11期
肾纤维化是各类肾系疾病进展至终末肾衰竭的共同病理改变.大量的研究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肾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可通过干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延缓肾纤维化的进展.中医药在延缓肾纤维化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中医药通过干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延缓肾纤维化进展尚缺乏理论探讨.我们认为肾纤维化的中医病机为“虚、湿、瘀、毒”,虚、湿、瘀、毒形成的中医微型瘢积与现代医学认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后导致细胞外基质沉积引起肾纤维化形成的病理过程极其相似,并通过现代中药分子研究进一步佐证肾纤维化中医病机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
作者:沈金峰;胡芳;黄伟;罗富里;晏子友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对ApoE基因敲除AS小鼠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50只ApoE-/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10只C57BL/6J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各治疗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于第9周开始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对应药物治疗4周,检测各组小鼠血脂水平、主动脉组织结构变化、血清TNF-α、IL-6、NO、ET-1水平变化、主动脉TGF-β、PI3K、AKT、eNOS蛋白水平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主动脉有较大斑块形成,血清TC、TG、LDL、TNF-α、IL-6、ET-1水平显著升高,HDL、NO、NO/ET-1水平显著降低,主动脉TGF-β、PI3K蛋白表达水平、AKT、eNOS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经治疗后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中药高剂量和阳性对照组效果较为明显.结论: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具有良好的抗AS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TGF-β/PI3 K/AKT/eNOS信号通路实现的.
作者:王俊岩;陈文娜;贾连群;张哲;张林;刘晶晶;杨关林 刊期: 2018年第11期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处处有“通”的思想的体现,认为“通”是保持人体健康无病的前提条件,不“通”是各类疾病的重要病机,通法也是其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张仲景运用通法涉及人体的各个层面,从通脏腑、通经络、通支节等多个层次阐释其对通法的具体运用.从人体正常生理的保持、对疾病病机的认识、虫类搜剔、辛开苦降、通行阳气等组方用药法则系统研究张仲景“通”之思想,认为通过深入研究其“通”之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作者:魏本君;储戟农;钟建春;王英明;杨永琴 刊期: 2018年第11期
耳石症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该病一线治疗方法是复位治疗.本文将考证与分析喻嘉言一则眩晕医案,阐述中医运用位置性试验及复位技术诊治耳石症的历史.1646年(顺治三年)喻嘉言为钱谦益(牧斋)诊治疾病是目前早的位置性试验和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耳石症的记载,喻嘉言成功地应用复位方法使其痊愈.西医治疗耳石症应从1980年Epley介绍“手法复位”算起.治疗该病中医至少比西医早了334年,在医学界有着重要的意义,堪称中医的“喻氏复位法”.
作者:冷辉;张琦;孙海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22% ~ 65%,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带来严重影响,舌针因其简便廉验的特点,在治疗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整理与归纳近20年相关文献,通过对聚泉穴、心脾肾穴、金津玉液穴、舌下穴、孙氏舌穴等舌针常用穴进行总结、临床评价、机制研究分析,提出5个层面的研究展望,包括提高临床实验设计科学性、规范临床实验设计、明确研究对象、建立全面的临床评估量表、深化舌针作用机制研究等,从而为研究本病提供参考.
作者:张新斐;刘初容;莫昊风;曾晓林;梁鲁波;欧阳群;李静敏 刊期: 2018年第11期
肌肉骨骼超声(MSUS)作为新型影像学技术,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点,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疗效评价、评估预后起着重要作用.MSUS是中医“望诊、切诊”的延伸和补充,影像学表现丰富了四诊信息,可指导RA中医辩证,能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度,达到辨病与辨证、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但如何建立一个与中医辨证有机结合的MSUS评分体系,使中医辨证更加准确、规范,还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作者:狄朋桃;李兆福;刘维超;彭江云;方春凤 刊期: 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