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辉;张琦;孙海波
乳腺癌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型,不同分子分型在治疗、预后上存在差异,三阴乳腺癌为乳腺癌的一种分型,临床特点为ER、PR、HER2均为阴性,三阴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均不敏感,预后相对较差,因此探索积极有效的中医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预后.三阴乳腺癌中医辨证可分为肝郁痰凝证、冲任失调证和正虚毒炽证及其他证型,根据不同辨证分型对症用药可以减缓疾病进展及防治放化疗不良反应.临床及试验研究均证实,对于晚期三阴乳腺癌患者除放化疗外,中医药治疗是一种可选的有效方法,中医辨证论治遣药组方可以扶正抑瘤,达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作用.
作者:苏菲;万冬桂;刘芳;贾立群;张艳华;王娟;娄彦妮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以现代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EM)痛经中医证候类型和证候要素的特征,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相对客观的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所收录的关于EM痛经研究的现代文献,对其证候类型、证候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EM痛经共有21种证候类型,气滞血瘀证(16.91%)、气虚血瘀证(13.79%)是出现频次高的2种证候类型,血瘀(33 15%)、气虚(9.83%)、气滞(8.98%)是出现频次高的3种证候要素.结论:“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是EM痛经的常见证候类型,并分别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中医理论相对应,“瘀血”与“痰”是EM痛经的重要证候要素,“痰”与“瘀”有着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痰瘀互结”可能是本病病机变化的重要环节之一.
作者:崔轶凡;郝世凤;曹娟;李培硕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电针对CUMS大鼠行为学、海马nNOS表达以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80只按体质量随机分组,以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方法制备模型组,电针组取“印堂”“百会”电针治疗,假电针组进行安慰治疗.14d后旷场实验评价抑郁样行为,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Western bolt检测海马nNOS,RT-PCR检测海马nNOS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发生损伤,完整突触结构减少,海马nNOS和nNOS mRNA表达相较于正常组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旷场实验各项指标均明显上升,突触超微结构改善,海马nNOS和nNOS mRNA表达降低,假电针组各项检查结果与模型组相当.结论:电针对CUMS大鼠抑郁行为的改善可能是通过降低海马内nNOS的表达进而影响突触可塑性来实现的.
作者:沈非儿;王欣君;何提珍;姜劲峰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用知识图谱直观展示近10年“治未病”研究热点与前沿,供研究者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检索中国知网近10年收录的相关期刊文献,采用CiteSpaceⅢ绘制其知识图谱.结果:中医“治未病”研究文献数量逐年上升,作者合著网络中的核心作者数量仅占所有发文人数的4.81%,南京、北京及河南等地的中医药院校形成机构协作网络的3个关键节点,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的热点词汇,中心性排名前5位依次是糖尿病、预防、黄帝内经、亚健康、治未病.结论:“治未病”研究文献数量逐年增加,但未发现有显著学术影响力的核心研究团队和机构;当前治未病研究热点已逐渐从理论向临床实践拓展,尚未取得突破性应用成果.建议更多研究者关注“治未病理论如何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以切实提高“治未病”的可及性与服务效率.
作者:李田;魏亚威;马利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特定配伍药物冲击松解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选取的7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进行特定配伍药物冲击松解术疗法(治疗组)和传统疗法(对照组)治疗.采用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Vertebral artery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functional assessment scale,FS-CSA)评分和总有效率评价分析两种方法疗效.结果: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特定配伍药物冲击松解术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期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传统疗法,是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急性期的一种新疗法,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陆福;赵亚男;刘浩伟;宋佳;袁金玲;刘慧;刘熠赫;刘红星 刊期: 2018年第11期
肌肉骨骼超声(MSUS)作为新型影像学技术,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点,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疗效评价、评估预后起着重要作用.MSUS是中医“望诊、切诊”的延伸和补充,影像学表现丰富了四诊信息,可指导RA中医辩证,能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度,达到辨病与辨证、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但如何建立一个与中医辨证有机结合的MSUS评分体系,使中医辨证更加准确、规范,还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作者:狄朋桃;李兆福;刘维超;彭江云;方春凤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刺络放血疗法的剌血部位、刺血量、刺血间隔时间与镇痛疗效之间的关系,优选刺络放血镇痛方案.方法:以16例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刺血量(A)、刺血间隔时间(B)、刺血部位(C)三因素及各自不同的4水平设计实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强度,测量静脉血中P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并加以分析.结果:比较R值分析刺血量与刺血间隔时间的交互作用,同时兼顾患者的接受程度,终确定大量刺血量、每2周1次的交互作用为优,比较C因素K值得到循经远端瘀络为优.结论:综合得到优方案每次出血量≥10 mL、每2周1次、循经远端瘀络的刺络放血对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镇痛疗效好.
作者:吴鹏;王京京;王文艳;谷霁萍;吴中朝 刊期: 2018年第11期
通过对“经筋结点”概念的解读,研究其在联结、约束骨骼方面的作用以及其与关节间的密切关系,表明在检查方面“经筋结点”主要通过触诊以及问诊的方式确定.在中医学理论中,点按法在调整阴阳平衡、调和营卫气血、散寒止痛温经、行气通络化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对其从西医病理学、生物力学、神经学、周围血管4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和探讨.通过对经筋理论的阐述和“经筋结点”特点的总结,论述点按法的作用与“经筋结点”的治疗及其相关病症并探讨其相关中西医理论.
作者:方燕平;黄于婷;杨岚菲;李忠丽;廖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旨在对冠心痛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不同时点的SAQ和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探究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小样本、精细化的研究方法记录冠心病患者SAQ积分,并检测脂质代谢、炎症介质、金属蛋白酶、同型半胱氨酸等7类28项指标,检测时点为0、8、12周,对SAQ进行聚类分析并与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聚类与主成分分析得出,痰瘀互结证以躯体活动受限程度、脂质代谢和炎症介质指标为主要参考标准,气阴两虚证以治疗满意程度和疾病认知程度、炎症介质和凝血功能指标为主要参考标准.结论:SAQ与生化指标的联合应用,对于临床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和气阴两虚证的判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冯曼;梁如;邓兵;毛美娇;杜廷海;李彬;杨宝平;于研;张虹;张世姝;毛静远;王贤良;徐强;张蕾;宋光明;田莉;王丽;边育红;闫丹丹;高杉;李琳;潘晔;蔡雪朦;步怀恩;高树明;李先涛;徐一兰;于春泉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根治术前后1周内舌象及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并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初诊初治且无明显转移灶的胃癌患者根治术前后的中西医临床资料进行临诊调查,按中医传统望诊方法观察并用相机记录舌象,按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舌象方面,术后1~3d较术前淡白舌伴舌面少苔增多且舌面多呈干涩少津状态,术后4~7d暗红舌厚腻苔增多且舌面多见苔浮无根.中医证候方面,术后气滞证较术前明显减少,虚证、痰阻证及血瘀证均增多.结论:手术干预可显著改变胃癌的中医证候表现,术后短期内宜根据病情辨证施治,采用温阳益气、化痰祛瘀之法以清除痰饮瘀血巩固疗效,预防全身复发转移.
作者:万朝霞;胡嘉芮;马龙飞;周杰;李泉旺 刊期: 2018年第11期
“透因透用”法是张福利教授在叶天士卫气营血-经络系统辨证理论指导下提出的多层同治、逐层透转、因势利导、驱邪外出的治疗法则,此法源于对“通因通用”法与透法的一种融合与拓展.本文首先对“透因透用”法之理论源流进行了梳理,其次归纳与总结“透因透用”法适用于阴络血热或气经湿热外发不畅之病机及其组方用药特点,后通过对一则相关治验案例的分析,探讨“透因透用”法的临床证治体会,以期对过敏性皮炎的临床辨证论治有所裨益.
作者:商春爽;张福利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口服鹿茸蛋白提取物(pilose antler extracts,PAEs)对急性心梗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 BL/6小鼠冠状结扎方法制备急性心梗动物模型,将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氯沙坦钾组、PAEs高、中、低剂量组,造模成功后灌胃给药,14 d后N-BT染色法计算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法观察心肌损伤程度,Masson染色法确定纤维含量并确定心肌酶含量的变化.结果:PAEs低、中、高浓度对小鼠心肌缺血程度(Σ-ST)有显著改善作用,显著减小梗死面积,降低纤维化程度和小鼠心梗后心肌组织CK、CK-MB、LDH与血清LDH含量.结论:口服鹿茸蛋白提取物对损伤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心肌酶水平、降低心肌纤维化程度、促进缺血心肌恢复等机制有关.
作者:赵静;孙娅楠;李超华;何忠梅;王毅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基于中医传统辅助系统软件(V2.1),探讨吴银根教授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吴银根教授门诊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案,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进行数据挖掘并分析方剂的用药规律.结果:筛选出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方剂120首,常用药物有地黄、法半夏、三棱、女贞子、黄芪、党参、黄精等27种,提取出“桔梗-浙贝母-川贝母”等6个核心处方,并演化得到6首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新处方.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方剂进行分析,明确其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用药规律,其组方以活血化瘀、通补肺络为主,为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提供了参考.
作者:程雪;王丽新;孙鼎;方泓 刊期: 2018年第11期
中医隐性知识特征源于传统文化的多中心分布式存在.本文基于分布式认知与学习的视角,解释中医隐性知识的分布式学习特征,进一步深入分析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转移的制约因素,即思想的无限与表达工具有限的矛盾;知识转移主体的文化信念和表达能力强弱;知识接受者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差异;临床实践者的诊疗经验与创新能力大小,从而探讨在信息化时代如何运用现代大数据挖掘技术、智能化知识库技术以及云知识系统,创新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路径和方法,旨在有效发现中医隐性知识的文化根源并精准促进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在健康中国建设中促进全社会传承传播与共享传统中医药健康知识与文化.
作者:张雷;徐静;申俊龙 刊期: 2018年第11期
传统认为肥大细胞主要相关于过敏反应,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渐发现肥大细胞在多种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均不可忽视.肥大细胞在纤维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纤维化病理中肥大细胞数量、脱颗粒肥大细胞比例与肥大细胞特异性相关的物质水平显著升高.纤维化组织中,肥大细胞和脱颗粒肥大细胞分布于纤维化区域以及成纤维细胞和处于上皮-间质转化(EMT)状态的上皮细胞周围,纤维化严重程度与肥大细胞数量、脱颗粒肥大细胞比例成正比,目前肥大细胞致纤维化的多种机制已阐明.以肥大细胞为靶点的抗纤维化治疗有一定疗效.从肥大细胞在纤维化中的作用看,肥大细胞相关病理是虚性病理,因为纤维化病理的本质是慢性病理,而“久病必虚”,纤维化组织和器官中实质细胞生机不足.纤维化组织出现胚胎化特征,说明已“损及胎元”.肥大细胞相关病理是虚性病理,这符合中医“诸痒为虚”的观点.
作者:周文婷;郭雨晴;邵晶晶;成西;于峥;陈小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辰时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午、子两时辰血压的影响.方法:24只11周龄雄性SHR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剌组和模型组每组各12只,12只WKY大鼠为正常组.3组大鼠按时辰分为午、子两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针刺组辰时给予电针干预,模型组与正常组辰时捆绑,在干预前、干预2周、4周测量3组大鼠午、子时辰的血压,观察治疗前、治疗2周、4周不同组别两个时辰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变化.结果:干预前针刺组和模型组SHR血压均高于正常组,干预后午时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2、4周的SBP与DBP均降低,与治疗2周比较针刺组4周DBP降低,2周时针刺组仅SBP低于模型组,4周时针刺组SBP与DBP均低于模型组,子时针刺组仅在4周DBP降低,2、4周针刺组仅DBP低于模型组.结论:辰时针刺能降低午时SBP和DBP,降低SBP起效快,仅能降低子时DBP且起效慢.
作者:王艳君;胡雨桐;许水清;高美兰;李革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蕴含着丰富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这些核心术语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邪”是《内经》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之一.根据“邪”所在的具体语境,分析《内经》中“邪”的含义,并对“邪”进行词性分类,即名词类、动词类、副词类和助词类.基于《内经》李照国英译本、Ilza Veith英译本和罗希文英译本,对“邪”的语境差异化翻译进行实证研究,比较3个英译本对“邪”的英译策略,总结“邪”的语境差异化英译方法:使用“自然对应词”、使用“等化性对应词”和借用汉语拼音音译加注释,以期对中医文化术语的英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李苹;张宗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医证候与体质分布情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诊治子宫腺肌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5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舌苔脉象,判定其中医证候与体质类型,进一步统计分析两者的分布情况及相关性.结果: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以气滞血瘀型为主,其次为肾虚血瘀、寒凝血瘀、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湿热瘀结型;中医体质以气郁质为主,其次为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特禀质;两者之间存在趋同性和矛盾性.结论:本次研究发现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医证候以气滞血瘀型为主,中医体质以气郁质为主,且证候与体质之间关系密切,在临床施治时需同时兼顾,缺一不可.
作者:周文娟;桂涛;邹建龙;朱剑红;周玉珍;万贵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临床常见内分泌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西医以内分泌治疗及手术治疗为主,但副作用大且易复发,中医治疗优势明显,疗效显著.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和治疗等方面对近年中医辨证论治甲亢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研究整理,发现学者多认为甲亢病名应属于“瘿气”范畴,其发病与体质和情志密切相关,病位主要责之于肝、脾、心,以气、痰、火、瘀为主要病机,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辨证分型治疗、分期治疗、针刺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富碘及单味中药治疗等,且各具特色.但目前行业内对于甲亢的研究多自成一说,其规范化有待提高,且在甲亢的中医药预防方面存在较大的空缺,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黄雯洁;沈劼;郭丽 刊期: 2018年第11期
通过阐述“通补兼施”法之机理、“通补兼施”法之具体应用以介绍吴承艳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症经验.认为“虚”与“不通”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虚”者包括脾与肾的亏虚,“不通”者包括痰湿、湿热、寒湿、瘀血、肝郁阻滞不通,故在治疗时虚者补之、不通者通之,“通补兼施”具体应用抓住辨证、分期、兼症三点,“辨证”重在辨证候之虚实,“分期”重在明各生理分期之特点,“兼症”重在察主兼症之联系,参考三者灵活运用“通”“补”.文末举验案一则,以供思路借鉴.
作者:杨颖;吴承艳;陆玲;吉冬 刊期: 2018年第11期